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学术通论
加强历史研究,关注三山五园整体性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6/24


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发展。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发展,当然是保护在前,发展在后。三山五园历史研究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三山五园研究需要在前。如果没有一个深刻的历史研究,影响将会非常大。

第二个问题,三山五园是一个整体,它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三山五园孤零零的相分割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历史上三山五园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圆明五园,圆明园、畅春园、春熙园、熙春园,万寿山、香山等。我们现在讲三山五园是叫顺口了,历史名称应叫五园三山。历史上园比山位置要重,尤其是圆明园和紫禁城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是五园三山。嘉庆时期,整个三山五园形成了。

第三个问题,三山五园当时是中国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集中了当时最高管的人群,人口有上万人。其实在三山五园外围还包括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衙门,甚至包括给御苑提供物质的基地,如海边镇,有兵将,还有鸡鸭鱼肉和粮仓等。刚才听了规划,对于不能超过紫禁城的规模,受限于四环路,我有一点遗憾,实际上应该往南移。现在主要是包括清华和北大,实际上应该包括人民大学,人民大学西门的全宗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万泉河周围的水系很重要,三山五园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万泉河。万泉河整体有三个环节,它包括两个核心,以及周边的一个系统,尤其是圆明园外面,而当时圆明园是一个政治中枢。紫禁城往往是举行大典的地方。皇上过大年的时候才在紫禁城,剩下主要的时间,过了正月初五就要到三山五园,到圆明园,进入腊月才又回到紫禁城,平常理政都是在圆明园。我们要把大宫门外围所有的衙门包括进来。皇上要听政,处理国事,所有百官都有衙门,还有住宿和生活的高级公馆。所以我觉得三山五园应该有一个更大的范围。

关于整体性,三山五园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有一个误区,老觉得皇上在三山五园住一段时间,又到颐和园住两天。其实不然,他主要是在圆明园。畅春园从乾隆时代是奉养母亲的地方。玉泉山是游玩的地方。这几个园子,除了静宜园用得比较少,在当时玉泉山和颐和园与畅春园、圆明园水路非常畅通,皇帝去三个园子乘船都可以到。圆明五园里面都是水道,乾隆一天都是坐船。当时在这片园林宝地里,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规划三山五园景观,包括其未来的发展,交通水网很重要。长河虽修出来了,但是长河从颐和园到静宜园还有御河,还有圆明园里面的湖。所以我觉得如果在规划方面能把这块做到,那是非常漂亮的。

从三山五园整体来看,谈三山五园保护,谈发展利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研究。这方面做得不太够,所以我觉得应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加大研究,希望能够得到海淀区区政府,包括文化促进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充分利用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让清华、北大学者们共同挖掘、整理现存的没有公布的历史资料。这对于三山五园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资料,大家就不知道三山五园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历史研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三山五园园林和建筑的研究。实际上,我们还要更深刻地注意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所以三山五园是一部清史的浓缩,记录了清朝由康乾盛世到落后挨打的更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百科全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包括三山五园管理,三山五园帝后起居生活,怎么样在三山五园里面工作,以及从三山五园到紫禁城之间的交通、道路往来,这都是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如果我们把这方面做好,对三山五园的宣传、利用、开发非常有益处。

本文选自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论文集。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