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园林复建
要保护好清乾隆年间形成的北京中轴线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0

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介绍

有明确中轴线的都城,经考古发掘证实是582年隋代建的国都大兴城,唐代更名长安(今西安),从太极宫经皇城朱雀门到城门明德门有一条笔直的大道。605年隋建洛阳从宫城到都城大门也有一条笔直的轴线但在都城偏西。北宋东京汴梁,辽中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都有一条穿越全城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建筑理念来源以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和习惯,中国所有建筑从民房到宫殿和寺庙平面都有一条中轴线,重要建筑全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在两边对称布置。在平地营造都城建中轴线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础。中轴线也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含有政令畅通,天子为中心的意义。也可附会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的价值观。中国都市的中轴线也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特点是越来越长。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都城没有明确的中轴线。到魏晋南北朝的洛阳、隋唐长安、隋唐洛阳到宋汴梁、金中都、元大都的中轴线都是以宫殿为起点到都城大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贯穿全城。轴线的长度,隋唐长安为8.6公里,隋唐洛阳为6.8公里,元大都为3.9公里,明清北京城为7.8公里。

北京中轴线发展介绍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兵攻入金中都。忽必烈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建成了大都城。现大都城墙仍在,城为方形,北墙遗址在今天的塔院,南墙就是今天长安街上,东墙西墙和明城墙重叠。大都城正门叫丽正门,由丽正门(今天的天安门位置)向北至中心阁(今钟楼)中轴线总长3.9公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城,将大都北部城墙废弃,并在今北二环另建城墙。永乐十四年定北京为国都,拆除大都南墙南移1000米为现在东南角楼城墙遗址位置。明正统五年(1400年)北京明代中轴线定形,从前门到钟楼4.75公里,永乐年间建了天坛和先农坛,并有大道对天安门,具备了中轴线形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外城,建造永定门。元代至元十三年元大都建成,至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外墙建成,历277年,长7.8公里的中轴线建成。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清朝以北京为京师,中轴线保持了原有格局,但也有一些变化。乾隆十八年改造天坛,设圆丘坛门,与先农坛门对称。清废弃了千步廊以西明代武职衙署,变成街市。乾隆十九年到二十五年重修皇城,在长安左、右门外延长皇城墙,加建东西三座门(东、西长安门)。拆除景山北中门,建寿皇店于景山后门中轴线上。并在景山上建造五亭。改造了钟鼓楼的形制和规模。皇城内不是禁区,明朝内务府大部分衙署和厂、库、局、作撤销,改造成街巷。

1911年封建王朝灭亡后中轴线变化,近代城市建设对中轴线产生影响。拆除先农坛北部、西部城墙,改为街市。拆除天坛南墙,两坛之间的天街变成了平民居住区。为铺有轨电车铁轨拆除了天桥。1900年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将前门外店铺烧光,到20世纪20年代全建成西洋型式的铺面。1915年改造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了瓮城。1919年改造正阳桥。1913年拆除了中华门(大清门)内的千步廊和皇城墙,新辟中山公园和太庙南门。拆除了北上门和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打通了景山前街。拆除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地安门成为独立建筑。1949~2000年期间中轴线变化:1954年拆除永定门,拆除正阳桥及五牌楼;拆除天安门前皇城墙,中华门(大清门)和长安左右门,取消棋盘街,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拆除地安门内四座雁翅楼,在南雁翅楼建总政宿舍楼;天坛北墙向南移50米;地安门外大街建许多高大建筑。2000年开始,开始恢复中轴线。2004年复建永定门城楼,未恢复箭楼和瓮城。修缮和亮出燕墩。2006年改造永定门广场,亮出天坛、先农坛墙,恢复天街道路。2006年起修前门外大街,恢复上世纪20~30年代原貌。拆除地安门内皇城杂乱建筑,亮出黄瓦墙,计划原地恢复雁翅楼。2008年前全面整修地安门到鼓楼大街风貌,修复万宁桥,修复火神庙。修鼓楼和钟楼,建时间博物馆。以上中轴线的变化,从建立、定型、衰落到复兴,可以说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兴或于清乾隆年间,可为“康乾盛世”,当时的清朝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7.86公里长的中轴线,体现了政权统一、政令贯通的政治理念,也体现了中正顺畅、平衡与和谐的社会理想。1949年后,改造中轴线,没有考虑到历史原因。2000年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又开始走向复兴,通过中轴线的保护,一个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开始复兴。

北京中轴线乾隆年间沿线建筑介绍

北京的中轴线以清乾隆年间建设成熟,下面将清朝乾隆年间中轴线主要建筑介绍。

燕墩。明代的防御设施,官名为烟墩,有敌来袭,白天烧狼粪夜间举火。烟墩传递达京师,此墩位于京师门户,应该是最后一个接收敌情的烟墩。今天八达岭有保留明代的连续烟墩。乾隆年间北方和谐,多数烟墩拆除,此烟墩保存并改名为燕墩,在燕墩上放一四面方碑,由乾隆撰写诗文《皇都篇》《帝都篇》。

永定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嘉靖四十三年建瓮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城楼为二层重檐三滴水。在瓮城建箭楼。外城七门中(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只有永定门和广宁门(清道光后改为广安门)较为高大,原因是永定门为京师正门,形制应高于其他门,但永定门只有皇帝通向南苑御道,无商民驿道,中原和南方的商民从卢沟桥进京多进广安门,广安门是外城主要城门,因此形制同永定门。

天坛。明永乐建北京时建,当时为天地坛合祭。永乐初年建大祈殿,殿内设坛祭祈天地。嘉靖九年天地分祭,在南面建圜丘坛,拆原大祈殿改为圆形天坛称祈年殿。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圜丘坛为白石,并开圜丘坛门与对面斋宫门相对。

先农坛。永乐十八年建太岁殿,内设七坛,祭天下名山大川,在山川坛西建先农坛,东建斋宫。建神仓、旗蠹庙。设籍田(一亩三分地)、观耕台。嘉靖十一年,建天神、地祈坛,南设门称神祈坛。原山川坛改为太岁殿专祭太岁(土星)。

天桥。沿先农坛和天坛北墙,有条河流称龙须沟,在天街上跨龙须沟的石桥名天桥,为皇帝祭天中桥为御道,两侧边桥供市民交通,龙须沟在天坛北汇成水池名金鱼池。天桥原为木桥,乾隆十八年改为单拱石桥,1906年修马路将拱桥降低,为平缓单拱桥;1927年铺设电车轨道,又垫平了桥面,但仍保留了石栏杆;1934年填平龙须沟,天桥消失;2000年修马路时有完整地基,就在今天天桥十字路口。

正阳桥及五牌楼。正阳门箭楼前护城河上有桥,桥南有五间五楼六柱冲天牌楼,在明代宫殿图和康熙南巡图有图形可证始建于明初,正阳桥三路以石栏相隔,1919年改为水泥桥,后铺有轨电车正阳桥被拆除。正阳门牌楼1935年改为水泥结构,1955年拆除,2008年按原型制复原。

正阳门。在明嘉靖年间修外城之前是北京城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九年,沿用元大都丽正门名称,后重建扩大规模改为正阳门,箭楼中间辟门,瓮城东西有闸楼,正门大典时开辟。1915年朱启钤聘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拆除瓮城和闸楼,在正阳门两侧城墙上各开两个门洞,箭楼加平台和台阶,两侧作西式装修。

盘期街。正阳门和大清门之间小市场,广场用木栏围合有栅门,广场内十字甬路形成棋盘状,1915年改为水泥栏杆。

南皇城。天安门以南的皇城,大清门是皇城的南门,两侧为红墙黄瓦的皇城墙,像北伸长安街转东西形成“T”形广场,东西有长安左和长安右门,门为五间三券门,黄琉璃檐歇山顶。乾隆十九年又向东西扩建,两头设门叫东、西长安门(俗称“三座门”),黄瓦三门洞。老北京都知道,民国年间皇城墙拆除后在长安街留了独立的门,1952年同长安左右门拆除,明代在南皇城广场的东西有两个随皇城墙的小门为在千步廊办事的官员进出的门叫公生门,对的两个小桥叫公生桥,就是今天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跨金水河的桥。大清门内,沿“T”形广场有联排房110间,东西34间,俗称“千步廊”,是各大部临时办事场所和官奉粮仓。

天安门。皇城正门为天安门,明名承天门,原城楼五间进深三间,清顺治年间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城台五门洞改名“天安门”。门前石渠为金水河,上有五座石桥为金水桥,在天安门内向北为东西两庑,庑间设街门通向太庙和社稷坛。

端门。是皇宫的前门,门内东西两朝房为值班房,在两边值班房间有“社左”“庙右”“阙左”“阙右”四门通向社稷坛和太庙。午门为紫禁城正门,从午门到北门神武门,中间穿过前朝、后庭和御苑三组建筑。神武门外筒子河一过桥为五间北上门,北上门对着景山门,两门之间为皇城禁街,两侧有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为单座方门洞。景山后街有北中门。乾隆十四年建寿皇殿废北中门。乾隆十六年在景山建五亭。清乾隆是中轴线建筑的完备时期,从紫禁城到景山到寿皇殿有建筑24座。中轴线建筑的特点,凡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都高大和重要,轴线两边建筑都简单矮小。

雁翅楼及地安门。清皇城废弃了明朝多数的内府机构及局、库、厂、作。但保留了许多机构的外墙,形同皇城墙,俗称内皇城墙或黄瓦墙,墙上开门叫黄瓦门,现景山后保留一段。在景山后街有曲尺形二层楼36间叫南雁翅楼,北13间叫北雁翅楼。

地安门。西连皇城墙,现为平安大街,明代叫北安门,七间三门,单檐歇山顶黄琉璃。

万宁桥。元代建。南方运粮船过通惠河入积水潭过中轴大街的桥,俗称后门桥。初名海子桥,原为木桥,元末废内城漕运,改为单拱石桥。桥西有火徳真君庙,传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现中国话剧院宿舍楼原为显佑宫。

鼓楼。建于明永乐,今为清建,记载清嘉庆五年修。

钟楼。原址为元大都中轴线终点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建钟楼,清乾隆重建。过轴线上任何一座建筑的高度和雄浑的体量成为北京旧城中轴线的压轴建筑,轴线至此结束。而且鼓楼为木构架红色基调,照应了前部皇城的建筑主色调;钟楼为青灰色基调,照应了后部的民居和城墙建筑主色调。从功能用途的角度看,收束区主要是城市功能性建筑物,无论是钟鼓楼、水系、桥梁还是民居、宗教建筑都是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

结语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秩序跌宕起伏,极富韵律。从轴线两侧建筑布局上看,整个轴线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和用途划分明确。建筑的色彩上,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色调。这条轴线充分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对美的形式的认识“秩序、匀称与明确”。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   2012-03-15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