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文献档案
北海公园书法石刻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17

       在北京市中心有一座美丽的园林——北海公园,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城御苑,直到1925年8月1日,北海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园林中,珍藏有中国书法石刻的经典之作,即阅古楼《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及快雪堂书法石刻。

       提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那就不得不说到中国历史上另一座非常有名的建筑物——三希堂。三希堂原本是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乾隆十一年(1746)时,乾隆皇帝得到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珍贵的三件稀世珍宝——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洵的《伯远帖》。乾隆皇帝将这三件稀世珍宝一同放置于养心殿西暖阁中陈列,故此,将西暖阁更名为“三希堂”,以此表达“三件稀世珍宝”之意。

       乾隆皇帝得到这三件稀世珍宝后,万分珍爱,时常欣赏把玩。而三希纸本由于历史悠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乾隆皇帝也由此联想到大清府库中所珍藏的历代书法名家的珍贵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于是,次年(也即乾隆十二年)时,乾隆皇帝特命大学士梁诗正、军机大臣汪由敦等人,将大清府库中所收藏的由魏晋至明末135位书法名家,共计340篇书法作品、9万多字汇编成册,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希堂法帖》。同时,乾隆皇帝为了能让这批艺术品更好地流传于世,又令和硕和亲王、和硕果亲王以及多罗慎郡王等人主持将书法作品镌刻上石,并于乾隆十八年(1753),在北海公园修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建筑——阅古楼,用以陈列这批石刻。

       阅古楼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北麓坡下,面略西北,南邻琳光殿,北依亩鉴室,依山而建,呈D形,前部弧形部分为两层,后面直行部分为一层,但在院内看都是两层,两层均有内围廊,共25间,左右围抱相合,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33平方米。


阅古楼

       根据乾隆十八年四月初一日和八月初六日的内务府奏案中记载:“永安寺西佛殿后添建佛殿三间、北边围楼一座计二十五间……”这里的“围楼”即阅古楼。同时,有记载“又估外续添围楼嵌安三希堂墨刻石四百九十五方……”而每方石刻长0.95米,宽0.30米,厚0.10米,由内阁学士董邦达、户部郎中戴临担任写签校对,镌刻上石则由内府高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担任。

      阅古楼自建成后于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均有修缮,尤其在道光十九年(1839),清内务府御书处将《三希堂法帖》石刻内,除较大的三寸、四寸字外,其余一寸、二寸字及印章共9万多字重新剔刻一遍,并在每方石刻的周边加刻花纹。而在建国后,阅古楼石刻陈列格局有了较大改变。原本,这些石刻镶嵌于环形的阅古楼内东面上、下层廊内。上下层廊内各分为11间,上层每间镶嵌21方,共231方;下层每间镶嵌24方,共264方。但在1963年12月中旬开始的阅古楼大修工程中,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一层原镶嵌石刻法帖的砖墙改为橱窗。《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石刻由原来镶嵌在上下两层围廊移到楼上室内,按间排列,并作防潮处理,这就是阅古楼如今格局的由来。

 

阅古楼内外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三〇五医院养病期间,曾三次来北海公园。第一次来向北海公园管理处借了五册阅古楼内《三希堂法帖》装裱拓片。再来时对公园领导说:“《三希堂法帖》装订得好,保存得不好,有的丢了页,有的一页一页碎了,也有前后顺序颠倒的,故宫装订得不好(指故宫保存的《三希堂法帖》),保存得好,我让秘书拿到故宫给你们装裱好,请你们保存好。”当周总理还回这套法帖时,不仅重新装裱好,而且把损坏和颠倒的张页重新排列整齐。周总理第三次来北海走到阅古楼前,本想进去看看,但因为当时锁着门无法进入。周总理指示:“应把阅古楼的匾额挂起来。”回去后仍不放心,但因病情恶化无力再来,特请邓颖超同志转告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要他前去看看北海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石刻的情况,王冶秋立即派罗哲文先生和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与北海公园管理处领导一起查勘了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的情况。公园管理处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阅古楼的匾额画好,并加强了对《三希堂法帖》石刻的保护措施。

      北海公园除阅古楼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书法石刻外,还有一处书法石刻汇集之处,即位于北海公园北岸的“快雪堂”。

 

快雪堂

       明末,世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绝世之作《快雪时晴帖》(有人认为此帖为唐人摹本)被大学士冯铨所得,冯铨又辑选了晋代至元代20位书法家的墨迹80余篇,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共计81篇,书法家包括: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楷书四大家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唐朝僧人怀素的狂草等优秀的书法佳作,并请当时的镌刻名家刘光暘摹刻上石。清康熙年间冯铨的后代因家道败落,将石刻当于质库,后由易州牧、福建人黄可润赎出,并带回福建。之后,闽浙总督杨景素又从黄可润手中购得此套石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杨景素将这套石刻献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为保存这套稀世珍宝,亲命在北海公园北岸的浴兰轩后增修一进院落,修建了楠木殿宇快雪堂及两侧游廊,将石刻镶嵌在东西两廊内壁上,原石刻中有三块为木刻,乾隆帝命内府镌刻高手将木刻文字摹刻上石,并亲自题写了《快雪堂记》亦镶于廊内。

      快雪堂石刻共48方(含乾隆《快雪堂记》刻石一块),每块石刻长1米、宽0.33米、厚0.1米。东西两侧各镶嵌24方。

 

 

快雪堂石刻

       北海公园内所珍藏的这两处书法石刻,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精粹,是中国历代书法的重要汇编,书法刻法精巧绝伦,为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张冕,供职于北海公园管理处文化研究室。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39期,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