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中心动态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开展 “三山五园校园文化宣传日”活动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9/28

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以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等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带的统称。三山五园,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饱含民族历史的记忆,承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在历史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9月24日在校内举办了“三山五园文化传承校园宣传日”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圆明园学会、北京纳兰文化研究会、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奇想飞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文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以及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学生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

活动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三山五园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著名园林学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创会理事白日新先生的最新成果《圆明园盛世一百零八景图注》;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纳兰文化出版中心执行主任,青年学者、作家、画家、独立音乐人刘子菲创作的文学传记《纳兰容若传之人生若只如初见》;北京曹雪芹学会的学术刊物《曹雪芹研究》和曹雪芹纪念馆馆员樊志斌的学术专著《曹雪芹传》;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学生研究团队集体创作的通俗读物《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赠送了中心的研究成果《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第一辑)、《民国香山诗文精选》和《民国时期颐和园诗文选粹》以及内部刊物《清代皇家园林研究通讯》等。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三山五园专题研究集学术性和社会应用性于一身的综合特点,既有研究成果显著表明,各界人士正不懈努力,以研究促传承,从不同方面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

第二,三山五园文创产品展览。北京纳兰文化研究会、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奇想飞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文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了各自开发的不同种类的文创产品。如《圆明园四十景图》明信片、清帝行乐图模型、曹雪芹风筝手账、《红楼梦》日历、纳兰性德词笔记本、小格格人偶、佛香阁便签本、鹤鸣九霄单肩包、百鸟朝凤手账等等。历史人物、诗词歌赋、建筑绘画等传统文化载体经由文创设计,传统结合现代,古典配以时尚,以各种精巧雅致的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出历史,走向生活。在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文创产品盛宴中,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活雅致的追求,进一步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关注经典,关注并实际承担三山五园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微信宣传推广。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主持兴办了“清代皇家园林研究”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运营,迄今已经两年有余。公众号立足于清代皇家园林文化的公益传播,以实现清代皇家园林历史研究的成果转化和社会利用为己任,致力于为爱好清代园林文化的人们构建共同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本次活动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集赞、推荐关注,均有中心研究成果及文创礼品相赠。在推文的阅读、转发和传播中,同学们亲身参与到三山五园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中。

文化的传播以研究发掘为前提,社会各界人士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传承共同助力。学如积薪,期待清代皇家园林文化的研究获得更多年轻人、后来者的关注,推动三山五园以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