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地。这里孕育出众多让北京骄傲的文化名人, 诞生了无数令北京自豪的佳作名篇。若以时期而论,在明清两代, 非曹雪芹莫属。一部《红楼梦》, 震古烁今, 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
生在金陵 长于京师
曹雪芹是遗腹子, 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年) 六月生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那时他的父亲曹颙已经离世六个月。曹雪芹本名曹霑, 这个名字是叔叔曹頫和祖母李氏取定的。
曹頫接替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后, 由于行为方式不能令雍正皇帝满意, 而被革职抄家。在南京经营了五十八年的曹家被迫返回京师, 这是雍正六年( 1728 年) 三月的事。
旗人以旗为家, 兵民合一。曹家属正白旗内务府包衣, 罢官革职照例应归本属旗管理。不过, 回到北京的曹家却没有按常规拨旗归营, 他们被安排到崇文门外一处十七间半的房子里居住。这是雍正皇帝因曹霑的祖父曹寅任职有功而给予的特别待遇。曹霑随祖母、母亲、婶母、堂弟居住在这里。曹頫这一支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幸亏还有亲戚的接济照顾, 曹家老小的生活还不至过于难堪。
曹霑在京城的日子单调而忙碌, 或是到平郡王府的私塾听课——曹霑的大姑母由康熙皇帝指婚许配给镶红旗王子纳尔苏, 纳尔苏的王爵由长子福彭承袭; 或是到昌龄府读书——曹霑的表叔昌龄是雍正元年的进士, 任职翰林院侍讲学士, 他的书斋里有不少书是从曹霑的祖父曹寅那里得来的。
转眼间, 曹霑长到十六岁。对那个时代的男孩来说, 十六岁意味着已经成年, 可以谋职和结婚了。这时, 表哥福彭被雍正皇帝升任为宗人府宗正, 负责管理皇族事务, 位高权重, 事务繁忙。曹霑就在平郡王府帮着做些文字工作。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北京既是清代的政治中心, 也是文化中心, 小说创作之繁荣胜于其他地方, 这为曹霑接触小说创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曹霑对小说的兴趣还源于家庭影响。他的祖父曹寅爱好广泛, 著作颇多, 而且收藏有不少小说、传奇, 曹霑从小就涉猎这些藏书。曹霑在南京生活时,家中常请戏班子演戏。来到北京后, 他还不时到亲戚家中看戏。在这种环境熏陶下, 二十岁左右的曹霑已经尝试写作小说了, 他的处女作名为《风月宝鉴》。
侍卫生涯积累素材宗室案件引发感慨
根据口碑资料, 乾隆改元, 大赦天下。凭借自己皇族内亲的身份, 曹雪芹被委任为一名内廷侍卫。不过, 曹雪芹的这个内廷侍卫是挂名的, 只领取很高的俸禄, 却并不真正为皇帝防卫内廷。
这段经历对曹雪芹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意味着他可以获取更多的俸禄用于养家, 还可以亲身体验皇家制度与礼仪, 近距离观察皇室生活与习俗,为《红楼梦》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红楼梦》“元春省亲”一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一时, 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曹雪芹的好友在下面批语道: “画出内家风范。”“内家”就是太监。紧接着, 曹雪芹写道: “这些太监会意, 都知道是 ‘来了’, ‘来了’。”脂批批道: “难得他写得出, 是经过之人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大观园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深厚的园林文化素养, 这中间既有江南景致对他的熏陶, 也得益于游历京城皇家园林。京城西郊海淀一带水秀山清, 从圆明园到香山静宜园, 在直径十公里的范围内, 分布着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等皇家园林, 以及众多的士人别墅, 游历其中使得曹雪芹对园林艺术的理解更加透彻。
乾隆四年( 1739 年) 发生了“宗室阿附庄亲王案”, 使曹雪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触。事情是这样的:
雍正皇帝驾崩前, 遗命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庄亲王允禄是乾隆皇帝的叔叔, 又是四大辅政之首, 弘昇、弘昌、弘皙、弘皎等宗室子弟群相趋奉, 每日一起饮酒作乐。乾隆皇帝唯恐产生尾大不掉之势, 命宗人府以“结党营私”之名, 对允禄等人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 竟然发现弘皙在郑家庄( 现昌平辖区内) 的居所有仿照内务府七司设立相关机构的行径。这让乾隆皇帝大为震怒, 他要彻底断绝弘皙“东宫嫡子”( 弘皙, 乃康熙废太子允礽之子, 雍正帝继位, 封其为理郡王) 的念头。案子由平郡王福彭、公讷亲( 公, 清代的一种世职, 品级为一品。清朝初年到中叶, 这一爵位只授予旗人) 负责审理。最终, 弘皙王爵被革除, 圈禁于景山东果园中。
弘皙案的发生, 让曹雪芹再一次感到世事无常, 回顾自家的百年兴衰, 他对生命、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富贵繁华、锦衣玉食不过“红楼一梦”罢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曹雪芹要创作一部“大书”, 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乾隆七年( 1742 年) , 他开始动笔写作传世巨著《红楼梦》。
宗学里构建框架正白旗见证成书
大约到乾隆十一年( 1746 年) , 曹雪芹对侍卫这个职位感到厌倦了, 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写作。在表哥福彭的运作下, 他转到专门教育宗族子弟的右翼宗学任职。
曹雪芹在宗学的日子过得既丰富又充实。说充实, 是指他在宗学的五六年里, 已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架构搭完, 创作业已完成大半; 说丰富, 是指他在宗学结识了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敦诚、敦敏兄弟。几人思想情感相近, 很是投缘。他们在一起, 对酒当歌, 秉烛夜谈, 不觉夜半, 归宿无门,寄身寺观……他们在一起, 卧佛寺里谈禅说理, 岳父家中论诗作画, 王府马厩酣然大睡, 庆丰闸边酒楼上谈笑风生……有时候被急于看书的朋友催急了, 他就当众扬言: “欲快睹我书不难, 以南酒、烧鸭享我, 我即为之作书。”什刹海边那些关于曹雪芹的民间故事, 就这样被流传下来。
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 曹雪芹正式搬回到寿安山( 即西山余脉聚宝山, 位于卧佛寺北, 毗邻香山) 下的正白旗居住。清代皇帝看中了香山的绝佳风景, 在这里修建了“避喧听政”的行宫, 周围设置护军以资护卫。护军按八旗分布, 正白旗是其中之一。早在雍正末年, 曹雪芹就已经在这里挂名食禄了。此时回到这里, 表明他对朝政和仕途已然失望, 他要安心写完《红楼梦》这本“大书”, 给自己的创作生涯以完美结局。
到乾隆十七年( 1752 年) , 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基本写就。曹雪芹的亲戚、朋友不时前来, 拿走文稿阅读欣赏, 并在文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乾隆十八年( 1753年) , 脂砚斋将前八十回文稿抄录一遍阅读赏析。对于后四十回文稿的创作, 曹雪芹始终不满意, 没有拿给友人观看, 这就是世上所传《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目录, 而没有后四十回文字的原因。脂砚斋认为自己是曹雪芹的知音, 他把自己点评的这部书稿称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以区别于前面诸公的批评。
隐居西山下 埋骨地藏沟
随曹雪芹一起移居寿安山的还有他的妻儿。然而, 生活多磨难, 曹妻不幸于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初, 病逝在正白旗。
乾隆二十年( 1755 年) 夏, 经历丧妻之痛的曹雪芹与儿子搬出旗营, 到镶黄旗侧的公主坟( 现香山碧云寺侧) 居住,这里曾经葬过一位明朝公主。到这里后, 曹雪芹的行动更自由了, 与周边百姓聊一聊, 到寺庙里逛一逛, 跟敦诚、敦敏这些好朋友一起喝酒, 酒后兴致所至, 挥毫留下性情诗作。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年) , 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曹雪芹再一次遭受生活重创, 十多岁的儿子不幸染疾白喉, 曹雪芹平素可以为百姓看病开方, 但这次却没能妙手回春, 留住儿子的性命, 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 曹雪芹唯一的儿子停止了呼吸。
命运对曹雪芹是残酷的: 他是遗腹子, 中年丧妻, 晚年丧子, 虽满腹才华, 却终生抑郁不得志。丧子的悲痛彻底把曹雪芹击倒了, 酒与悲伤是他离世前的全部生活内容。就在这一年的除夕夜, 一代文学巨星陨落于北京西山脚下。他的朋友将他葬在地藏沟( 现国务院管理局杏林山庄) 里正白旗的“义地”, 与妻儿为伴。由于没有建碑, 如今, 人们只知道这位文学天才长眠于寿安山下、地藏沟内, 却找不到墓穴的确切位置。
以曹雪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贡献而言, 他已经不再需要一个现实的墓碑, 他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才是他永远不会被磨灭的丰碑!
* 本文选自《前线》2007年5月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