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园林复建
圆明园遗址文化遗产意义及其申遗的时代要求与必然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8/15

一圆明园遗址文化遗产意义

圆明园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意义首先在于: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国开始的秦咸阳城、汉唐长安城与洛阳城、宋开封城与临安城、辽金元明清北京城等都城之宫苑来看,可以说清北京城圆明园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之宫苑的集大成。从汉长安城的甘泉宫到隋唐长安城的仁寿宫、九成宫、玉华宫、华清宫等,都城之主要“宫苑”实际上成为都城之宫城(皇宫)的“缩影”,而宫城(皇宫)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圆明园作为清王朝都城之宫苑,始建于康熙,鼎盛于乾隆,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历史象征之最为重要的物化载体之一,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圆明园是清王朝都城——北京城的第二“故宫”(或曰第二“皇宫”)。

其次,圆明园作为“遗址”,不是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古代都城、宫苑等建筑遗址那样,因国家的历史变化,都城的迁徙,而变成“废墟”。圆明园遗址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战争掠夺的罪恶,“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性破坏,是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人类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圆明园遗址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的一处独一无二的特殊的“文化遗产”。

鉴于以上所述,我认为圆明园遗址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圆明园遗址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圆明园遗址申遗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必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遗产成为人类保存自己历史重要“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通过这样的国际公认的“形式”,使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具有世界意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得到保护。在当前人类为了发展而漠视历史与自然的情况下,而历史与自然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对人类的“报复”中,人类前所未有的意识到历史与自然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作为“遗产”的历史告诉人类应该如何走向未来,作为“自然遗产”启示人类如何敬畏、尊重、适应于“自然”。因此,世界遗产发展成为时代特色,成为检视人类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标示。

当前的问题不是圆明园遗址是不是需要申遗的问题,而是世界的时代发展向我们提出的圆明园遗址必须申遗、尽快申遗的要求。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国家,北京是个快速发展中的国际大都会,圆明园遗址不可能置身于这种时代发展之外,大城市空间用地的极度紧张,使圆明园遗址的长期有效保护也受到影响,一些圆明园遗址的土地被占用,圆明园遗址部分缓冲保护区被突破,圆明园遗址周边环境与风貌有的被严重干扰,凡此种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圆明园遗址的发展趋势将不堪设想。圆明园遗址申遗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发动全体人民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圣战”,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承担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我们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因此说,圆明园遗址申遗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前所述,圆明园遗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已经位居全世界第二位。圆明园遗址在中国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上所占据的地位,圆明园遗址申遗也应该是时代发展之必然。圆明园遗址申遗将使我们进一步加强“振兴中华”的理念,使世界人民能够更好理解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和平的信念!圆明园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必将极大促进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管理与展示,使圆明园这个享誉世界的世界之园,真正走向世界、走入世界人民心中!与此同时,圆明园遗址也会得到北京市全体市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关心与爱护,使之能够永续保护与利用!


*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

[1] 本文原载于《圆明园》201401月第15集。为学习交流,特转载此文,在此向作者鸣谢!因排版需要,文字稍作修改。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47期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