《畅春园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合作研究成果。该成果为国内首部全面系统研究清代畅春园的历史学研究论文集。所收论文从清代政治、民族、学术思想、对外交往、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不同角度梳理畅春园兴衰的历史进程,探讨畅春园的建园理念、政治属性、民族特色、园林美学特点及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变迁,以发掘畅春园的历史文化内涵,科学准确、生动反映其在有清一代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价值。
目录
康熙皇帝的“园林观”——以畅春园为中心--------------------------------------------------------阚红柳
畅春园与康熙帝的“居园理政”----------------------------------------------------------------------------颜军
从畅春园看满汉文化的融合----------------------------------------------------------------------------------孙喆
朝鲜人笔下的畅春园——《燕行录全集》中的相关载录----------------------------------------董建中
崇简戒奢:康熙帝与畅春园的兴建、扩建与日常管理-------------------------------------------阚红柳
雍正时期畅春园的职能转变-----------------------------------------------------------------------------------宋瞳
清代园庭畅春园衰败述略-----------------------------------------------------------------------------------杨剑利
晚明清初北京西郊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试以畅春园周边地区为例---------------------廖菊楝
畅春园区位论-----------------------------------------------------------------------------------------------------丁超
畅春园兴衰的历史地理考察----------------------------------------------------------------------------------周磊
“畅春园”,还是“畅春苑”?----------------------------------------------董建中
从康奈尔大学藏郎世宁款《畅春校射图》谈起----------------------------------翟翔
畅春园园林美学概说——兼论畅春园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公园的建设------------------------樊志斌
畅春园研究综述----------------------------------------------------------朱婷婷
附录:畅春园研究论著目录
序
黄兴涛
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谓“三山”,原本指的是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而五园,则除了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之外,还包括圆明园和畅春园。但就广义而言,“三山五园”所涵括的园林建筑其实并不局限于此,它也是可用以概指整个北京西郊一带的清代皇家园林的一种泛称。三山五园的兴建、繁盛与衰落,见证了明清以来社会之变迁,王朝之盛衰,也汇聚了清代思想、文化艺术之精华,它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重心所在,无疑也是清代历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清代皇家园林的研究涉及历史、园林和建筑艺术等许多领域,具有非常突出的跨学科特点,其研究空间的开辟、研究课题的开展乃至研究内容的深化,均需要拥有各种资源优势和不同研究重心的各家单位团结协作,否则难以奏功。长期以来,寻求并重视学术合作,尤其是与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恭王府等清代园林管理机构的协同创新,乃是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宝贵传统,事实证明这也是该学术领域能够不断有所开拓,积累渐次增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人民大学在清代皇家园林方面的研究始于复校之初。早在1978年,清史研究所即与颐和园管理处合作编写出版了《颐和园》一书,成为三山五园研究领域内带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述,被列为《北京史地丛书》之一,王道成等先生即参与了写作。20世纪80年代,清史所逐步发展成为海内外的清史研究重镇,关于皇家园林的研究也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1982至1983年,受教育部委托,人大清史所曾举办过为期一年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师进修班。在进修学生临近毕业之际,根据人大老校长李文海先生的提议,清史所特将这批年轻的史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带领他们对近代北京史迹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得到了北京各家文保单位的支持,最终形成王道成、林克光、孔祥吉主编的《近代京华史迹》一书,198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后又修订扩版,除了包括颐和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方面的史迹介绍外,还涉及恭王府、庆王府等北京其他皇家园林的内容。1986年,王道成先生又出版《圆明园》一书,代表了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他后来还积极参与有关圆明园重建问题的各种讨论,并编辑出版了厚重的《圆明园重建大争辩》一书,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年来,王道成先生发表了大量关于清代皇家园林研究方面的各类成果,成为国内从历史角度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人物。1988年,戴逸先生撰成《乾隆帝和北京的城市建设》一文,高屋建瓴,较早从北京城市建设的角度探讨并肯定清代皇家园林的历史价值。其后的1992年,戴先生又出版《乾隆帝及其时代》一书,其中的第八章题为《北京城市建设》,自觉地将三山五园作为历史专题,细致梳理了其所兴建的历史脉络,进而总结分析了其对清代京城乃至当代北京城市格局的历史影响。这是当时史学界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除了“三山五园”之外,人大清史所对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戴逸、王思治、罗明、张羽新等先生,可谓代表。尤其是王思治先生,成绩最为显著。1980年,清史所与承德文物局合作编写了《承德避暑山庄》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王思治、罗明等代表清史所做了重要工作。2000年,王思治先生又在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一书。2003年,在避暑山庄建园300周年之际,王思治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专门讲授《避暑山庄百年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同年,为纪念避暑山庄建园30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戴逸先生主编了该会论文集,题为《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2005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有力地推动了避暑山庄学及其与之相关的清代历史研究。
可以说,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别具匠心的个人钻研、集体努力以及同其他单位合作所陆续取得的研究积累,确立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清代皇家园林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
为继承和发扬清史研究所在清代皇家园林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以及与园林管理部门紧密合作的传统,进一步推动和开展清代皇家园林领域的研究,2008年,清史所与圆明园管理处合作,共同创建了“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后来,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也正式加入进来,形成三家精诚合作的学术家园,旨在共同搭建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的文化发展平台,希望对促进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丰富市民社会文化生活有所助益。应该看到,当代史学研究实际上也越来越需要与社会文化实践的结合,研究者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可谓有增无减。在这方面,如何转换思路,拓宽视野,某种程度上也对清史研究所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自然应当成为探索历史研究与现实文化建设自觉结合的窗口之一。
三山五园的研究,跨越历史与现实,成为清史研究与当代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和园林管理等部门实现合作的学术资源。各家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是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三山五园研究的丰富学术成果的积淀,可以为社会服务和文化利用创造条件,发挥强大厚重的学术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三山五园的园林实践、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具体的实地、实物考察,也可为整个清史研究注入新鲜的动力和活力,这一催化剂与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边疆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研究交汇融合,还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催生出新的学术课题,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丰富和深化现有研究思路。
秉承上述理念,“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对清代皇家园林尤其是三山五园的专题研究进行了认真论证和规划,并诉诸实践。我们自觉把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两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史料积累和学术研究的双线推进,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设计课题时尽可能考虑到社会需求,强化研究成果的社会化转换。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离不开海淀区宣传部、尤其是其直接领导的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和圆明园管理处的积极推动、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特别是陈名杰部长和叶亮清主任,可以说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陈、叶担任圆明园管理处正副主任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此后的曹宇明主任等圆明园管理处领导又继续推动了这一合作。我们非常珍惜与圆明园的长期合作关系,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得到海淀区委宣传部及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的持续性支持。
2011年,清史所王道成先生作为主编之一,参与了圆明园管理处与中西书局合作编译出版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第一辑)的工作,译丛涵括英法联军侵华关键人物的亲历回忆录14种,可谓从英法联军视角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库,也是圆明园劫难历史资料的首次大规模、成系列地在我国翻译出版,它揭露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大量历史细节和第一手原始资料。
近年来,“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精诚合作,共同设计了以三山五园研究为中心的史事编年、专题研究和史料汇编三者相结合的研究规划。2014年,中心何瑜教授主编的《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顺治-乾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利用起居注、实录、清帝御制诗文集等历史文献以及清代档案,首次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清代嘉庆朝之前三山五园的历史发展脉络,是规划研究成果的初步呈现。嘉庆-宣统朝部分也于2015年出版。
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课题兼具历史研究、园林与建筑艺术、文化传承和当代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价值,学术资源丰厚,研究空间广阔,在今后若干年内,可能仍将成为我们中心展开学术探索的核心目标。今年,我们中心得到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同以叶亮清为主任的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继续深入合作,再次推出最新成果,即由阚红柳主编的《海外三山五园研究译丛》和《畅春园研究》论丛。前者是海外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编译整理,后者是关于清代畅春园的学术研究的最新论集。“译丛”共遴选海外英文发表的关于三山五园研究的学术论文12篇,所选论文涵盖国家、地区广泛,涉及领域众多,视角新颖,是近年来明清皇家园林研究领域内较为全面反映海外学术前沿的标志性成果。“论丛”则以入关后的清代第一个皇家园林畅春园为专门研究对象,组织学者撰写专题论文14篇(含研究综述1篇),分别从该园的历史变迁,最初建园理念、居园理政、园林格局、民族文化特色、艺术及思想内涵等诸多方面,首次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我们相信,“译丛”和“论丛”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学界的相关研究,对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园区的当代建设亦将不无助益。
阚红柳同志是清史研究所的副所长,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作为新一代清代文化史研究的佼佼者,她近年来以高度的热情加入到清代皇家园林研究队伍中来,为我们的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我衷心地感谢她的付出和责任感,也相信在她的带领下,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是为序。
2015年5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