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一个建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这座园林也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原来的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新的园林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研究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清漪园的选址
清漪园选址在瓮山和瓮山泊。瓮山是西山一个支脉,是一座断山,因其形体像一个瓮,相传曾从山谷里挖出来一个石瓮,所以叫瓮山。瓮山泊坐落在瓮山的前方,是由涌出的山泉水特别是容纳了玉泉山的山水自然形成的湖泊。瓮山泊历史上的名字很多,如西湖、西海、金海、七里泺等。修建清漪园前,瓮山泊在康熙年间曾经叫做裂帛湖,在玉泉山的东南山麓有一个小湖也叫裂帛湖,很容易让人混淆。一般来说小湖就是玉泉山那个裂帛湖,大湖就是瓮山前面的裂帛湖——瓮山泊。
瓮山一带,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元代开始不断有游人到这里来游览参观,到明代在北京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习俗,就是到瓮山脚下欣赏风景。因为这个地方叫西湖,所以这个景点就称作西湖景,西湖景逐渐成为北京非常有名的旅游热点。西湖景的东部或东北部有一长堤叫西堤,因为它在北京城的西面所以叫西堤(和现在颐和园的西堤不是一码事),西堤风光秀美,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描写西堤美景的文章。
二、清漪园的建设
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已经全部建成,乾隆皇帝写了《圆明园后记》,说圆明园是一个很好的御园,后人不要再花更多的钱来修建新的园林。他现在要在瓮山脚下建设新的园林,相当于违反了允诺,所以迟迟未开工建设,直到后来他找到两个合适借口,才开始在这里动工。一个借口就是兴修北京西郊的水利设施,把香山、玉泉山的水引入海淀一带,用来种植水稻,建造园林,使更多的水流进北京城,甚至流进运河。兴修水利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瓮山泊,把它挖大挖深。第二个借口就是为庆祝母亲皇太后六十大寿,准备在瓮山修建延寿寺。两个工程先后分别动工,乾隆十四年冬天,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雇了海淀附近的许多民工把瓮山泊挖大了一倍,挖深了一倍,形成一个很有规模的人工水库。
瓮山泊的西边界在功德寺,就是现在青龙桥西边的功德寺,它的东边界在圆静寺大门外面,就是现在的排云殿前面。原来的瓮山泊和现在昆明湖不大相同,现在的昆明湖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万寿山的正南方,以前的瓮山泊位于万寿山的西南面。工人们通过西边回填,东边开挖的方式,让湖面整体向东移动,湖东岸一直挖到瓮山的东麓,最后形成一个桃形的大湖泊,桃形寓意着长寿。瓮山泊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放在瓮山东侧,使瓮山东西两边的山体大体对称,构成蝙蝠形状。蝙蝠就是“福”的意思。经过改造,瓮山、瓮山泊变成了“福山寿海”,这是乾隆给母亲最好的寿礼。
瓮山泊的东边是西堤,挖成昆明湖后,西堤变成了东堤,后来乾隆在湖中间偏西的地方又修建了一个堤,就是现在昆明湖的西堤。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哪是东堤,哪是西堤。原来的西堤和现在昆明湖的西堤都很有名,有不少描写它们的佳作。要判断诗词里描写的是哪个西堤,只需看看诗词创作的年代即可,乾隆十五年以后创作的就是描写现西堤的,反之,诗中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
在挖昆明湖的时候,西堤岸边有一座龙王庙,乾隆把它保留下来并取名为广润祠,龙王庙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南湖岛。乾隆十五年,弘历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并将这座万寿山行宫正式命名为清漪园。
乾隆修建清漪园,第一项工作就是湖山整治,按照他的指导思想,瓮山、瓮山泊先后变成了福山寿海,而且瓮山泊变成了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人工水库,既可以容纳西山的泉水,通过长河流到城里,满足城里用水需要,又可以在西郊发展大量的稻田和建设更多的园林。
第二项工作是建设宫殿,乾隆十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延寿寺,到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大宫门前后,万寿山前山和昆明湖一带,宫殿建设基本完工,共建101 处景点、101 座殿堂。乾隆二十年起,又先后在后山和西部建设了24 个大的景点,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全部建成。清漪园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房屋三千多间,各种形式的中国古典建筑尽收园内,可以说,清漪园是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清漪园建设的第三项工作就是花木配置。当时的瓮山树木很少,乾隆为给皇太后祝寿,在万寿山上种植了许多松柏和各种阔叶乔木,在昆明湖内种植了许多荷花、柳树和桃树。在各个景点及平地山坡上,种植了很多花木,并根据环境和殿堂性质进行绿化和美化。比如乐寿堂西边是牡丹台,大门后面种植了很多桂花,乐寿堂后面有一片玉兰花等,花木的配置都非常讲究。
三山五园中清漪园和其他四个园林的建设有很大不同。畅春园、圆明园是平地造园,有大量的水流,湖泊水面面积大,但是没有山,所有的山都是假山,且不是很高。玉泉山和香山这两座园林是山地园,真山真石,但水很少,没有大的水面。清漪园则不同,清漪园是真山真水,高山大湖。清漪园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他园林都是历经多个朝代逐步建成的,例如圆明园,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修建,雍正皇帝继位后,又扩建了32 景,乾隆当了皇帝以后又建成圆明园40 景,后来又修建了长春园、绮春园等,是一座集锦式的建筑组群组成的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是在康熙年间小园子的基础上,乾隆年间扩大建成的。清漪园原来的基础人为建筑很少,除了功德寺和耶律楚材墓外空空一片。它是一个从动工到完工连续施工十几年,一气建成的皇家园林,乾隆负责主题规划,样式雷负责具体设计,内务府和工部负责监督施工,通过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检查监督之下建成的一座皇家园林。
清漪园建设的整体性很强,和其他园林有明显不同。清漪园大体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宫廷区,一部分是风景游览区。清漪园是行宫,宫廷区面积比较小,与圆明园有着根本不同。圆明园是御园,是皇帝居住、上朝理政、接见群臣的地方,面积很大。
三、清漪园的建筑和景区
清漪园开始叫万寿山行宫,后改为万寿山清漪园,按其功能可划分为宫廷区和风景游览区。勤政殿是接见大臣的地方,康熙皇帝在中南海办公的地方叫勤政殿,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办公的地方叫勤政亲贤殿,也叫勤政殿。虽然乾隆从没有在这儿办过公,但他仍把这里取名为勤政殿。他真正的办公地点是位于勤政殿后面偏南一点的玉澜堂,还有南湖岛上的鉴远堂。当然他在这里办公的时间比较短,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游览。玉澜堂是乾隆到清漪园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宫廷区一个很重要的建筑。玉澜堂的后面是宜芸馆,芸就是芸编书籍的意思,这是他在清漪园看书的地方,实际上他很少在这里看书。勤政殿的北面是怡春堂,这是他母亲游园时休息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叫乐寿堂,有上下两层,是一个佛堂,这是他母亲进香时休息的地方。这些都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范围比较小,就在距大东门不太远的地方。
风景游览区主要是万寿山和昆明湖,清漪园的景区可划分为万寿山山前、山后景区和昆明湖景区。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万寿山的前山正中从山底的牌楼开始,经过排云殿、佛香阁一直到山顶的智慧海,是一条中轴线,中轴线西边是画中游和听鹂馆,东边主要有养云斋、无尽意轩等。万寿山的西边有一条买卖街,叫万字河买卖街,它的北边是贝阙,南边是石舫,西边是万字河的长岛叫小西泠。万寿山后山正中间的中轴线上,从山底松堂起到山顶所有的建筑全是喇嘛庙,喇嘛庙的西边有几个清静优雅的小型园林,如绮望轩、赅春园等。后山中轴线的东边是花承阁。山下三孔桥的东西方向上,在后溪河的两岸,建了一条270 米长,200间铺面房的苏州街,这是一条买卖街。在万寿山的东面山坡上,建有六角形的昙花阁,山下建设了惠山园和霁清轩。
昆明湖的东堤建有文昌阁、知春亭、铜牛、八方亭和十七孔桥连着的南湖岛,南湖岛的主要建筑是望蟾阁,是仿黄鹤楼修建的,南边有月波楼,还有湖边上的澹远堂。湖的中间有一道西堤,西堤上有六桥,中间是玉带桥,湖的西南方有畅观堂、治镜阁和藻鉴堂三大建筑,在它的北边即西堤的中部偏北方向是耕织图。
四、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
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清漪园是一个名副其实、特点突出的皇家园林,处处突出了皇家园林的特点,它占地广阔、建筑宏大、色彩艳丽、质地考究。
万寿山前山的中轴线,从山下湖边一直到山顶,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高大,质量考究。中轴线上还特别突出了建立在高台上的佛香阁。与中轴线相平行的还有两条次中轴线,三条中轴线上的大型建筑,分布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形成了对称的格局。另外为了突出中轴线的地位和视觉形象,中轴线上所有建筑的房顶都采用了黄色琉璃瓦,在绿色山体的映衬之下,显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非常漂亮。
山下的昆明湖是真正的高山大湖,湖中有长廊、长堤、长桥,高阁、巨亭等,八方亭是全国最大的亭子,建筑面积达384 平方米,与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湖面辉映相称、和谐统一。南边以湖为界,没有围墙,绣漪桥向南的一大片广阔田野,几乎被认作园内的景观,将园林无限扩大。西边是连绵逶迤的淡蓝色西山,玉泉山和山上黄白相间的定光塔倒映在昆明湖面,好像玉泉山和玉峰塔就是清漪园的组成部分,这种借景的非凡效果,凸显了清漪园的皇家气派。
清漪园不但具有皇家园林的突出特点,而且还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舒适和宜居的风韵。万寿山东边的惠山园,就是一个南方园林的翻版,后山西面的几个小园如赅春园等也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与皇家园林的气派高度和谐统一,反映了其高超的造园艺术。
第二,清漪园的建筑、景点环境,突出体现了乾隆皇帝的基本国策、建国方略和治国理念。昆明湖西北角的石舫不仅样式美观,而且寓意深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乾隆接受历史古训,设计了这个景点,寓意大清王朝江山像磐石一样坚固。
乾隆还有一个重要的国策,就是重视农业。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农业收成和年景丰歉,这叫重农兴穑。清漪园里很多景点的设计都与此基本国策有关,昆明湖西北岸边建有耕织图,乾隆把元代画的耕织图刻成几十块石版,镶嵌在延赏斋。他每次到这个地方必然写诗,提醒自己应当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群众的生活。昆明湖西南角的畅观堂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山上,在上面可以观看园子外面农民劳动的情况。在这里他还举办观稼诗会,观赏农业,描绘农业生产。他在这里共写了72 首关于农业生产的诗。
他保留了原来的龙王庙并取名为广润祠,他多次来这里求雨、谢雨。乾隆六十年4 月28 号上午,乾隆从圆明园赶到清漪园南湖岛的广润祠求雨,下午开始阴云密布,晚上下了三指厚的大雨,到第二天早晨雨还在下,他非常高兴,赶紧到广润祠去谢雨,并给广润祠增加了“广润灵雨祠”的称号,意思是我一求雨就灵验了。他求雨的地方还有玉泉山下的龙王庙,山后画眉山的龙王庙等,只要是天旱地涝,他就会求雨谢雨。
山后的赅春园有一建筑叫清可轩,乾隆经常来到这里,他到山后第一个落脚点也是清可轩,在这里可以观赏优美的风光,还可以观察山后农民的劳动情况。清漪园里跟农业有关的景点非常多,乾隆写了好多关于清可轩的诗句,共42首,是清漪园中描写最多的建筑景点。
乾隆还有一项基本国策,就是重视弘扬藏传佛教,注重团结蒙古族和藏族的老百姓和上层人士。万寿山后正中间,从山底松堂一直到山顶全是喇嘛庙,须弥灵境,目的就是为了团结蒙藏民族。
乾隆提倡孝道,以孝治天下。他修延寿寺,就是为了彰显他对母亲的孝,他还经常到这个地方来上香进贡。其实清漪园里有很多景点是特地为他母亲修建的,他母亲特别喜欢南方的街市,但不能经常去,乾隆就在山后修了一条苏州街;母亲喜欢听戏曲,他就修建了听鹂馆。清漪园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景点,体现了他以孝治天下的指导思想。
第三,清漪园的建筑和景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历代皇家园林建设,都讲究要有一池三山,象征东海和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山。圆明园的一湖三山位于福海,玉泉山的玉湖里面有三个岛,也是一池三山,只是范围比较小。清漪园也有一池三山,乾隆通过修建西堤和横堤,把昆明湖分成了三个湖面,大湖有南湖岛,西南两个湖有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形成了所谓的一池三山,中国传统皇家园林建设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清漪园也有很好的反映。如昆明湖东岸有铜牛,西岸有耕织图,是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的象征;西岸有贝阙供奉的关公圣像,东边有文昌阁,是中国传统文武扶政的寓意。还有很多景点的建造与命名与中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著名的诗词佳句相关联。如后山东部的澹宁堂,是乾隆帝为了怀念祖父康熙皇帝对他的关爱和培养而命名的。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到圆明园牡丹台观赏牡丹,当时除胤禛陪侍外,时年十二岁的弘历,也在这里首次谒见其祖父,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和聪慧,就破例传旨将弘历养育宫中,让其随居于畅春园,亲自教育培养他。牡丹台三代皇帝会聚一堂,传为佳话,这是历史上一件很著名的事。弘历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殿堂命名为澹宁堂了。
在万寿山前山的西部,听鹂馆的后上方,有个建筑叫邵窝,北魏有一位哲学家叫邵雍,他在河南百泉建了一个隐居的住所,叫安乐窝。乾隆借这个历史故事把这个地方起名为邵窝。他在诗里说“安乐一人彼,安乐万方予”,就是说邵雍建安乐窝,是他个人的享受,我建这个安乐窝是为了要想到万方天下的黎民百姓。
清漪园很多殿堂的名字直接取自中国古典著名的诗词,如夕佳楼取自陶渊明《饮酒诗》的诗句“山气日夕佳”;景明楼的名字取自《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第四,清漪园很多的景色、景点、景观是从优秀的南方园林景观甚至于全国各地的优秀景观移植改造来的。乾隆下江南时经常带着画师,看见好的景点就让画师画下来,然后在清漪园里找到适当的地点、环境,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改造,创造性的进行景点设计。
昆明湖原来也叫西湖,昆明湖和杭州西湖的景观、山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设计昆明湖时仿照、借鉴了杭州西湖,利用它的优点来优化自己的设计。西湖有苏堤,昆明湖就设计了一个西堤,苏堤有六桥,西堤上也建了六桥,西湖上有西泠桥,昆明湖西北有小西泠等。还有昆明湖西南湖边上的畅观堂,就是仿照西湖西南丁家山的蕉石鸣琴建造的。
西湖里的凤凰墩,是仿造无锡的黄埠墩建造的。万寿山东麓的惠山园是根据无锡惠山的寄畅园来设计建造的,寄畅园里观鱼的桥、欣赏石刻书法的地方、听水音的地方、欣赏诗歌的地方,惠山园中都有体现,只是建筑风格不完全一样。
乾隆把江南的很多美景移植到这里,但他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例如杭州的西堤是一个笔直的直堤,而昆明湖的西堤是一个弯曲的曲堤;西湖的六桥全都是平桥,而昆明湖的六桥却非常别致,玉带桥很薄很高很白,底下可以走龙舟,其他五桥都有形式不同、漂亮的重檐桥亭,与杭州西湖的西堤六桥完全不一样。
十七孔桥实际上是仿照卢沟桥设计的,卢沟桥的望柱上塑造了485个石狮子,十七孔桥也在望柱上塑造了很多石狮子,共544 个。十七孔桥和卢沟桥又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平桥,桥下有十七个孔,中间那个桥孔是可以通船过龙舟的。十七孔中,第九孔位于正中间,九是单数中最大的,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乾隆在建设清漪园过程中,借鉴了许多著名景观并进行了创新,使得清漪园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园艺建设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乾隆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最高统治思想。可以说清漪园景点的设计,是立体的中国造园艺术的百科全书。
五、清漪园的变迁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没过几天,清漪园也被英法联军焚毁。十几年后,慈禧太后想修复圆明园,供她游乐,但因款项巨大、建筑材料不够、群臣反对而告终。光绪十二年清王朝成立海军衙门,慈禧太后在建立海军加强海防的名义下,责成各省年年拨解巨款,重修清漪园,作为她“颐养天年”的地方,于光绪十四年改名为颐和园,自此清漪园不复存在,修建工程一直延续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自光绪十七年起慈禧就长住颐和园,成为她生活、理政、接见外宾的主要地点。
颐和园和清漪园有三点不同。第一,因为经费困难,修颐和园时,很多清漪园的建筑景点没有恢复,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还是保留了清漪园的精华和特色,只是建筑少了不少。第二,清漪园是行宫,光绪年间的颐和园是御园,是西太后和皇帝办公和接见群臣的地方,是按照当时圆明园的规格来修建的。她把勤政殿改造成仁寿殿,用于垂帘听政;将原来延寿寺改建为排云殿,用于祝寿;大宫门内外修建了很多朝房让官员们办公和居住;另外还修建了如意馆、太医院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第三,部分殿堂建筑随用途的改变而改变。如原勤政殿旁边的怡春堂是皇太后休息的地方,在道光年间被遗落的火种烧毁。西太后是个戏迷,就在这里建了一个专门看戏的大戏台。原万寿山东山坡上的佛堂昙花阁,西太后认为这里适合赏月,就建了单层的景福阁,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月台用来赏月。她还在西北角的耕织图处创办水师学堂,用于培养水师军官。
颐和园是西太后生活办公的地方,也是她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接见各国外宾甚至请外宾夫人来游玩的地方。除两年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这里曾发生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光绪帝曾在玉澜堂仁寿殿接见变法骨干,还召见过袁世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又被禁锢在玉澜堂,这是近代历史上一件很重大的事件。
样式雷在颐和园的兴建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样式雷是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因长期掌管样式房而得名,自始祖雷发达起家族七代世袭清朝样式房掌案,是清宫内务府样式房的领导人。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参与了颐和园的设计,样式雷修建颐和园的文史资料,在国家图书馆保存有三百多张。经研究考证,我断定修建颐和园最大的功臣就是雷廷昌和他的助手,他不仅设计了颐和园的殿堂建筑,而且还设计了堤岸、桥梁等园林景观。可以说样式雷不仅是建筑设计家,而且还是园林设计家。几代样式雷设计的作品如故宫、天坛、颐和园、东陵、西陵等都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样式雷保存的两万件图文史料也被联合国纳入《世界记忆名录》,所以提起颐和园的建筑,就不应忘记样式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逃到西安,颐和园受到很大的破坏,很多珠宝被抢走。光绪二十七至二十八年,清政府又花费四十三万两白银重新进行了修缮,修好后慈禧继续住在这里直到她去世。
清朝灭亡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享有颐和园、圆明园等园林的所有权。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这些园林有限制的适度对外开放。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故宫,这些园林归民国政府所有,颐和园和玉泉山一起对外开放。解放后国家对颐和园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修缮、整治、绿化、美化。1961 年颐和园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