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历史文化
张宝章:无价的人生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21

知道张宝章的名字,是在1983年年底。那个时候,我刚刚调到曹雪芹纪念馆(当时正在筹建中)工作,一晃36年过去了。

跟先生熟络起来,是2003年春天我做曹雪芹纪念馆馆长以后的事。他是这座乡村纪念馆的开创者之一。在曹雪芹纪念馆筹建的过程中,他和时任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易海云经常骑着自行车来植物园指导工作,自己掏钱买饭票,就在纪念馆职工食堂吃饭。在我的邀请下,他参加了2004年4月22日举办的建馆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会上,先生顾全大局,但坦诚直言,令人敬畏,从此,我便与先生熟络起来。在工作的交往中,时常得到先生的鼓励、支持,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曹雪芹纪念馆的工作给予肯定。

张宝章是研究北京西山、研究海淀区的历史地理逾越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于1932年出生,河北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52年起在海淀区从事宣传、文教和政协工作,主编海淀区志和“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研究工作,至今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他在工作岗位上时,出于对工作的热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对这些资料深入研究,著作等身,弥补了海淀历史地理研究的多个空白。于海淀这片山水而言,张宝章对于海淀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


海淀当代文化教育夯基人

1983年6月,张宝章正式赴任海淀区副区长一职,分工负责海淀区的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直管八个局处的工作,此前,他教过六年书,在区委宣传部从干事做到副部长,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抓文教工作,知道需求,了解难点。

海淀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教工作,“建设先进的科学教育区”是海淀区奋斗的总目标之一,时任区委书记李荻生同志提出了“教育为本,科技为先”、“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等深入人心的口号。在张宝章主管海淀区文教工作的7年中,海淀的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这个发展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他抓了这样几件事:创造了适合区情的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将100所小学划分为17个中心学区,作为教育局的派出机构领导本学区的教学。区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领导负责街道和乡办托幼园所的领导和管理,还将驻区机关和部队几百所幼儿园按地域分片,区幼教科通过各片“组长园”进行教学业务的指导。这样全区的中小学和幼教工作一盘棋,没死角,大家齐步向前走。

第二件事是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创造了区、乡共管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铺就了多条道路。给予海淀山后教工补贴,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稳定。

第三件事是抓薄弱环节。1988年组建了由28所基础薄弱学校组成的教育科研群体,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吃点偏饭”,让大家意识到在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工作同样光荣的时候,教学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很多学校后来还跻身于海淀区的中上游。

海淀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颇有“周公吐哺”的真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恢复高考,有一些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一两分无缘高等学府。时任主管教育工作的海淀区副区长张宝章与区教育局领导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招1000名因差两三分落榜的高考生,把他们送到高校定点代培,毕业后补充海淀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当时的区委书记张福森同志不仅支持,还和宝章先生亲自去跑学校,搜罗人才。事实证明,这些曾经高考不利、但学习基础很好的孩子,在重新获得学习机会,并有工作前景的情况下,不仅学习出彩,后来在海淀的教育战线上成为了骨干力量。

海淀涌现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六一幼儿园、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人大附小、师大附小、中关村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等;中学有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海淀接受教育,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同时,作为主管文化的海淀区领导,张宝章在上任之初就提出了“首先解决对文化的认识问题”,要抛弃对文化的狭隘理解,要深入贯彻“大文化”的观念,全区各系统、各部门对文化要齐抓共管。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社区文化”的理念,他推动把基层文化与地域文化、全区重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全区性的“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文化、教育、体育、财政、工商、街道、卫生、园林、公安和工会、共青团、科协等单位和部门,统

一协调规划群众的文体活动,以社区活动为基地,以街道和乡文体活动为中心,有计划地在本地区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提倡各街道和乡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特色,坚持下去。

经过几年的摸索,海淀已经形成了每年举办四次传统性大型活动的规律:

一是每年四五月份的“海淀音乐节”;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海淀文化之夜”;三是每年九十月份的“红叶体育节”;四是新年春节期间的文艺汇演。

由于文化活动搞得好,1989年,中宣部和文化部组织的元旦、春节全国文化活动座谈会,就选在海淀召开。会上,张宝章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肯定。后来他撰写了6000字的《社区文化的构想与实践》,以期把群众文化工作搞得更好。这篇文章发表在《海淀研究》上,后来此文又发表在北京市的《社会文化信息》上,并加了热情的推荐语。后来这篇文章因为对当时的群众文化工作有深度的创意、实践和总结,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中国文化报》用两个半版的篇幅,全文予以发表。

张宝章主管海淀文教工作这七年,工作年年有创新,文教体全面开花出彩,扎实地为海淀区的文教卫生工作夯实了发展的基础,这是张宝章人生的一个华彩乐章。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也正是有了那几年的扎实工作,才有了现在海淀教育名扬海内外的美誉。


人生无价

1990年8月,58岁的张宝章被任命为海淀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在这个位置上他工作了四年。

那是精彩的四年,他对自己这一段的工作是满意的。1993年是先生在海淀政协任职的最后一年,之后他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他考察了解了以全市为辐射面的工作,这对他后来主持《海淀志》的编辑工作、对他的“三山五园”研究,铺就了开阔的思路。

“60岁,什么都能做了;60岁也什么都做不了了”,这是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张宝章却用他不断提升的人生能量,打破了这个魔咒。

1994年2月,在海淀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闭幕后,对于62岁的张宝章来说,他的职业生涯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就在这次政协会上,有一位来自企业的委员,向张宝章伸出了橄榄枝,愿意以2万元的月薪聘请他入职公司。在那个“万元户”都成为人们羡慕的奋斗目标的年代,月薪两万的确是个诱人的数目,但是先生婉拒了,他说组织上已经分配了新的工作,就是进入市政协委员会、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委员会工作。

1995年新年刚过,副区长李福森找到张宝章告诉他:“区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请你出山,主持篡修《北京市海淀区志》。”张宝章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表达了自己那个时候的心声:“其实,担任区志主编是我盼望已久、心向往之的一项光荣职责。我非常热爱海淀。海淀几百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就是中国清代和现代史的缩影。海淀就是一本历史地理教科书。我在此地工作了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要环节。我踏遍了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村镇,我利用一切机会,阅读每一份相关资料,希望能深入地了解它的真实面貌。我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一点一滴地学习它,认识它,宣传它。”因为《北京市海淀区志》是“一方之全史”,是海淀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全录,张宝章把修志工作当作一所大学,一所自己学习、提升的大学。

自1995年5月中共海淀区委组织部发出通知,公布张宝章为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北京市海淀区志》主编起,他马上愉快地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一次,市志办区县处一位处长来海淀指导工作,开玩笑地跟张宝章说:老主席,这次成“高价老头”了吧?张宝章笑着回答说:什么高价,是无价!原来,当时张宝章还是市政协委员,还享受着在职干部的待遇,他没有拿区志工作的一分钱。直到1998年9月他办理完离休手续,才从当年10月份开始领取与大家同等的待遇,每月300元的补贴。张宝章开玩笑说,从此自己不再是“无价老头”了。

他以做区领导的工作能力,以在市政协工作的视野,以对事物实质的洞彻观察力,以坦荡、虚心的学习精神来做修志工作。首先选拔人才,组建了高水平战斗力强的修志班子,同时聘请北京大学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和岳升阳为顾问。他带领班子,制定修志规划,多次到西城区、崇文区的先进单位取经,回来后带领大家认真研究区位特性,总结出海淀建制近代性、区位从属性、辖域多变性、领属多元性、局部差异性的特殊区位特点,以这些特性为基础,制定篇目,仅篇目的修改就先后五稿,一步步有序扎实地向前推动修志工作。300多名修志工作者在他带领下,用了8年的时间,终于在2004年3月高质量完成了160万字的《北京市海淀区志》,填补了海淀区没有地方志的历史空白。2005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志》被北京市志办评为“北京史地方志先进集体”,12月又被评为北京市唯一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单位”。

《北京志》主编段柄仁称赞《北京市海淀区志》说:这本书不但培养了一批人,出了一些书,在地方志理论建设、体例建设上也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海淀修志工作出书、出人、出理论。

在修志过程中,出了一定数量的“副产品”——编辑出版了28辑《海淀史地丛书》、《北京风物散记》、《可爱的海淀》、《颐和园圆明园的传说》、《北京清代传说》等,而这个期间,张宝章自己先后著有《海淀风情录》、《乾隆与海淀》、《京西名墓》、《京西名园》、《德贝子园随笔》、《北京名镇图志·海淀》、《曹雪芹与香山》、《建筑世家样式雷》(合著)、《雷动星流》(样式雷家世新考)等书籍。


厚积厚发

厚积厚发本想厚积薄发,但又经历了八年海淀区志主编的工作,令他厚积厚发,不得不发,且一发而不可收!

段柄仁在张宝章的《三山五园新探》序中写到:历史的际遇使他的职业和兴趣长期处于融合以致互补状态,而他自己也自觉地把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巧妙结合起来。在职时,研究服从工作,为工作服务;退休后,又充分利用在职时拓展的视野、积累的知识、形成的人脉,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京西园林的研究。他不停地推出量多质高的成果,被人称为京西皇家园林的著名专家,海淀区的“地情通”、“活文物”。

在海淀工作的几十年里,张宝章有记笔记的好习惯,笔记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思想动态、看到接触到的海淀历史资料、思考的问题等,单单历史文献资料就记了几十本,几年时间里,笔芯用掉几百根。如果这些本子摞起来,堪比人高;如果那些废笔芯放到桌上,会堆成一座“小山”。

张宝章的笔记,是他搞学术研究、写作的素材。翻开这些本子,他就能想起自己当时思考的问题,看到记录的文字,他就能加工整理成文章。他积累的随记共35本,980多篇文章,加上样式雷的读书摘抄共有51本。

先生不会使用电脑,几十年来他的文章皆出于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手书。他的文章一般是写一遍,经过修改再抄一遍。他著述发表的作品400万字,写一遍、抄一遍就是800万字,这样的工作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在完成海淀区志工作后,张宝章全身心投入对“三山五园”的研究。他的京西园林研究成果,突出反映在几部专著上:

第一部是《京西名园》,2005年出版,以“三山五园”为主要内容,共叙述了13座皇家和权贵园林的变迁,是京西古典园林建筑群研究的综合性专著。

第二部是《京西名园记盛》,2009年出版,是京西名园研究的扩展和补充,着重记述“三山五园”建成后最兴盛时期的状况,并补充记述了12座园林的变迁。

第三部是《畅春园记盛》,2009年出版,填补了畅春园研究专著的空白。

第四部是《京西名园寻踪》,2010年出版,这是为《海淀史地丛书》系列撰写的专著。追随前三部著述,此书继续对京西园林寻踪,记载有皇家园林、王宫赐园、私家宅院、寺观园林等30多座园林。

第五部是《静明园述往》,2011年出版。这是北京文化史上第一次对玉泉山自然美景和园林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对“三山五园”的玉泉山静明园历史演变做了深入细致的解析。此外,他还与人合著了《乾隆三山诗选》(2006)、《乾隆玉泉山静明园诗》(2016)等。

2015年《三山五园新探》的出版,标志着张宝章学术研究的一个新高度。段柄仁给予这部书极高评价:《三山五园新探》的出版集其大成、推陈出新,把京西园林研究推向新境界、新高度。它不仅在京西园林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填补了不少空白,补充完善了围绕京西园林所发生的历史时间和人物故事,而且弄清了一些存在争议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纠正了一些流传广泛的错误说法,在进一步挖掘新的史料和拓展研究的视野中,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结论。可以说是一部站在京西园林学术研究最前沿的专著,必将对京西园林更深入的研究起引领作用。

《三山五园新探》洋洋洒洒90万字,出版时张宝章八十有二。这部书的出版,是其从事皇家园林文化、京西园林文化、北京西山文化研究阶段性总结,是他生命旅途上一个硕大的丰碑。这部书让张宝章的生命之光再次发出绚丽的光彩。

到目前为止,张宝章发表的著作共22本,400万字。2015年出版了《三山五园新探》之后,先生以每年一本学术专著的速度继续在提升他的人生高度。

宝章先生主持或者参与编纂书籍46部: 诸如《北京风物散记》、《颐和园、圆明园的传说》、《香山的传说》、《海淀景物记》、《海淀山水记》、《古今香山》、《纳兰性德丛话》、《京旗外三营》、《顾太清与海淀》等。

今年87岁的张宝章还在酝酿着新的选题,在他这里,人生的高度难以预测,尽管他已经是海淀区地域文化的领军人物,也是北京市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和史志编纂的知名专家。

张宝章几十年来用他勤奋无私、创新开拓的突出成就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他唯一看重的是2019年国庆节期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说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他的,都是时代给他的。

这位伏枥老骥,在用他高贵的人生,书写着他无法估算的无价人生!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