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of the Royal Gardens in west Beijing
清代京西园林的修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园”的修建。
The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ism of Royal
Gardens have reached its historical peak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m,
the best are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imperial gardens" in Haidian
District.
北京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西郊海淀带。这里有“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为中心的皇家园林、皇家赐园、私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其中广为人知的著名园林也有二三十座。我们深入地认识京西海淀园林,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好地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西古典园林的历史概貌
京郊海淀西山一带,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地区,不但吸引了无数百姓和文人墨客,还是历代帝王游豫之地。在八百多年前,金章宗完颜璟在香山、玉泉山修建了行宫,还在这里建成了西山八大水院。其中黄普寺圣水院、妙高峰香水院、大觉寺清水院、金仙庵金水院、香山潭水院和玉泉山泉水院,都位于今海淀区范围。
明代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园林,要属清华园和勺园。清代京西园林的修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园”的修建。
清代在北京建都后,统治者很不适应紫禁城内封垌枯燥和盛夏溽暑的生活,由于民旌的、社会的、文化的原因,顺治帝便在京城南郊明代旧苑南海子修建了“南苑行宫”,在那里休憩、渔猎和演练骑射。康熙帝早期郊游地点也在南苑,但从康熙十口年开始到西郊活动,并于康熙十六年修建了香山行宫,十九年修建了玉泉山行宫澄心园,后更名静明园。康熙二十六年(1887),玄烨在李伟清华园的基础上建成畅春园,作为他常年驻跸并“避喧听政”的御园。不久又建成了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和位于巴沟村的圣化寺行宫。
为了方便群臣就近进御园朝见皇帝,处理政事,玄烨将御园周围土地赐予朝廷重臣和成年皇子,便形成了兴建京西园林的第一个高潮。最先在京西建国的是几位大学士和玄烨的兄长福全。康熙二十六年,皇亲国戚大学士佟国维在畅春园东侧建成佟氏园;大学士明珠在御园西侧建成自怡园;大学士索额图在御园北侧建成索戚畹园;皇兄裕亲王福全在御园东北方建成萼辉园。玄烨将已经损毁的勺园改建成宏雅园,让翰林们居住,是为翰林院公所。
在康熙二十九年以后,玄烨陆续在畅春园周围为年长的九位皇子修建赐园。皇太子允礽常年住在西花园,皇长子直郡王允程可能是迁居好山园。康熙口十六年,又有七位皇子从西花园迁出,皇三子诚亲王允祉住在熙春园,皇口子雍亲王胤禛住在圆明园,皇九子多罗贝勒允禟住在彩霞园,等等。
雍正年间,胤禛将圆明园扩建成三千多亩的御园,并在此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他最为信任和依靠的三位亲王兄弟都有赐园,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住进萼辉园,更名交辉园;十六弟庄亲王允禄住进熙春园,更名云锦园;为十七弟果亲王允礼在圆明园西南隅修建了赐园自得园。
乾隆年间,出现了第二个也是空前绝后的京西造园高潮,全面完成了“三山五园”的建设。乾隆七至九年,建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后又有廓然大公、文源阁等多项续建;十至十二年建成长春园,后又有西洋楼、狮子林等多项续建;三十口年修建并命名绮春园(此园在嘉庆年间建成);后又将春熙院划归圆明园,号称“圆明五园”。乾隆十至十一年,在香山行宫的基础上建成二十八景,赐名静宜园。十五至十八年,在玉泉山静明园基础上扩建成十六景,后又有妙高寺、圣缘寺、涵漪斋等续建工程。十四至十九年,基本建成万寿山清漪园,后又有须弥灵境、苏州街、耕织图等续建工程,到二十九年全部建成。
除三山五园以外,还在乾隆十六年前重修和新建了长河沿岸的乐善园、倚虹堂行宫、紫竹院行宫以及万寿寺和五塔寺的行宫院。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在万泉庄建成了泉宗庙行宫。三十九至四十一年,在玉渊潭畔建成钓鱼台行宫。此外,还有碧云寺、卧佛寺、大觉寺等皇家寺院修建了行宫院。
“三山五园”全面建成后,使京西皇家园林集群的社会实用功能得到全面整合与完善。从地域上看,遍布方圆几十里的皇家园林连成片,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不仅圆明园与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的地域紧密连接,大致可以互通舟楫,静宜园与静明园也有流泉可以相通。从园林景观上看,清漪园的知春亭岛与玉泉山主峰定光塔、香山静宜园宫廷区,形成一条轴线,往东延伸汇于圆明、畅春二园南北轴线的中心点。从玉泉山俯瞰,东部三园鼎足而成稳定均衡的构图,而西部三山成为东部两园的借景的主题。站在香山鬼见愁远眺,山峰矗立的宝塔杰阁、山腰平地和明湖中洒落的楼榭亭桥,高低错落,雄伟精雅,色彩鲜妍,辽阔壮观,是何等辉煌瑰丽的一幅山水画卷!从皇家园林的功能上看,京西皇家园囿的理政、居住、休闲、游览功能的社会使用价值备加完善。畅春园是弘历供养生母孝圣皇太后寝居的“太后园”。圆明园是起着皇宫大内作用、供皇帝上朝和寝居的“御园”。三山园囿是三座行宫,清漪、静明二园临近御园,只在那里赏景、理事和进膳,从不过夜留宿,即是一日游的“后花园”;静宜园距离较远,一去便是三五日,那里的寝居生活和理政的设施比较完备。正因为如此,康雍乾几代皇帝都把京西皇家园林作为居住生活和上朝听政的主要场所。
在乾隆年间,除上述皇帝居住游赏的皇家园林外,京西还有数十座王公大臣赐园和私家园林,遍布在山间水畔和广阔的原野上。
京西园林对古今海淀社会发展的影响
京西园林大规模建设,对清代海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定程度上改变了这块落后农村地区的面貌。
第一,京西御园起着皇宫的作用,皇帝驻跸,朝臣云集,使这里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涉及全国的重要问题在这里决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为保卫皇帝安全和征战全国的需要,在北京西郊建立了“京旗外三营”:圆明园八旗保护军营负责保卫圆明园和皇帝的安全;香山健锐营是皇帝最亲信的特种精锐部队,既是羽林军又是征战全国的机动武装力量;外火器营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的骨干部队。外三营的八旗官兵有一万多人,连同家属约有四万多人。这使京西海淀一带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
京西御园起着皇宫的作用,皇帝驻跸,朝臣云集,使这里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涉及全国的重要问题在这里决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皇家园林群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京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改变了本地区的社会面貌和人口的民族构成。京西海淀一带修建了几万间园林建筑和八旗营房,满族和蒙古族的旗民是高收入人群,富甲天下的权臣贵胄聚居西郊,居民购买力空前提高,形成了京西著名的商业三镇——海淀镇、青龙桥镇、清河镇和一批商业中心,如蓝靛厂、成府、树村、四王府、门头村、北下关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如六郎庄生产的莲花白酒等。水利条件的改善和乾隆帝主持开辟,使京西稻田发展到一万余亩,成为驰名的品牌产品。御道等道路的开辟和修筑,促使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取得空前的成就。不仅在圆明园建立了文源阁、淳化轩等保存典籍和艺术作品的宝库,设立了天文台、演剧场,还组织文化精英编纂成《古今图书集成》等一批经典巨制。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著名学者和文学艺术家比肩而在,他们创作的杰出的学术和文学艺术作品卷帙宏幅,灿若星空。曹雪芹《石头记》和纳兰性德《饮水词》、顾太清《天游阁集》中那些传世诗词精品在这里诞生。所有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雍正乾隆年间,在“外三营”成立了二十五所八旗官学,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成为现代学校的前身,对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西园林集群的建成,对现代海淀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京西皇家园林是建设现代海淀风景旅游区的空间基地和物质基础。现代海淀风景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六大公园和六大寺庙,都是在昔日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园林的基址和基础上扩建发展起来的。颐和园在民国年间即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解放后,人民政府重建了须弥灵境宗教建筑群、苏州街、赅春园、澹宁堂、耕织图、景明楼等建筑景观,基本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繁盛风貌。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静宜园在1957年建成香山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群众登高健体、观赏红叶和雪景的旅游胜地。在钓鱼台行宫扩展建成的玉渊潭公园,在紫竹院行宫扩展建成的紫竹院公园和在卧佛寺扩展建成的北京植物园,如今都成为观景赏花的热点旅游地区。六大皇家寺庙中,碧云寺作为香山公园的一部分,还开放了孙中山衣冠冢和纪念堂;五塔寺建成石刻艺术馆;大钟寺建成古钟博物馆;万寿寺建成北京艺术馆;位于旸台山下的大觉寺,成为体味辽金文化和观赏玉兰花、桃花、杏花的胜地。以皇家园林和寺庙为基础和骨干,扩建发展而来的海淀风景旅游区,以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旅游者。
第二,京西皇家园林的基础,吸引众多的教育家纷至沓来,在此选择校址,使现代海淀形成全国最集中的高等教育中心地区。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几座名校开始光顾皇家园林旧址。宣统年间(1909),在清华园、近春园旧址建立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定名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现已成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全国著名的综合大学。1920年,北平大学农学院的前身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在玉渊潭畔建校,不久又扩充到钓鱼台行宫日址。在1927年,燕京大学迁址海淀,选址在勺园和淑春园旧址;解放后院系调整时,这里成为北京大学校址,校园不断扩展,昔日的呜鹤园、朗润园、境春园、苏大人园、蔚秀园、承泽园和畅春园北部旧址,都在北大校园范围内。北京大学也已成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全国最著名的新型综合大学。1920年,中法大学、西山中学相继在碧云寺建立;1949年中共马列学院暂驻碧云寺。1942年,伪建设总署在自得园旧址建成一所土木工程学校;抗战胜利后,自得园成为清华大学农学院的院址;解放后,马列学院从碧云寺迁此,后更名中共中央党校。党校新址建成后,自得园成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所在地。总之,正是由于在皇家园林日址上建成了一批高等院校,也由于此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解放后有计划地新建了几十所大学,才使海淀区成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院校、名校最集中的地区。
第三,新中国建成后,在首都规划建设的总体方案中,由于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西北郊海淀一带规定为文化科学教育区。除高等院校外,科研院所、军事和国家机关也相继修建。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成,继后力学所、化学所、计算技术所、自动化所、生物物理所、化工冶金所等科研大楼在中关村拔地而起,构成一座科学门类齐全、科学家云集的“中关村科学城”。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和军兵种机关、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医院,也在海淀落户,成为全国驻军最多、级别最高的地区。
由于海淀区智力资源密集,科技人员众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央关于经济、科技、教育的新政策陆续公布实施,大大激发起科技人员改革创业的积极性。1980年出现了“中关村电子条街”;1988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区内划出100平方公里,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关村国家自王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北京市批准海淀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海淀区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为自王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领先,世界瞩目。
去年年底以来,海淀区和党代会提出建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认真规划京西园林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因而,认识和研究京西园林,对把握海淀区情和北京地情,进一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北京新海淀,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有着不可忽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北京史地学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顾问,著名文史专家,海淀区政协原王席)
《中关村》2012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