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御苑。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各种典章制度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之大成,帝王御苑之制,更是集中反映了这点。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圆明园的布局形制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渊源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圆明园实际包括三个园,即: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成“圆明三园”。圆明园占地面积约352公顷,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总平面成倒置“品”字型,南部为绮春园,西北部为圆明园,东北部为长春园,圆明与长春二园之间为福海。三园之中,以圆明园为主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为辅园。
一、圆明园离宫渊源
圆明园从性质上属离宫建筑。清王朝离宫有三处,两处在北郊,即畅春园与圆明园,另一处就是塞外的承德避暑山庄。
离宫形式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秦始皇建都咸阳,建离宫多处,如咸阳西北部的梁山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郊漠谷河东岸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兴梁山宫,从山上见车骑众。”梁山宫遗址规模宏大,面积约60万平方米,现已发现“梁宫”文字瓦当(1)。咸阳以北的林光宫也是秦王朝皇帝的一处重要离宫,位于今陕西省淳化县北30公里,遗址内出土有“甘林”文字瓦当,“甘林”为甘泉宫、林光宫的缩写,此宫秦亡后汉代继续使用,更名林光为甘泉(2)。上述两座离宫距离首都较远,颇似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之于北京城。
汉代首都长安的离宫以甘泉宫和建章宫最具代表性,规模也最大。如前所述,汉之甘泉宫即秦之林光宫。《史记》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秦林光宫基础上修建了甘泉宫,宫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48.6万平方米,周长9.5公里,宫城四面各有一座宫门,其中有宫殿12座、楼台1座。甘泉宫有大朝正殿,名“前殿”,位于宫城中央。甘泉宫附近还建有御苑──甘泉苑(3) 。西汉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每年五月由都城长安到甘泉宫避暑,往往一直要到盛夏过后的八月才回到长安城中(4) 。
建章宫在都城长安西边,是汉武帝兴修的离宫,其距离颇似清王朝北京西北郊的离宫──畅春园与圆明园。建章宫是仿汉王朝皇宫──未央宫修筑的,因此《汉书》称其建筑“度比未央”。建章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以北,宫城周长约10公里,宫城四面各置一座宫门。宫门之外设有“双阙”。宫城之内有大朝正殿──前殿,西北辟有面积十余顷的水池,取名“太液池”,“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池的北岸放置了人工雕刻的石鲸,池的西岸有石鳖3个,此外还有各种石雕的游龙、珍禽、异兽等。太液池中还建造了3座假山,称“瀛洲”、“蓬莱”、“方丈”,象征海中神山(5) 。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王朝的都城。唐代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其离宫制度上承秦汉,后延宋、元、明、清。隋唐都城之离宫主要有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和华清宫,其中以九成宫和华清宫最为著名。九成宫以“九成宫醴泉铭”碑而闻名。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县城,在都城长安西北。九成宫规模宏大,为隋唐离宫之冠。宫城东西1010米,南北300米。考古勘探资料表明,九成宫仿照唐长安城宫城制度修建,九成宫大朝殿是其主体建筑。中央官署在九成宫东部,宫城之内亦置太子宫(6) 。
从分布位置来说,如果说清代承德避暑山庄与九成宫类似的话,那么圆明园、畅春园颇似著名的华清宫。唐华清宫位于今西安以东25公里的骊山之下,骊山温泉闻名于世,故唐高宗曾名之为温泉宫,唐玄宗更名华清宫。宫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四座宫门,城内分为东、中、西三区,均系仿皇宫而建(7) 。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室离宫,其渊源之流长。
从秦汉至清代,两千多年间皇室离宫制度相沿不断。离宫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避暑,因此离宫的选址一般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之地。秦始皇的梁山宫,秦汉两代的林光宫、甘泉宫、建章宫,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华清宫,清之避暑山庄、畅春园、圆明园等无不如此。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主,皇帝在离宫避暑少则数十天,多则几个月,政务一日不可怠,故离宫不仅是皇帝避暑胜地,还是皇帝及其中央政权处理重要政务、军机之处所。故离宫实际成了不在都城之内的皇宫,因此离宫主要建筑形制要仿照皇宫的基本制度。作为离宫中皇帝的前朝后寝、太子的东宫、掖庭的后宫、百官的衙署一应俱全。圆明园作为皇室离宫,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离宫的上述特点。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即皇帝大朝正殿,犹如故宫之太和殿。“九州清晏”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关于这组建筑的性质与演变容后详论。当“正大光明殿”作为正殿使用时,“九州清晏”具有“内殿”性质,犹如唐大明宫之“宣政殿”。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正殿所在的“主园”,犹如皇宫“宫城”,绮春、长春二园为“辅园”,颇似“宫城”之御苑。上述推断从其各自正门形制亦可一目了然。作为避暑胜地,圆明园在中国历代离宫中达到最高水平。圆明园内的水池面积约140公顷,占全园面积40%。因水多而桥众,园内有木、石桥100余座。与浩渺水面相映成趣的是高低错落的250余座土山。加之奇花异草、名贵树木杂置其间,圆明园气候宜人,风景优雅,可谓集中国古代离宫建筑之大成,融中西园林建筑于一体。
二、关于圆明园布局形制的几个问题探讨
圆明三园的主园是圆明园,本文讨论的圆明园布局形制主要限于主园建筑。
第一、圆明园布局形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宫为蓝图,突出宫门和正殿。
关于宫门问题。宫门位于主园南面,基本上处于东西居中位置。目前我们见到的宫门平面图,宫门的东西两侧,为东、西转角朝房。两处转角朝房中有一隔墙,将其各自分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与宫门在同一东西线上。从这种平面布局来看,东西朝房颇似宫门的“左塾”和“右塾”,左、右塾的各自中部隔墙又将其区分为内塾和外塾,所谓《周礼》之“一门四塾”。再从另外一层意思分析,左右转角朝房的南部又颇似宫门之“双阙”,这种建筑形制与明、清王朝皇宫午门相似。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东西两侧为两面出廊的两观,俗称雁翅楼,为四角攒尖式阙亭。午门的这种形制已是承继前代,如唐大明宫之含元殿,东西连以廊,廊向南折出,各置阙楼,东为“翔鸾阁”,西为“栖凤阁” (8) 。东都洛阳的宫门正门(南门)应天门,亦为门外置双阙,以廊相连(9) 。在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主体建筑之前亦设双阙(10) 。已发掘的东魏北齐邺南城内正门──朱明门亦有双阙。关于这一制度还可以推至东周鲁城、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的城门、宫门之外或置双阙,或为“双观” (11) 。
关于正殿问题。圆明园主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主园为坐北朝南方向,因而南门为正门,关于门制情况前已述及。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重要特点是宫城以正殿为中心,宫城的整体布局形制以正殿为转移,即宫城正殿要处于城内东、西居中位置,正殿要位于宫城南端,其南与宫门(宫门正门)间不能设置其它宫殿建筑,只能辟“庭”或设多重“门”。宫城内其他宫殿建筑要位居其后,或其侧。宫城的中轴线要穿过正殿,正殿决定了轴线方向与位置。上述原则在清代皇宫紫禁城得到充分体现,其宫城以南北为中轴线,宫城内分外朝和内朝,外朝居前,内朝居后。大朝正殿──太和殿是故宫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宫殿,其南置五重门至宫城外。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系主园正殿,殿后为前湖。正大光明殿系皇帝上朝、宴请外宾、举行寿筵庆贺之地,应属“前朝”或“外朝”。正大光明殿以北,前湖北岸的“九州清晏”建筑群应为皇帝后宫嫔妃活动之处所,即文献所谓“后寝”、“后宫”、“内寝”或“内朝”。前朝后寝或外内朝的主要宫殿与宫门均在全园南北中轴线上。
第二、关于圆明园前湖、后湖与福海的配置问题。
圆明园仿皇宫而建。圆明园主园中的前湖、后湖和主园东北的福海是非常有特色的内容。
从明、清皇宫──故宫的布局难以解释圆明园前湖和后湖设置,但从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来看却不难发现建造者的设计依据。
中国古代宫城之内配置池苑由来已久。目前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城──河南偃师商城之宫城,宫城位于遗址中南部,在宫城北部发现了一人工挖掘的水池,池壁和池底以石块垒砌而成,水池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20米,深约1.5米,池距宫城东、西、北墙各约20米,在水池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渠道与水池相贯通,水渠亦为石块砌筑。池底发现大量螺壳、汉白玉网坠等,推测此池系供商王室游乐之所(12)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是皇帝的皇宫,宫城之内开掘了面积19.6万平方米的沧池,供皇家游乐(13) 。汉武帝修建的临时皇宫建章宫内辟有“太液池”(14) 。唐长安城太极宫中还有“四海池”,即根据分布位置得名的东海池、西海池、南海池和北海池。“海”者容池之大也。大明宫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更为有名。太液池分为东、西二池,西池为主,面积16万平方米,池深3米至4米,池岸砌石加固(16) 。唐长安城的南部──兴庆宫是唐玄宗的皇宫,宫城中的兴庆池又名龙池,池内面积18200平方米,池平面为椭圆形(15) 。唐代诗人沈佺期描述龙池为“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仙境中”。唐洛阳城宫城中有“九州池”,徐松《唐两京城坛考》记载:“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州;居地十顷,水深丈余;鸟鱼翔泳,花卉罗植。”据考古勘探,九州池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宋开封城城内外河道纵横,用于游乐的琼林苑和金明池都放在了郭城之外的西部。元大都的建设颇多复古味道,池苑置于皇城之内、宫城之外。明清两代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的格局。
我们注意到圆明园内有前湖和后湖二池,主要是后湖承担池苑功能,后湖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湖规模不大。后湖在“九州清晏”建筑群以北。这种建筑布局直接继承汉唐以来宫城中池苑布局特点。汉建章宫的池苑──太液池在大朝正殿──建章前殿以北,唐长安城大内太极宫的四海池亦在太极殿以北,两仪殿和甘露殿之北,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太液池在含元殿、宣政殿和紫辰殿之北。唐大明宫的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和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基本在一条南北线上,此即大明宫的南北中轴线。而圆明园主园的大宫门、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和后湖基本在一条南北线上,这恰好又是圆明园主园的南北中轴线,这条轴线北延穿过的重要建筑物还有“慈云普护”、“田字殿”(“澹泊宁静”)、“文源阁”等。北宫门(大北门)在轴线偏东处,这颇似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南北轴线情况,或因圆明园主园山水地形所限,南北二宫门近似相对即可。
福海是圆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圆明园主园的后湖,虽为湖、海、载水之体,但设计者却把它们制造成方形,后湖200米见方,福海600米见方。以方设计是为取中安排所制约的。后湖的取中安排体现在圆明园主园南北轴线要穿越后湖中央而过,福海的取中安排应与海中央的蓬岛瑶台有关。如果说圆明园主园的后湖布局受到汉唐都城皇宫中的太液池位置直接影响的话,那么福海的位置则直接承袭元大都及明清皇城之内太液池的影响,后者多在皇宫之外,但应位于皇城之中,实际应为皇宫的御苑。皇家池苑由宫城之内移于宫城之外的皇城,主要是因为皇室对池苑要求的提高。如元大都的太液池、明清北京城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其规模甚大,与皇宫面积相比,远远超过汉唐时代皇宫中的池苑,如果这样大的池、海仍安排在皇宫之内,从宫城整体来看,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同样反映在离宫中,如福海若置于圆明园主园之中,将减弱正大光明殿和九州清晏的突出地位。其实圆明园福海的这种布局在两千多年前的秦都咸阳城中已经存在。秦咸阳城的皇家池苑在城东,名“兰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6年“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澜池”。兰池置于咸阳城以东,概因池大,咸阳城内无法容纳,咸阳宫中更不可能安排了。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到的,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这不可仅视为湖、海中土山小景,这些“洲岛”寓意深刻,源远流长。元大都皇城中的太液池和明清北京皇城之北海、南海之内有二岛,一为瀛台居南海之中,一为琼华岛居北海之中。唐大明宫太液池又称蓬莱池,池中有蓬莱岛。汉未央宫内沧池中筑有渐台。汉建章宫太液池筑有凉风台及瀸台外,还筑起三座假山,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秦始皇、汉武帝等生前多次到我国东部沿海巡视,多见于史书记载,他们听到或相信、近寻海上仙山的传说。为了满足自己寻找仙岛的愿望,在宫城开凿池湖,以象征大海,在湖池中建筑假山、土岛以象征神山、仙岛,以此求得精神安慰。这一做法历代帝王相袭,甚至湖池、山岛之名亦同,可见在皇帝宫城、皇城、离宫中的这些湖池、山岛不只是出于优雅风景所需,更深层次的临大海、登神山、上仙岛、求长生是那些皇帝、后妃们的精神追求。圆明园福海及其海中“蓬岛瑶台”也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陕西考古研究所:《乾县发现两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文博》1988年第3期。
(2)(3).姚生民:《汉甘泉宫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4)李毓芳等:《长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
(5)(14).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
(6)(10).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7).陕西省文物管理局:《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88年。
(8).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宫含元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
(9).洛阳文物工作队:《隋唐东都应天门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11)(1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2).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5).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999年10期。
(16).章彩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本文作者系圆明园管理处园林管理科高级工程师)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第6期,转发请联系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