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历史文化
《文心雕龙》与颐和园匾(上)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4/25

颐和园内的木雕金字横匾,除殿堂、亭、楼等景物名称外,还有数量更多的副匾,这类匾的文字内容可概括为:表述景观主题、彰显道德崇尚、抒发意蕴文采、援引典故源流、倡导风雅教化、暗合使用功能等。它们与正匾相配,恰到好处地使一区景观的内涵更趋饱和丰满;也使景观画面中的建筑物眉目更为清楚,形象更趋典丽。因此,这些匾上的文字,无一不是引经据典,其中绝大部分只有四个字。虽然区区四字,要准确解读,往往要数百字、上千字的演绎,始可说明清楚。除了这些四字匾以外,还有以诗文为内容的木雕金字匾,匾上的文字多达百余字以至数百字,典型的是悬挂在廓如亭(八方亭)内檐上的八块匾,其中两块为乾隆御笔的御制诗,均系万寿山昆明湖的揽胜之作;其余六块,内容则皆引自我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这种集中引用一位作者、一部著作的“匾文化”现象,在园林中概不多见。

▲李杰拍摄

本文将就这六块匾与散见于宜芸馆、乐寿堂、长廊和南湖岛的其它九块内容也引自《文心雕龙》的木雕四字匾做一简要解读,着重对《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及其作者刘勰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准确理解这些匾的内容及其与园中景观的关系提供有关背景材料。

颐和园内引用《文心雕龙》匾的分布及内容

摘句成匾(九块)并释意

“藻绘呈瑞”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宜芸馆西配殿,面东。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释意:龙凤以纹理色彩呈现祥瑞,虎豹以光鲜靓泽塑造丰姿。“藻绘呈瑞”可诠释为金碧辉映的纹样色彩呈现出一派祥瑞的景象,并暗合着龙凤二字,正符合宜芸馆作为皇后住处的特点。

“舒华布实”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乐寿堂东配殿,面西。引自《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原文:“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莭文”。释意:然后按照自然界先开花后结果的规律,去芜存精,删节文字。这里说的是写作文章删节修辞的方法。用在乐寿堂的庭院里,既有对开花布果的园林景观的描绘,又含对春秋代序的思考。

“文思光被”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留佳亭内,面东。引自《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原文:“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月降神,才英秀发”。释意:现在国运正在兴盛,文治教化被覆天下,大海和山岳都降下神灵,出现了多少英秀的人才。“文思光被”用在这里,是对具有统治全国权力的帝后的歌功颂德。“圣历”指帝王的历数,即国运。

“草木贲华”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留佳亭内,面西。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释意:云霞所形成的缤纷色彩,超过画工的妙笔;草木开绽万紫千红的花朵,不须期待织锦工匠的巧手。“贲华”读如:“bì huā”,谓开出多彩的花。用在寓意春季的留佳亭里,是对园中春日百花竞放的描绘,切合景名立意。

“禀经制式”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秋水亭内,面西。引自《文心雕龙·宗经第三》。原文:“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唐写本仰作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释意:如果依据圣人的经典来制定文章的体例,并且参酌合乎规范的标准语言来丰富论述,这才是就矿山炼铜,用海水来煮盐。“禀经制式”四字移用在皇家园林的匾上,是彰显道德崇尚的告白,原文虽是指写作文章,这里已是根据圣人的经典来治理国家的引申义了。

“鞶鑑可徵”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鱼藻轩,面北。引自《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原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鑑可徵,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释意:(原文解释铭箴之“箴”,即针也,就是扎针治病,针砭时敝的立意,夏商周三代就盛行箴这种文体,商纣的臣子辛甲曾作《百官箴》,后来散失了,后人又加以收集补充)到了东汉经过崔駰、崔瑗父子和胡广的补写,总称为《百官箴》,根据百官的权位,指出值得警示的事项,象随身皮带上装饰的铜镜,随时可以对照,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真是追慕古人的好风气,把辛甲的苦心传承到后代。“鞶鑑”就是皮腰带上装饰的铜镜,这块匾悬于长廊步入鱼藻轩的入口上方,与鱼藻轩是临水的建筑相关。

“斧藻群言”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清遥亭外檐,面北。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文:“重以公旦多才,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释意:(周文王被囚时,作了卦辞爻辞,光耀如玉之纹采,含蓄又精微深刻)又加上周公姬旦博通才艺,光大了文王的辉煌业绩,制诗缉颂,修饰各种文辞。“斧藻”为修饰的意思,这块匾文暗涵着周公辅助武王和成王的故事,耐人寻味。

“化动八风”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长廊西端石丈亭入口,面东。引自《文心雕龙·乐府第七》:“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释意:施教于贵族子弟,一定要歌九功之德,才能以情感动天地、四时和人心,激励四面八方的教化。匾上的“化动八风”四字,除了文中的原意外,应延伸为教化天下的意思。

“鸿风懿采”

▲张胜利拍摄

该匾悬于南湖岛澹会轩,面北。引自《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鸿风懿采,短笔敢陈;颺言赞时,请寄明哲。”释意:雄健的风格,美好的文采,拙劣的笔岂敢陈述;大声赞美当代,请让给高明的人。这块匾是歌颂帝后风采

摘录段落成匾六块

(以《文心雕龙》篇章顺序排列)

——“日月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文(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物(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百(画)工之妙”。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圣(先)王雅(圣)化,布在方策(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能(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徵也。郑伯入陈,以言(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引自《文心雕龙·徵圣第二》。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要(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易(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 《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引自《文心雕龙·宗经第三》。

——“开辟草昧,岁纪邈(棉)远(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左右]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记时(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引自《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内(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词(辞)。然后使正(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途(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引自《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 《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 《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则(原文无‘则’)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景(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风汉(汉风)”。引自《文心雕龙·通变第二十九》。

以上十五匾,内容均摘引《文心雕龙》,其中四字匾九块;另六块悬于廓如亭内,其内容为摘抄《文心雕龙》篇章段落。行楷书写雕造,行款划一,每匾均为二十三行,前二十二行,每行五字,末行两字,每匾均为112字。详校内容,有脱字者,有颠倒用字者,有减化句法者。大都起头断摘合理,而结句往往句意未完,或文意未尽,似因足成112字数所致,如摘录《神思第二十六》一匾,结句作“才之多少,风云并驱”,核对原文,应作:“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又如引《通变第二十九》一匾,结句止于“魏之策制,顾慕风汉”,其后原文尚有“晋之辞章,瞻望魏采。”舍此二句则段落文章不整,且“风汉”二字亦是“汉风”之颠倒引用。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耿刘同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