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历史文化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17
一、引言

清代京师旗人保留了诸多从东北带来的习俗,尤其注重祭祀祖先与换索。

旗人的祭祖活动安排在每年秋后进行,届时,合族聚集在一起,与祖先共享丰收的喜悦。祭祖日期一般安排在农历十月初一,仪式由族长主持。

京师旗人的祭祀保留了诸多关外习俗的特点,也同时受京师当地气候、物产、汉人文化的影响,但总体上保持了东北满俗的特色。

所谓“索”,又名“子孙绳”、“索绳”、“索线”,是东北满人一种祈求子孙繁衍、家族鼎盛愿望的-种物品。

对于旗人的习俗, 各种记载、研究众多,基本可以勾勒出旗人的习俗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一位圆明园附近的老人将书有家族祭祀礼节、换索礼节的纸张捐赠给曹雪芹纪念馆,对于我们了解京西一带旗人的习俗以及演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祭祀礼节”、“换索礼节”各一件,每件3页,共6页:祭祀礼节一页单面书“ 祭祀礼节”,其后为“上祭家伙单”,一页, 双面书写;后为祭祀礼节内容,二页,三面书写。换索礼节书写格式如前,先一页单面书“换索礼节”;其后为“ 换索家伙单”,一页单面书写, 后为换索礼节,一页双面书写。

礼单为手写,但文字讹误不少,如“心”作“芯”、“戴”作“代”等;但是,作为近代旗人祭祀礼节最直接的记载文献,该资料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今略作整理, 以公同好。


二、祭祀礼节

(一) 上祭家伙单

供猪木槽子,摆香碟炕桌两张,宰猪桌子一张,大小铁锅两口,筷子一把子,供桌上蜡扦子二支,达子香买十两, 通条一根,油单纸一大张,大碗二十个,碟子三十个,酒盅二十个,酒素子四把,小匙子十把,大茶壶一把,茶盅四十个,上祭时用小碟子一个(接猪身上零碎),两个大碗(皆阿木苏肉),神筷子两双,匙子两把。

外边用一字桌两张, 板凳四条。

炕上摆席,是肉三盘、杂碎八碗,酒盅六个,素子两把,酸咸菜、清酱碟子十二个。

砌炉子人来,预备锅子一个,炒四碟菜,烧饼卅个。

半夜预备面五斤,火烧卅个,酒共打六斤,老米一斗。

动手人送分亦可,若无余,送礼亦可,买两吊钱东西略表心而已。


(二) 上祭家伙单反映的旗人特色

 整个上祭家伙单体现出浓郁的旗人特色:

供猪要用木槽子,此为其东北时候不能制瓷、适应野外生活时就地取材的产物。此外,需要买达子香。

所谓达子香,是产于东北、内蒙古一带的一种小灌木,又名兴安杜鹃、迎山红,花叶皆可入药,用以治疗支气管炎, 花可供提取香精。农历七月中以后(各地不同,有的七月十五,有的七月七日或九月九日,盖根据各地气候而定),采摘香鞑子花叶,阴干,磨成面,用箩筛过。用时用火点燃,味清香。

京师旗人买达子香上供,自然是不忘家乡之意。在祭祀时把香碟内放上净灰,再放上一条鞑子香面点燃, 称作“描香”。

屋里的摆设也有旗人的特色。京西旗营多为三间一家,房屋为一明两暗,三间之间以隔扇分割,相对于中间一间的“明”而言, 东西两间房屋为暗:东间为内室,供家人住宿;中间为待客厅;西间为炕,炕的西墙上供奉有祖宗板子,板子上供香碟、祖宗匣子,匣子内有家谱或祖宗影像,逢年过节时取出祭祀。

这样的房屋格局在祭祀时也体现出不同:炕上摆席,是肉三盘,杂碎八碗,酒盅六个,素子两把,酸咸菜,清酱碟子十二个,而外边则用一字桌两张,板凳四条。


(三) 祖宗祭祀之礼

谨遵古制,效法满洲之礼,虽日久失传大概,不可不敬谨叩头,以答祖宗保佑之恩也。

若祭祀还愿者,爷们衣冠正齐,摘帽叩头。供生,时宜子丑时;供熟,时宜用丑卯时;剁肉,寅时。

供生时,炕上摆两张桌子,点白蜡仟两支,请两边香碟子,同点上香,北边三拜九叩后,南边又三拜九叩,这才请猪。猪请到屋内,当地捆上,用笤帚两边扫净头面,脊背向北。动手人先请北边香碟,头一个交给本家,本家跪,举过头顶,动手人接过,在猪身上绕三绕,仍请桌上去,本家叩头三个;又请南面香碟,头一个亦交给本家,照北边以前之礼而行。动手人使右手刀子退猪时,用一个碟子接猪身上零碎东西,接齐,供在桌上,然后分块入锅。

若供熟时,桌上点上两支蜡扦,猪按分放在槽内,动手人切阿木苏肉两碗,供在桌上,猪头、猪爪不用插刀。筷子两把,匙子两把,仓米饭两碗,烧酒两盅。

猪摆整时,重点两边香碟。毕,袋索完,各叩头,连爷们代娘们儿一同先北边三拜九叩,后又南边三拜九叩。

撤供时,请上两边香碟子,装了幪子后,北边三拜九叩,南边也三拜九叩,上头事事敬谨。完毕,猪零碎入火锅内,再请人吃肉。

倘或有事之人以至小孩子等不能供熟、一齐叩头者,白日望北边三拜九叩,后南边三拜九叩,以尽敬谨之礼也。

诸事完毕,撩骨头后,肉才拿得出去。

论请猪时,上辈遗留不敬酒,听说旧家祖宗上礼器一一都有,一则上辈失传,二则又不敢妄行轻举, 莫如敬谨至诚叩头是也。

再,阿木苏肉不许外姓人吃。


(四) 祭祀礼节反映的旗人特色

祭祀礼节单称:“谨遵古制,效法满洲之礼,虽日久失传大概”,可知,该祭祀单作于清末民初时期。

旗人祭祀供奉祭品与汉人不同,汉人一般生、熟共祭,以表虔诚,而旗人不仅供奉生、熟分开,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分:“供生,时宜子丑时;供熟,时宜用丑卯时;剁肉,寅时。”

子丑时,即晚上11点到早晨3点之间,丑寅时,即早晨2点至4点之间;寅时即早晨3点到4点。

这种习俗也沿袭东北满人的旧俗,大概与东北冬季天亮较早有关。虽到北京,天亮稍晚,仍不改其旧俗。

“供生时,炕上摆两张桌子,点白蜡扦两支,请两边香碟子,同点上香。”

祭祀小桌放在炕上自然也是旗人的习俗,桌子向西,冲着祖宗匣子。

东北各族崇尚萨满教,而萨满教认为太阳西落正是太阳东升的起点,因为尚西,在西面墙祭祀祖先, 与汉人尚北截然不同。

炕桌南北两面设置香碟。香碟为木制,数量各家不同,一般按照祖先在长白山所住的山沟位置计算。《宁安县志》载满族风俗云:

瓜尔佳氏祖先原居长白山头道沟,他们祭祀时就摆一个香碟,挂一张满洲衫(挂钱)。伊尔根觉罗的祖先原居长白山六道沟,就摆六个香碟。也有的满族老祖先哥几个就在木碟边沿上刻几道木槽。

祭祀是全族的事情,异常隆重。用于祭祀的猪称为“神猪”或称“神牲”,全身黑色,办祭前一年就要备妥,且分槽分圈饲养。清末民初时期, 京西旗营“神猪”还有散养的,漫游村中,走到哪家,哪家饲以美食。

旗人说抓猪和杀猪不说抓和杀,而说“请猪”或“拿猪”,杀猪人称为“动手人”。

祭祀当天,由动手人将神猪从棚内领出,不拴不绑,由萨满在前引领,一边击鼓,一边诵神歌(即领牲神词) ,神猪随之进入室内。

所谓供生,即将猪杀好后,将猪身上的零碎供奉给祖先,仪式如下:

猪请到屋内,当地捆上,用笤帚两边扫净头面,脊背向北。动手人先请北边香碟,头一个交给本家,本家跪,举过头顶,动手人接过,在猪身上绕三绕,仍请桌上去,本家叩头三个;又请南面香碟,头一个亦交给本家,照北边以前之礼而行。动手人使右手刀子退猪时,用一个碟子接猪身上零碎东西,接齐,供在桌上,然后分块入锅。

“供熟” 就是将煮熟的猪肉供奉到供桌上:“猪按分放在槽内,动手人切阿木苏肉两碗,供在桌上。”与猪肉同供的还有两碗仓米饭。

仓米饭是指用老米煮就的米饭。旗人当差有俸米,无差有例米。《嘉庆大清会典事例》九二〇卷载:

除官员兵丁等已有俸饷者不给口粮外, 余自五岁以上为半口,十岁以上为一口。每口应领米二石二斗五升, 半口则半给。

米来自江南,通过漕运至京师,存放于公仓之内。时间一长,往往颜色有些泛红,谓之“ 仓米”。

与汉人妇女不得与祭不同,旗人妇女皆得随祭。“戴索完,各叩头,连爷们代娘们儿一同先北边三拜九叩,后又南边三拜九叩。”

撤供后,将祖宗板子上放好香碟,装上幪子(供神的幔帐架子上挂的幔帐),“北边三拜九叩,南边也三拜九叩”,其后,将“猪零碎入火锅内,再请人吃肉”。

如果家族成员有事或者过于年幼,不能参与早晨祭祀,“白日望北边三拜九叩,后南边三拜九叩”亦可。

清末京西旗人“请猪” 与东北满族有所不同的是:“上辈遗留不敬酒。”

所谓“敬酒” 是指杀猪前、将猪抬到祖宗桌前,族人跪下,萨满往猪左耳中倒酒一盅(有的地方倒净水一盅) ,猪叫、耳朵扑棱,意味着祖先领牲了,拿猪人“嗻”-声,然后杀猪。

祭祀仪式单上写道:“听说旧家祖宗上礼器一一都有”,但是,因为“上辈失传”,到清末该族拿猪时已经不敬酒了,这就反映出民俗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该族祭祀“阿木苏肉不许外姓人吃”。

阿木苏肉,即用供神的猪煮成的白肉,意思是神享用过的猪肉,与常规猪肉不同。

本来请人吃肉是满洲的习俗,《清稗类钞》即载:

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不论旗汉,不论识与不识,皆可往…… 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称谢。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清末,旗人俸禄入不敷出,生活窘迫,以至到“阿木苏肉不许外姓人吃”的地步。


三、换索礼节

索是一条由白、蓝、红三色或者红、黄、蓝、绿、紫五色棉线拧成的绳子,一般绳长四五丈,上系弓箭、噶拉哈、红布条等装饰物。

一般认为,彩绳象征子孙生活幸福快乐,弓箭象征男性生命,噶拉哈象征女性生命。


(一) 换索家伙单

买索线作垂,砍柳枝,大铁锅一口,笼屉一份,碟子十五个,达子香二两,黄米八升,黄豆二升,桌子三张,大瓷缸盆一个,擀面杖两根,线香一股,铁筷子一双,香灰要足,用蜡两支(白),灯花纸三张,挂钱两张,黄纸一张,糖二斤。


(二) 换索家伙单反映的旗人特色

满人认为,柳树是生命的象征,柳在满语中称作“佛托”,故满人称柳树神为“佛托妈妈”,以之作为本族的生命神。或者以为旗人在庭院中供索罗杆子、祭祀佛托妈妈、更换索绳都是柳树崇拜的一种反映。因此,京西一带旗人换索时,首先要准备的就是作索的线以及柳树。

之所以要准备铁锅、笼屉、黄米、黄豆、大瓷缸盆、擀面杖等用品,是因为要制作祭祀时需要供奉的贡品“豆面糕”。

豆面糕,即众所周知的“驴打滚”,是老北京小吃中最有知名度的一个。以黄米面裹红豆、红糖,卷成卷状,蒸熟,以笸箩盛放炒熟磨细的黄豆面,将糕放置其中,晃动笸箩,待豆面粘勻糕点即可。

所谓挂钱,即一种剪成吉祥图案的纸样,年节悬挂于门楣、房檐之上,又名“挂签”、“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旗人所贴之挂钱不同于汉人,为白色挂钱,长二三尺,宽一尺,中雕满文“灵”字,四周轱辘钱,非常细巧,专为满族旗人贴祖宗板子上用的。


(三) 环索礼节

祖宗换索之礼尊古遗传,炕上当中摆上一张桌子,先请北边香碟子,摆上豆面糕九碟,每碟九块,摆齐,点上香,一齐三拜九叩。叩完头,看香碟子着的旺,就请上去,又一齐三拜九叩,把头碟豆面糕请在板子上去。然后请南边香碟,摆齐豆面糕,点着香,也一齐三拜九叩,着北边里一样儿行。行礼完毕,把头碟豆面糕也请在板子上去。这两碟是本家人吃,不许外人吃。

两边礼毕,未成家的人以至于孩子一并跪在当地,一一戴索。戴上索,望上叩头三个。

再将屋门外左边供三枝柳枝,一枝柳枝上拴纸穗三个。摆桌子一张,供香碟子一个,豆面糕一碟,也三拜九叩。索绳拴在南榆子上,绕出门去,拴在柳枝上。

院内杆子上也供香碟子一个,豆面糕一碟,也一齐三拜九叩。

内、外礼行完毕,屋内收去幪子,外边撤供,把柳枝撇在房上。

诸事完毕,豆面糕才拿的出去。

大凡上祭换索之礼,宜人人敬谨,事事小心,和容悦色,方显恭敬至诚之至也。


(四) 换索礼节的旗人特色

旗人换索礼节中很有特色的一点是,香碟供奉有先后之分:

先请北边香碟子,摆上豆面糕九碟,每碟九块,摆齐,点上香,一齐三拜九叩。叩完头,看香碟子着的旺,就请上去,又一齐三拜九叩,把头碟豆面糕请在板子上去。然后请南边香碟,摆齐豆面糕,点着香,也一齐三拜九叩, 着北边里一样儿行。行礼完毕,把头碟豆面糕也请在板子上去。这两碟是本家人吃,不许外人吃。

戴索的仅限于“未成家的人以至于孩子”,可知索确实有希求子孙绵延的意思。

屋门外左边供三杈柳枝,一杈柳枝上拴纸穗三个。摆桌子一张,供香碟子一个,豆面糕一碟,也三拜九叩。索绳拴在南榆子上,绕出门去,拴在柳枝上。

按,南榆子不知何解,恐系误字。窗棂的“棂” 字繁体作“櫺”,与“榆”字颇似。此处当作“櫺”。

由上面的记载可知,换索礼节不仅要在屋内进行,还要在房外进行,要将绳索系在南面窗棂上,绕出屋外,系在屋门外左面(东面) 的三杈树枝上——一杈柳枝上拴纸穗三个。

内、外礼全部行完, 屋内收去幪子,外边撤供,最后把柳枝撇在房上。


四、结语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在我国各民族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内容。

《论语·八佾》第十二章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极端强调祭祀之时参祭人的心境。这一点在“祭祀礼节”、“换索礼节”中也被强调,“换索礼节” 云:

大凡上祭换索之礼,宜人人敬谨,事事小心,和容悦色,方显恭敬至诚之至也。

作为满族(满族不等于满洲,满族是由八旗旗人后裔为主体、以自报原则组成的族群)前身的旗人,非常重视祭祀,即便他们进入北京之后,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东北信仰特色,为北京文化添加了极具地方和民族特点的色彩。

在当今大工业快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信仰和民俗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逐步消融,甚至被淘汰,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国家也在积极保护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末京西旗人的祭祀作为历史上曾经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行为,理应受到人们的了解和重视,尤其是在香山这片还一定程度保留旗人风俗的地域,更应该将其宣传出去,发扬开来。


* 本文选自《北京史地与民俗》。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