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对于御容安奉制度方面的研究,刘兴亮发表论文《论宋代的御容及奉祀制度》,王艳云发表论文《金代御容及奉安制度》。本人已知公开发表关于清代御容安奉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御容安奉处的介绍和研究,如张富强的《景山寿皇殿历史文化研究》、王宪明的《畅春园恩佑寺》、赵文良的《避暑山庄供奉清帝圣容处所浅谈》等。王柏中的《清皇家内庙祭祖问题探析》一文集中研究了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永佑寺几处皇家内庙的祭祀功能,但御容方面所涉不多。
相较于安奉制度,当代专家学者对“清代帝后画像”本体的研究更为深入。帝后御容在清代宫廷绘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的专家学者中,以聂崇正先生为代表的美术史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清宫绘画技巧、绘画机构沿革、皇室御用画师生平研究等几方面。如聂先生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宫廷绘画卷》—书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雍、乾三朝宫廷绘画,在导言中聂先生对清代宫廷绘画在形制、内容、艺术风格、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性的梳理。此外,更多的历史学学者将御容个例作为研究对象,考据其中史实及蕴含的历史意义。如《十二美人图》、《雍正帝行乐图》、《平安春信图》、《大阅图》等御容绘画皆是当今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美人”欤?“后妃”乎?〈十二美人图〉为雍亲王妃像考》一文,作者林姝女士通过档案查出这十二幅“美人图”原藏于雍和宫绥成殿中金塔内,同治元年因绥成殿火患被发现,后入藏于寿皇殿内,而寿皇殿在清代正是专用于收藏供奉皇帝后妃御容之地。林姝女士以此线索入手,考证出画中女子非无名“美人”而应是胤禛王妃。正是因为拜读此篇论文,笔者萌生了系统考析清代帝后御容安奉制度的想法。
一 清代帝后画像的定义及御容安奉的历史沿革
在封建社会中,绘有皇帝形象的绘画具有特定的称谓,在各类史料档案中,对于清帝画像的名称曾出现以下几种表述:圣像、神御、圣容、御容。
圣像,在乾隆中期以前较为常用,之后则鲜见于文献。如:“安佑宫供奉世宗宪皇帝圣像吉期事,据钦天监谨择得乾隆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丁丑宜用。”
神御,专指已经去世的皇帝画像。如:“至于列圣列后安奉神御、神位之处,礼缘义起,朕惟一奉前规,不敢不及,亦不敢有过所应详晰训谕。”
圣容、御容,在陈设档同治二年(1863年)的《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冊》中详细记录了同治年间寿皇殿中尊藏帝后画像的目录,其上凡皇帝画像皆称“圣容”,皇后及妃嫔画像称“御容”,如圣祖仁皇帝圣容半身像一张、高宗纯皇帝圣容一张,孝昭仁皇后御容半身像一张、慧妃御容一轴。但在其他史料中,“圣容”
和“御容”皆可表示帝后画像。如:“乾隆八年十一月,皇上恭迎圣祖仁皇帝御容敬奉于安佑宫中室。”“瞻依孝恭仁皇后圣容用伸孺慕。”“朕思寿皇殿乃供奉皇考皇妣圣容之处,将允禵于附近禁锢,令其追思教育之恩。”“敬奉圣祖仁皇帝御容于恩佑寺,上亲诣行礼。”为表述方便,本文中将帝后画像统一称为“御容”。
历代皇帝对先帝御容的安奉都极为重视,早在汉代就有“月游衣冠”的祭祀仪式,即每月定时将先帝生前穿戴的衣冠自其陵寝中取出,奉送至长安城里的宗庙中一游。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帝王御容多为雕铸的等身佛像。隋代以前,先帝神御就已奉于寺院中,唐代则逐渐扩大到中央和地方的道教、宫观、景教寺宇等。宋继承了隋唐御容安奉于佛、道寺庙中御容殿的传统,另外用于祭祀黄帝的景灵宫,内廷诸阁、宫馆,甚至宗室及私门同时亦有御容安奉。元代帝后御容主要集中在寺院中供奉,泰定三年二月,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至大四年十月敕绘武宗御容,安奉于大崇恩福元寺。至治元年二月,建仁宗神御殿于普庆寺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神御阁,“奉御容、祖训、实录于其中。其训、录所藏,更名曰皇史宬”。
清宫传世至今留有大量绘有帝后形象的宫廷绘画,包括帝后朝服像、记录历史事件的纪实性绘画、反映帝后日常生活的行乐图,皇帝装扮成各种角色的化妆像等。在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之前的清代,皇帝生前会将这些记录自己生活状态及形象的绘画作品留在身边赏鉴,或放置在某个建筑之中作为装饰。但当皇帝去世后,嗣皇帝将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尊藏这些绘有先辈肖像的绘画?嗣皇帝奠祭御容与神牌有何异同?清代安奉御容与前代相较有何特殊性?宫中所藏御容在清末民初这一改朝换代之时有何流传变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尝试梳理清代御容安奉制度的脉络。
* 本文选自《故宫学刊》2015年第2期。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 感谢张晓莲老师授权使用照片,转发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