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园林复建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7/06

岳升阳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将三山五园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淀区为此划出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展开新的规划建设。这是一个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举措,但其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以免带来开发性破坏。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基本特征

  北京古城的西北郊,大致可以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是山地,包括小西山和大西山。小西山山脉海拔在790米以下,属于低山丘林地貌,峰峦苍翠,流泉潺潺,景色秀丽。它的西面是大西山,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雄伟峻拔。东部为平原,有永定河冲积扇。一万年前,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流向东北,经清河至温榆河。大约五千年前,永定河最终离开了这条河道转而南去,它在海淀镇与万寿山之间留下了宽阔的河谷低地。低地中水源丰沛,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形成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为园林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三山五园的主体就坐落在这片低地之中。

  清朝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平定后,北京郊外园林建设的重点由南苑转到海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形成以“五园三山”为主体的园林格局。东部低地、西部山地构成了当地最基本的山水格局,这个格局也影响到园林建设。东部玉泉山静明园及其以东地区,园林景观主要以水景为主。清朝皇帝在建设海淀园林的同时,也在海淀附近开辟了环绕御园的万亩稻田,田间小桥流水,土山环绕,御园之内也辟出多处稻田,用以观稼。御园内外景色合一,构成京城特有的水乡田园景色。西部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主要以山林景观为主。整个三山五园景区由此形成了山、水、田、园为特征的景观格局。这一景观和其内在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构成本区域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海淀园林停止扩张,并渐趋萎缩。近代在被焚毁破坏的园林遗址上出现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建国后这里被规划为文教区和休闲旅游区,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成为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下海,有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现在发展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园区的核心区。本区域的发展遵循着一条明显的脉络: 由良好的生态环境到大规模园林建设,由皇家园林区到文教科技区,再到科技创新园区。这是本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影响着今后的区域发展方向。

  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创新的科技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三个要素。其中,生态是背景,人文是核心,科技是未来发展。这三者在一个范围近似的空间下合起来了。在这样的区域里面,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呢? 我们要看到,这个区域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把历史文化保护区、高教区、旅游区、科技园区聚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城市功能的叠加。这些城市功能在一个空间里叠加时,就会发生冲突,这就给规划增加了难度,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发挥智慧。可以说,本区域的发展应该遵循它内在的发展逻辑,即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它的历史人文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教育、旅游的共同发展。区域的内在发展逻辑塑造出优美、精致、宜人的环境,构成高雅、包容、创新的区域气质,决定了区域发展应该是继承、汇聚和创新。这是我们未来应该发展的基本架构。

二、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建设思路

  三山五园地区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景观特征鲜明、城市结构复杂多样的区域,其中文化遗产是本区域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遗产。因而区域规划首先应该以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景观风貌保护为前提。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发展中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思路上应该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不能单纯的从经济效益到经济效益,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比如西苑营市街位于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紧邻颐和园东宫门和西苑公交枢纽,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其土地资源应该用于旅游、休闲、商业等大众服务业。但在改造过程中却被开发者规划为好山居小区,建了很多联排的高档别墅,形成一片封闭、拥挤的住宅区,不但占用了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也破坏了当地景观,甚至还毁掉了圆明园阅武楼遗址,非常可惜。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开发者为了追求一次性经济效益,尽快在原地收回投资,一次性把土地卖出去建别墅,最方便。

  三山五园是一个大的整体,内部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如果做不到大区域的整体规划,也应该在东部区域实现整体规划。我觉得在规划之前要研究好城市结构,把各种功能区结构好好研究一下,在规划过程中适当做调整,避免出现无序状态,以便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效益,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在这方面,西苑地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教训。

  前些年西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地铁搞一套,高档别墅搞一套,公路搞一套,就“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形成城市整体区域优势,造成土地使用不合理,效益利用低下,市民生活不方便。最后文物没保护好,遗址也给挖了,圆明园最主要的进水河道也被废弃了,修成了道路。这样的教训应引以为鉴。在通盘规划时,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来调整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例如,可否用中央党校西墙外的区域与西苑、北宫门公交站做部分土地置换,将部分公交线终点移至中央党校西墙外,腾出土地用于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 将青龙桥旁边的六一幼儿园与玉泉山西面的旅游休闲项目置换,实现旅游开发与幼儿园建设的双赢。还有就是绿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一再发生冲突,我们应该优先保护文化遗产,避免本区域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历史风貌被千篇一律的树林草地代替。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现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已经成立,首先最该做的就是对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因为还有很多历史资料我们并不清楚。而要实现区域的合理规划,保护好文化遗产,必须事先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既包括地面现存文物的调查,也包括地下遗迹的调查,以及非物质文化的调查。最近我也参加了一些规划设想的评议座谈,发现很多做规划的人对这个区域的文化遗产并不了解,提出的想法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收集资料,这就需要我们来收集,然后提供给负责规划的人来使用,这样会更好一些。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文化标识系统和导引系统,提高区域的景观品质。城市建设的精致化是打造区域影响力、增强软实力的手段之一。文化标识系统、导引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把破碎的景观连缀起来。就像一堆陶片,我们把它收集起来,粘起来,用石膏补上缺失的部分,就可以做成一个完整的陶罐。我们现在应该做这样的工作,尽可能设立一些标志,东西已经消失了也可设立一个标志来说明它,比如说“样式雷”故居,可以用标识来表达。这样就可以把断裂的历史连接起来,使得人们走到那儿,就知道那里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海淀区也要下决心打造一些品牌区域,比如将六郎庄、青龙桥打造成历史名村、文化名镇,打造成一个旅游休闲产品或者是文化产品。应该整体来打造这样的产品,这样可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要加强村镇文物的修缮和利用,增加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恢复和保护稻作文化景观,制定文物和历史景观保护规划,同时保护好历史地名,并开展可移动历史文化遗物的征集工作,建立展示地域文化的博物馆、民俗馆,充分利用海淀区科技优势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本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一条新路。现在郭黛姮教授的团队已经做了很多,我觉得科技保护这条路可以大力发扬,它能更好地同科技园区的发展结合。

  故宫要在海淀北部建第二故宫,海淀区可以考虑在旁边建一个以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园区,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用科技手段来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园区主题应明确有特色,避免办成普通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调整一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范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为从历史文化保护角度来看,景区强调了景观,但是有点忽略了历史文化。

  所以当我们推进文化景区建设的时候会比较麻烦。首先,海淀古镇旧址应纳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范围。侯仁之先生说过,三山五园地区的起点是黄庄关帝庙,它前面的斜街就是当年京城与三山五园之间的御路。海淀镇是三山五园支持保障系统的核心地,如果说三山五园像一把大的扇子,海淀就是扇子的轴。海淀还保留了一些文物和一段御路,将来可以结合文化标识系统,把它的历史景观复原起来。把海淀镇纳入景区范围,还可以和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海淀的中关村核心区也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它的核心枢纽还是海淀。两个枢纽在海淀镇结合,便于我们今后的宣传和利用。因此建议把上述地区加进景区之中。其次,长河等河流应纳入三山五园景区范围。过去的三山五园范围包括了万泉河、长河和清河上游的萧家河,而现在这三条最重要的河流丢了两条半,只留了半条万泉河,这不利于体现以水景著称的景区特点,也不便于今后的宣传和开发。尤其是长河,它就像三山五园这把扇子上的飘带,聚集了很多历史文化遗迹,丢掉了它三山五园景区就不完整了。为了不使景区面积太大,可以把不太重要的森林公园去掉,省出的面积用于把海淀镇、长河、清河上游以及北部的树村等包括进来。

  三山五园地区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改造和建设高潮,对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来说,它可能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后一次大的机遇,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在规划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景观风貌,将是景区规划建设成败的关键。应该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发展建设思路,充分酝酿,反复规划设计,避免过去的弯路。同时要选择好投资者,以防千辛万苦得来的机遇再度失去。要保护和利用好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使其毁在我们手中。

(资料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