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的统称。目前公认的说法,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包括西花园)和圆明园(包括长春园、绮春园)。
北京“三山五园”区位图
·“三山五园”形成史
北京西山以东层峦叠翠,泉水充沛,湖泊众多,山下河湖衬映,具有江南水乡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营建行宫别苑。自金元以来,便已在西山地带建立“八大水院”,开发湖泊,经营为风景名胜之区。明代在此营建了多处带有园林的寺庙和私家园林。清康熙十九年(1680)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并在香山寺旁建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成为北京西郊第一处常年居住的离宫。在畅春园周围为各皇子和宠臣的赐园,著名的有圆明园等。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将圆明园升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乾隆二年(1737)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乾隆十年(1745)在其东边修建长春园。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乾隆十四年(1749),为其母祝寿,在瓮山(改名万寿山)兴建清漪园,扩建昆明湖,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同一时期增建畅春园西花园,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乾隆十五年(1750)扩建玉泉山静明园,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静明园十六景。1769年,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至此“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一、“三山五园”的主要水源——玉泉山泉水
1玉泉山与北京泉水
北京泉水与永定河平原冲积扇密切相关,其分布可以分为三组:
★ 城西北郊区:老冲积扇形成众多泉,包括香山诸泉、玉泉山泉—瓮山泊、海淀万泉庄泉、紫竹院泉、钓鱼台泉、莲花池泉、丽泽泉等。玉泉山泉为承压地下水形成的上升泉,引永定河水压大,泉水可以喷出很高。永定河水量锐减,导致上述泉水减少以致枯竭。
★ 城南郊区:古漯水冲积扇上,南苑一带;
★ 城东南郊区:永定河冲积扇前缘,通州张家湾以南,古延芳淀泉水区。
玉泉山屏珠泉(摄于1986年)
·清代玉泉山泉水出流情况
清代玉泉山一带泉水甚多,乾隆年间有名称者三十余处,测定为天下第一泉。其中著名的有八处:1.涵漪斋泉;2.并珠泉;3.第一泉(趵突泉);4.裂帛湖泉;5.试墨(坚固林)泉;6.静影含虚;7.湧玉泉;8.宝珠泉。笔者参考的民国17年(1928)调查绘制北京水系图,绘出玉泉山八大泉出流关系示意图。
清代玉泉水下游河湖关系示意图
玉泉山八大泉水出流关系图
(该图所标注流量根据1934年《北平河道整理计划》资料,总出流量为2.0立方米每秒。到1975年玉泉水全部干涸。)
2 玉泉水下游河流湖泊
玉泉山八大泉水大体可以东西两部分。
★ 西部:上图1、2、3泉从水城关和南闸出流到高水湖,然后部分湖水从一孔闸入北长河入西湖,或经青龙桥闸泄入清河;一部分经高水闸(三孔闸)入金河下游汇入南长河,还有余水可以蓄入养水湖。
★ 东部:上图4、5泉和3泉部分经过北闸、响闸、小闸入北长河;6、7、8三泉大部分出五孔闸入北长河,小部分经北小河入肖家河汇入清河。
高水湖牌楼和孔闸
高水湖—孔闸—1981年
高水湖入金河三孔闸
3 历史上玉泉水的开发和利用
金代1165年疏浚漕河时,引白莲潭水,上游已经与玉泉水联通。1205年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开凿金闸河,引白莲潭、高梁河同样是引用玉泉水。
元代1262年郭守敬第一次见忽必烈时候建议开玉泉水引入金中都旧漕河,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水源问题。第二年朝廷派宁玉“疏浚玉泉河渠”。这是元代最早大都城至通州的运河,文献明确记载引玉泉水为北京城水源。
1279年玉泉水分出一部分给金水河,运河水源紧缺。于在这条60里的河道上修建7座拦河坝,采用“倒载制”,因此这条运河称作坝河。今西坝河、东坝是其中两座。
元代引玉泉水工程
元代修建金水河引玉泉水入宫城。《元史·河渠志》记载:“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河名”。金水河出自玉泉山下,应与今长河基本并行,从西直门南水门入大都城。然后经前半壁街、柳巷胡同,向东行通过“跨河跳槽”向东行,从崇国寺(护国寺)南门经过,然后流至“海子南岸东西道路”(今平安大街)向东,从先蚕殿东侧(今北海幼儿园)进入皇城,沿濠濮涧流至北海东门,向西分出一支通过石桥至琼华岛,供万岁山用水;向东一支过西板桥、景山西墙南行进入筒子河,为宫城供水。
明清北京城及运河主要依靠玉泉山泉水。明永乐十七年(1419)在昌平修筑长陵之后,工部提议重修白浮引水工程就遭到“堪舆家”反对,认为水向西行属逆流,于江山社稷不利。直到成化七年(1471)吏部尚书姚夔等请开通惠河时,户部、工部等人还“亲诣昌平县元人引水去处”踏勘,报告朝廷的结论是:“元人旧引昌平东南山白浮泉水往西逆流,经祖宗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亩泉水经过白羊口山沟,雨水冲截,俱难导引”。从此明清两朝再没有引用白浮泉。北京城及大运河水源主要依靠玉泉水、西北的温泉、冷泉等还有小规模引用。
元代引玉泉水的金水河路线示意图
北京西郊稻田(摄于20世纪60年代)
二、联系三山五园水系的中枢——昆明湖
1元代瓮山泊(西湖)
元代瓮山泊又称作“西湖”或“西湖景”。郭守敬引白浮泉水时应开始修筑了湖堤。天历二年(1329),在湖西岸修建了规模宏伟大承天护圣寺(又称水阁,明代改建为功德寺)。元帝“泛舟”,可沿长河直达玉泉山下。西湖已被誉为“壮观神州今第一”的著名游览区。
《析津志》记载:“西湖景,在(昌平)县西南伍拾里,青龙桥社,玉泉山东。其湖广袤约一顷余。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蒲茭莲芡,拟江浙西湖之盛,故名。今仅存一漫陂而已。”这是元末白浮瓮山河断流后失于治理的情景。
1293年郭守敬引白浮泉等十大泉水入瓮山泊
元至元二十九年,水利家郭守敬经过30年调研,引白浮泉等十大泉水通过白浮瓮山河引入瓮山泊,作为大都城和通惠河新水源。关于十大泉水,《元一统志》记载最详细:“自至元三十年浚通惠河成。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诸水毕合,遂建澄清闸于海子之东。”这些泉水引用到1368年元朝灭亡,通惠河停止漕运。
《朴通事谚解》记载的西湖——14世纪
“西湖是从玉泉里流下来,深浅长短不可量。湖心中有圣旨里盖来的两座琉璃阁。……北岸上有一座大寺,内外大小佛殿,影堂串廊,两壁钟楼、金堂、禅堂、斋堂、碑堂,诸般殿舍,且不索说,笔舌难穷。……阁前水面上自在快活的是对对儿鸳鸯,湖中心是浮上浮下的双双儿鸭子。河边儿窥鱼的是无数目的水老鸦,撒网垂钩的是大小渔艇,弄水穿波的是觅死的鱼虾,无边无涯的是浮萍蒲棒,喷鼻眼花的是红白荷花。官里上龙舡,宫人们也上几只舡,做个筵席,动细乐、大乐,沿河快活。到寺里烧香随喜之后,却到湖边桥上玉石龙床上坐歇一会。又上琉璃阁远望满眼景致,真是个画也画不成,描也描不出,休夸天上瑶池,只此人间兜率。”
2 明代白浮泉断流后的西湖
明初白浮瓮山河断流后,西湖主要依靠玉泉水为源,周围还有一亩泉等零星泉水。按明代文献记载,西湖呈半月形,北端在青龙桥,桥下设闸,开闸后水入清河;南口在今南湖岛旁,建有瓮山闸节制,这是流入北京城的水源。
明代对西湖的治理
永乐四年(1406)“八月修西湖景东的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附近被冲决的堤岸,玉河、万泉河等堤岸,”以增加下游什刹海的供水量。五年(1407)五月,北京行在奏请“自昌平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闸。请民丁二十万,官给费用修置。”当年秋天修西湖景堤379丈。正统元年(1436)七月,西湖东笆口、高梁等闸堤岸全部决口,皇上批准了治理请求。弘治七年(1494)九月丁未,兵部答复报告中说:“城河之水来自西湖,常须盈满,亦可助险。此因滨湖之家,引水灌田,以致浅涸。乞令本部及二部各差官一员,通察九门……并禁西湖滨河人家不得引水灌溉,违者治罪。”为了保证运河供水。
嘉靖年间吴仲重建通惠河治理西湖
嘉靖七年(1528),监察御史吴仲重建通惠河,疏浚上源西湖与供水河道;下游通航河道改造为五闸二坝,使通惠河保证了通州至北京城的漕粮运输。这样的漕运模式延续的清末大运河漕运停止。
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庚辰,“以九门外河渠壅塞,诏遣科道官各一员,兵、工二部司属各一员,督工修理。并踏勘西山河源,凡有临河引水灌田者,逐令改正。势豪之家不得抗阻,违者奏参重治。”
明万历皇帝游西湖
据《长安客话》的记载:万历十六年(1588),皇帝祭祖陵回程时“幸西山,经西湖,登龙舟,后妃嫔御皆从。先期水衡(水官)于下流闭水(关闭出口闸),水与崖平,白波淼荡,一望十里。内侍潜系巨鱼水中,以标识之。方一举纲,紫麟银刀泼剌波面,天颜亦为之解颐。是时艅艎青雀,首尾相衔,锦缆牙樯,波翻涛沸。即汉之昆明太液,石鲸鳞甲,殆不过是”。
《明实录》记载是十六年九月十六日。中午在万寿寺午膳。
明《出警入跸图》中万历帝离岸(上)与到达西直门
3清代乾隆年间扩建昆明湖建清漪园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弘历皇帝进行大规模扩湖工程,湖面积扩大为原来四倍。并且下谕旨: “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西湖)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今天看到的昆明湖就是乾隆爷修建的北京地区最大水库。
这次工程系统修建了大量闸、坝、涵洞,在北京城市的防洪和增加灌溉、漕运、园林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排云殿东侧山上万寿山昆明湖碑有详细记载。东堤是条石砌筑的主坝,长2200米。建十七孔桥,连接龙王庙。东堤铜牛处昆仑石碑第一句:“西堤此日是东堤”。
颐和园昆明湖绘画
昆明湖的入水口
4 玉泉昆明湖是圆明园主要水源
扩建后昆明湖东堤距离文昌阁200米处兴建专门为圆明园供水的二龙闸。闸后建二孔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今颐和园墙外对应公路称二龙闸路。二龙闸为二孔闸,单孔宽2.5米(从东堤安全角度考虑,不能过宽),一般不常提闸板,其下游流经营市街一带后,过马厂桥入圆明园。
此外万寿山后溪河在谐趣园处还有三个出口(民国时的总出水量为0.085米3/秒);其一是眺远斋附近,出宫墙,流至垂虹桥,至圆明园;其二是谐趣园东北惠山园闸,出宫墙东流与前水会至圆明园;其三是谐趣园西闸口,出宫墙南流,过东宫门(南北有二白玉石桥)与二龙闸出流之水合流入圆明园。
▲ 圆明园主要水源:
1—孔进水闸;
2—孔出水闸;
3—五孔出水闸;
4—七孔出水闸;
5—惠山园闸;
6—东宫门出水闸;
7—二龙闸
三、香山及樱桃沟泉水开发利用
1 东南泄水河与东北泄水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丙寅谕内务府》:“玉泉山河水所关甚钜,西山一带碧云、香山、卧佛寺等山之水,俱归此河。从前此河由青龙桥北汇入清河……” 香山以香山寺闻名,《帝京景物略》:“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寺旧名‘甘露’,以泉名也。”反映泉水很多。
2 香山及樱桃沟泉水
香山泉水: 元代已负盛名,其中双清,原称双井,在蟾蜍石下,因有二井泉得名,后转讹为双清(双清别墅),是香山泉水南源。当时香炉峰下有飞泉。还有玉华泉(今玉华山庄后)等。
樱桃沟水: 源头之水,在明代已通过水槽引至卧佛寺西方池中。
西山石槽引水路线示意图
3 乾隆年间修筑石槽引水至玉泉山
乾隆三十八年(1773),昆明湖依靠玉泉山泉水仍感不足,决定修建引导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工程,《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山泉脉随地涌现,其因势顺导流注御园以汇于昆明湖者,不惟疏派玉泉已也。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一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兹二流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庙内,汇入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诸寺夹垣之上,然后入静明园,汇为涵漪斋、练影堂诸胜。”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另外引导双清别墅下泉水,与碧云寺内石泉在园墙汇合。
碧云寺—见心斋泉水
碧云寺泉水有二处:一是寺左水泉院之水,明代有记载;一是寺右之泉。二泉合流,大约沿148米等高线流入香山见心斋,再南流为月河与双清之泉下流合,出香山园墙,利用石槽东行至广润庙内方池。
双清别墅泉水
双清别墅泉水,流过香山寺前,沿大路侧石槽流至“带水屏山”(1990年重新修葺后,取名静翠湖)。出流后与碧云寺泉水石槽汇合。向东至四王府广润庙内方池。
4 石槽工程
工程结构是:“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势下则于垣上置槽。”石槽由整块石料凿出U形槽。
卧佛寺至广润庙石槽长约2.8千米,香山诸泉至广润庙约7.2千米公里,广润庙至玉泉山西麓约2千米,石槽总长约为12千米。
图片摘自光绪十六年《京城内外河道全图》
如上图所示,到达广润庙前的两条石槽,要分别跨过东北、东南泄水河。从卧佛寺引出的石槽,也要经过“七孔过水沟”之渡槽,跨过东北泄水河。从香山引出石槽,要需经过滚水坝上的渡槽,跨过东南泄水河。“七孔过水沟”就是七孔石桥。
石槽上的立交桥遗址(侯仁之先生摄于1936年)
四、三山五园水系联通京城的长河
昆明湖至紫竹院河道是人工开凿的。原来在紫竹院西有海拔在50至52米的“海淀台地”。最晚在金代开凿台地,实现引玉泉山泉水入高梁河,就是联通昆明湖水进入京城,从此三山五园水系与北京城水系联成一体。
长河在元中统年间郭守敬建议引玉泉水通漕运时,就需要疏浚河道,后来随着坝河的漕运也要治理。大规模治理应该是在开通惠河时进行的。通惠河建24座闸中,有6座在积水潭上游,即在长河上,用以控制水流。另外长河上还有麦钟桥、长春桥等著名桥梁。历代沿长河修建大量著名寺庙,及行宫等。《明史》记作“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南,注大通河”。到了清代才出现“长河”之名。
长河是历代京城通往三山五园重要河道
长河由于通航的需要,在长河沿岸建设有码头。《析津志》记载:“肃清门广源闸别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龙舟。”“广源闸别港”应是紫竹院湖位置。另外在广源闸的上游,万寿寺山门前建码头,以供西行船只上岸。
元至顺三年(1332)三月,文宗皇帝因帝师泛舟于西山高梁河,调卫士三百挽舟。说明河道两岸有足够的宽度。
文献中记载,明、清皇帝和大臣们也经常乘船,经过长河到昆明湖泛舟。
长河的演变
明代长河从西湖出口龙王庙旁“瓮山闸”起,至西直门护城河止。清代长河北自昆明湖的绣漪闸,南至北护城河的三岔口止。元代是通惠河漕运水源河道。明清是通往玉泉山、昆明湖航道。现在河全长10.8 公里,上口宽约25米。1966年开挖京密引水渠时,使用了南长河从绣漪闸至长春桥的河道。在长春桥处建8米宽长河分水闸,向长河下段分水20立方米/秒。南长河起点遂改为长河闸,现河道长5.5公里。
五、结论
从上述山泉开发利用历史上看,“三山五园”的水系核心主要来自玉泉山及其泉水开发。金大定五年(1165)疏浚中都至通州漕河时,已经引用玉泉水。中统三年(1262)郭守敬建议引玉泉水入金中都旧漕河,解决大都至通州运河水源问题。第二年朝廷派水官宁玉“疏浚玉泉河渠”。至元三十年(1293)引白浮泉、玉泉等十大泉水入瓮山泊(玉泉水汇聚形成湖泊),供应北京城及大运河。清乾隆年间扩建昆明湖后,在东堤建二龙闸专门为圆明园供水。又修建12公里石渠,引导香山双清别墅和樱桃沟泉水至玉泉山,增加昆明湖水量。这样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及西郊园林水系联系成一体,保障了三山五园众多湖泊的供水。因此可以说,三山五园水系是北京西郊园林建筑的基础。
*文章转载自水利史研究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