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管理处 张超
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
三山五园是清朝北京西北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昔日的三山五园地区“东自清华,西至香山,凡二十余里,举目园林,飞阁流檐。玉泉之水一泓东下。望西山青葱之气,绵连隐于烟云树梢之间”。加之阡陌的水田,乡野的村景和宛若江南的环境,最终成就了这一带楼馆相叠,绿树掩映,百里浮青,金碧相望的浩瀚景色,绘制出一幅绚美壮丽的园林画图,真正成为园林荟萃之地。三山五园西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形成小西山东麓的风景区,东面为平原内的圆明、畅春等人工山水园林,两者之间是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的主峰和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之间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再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之间20平方公里的园林环境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园之间互为借景,彼此成景,和谐统一。这些皇家园林在清代成为与紫禁城并重的政治、经济、军事特区。现在,部分园林已经成为公园或风景名胜区,成为市民休闲和旅游观光的所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北京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资源。在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三山五园区域被划定为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迅猛发展,提升对这一区域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力度,将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保护资源生态、促进北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中国的众多城市,乃至北京的许多区县,为了发展经济都纷纷打起“文化牌”,如通州区的“运河文化”、宣武区的“宣南文化”,门头沟区的“永定河文化”,丰台区的“卢沟文化”等,这些文化品牌一方面确立了地区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像一面大旗吸引着各方面的资源投入,给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海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集聚效应不强,功能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与北京东部城区相比,海淀及西山地区的文化氛围相对不足。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等行业主要集中在朝阳区等东部城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场所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海淀长期以来以科技立区,文化场所相对较少,文化艺术气氛相对不足,海淀区集中精力打造文化品牌的任务日益迫切。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作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写入报告,为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加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海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区和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要载体。三山五园文化区建设好后将成为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目前,海淀区已按照“南优—北拓”的总体思路,成立了相关机构,并委托科研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随之还将就“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目标、定位、发展等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海淀将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举、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古都风貌并举、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并举的思路,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矛盾,挖掘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整合三山五园文化及生态资源,保护三山五园历史园林、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同时布局高端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使三山五园地区环境面貌彻底改观,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古都风貌代表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
二、圆明园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格局中特色显著
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它是集古典园林艺术于一身的皇家园林;它是皇室优游享乐的皇家宫苑;它是纷纭复杂的清代历史的缩影;它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象征。圆明园的价值是逐渐累积的,并不因其厄运而有所消减,从最初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到现在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和生态价值,无不内含其中。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圆明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是其特质所在。圆明园是中国300多年历史的一个缩影,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正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皇家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就是这种文化最为鲜明、最为系统的载体。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是海淀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海淀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海淀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和发展格局中,一方面,圆明园历史文化最为厚重,区位优势极为显著;另一方面,圆明园文化旅游事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这些都为圆明园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圆明园空气清新、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拥有广阔的绿地、生态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享受城市便利,也是吸引人们积极关注的优势所在。
但目前,圆明园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然停留在浅层次开发上,很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实处。文化艺术气氛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有的仍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不利于长期发展。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固有状态,像原始金矿一样,还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这实质上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制约圆明园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若要改善这一现实状况,创新文化产业形式,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效途径显得尤为迫切。应充分利用圆明园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圆明园特色旅游文化活动,打造体现圆明园文化内涵的文化精品,拓展旅游文化服务项目,增强圆明园在北京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家以“遗址”命名的公园(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审议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国家六部委公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国务院公布);是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北京市政府);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局评定);是国家100处大遗址之一(国家文物局公布);是新北京16景之一(2009年北京市旅游局);是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国家文物局评定)。这些称号既是圆明园多元价值和多重身份的象征,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圆明园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中的其他单位相比,圆明园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予以观察:
1、独特的情感价值,可深入、持续、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遗址具有显著的情感价值,可立足情感价值,发挥教育功能。在营造遗址范围,开展参观凭吊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启迪的方式和形式,通过史诗电影、陈列展示、体验参与等手段使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受到鲜明而深刻的教育。
2、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文化、科研价值巨大。圆明园遗址是国家首批100处大遗址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命名的遗址公园。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发挥圆明园遗址科学研究、中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游览休憩四大功能的物质载体。宏大的遗址规模,多样的遗址类型、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文化启迪,保护好遗址、研究好遗址、展示好遗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3、空间、地域规模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皇家特权可以把大片土地据为己有,以展现出气势恢弘的皇家气派。圆明三园占地5200多亩,外围20华里,建有围墙约20000延长米。整体气势恢弘,绵延数里,园林艺术挥洒自如、空间层次丰富多彩。现在遗址公园占地5200多亩,园外还有1400多亩的规划用地,完全可满足进一步发展的空问需求。圆明园近年来陆续举办的一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宣传力度大、社会影响广泛的旅游文化活动就是依托可观的空间地域规模开展的。
4、毗邻高新科技聚集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优势明显。文化与科技结合,是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主旋律。科技进步对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信息与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圆明园毗邻中关村科技聚集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极为显著。
5、与北大、清华近在咫尺,在开展校园游、文化共建、整合智力资源方面具有最为便捷的区位优势。圆明园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等院校相临近,拥有地缘优势。可借助这些资源,树立出一个真正属于海淀区自己的文化学术品牌,通过高水准的讲座、一流学者的学术魅力、优美宁静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等途径吸引海淀、北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莘莘学子前来学习、研讨。将圆明园打造为一所无形的大学、一所甚至可以与北大、清华鼎足而立的学术文化重镇,增加核心竞争力。
6、圆明园流散文物资源丰富。圆明园至今尚有一百多万件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和掌握圆明园文物的来龙去脉,做好相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不仅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圆明园的兴建史、残毁史,认识圆明园遗址,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挖掘圆明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7、中外文化交流价值有较大发挥空间。盛时圆明园是中西园林、建筑文化交流的基地,清朝还在园内俸养外国艺术及技术人才,而且其中的陈设有不少是外国君主赠送的贵重礼品。而圆明园经在华传教士的介绍而享誉欧洲,一时间在西方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国造园艺术的浪潮。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是中国人民珍重和呵护人类文化遗产、呼唤和热爱和平的象征,是促进民间外交,增进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堡垒之一。
三、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格局中圆明园的发展愿景
1、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圆明园三百多年来的变迁史,从一个侧面证明,只有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之时,我们创造出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而当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伍之时,一代名园毁于一旦。一百多年来,圆明园遗址以其独特的物质存在,表明了它是一部极其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始终发挥着难以估量的爱国主义激励作用,始终昭示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腐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现今,圆明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理应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发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意识相对淡薄之时,更需要加大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激发并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爱国主义教育于圆明园而言,可谓是永恒的主题。可通过成人礼、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入党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参观、凭吊活动,使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2、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
圆明园遗址是我国一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众多大遗址中,原址保护、历史文脉得以不间断延续的典范。圆明园遗址山形水系、建筑基址清整及部分建筑的修复保护成果喜人。流散文物的调查和征集工作,已陆续取得进展。对园内出土文物,也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建档和研究。此外,还开展了西洋楼抢险保护、狮子林遗址保护等一批文保重点项目。2010年10月,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在这一科学发展模式指引下,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事业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显著的进展。
基础研究工作对圆明园这样的文化大遗址来说,尤为重要。圆明园管理处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圆明园百景图志》、《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圆明园胜景》等专著;内部交流刊物《圆明园》的编印水平和稿件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圆明园文化大讲堂邀请众多知名学者来园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广泛欢迎;举办的多次学术会议,既扩大了圆明园的学术影响,也有效提高了基础研究水平。今后,圆明园将力争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文化研究、文化展示、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等手段,切实突出文化效益,在北京文化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
3、三山五园旅游桥头堡
圆明园遗址公园自198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有数千万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遗址公园尽管没有宏伟壮观的景色,但盛时的园林格局大体存在,开放区内的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复了历史原有风貌,既有浩瀚的福海,又有亲切可人的湖泊与山水环绕的河溪,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景致。既有洋溢着大自然气息的山林野趣,又富有遗址园林的特色,实为难得的游览休憩佳处。遗址公园已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2008年10月,圆明园遗址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工作。此项工作大力推动了景区的硬件建设,以及软件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圆明园管理处正在致力于创建5A级旅游景区,研究中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项目的可行性。
为充分发挥圆明园遗址的多种功能,大力推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圆明园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凸显社会效益,努力探索运作新模式,逐渐实现旅游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春季踏青节、夏季荷花节、冬季皇家庙会已初步具备品牌效应。2012年首届金秋皇家文化节圆满顺利举行,这些都为圆明园四季文化活动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12年10月,“数字圆明园”IPAD旅游导览系统投入运营,也为游客了解盛时圆明园开阔了视野。圆明园位于三山五园最东部,便于历史文化旅游与北大、清华校区的校园游,以及中关村区域的科技游无缝对接,在未来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中,圆明园在做好自身软硬件的同时,将注重于高校区、科技区和周边历史名园的互动和联动,为中外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人文、更人性化的旅游文化服务。
4、创意、时尚、休闲文化新地标
未来,圆明园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物理空间、产业空间巨大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先天优势,践行“赶超”战略,尽快在北京文化市场树立起中高端形象品牌,探索又好又快的发展新路,加强并扩大与北京各大旅行社、各大公关公司的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集中精力开拓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赢和多赢合作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圆明园地处中关村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大公司强力宣传和营销,打造公司单位集体奖励及公司年会等服务品类,扩大圆明园创意、时尚、休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
将注重突出圆明园独具特色的优质亮点和卖点,以优雅的环境,艺术化的品位,禅修、茶道等古典人文积淀,服务社会,服务于大领导、大艺术家、大学者、大企业家等成功人士。形成一个人文、时尚、健康、生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在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活动策划、艺术品展览展示、国学普及推广、时尚产品发布、文化艺术类图书出版发行、休闲文化沙龙、影视制作与播映等方而进行积极探索,使圆明园及其周边成为集文化创意、文化衍生品开发、会展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四、圆明园近期发展思路
今年及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上级文物部门及海淀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的大好形势,紧紧围绕“科学管理、文化发展和争创5A”的既定目标,明确重点工作,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开创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事业的新局面。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推进文保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基础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与清华建筑学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人大清史所深入合作,加快推进圆明园研究院筹备与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研究水平,培养研究队伍;提高《圆明园》内部交流刊物的编印质量,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策划出版圆明园系列丛书,认真举办圆明园文化大讲堂;与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规划》的编制;继续做好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调查、研究和征集;加强园内现有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加快推进文保工程建设。完成西洋楼展览馆改造与布展工作;完成长春园宫门区环境提升工程;完成西北景区环境整治,实现全园对社会开放的目标。完成澹怀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绮春园宫门区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管理处办公用房维修和环卫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圆明园东门环境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圆明园博物馆、圆明园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和如园等文保工程的方案制定、报批及立项等工作。按照海淀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配合三山五园整体形象全面提升的日标,着力推动“圆明园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工程”。
2、创新景区管理模式,营造优美和谐景区
启动5A级旅游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智慧型景区。做好人文景观服务标准体系运行管理,研究探索人文景观服务标准体系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结合的有效途径。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加快推进景观环境建设。逐步调整全园的植物配置,探索设计园林小品精品,营造良好的园林意境。加强对正觉寺古树、百年牡丹和荷花、菊花等特色植物的合理展示与有效利用,提高养护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全园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
3、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文化项目
举办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继续策划举办好春季踏青节、夏季荷花节、金秋皇家文化节和冬季皇家庙会等文化活动。以爱为主题,一以贯之,使圆明园四季旅游文化活动,真正具备品牌效应,并成为体现圆明园时代价值的亮丽名片。
加强文化传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各地政府机构和文博单位开展合作,扩大文物全国巡展目的地,以“圆明园历史文化德国展”为契机,探索国外巡展渠道和模式。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园内承办或合作举办系列展览,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文化氛围。
推进文创项目。建立并完善圆明园基础资料数据库,开发动漫作品,创作圆明园系列影视剧目,筹划园内小型实景演出。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共建洞天深处书友会,并以之为基础开展名家讲坛、国学培训等工作。继续推动数字圆明园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智能导览。同时,与高新科技企业深入合作,创新思路,逐步探索通过光影技术重现网明园盛时辉煌的理念与途径。
五、“圆明园人”的文化自觉
圆明园事业光荣而神圣,每一个“圆明园人”都应为此而骄傲,都应树立历史使命感,增强主人翁意识。圆明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个“圆明园人”的辛勤努力和无悔付出。我们有必要认识到我们就是“圆明园人”,圆明园事业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挥圆明园的多种功能、有效实现圆明园的多元价值就是我们的目标和文化自觉。
1、紧抓机遇,乘势而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党的十八大一以贯之对文化强国政策进行了深入的论述,2013年的全国两会对文化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海淀区正着力开展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这些都为圆明园本身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圆明园人理应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乘势而为、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用智慧和汗水开创圆明园事业新局面。
2、爱岗敬业,注重大局;
每一个圆明园工作者都有责任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增强“圆明园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尤其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更有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在基础管理及业务工作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加强学习,不断创新;
学习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创新的基本保障。我们必须要加强政策及理论学习,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与更新,认真向文化遗产界及旅游界的兄弟单位学习。同时,我们会继续开展“圆明园大讲堂”学习教育活动,并开展200人规模的集中培训活动。通过各种举措积极建设学习型文化遗产单位,为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4、科学管理,优化队伍;
今年及今后几年,我们将在2012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机制、规范程序,加强科学管理。同时,择优选拔人才,根据工作需要及员工的年龄、专业、学历等因素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组织结构,致力于形成“传帮带”的梯队干部结构,从而为圆明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
5、文化发展,做强品牌;
文化发展关键是要落地,要落实在一系列的项目和文化名片上,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做好圆明园文化发展工作,我们务必要认清优势、正视不足,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圆明园特色文化品牌,如四季旅游文化活动中的踏青节、荷花节、金秋皇家文化节、皇家庙会品牌,圆明重光全球巡展品牌、数字圆明园品牌、十二生肖文化产业品牌等一批文化名片。
6、争创5A,凝心聚力;
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加强圆明园景区管理的需要,也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对于进一步提高圆明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圆明园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期,也为5A级景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在现阶段推进争创进程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领导、全园动员,形成部门联动、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力争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园的景区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面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事业,以及圆明园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工作,我们深感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上级各有关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在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圆明园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乘势而为、与时俱进,为促进三山五园和周边区域共赢发展,建设北京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优秀中华文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将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将以创新的发展思路,繁荣圆明园文化事业,我们将满怀信心地迎接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充满希望的明天!
《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2013年1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