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园林复建
京西第一名园:畅春园筑园理念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07


    畅春园是清朝在北京西郊兴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第一座大型“御园”,周围的“御园”都是在康熙的“赐园”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雍正和乾隆以畅春园为参照营建了阅明园和清漪园,至乾隆十五年( 1750),逐渐形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冈、万寿山清漪园和网明同、以及畅春园在内的宏大的、空前绝后的“三山五园”皇家苑囿体系。可见,畅春园的开创之功十分重大。

    畅春园位于海淀大河庄之北,即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算,该同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东至今颐和同路、南至四环路、西至万泉河路两侧、东北至恩佑寺遗址。畅春园是清朝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皇帝理政和休憩双重功能的宫苑型园林,本文仅就其建筑特色做一论述。

一、从清华园到畅春园

    本文所说的清华同并非是如今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清华园,而是位于今北京大学以西,始建于明代的清华园,是清代皇家苑囿——畅春园的前身。

    清华园又被称为“李园”,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所建,如清代学者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缭垣一千六十丈有奇,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伟别墅,圣祖因故址改建,爰锡嘉名。”[1]217-218)《日下旧闻考》卷76《围朝苑囿·畅春冈》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根据《明史》记载,第一代武清侯李伟死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伟去世后,其子李文全、其孙李铭诚先后袭武清侯爵。《日下旧闻考》卷79引明人孙国敕的《燕都游览志》:“原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足称花海。”[2]1316)孙国敕只是记载清华园原来是武清侯的别墅,并没有说明是第几代武清侯。

    万历年间的文人沈德符(1578-1642)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海淀……有戚畹李武清新构亭馆,大数百亩,穿池叠山所费已巨万,尚属经始耳。”[3]这里,沈德符记载“经始”者为戚畹李武清侯,没有明确是李伟还是其子其孙。但《万历野获编》的这段记载是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此,“经始”者应当是第二代武清侯李文全或者第三代武清侯李铭诚。谈迁迁《北游录》则明确记载是李:“寻策蹇出西直门,十二里至海淀,则清华园。故武清伯李铭诚,以神祖元舅,余力治园。”[14]113)谈迁认为清华园是李伟的孙子李铭诚所建。

关于清华园的建筑概况,明代人的著作中,在《长安客话》《泽农吟稿》《明水轩日记》《春明梦余录》《万历野获编》《帝京景物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明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是最早的文献记载,书中云:“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都人称李皇亲庄,木土甚盛。”[5]69)说出了清华园的建筑规模弘大,但不具体。

    明朝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对清华园的建筑记载地稍微详细:“方十里,正中,挹海堂。堂北亭,署‘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亭一望牡丹,石间之,芍药间之,濒于水则已。”[6]217-218

    结合其他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清华园面积广阔,方圆约十里,大门额曰“清华园”,同墙采用虎皮石墙,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茅屋,然后逐渐开阔。园之正堂为挹海堂,堂之北有明朝肃太后所题的“清雅亭”。园北有兜率桥,凌空架起。西北有高楼五楹,额名“青天白日”,为明神宗所书,楼上建平台,能够俯瞰玉泉诸山。

    祟祯十一年(1638年),明朝内忧外患,急需粮饷,此时李伟的曾孙、武清侯李国瑞和其弟李国臣正争夺家产,李国臣便上疏说其父遗赀四十万,愿意捐给朝廷。皇帝诏武清侯助军饷百万,可怜武清侯家产已经败落,便把清华同出售,但李国瑞仍然没有完成皇帝的摊派任务,被夺去武清侯封爵。

    清初,肃亲王豪格之孙、显亲王丹臻占有清华园,稍加修葺,当他闻说康熙帝要在清华园基础上修建新的御园时,便主动把清华园交给了内廷。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二十三年收复台湾,至此,全国重新归于统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使康熙有能力修建大型苑囿,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建造畅春园,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帝首次“移住畅春园”,说明这一年,清华园基本建成。

二、畅春园建筑布局

    畅春园坐北朝南,设大门五座,分别是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

    从纵向来说,畅春园南部为宫殿部分,是康熙议政和居住之所;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是康熙休憩的地方。从横向来说,畅春园主体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

    对着大宫门的是中路,沿中轴线向北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大宫门、九经三事殿和二宫门,构成外朝部分,其中“九经三事”是大臣上朝、举行盛大宴会的正殿;春晖堂、寿萱春永殿与后罩殿构成内庭部分,符合前朝后寝的宫廷制式。

    东路自南向北依次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东路的主体建筑是“澹宁居”,“澹宁居”前殿是康熙帝处理日常政务、选馆和引见之所,宫廷画师、荷兰人郎世宁和康熙帝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里;后殿为康熙读书之处,曾在这里和耶稣会士南怀仁、张诚、白晋研讨天文地理,演算西方算术和几何题目,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场所。东北角的清溪书屋为康熙帝宴寝之地。

    西路自南向北依次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西路的主要建筑是无逸斋,为太子和皇孙弘历读书之所。

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

    畅春园在康熙时达到鼎盛,雍正以后,随着皇帝理政中心转移到圆明园,畅春园逐渐衰落下去,道光时期已经破烂不堪。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烧,光绪二十六年( 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畅春园再次遭到洗劫。昔日畅春园如今只剩下了恩佑寺山门、恩慕寺山门以及一块写有“畅春园东北界”字样的石碑。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帝为其父康熙帝“荐福”而建的,位于清溪书屋旁边,并非由清溪书屋改建。恩慕寺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高宗为纪念皇太后而建,形制仿恩佑寺。

    位于畅春园之西的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正殿为五间讨源书屋,左右配殿各五间,再后有观德处敞宇三间。乾隆帝到畅春园给皇太后请安后,有时在西花园听政。西花园南墙建有进水闸,水向北流,经过畅春园,注入圆明园藻园进水闸。西花园环境幽深,自然情调浓郁。

三、畅春园筑园理念

(一)风水宝地,皇帝钦定

    成熟于秦汉时期的中国风水学,一直对中国人的生死宅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历代帝王自认为“受命于天”,真龙下凡,更是相信风水学,认为只有风水宝地才能配得上皇帝,达到避祸福至的目的。畅春园的选址就是康熙皇帝钦定的。

    海淀在北京西北方,西北为乾为天,为圆为君,为刚健勇武。上风上水上海淀,是说海淀为北京的风水宝地,这里处于西山山脉与平原接壤处,山环水绕,地下水源充足,泉水遍布,在西山的映衬下,青山碧水,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巴沟自青龙桥,东南入于淀。淀南五里,丹陵沜。沜南,陂者六,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并。沜而西,广可舟矣。”[6](217)清代学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则说这一带是:“流泉满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1](299)文征明的“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曹寅的“雁被西风驱谴,人被西山留恋”,都是对西郊山水的赞美。

    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对畅春园周围的山水景色更是赞不绝口,“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流虢虢,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2](1268)

正因为如此,这里就成为清朝皇帝营造园林的不二之选。

(二)“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畅春园在景观设计方面不仅继承了清华园的做法,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展现了精湛的建造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意境和艺术效果,真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之胜,唯有山水,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都不足称胜。《泽农吟稿》:“惟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叠石为山,岩洞幽窅。渠可运舟,跨以双桥。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国第一名园也。”[21](1316)。《明水轩日记》:“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2]1316)说明清华园水面很宽阔,江淮以北数第一,可以行舟,园内有人造假山,大片种植花果、牡丹、芍药,繁花锦簇。

    畅春园进一步强化了清华园的这一建筑艺术特色,人工挖湖十余处,疏通水道,一条从玉泉山泉水注入,一条从万泉河注人。大宫门前还有很大的一个蓄水池,池水向北流人园中,使得畅春园内外的水面更加壮观,诚如康熙帝所说的那样:“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使得园内具有通畅的水上交通,康熙帝经常乘御舟沿河湖游览,通过水路将全园各景点贯穿在一起。园内景观设计很好地运用了“因水成景”的手法,前湖中有一个大岛,岛上由瑞景轩、林香山翠、延爽楼三座建筑物。延爽楼是个三层高的大楼阁,是畅春园的制高点,南眺朝寝,北望碧波。前湖的东边有一长堤,遍植丁香,称丁香堤,前湖的西边则有芝兰堤和桃花堤。清溪书屋则位于东路的最北端,水环河绕,四面临水,环境清幽。

    畅春园的叠山艺术堪称一绝,园内有五十多座土山,岗峰连接,河湖之间,低冈盘桓,婉转起伏,曲径通幽。另外,还使用江南的名贵山石叠砌了十几座假山,如云涯馆往北为一系列的叠石假山,出自叠山大师张然,怪石突兀,气势不凡。

    畅春园内种植了各色鲜花树木,如丁香、绛桃、黄刺梅、玉兰、腊梅、菜竹、牡丹、山枫、娑罗树,四时英漫,枝繁叶茂,每个季节都有应时变化的景观。林间水际有成群的麋鹿、禽鸟、白鹤、孔雀、竹鸡、白鸭等各种动物,与人和谐相处。

    从景观上来看,畅春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在建筑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因地制宜,追求淳朴

    由上文可知,清华园在清初尚有遗存,崇尚节俭的康熙帝便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清华园原来的建筑,在“圮废之余”的基础上,“爰诏内司,少加规度”,“因山成峻,就谷斯卑。咨彼将作,毋曰改为”;“计庸畀值,不役一夫”,爱惜民力;“永惟俭德,捐泰去雕”,追求纯朴。畅春园造园规模仅有清华园的十分之六七。

    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叙述了畅春园对清华园的利用与改建情况:“爰稽前朝戚畹武清侯李伟因兹形胜,构为别墅。当时韦曲之壮丽,历历可考,圯废之余,遗址周环十里。虽岁远零落,故迹堪寻。瞰飞楼之郁律,循水槛之逶迤。古树苍藤,往往而在。爰诏内司,少加规度,依高为阜,即卑成池。相体势之自然,取石甓夫固有。计庸畀值,不役一夫。宫馆苑御,足为宁神怡性之所。永惟俭德,捐泰去雕。视昔亭台邱壑林木泉石之胜,絜其广袤,十仅存夫六七。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2](1268-1269)康熙是说清华园虽然圯废,但故迹还能够看到,古树苍藤还在,在此基础上“依高为阜,即卑成池”,前湖、后湖两个巨大水面就是利用了原来清华园固有的两个湖面,湖面“以堤岛分割,周围以河道萦回”,而万泉庄的泉水则由西南角入园,委婉曲折,贯穿湖岛,自西北角流出。

     畅春园的建筑皆是灰瓦顶的小式建筑,轩楹素雅,不施彩绘,只“架以桥梁,济以舟楫,间以篱落,周以缭垣,如是焉而已矣。”[2](1269)园墙用毛石墙,澹宁居“只三楹,不施丹艧”。康熙帝的寝殿清溪书屋“既不富丽,也不堂皇……一切陈设都很朴素,按照中国风格布置得极其整洁。”[7](76)根据清华园遗留下来的亭台、丘壑、泉石和林木可以利用的地方造园,如延爽楼就是在清华园挹海堂的残基上修建的。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扬州盐商程庭进京参加康熙帝六旬万寿盛典,回去后写成《停骖随笔》,其中描写畅春园“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8]41)从中可以看出畅春园建筑之朴素。由于垣高不及丈,以至于康熙五十六年,民人马林能够翻墙而入九经三事殿。

    当时经常出入畅春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康熙帝传》中这样描写畅春园的简朴,“康熙皇帝曾经派人在北京郊外二法里处造了一座他很喜爱的苑囿,每年要在那里度过相当一段时间。里面除了他命人开凿的两个大水池和几条河道外,再也没有什么使人感到与一个既富有又强盛的君主所应有的豪华气派相称的东西了。那里的一切确实非常洁净。它的建筑,它的庭院,它的布置,比起巴黎郊区一些王侯爵爷的别墅来,要逊色的多。”[9](19)

    (四)皇权至尊,尊卑分明

    首先从命名上来看。畅春园的名字主要取自《易经》中“乾元统天,则四德归之,四时皆春”,寓意“八风来朝”、“六气通达”、“顺天而治”,清帝要实施仁政,使天下万物众生“四时皆春”、国泰民安。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治国理念。

    其次,从畅春园建筑布局来看。正面开有五座大门,中间的大门是大宫门,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对着大宫门内的是康熙上朝理政的九经三事殿,面阔五间,是畅春园内最高大雄伟的单层殿堂。畅春园建筑以南部的宫殿区为主,北边的苑林区为辅,宫殿区又以九经三事殿这个正宫为主,布局依照皇宫定式,前朝后寝,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四、结语

     畅春园的建筑艺术随着畅春园的兴盛而达到鼎盛,也随着畅春园的衰落而褪色,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畅春园建筑艺术的特色中,会感受到民间造园艺术家伟大的创造力。随着畅春园的荡然无存,人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只能从史书中幻化美好的想象了。

    [参考文献]

    [1]  吴长元,宸垣识略[A].苑囿[C].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中华书局1973.

    [4]  谈迁,北游录·纪邮下[M].中华书局1960.

    [5]  蒋一葵,长安客话[A].郊垌杂记[C].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6]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7]  张诚,张诚日记[M].商务印书馆1973

    [8]  程庭,停骖随笔[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

    [9]  白晋,康熙帝传[M].珠海出版社1995.

 

*原载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