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桥诗意图》·玉带·桥(上)
夏成钢
摘要: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特点,它常常通过诗、书、画的融入而形成。围绕对清代宫廷绘画“玉带桥诗意图”的考证,明确了绘画来历以及卷中“玉带桥”的指向,辨析了杭州北京两地“玉带桥”的不同,梳理了昆明湖玉带桥的创作脉络和文化背景。进而表明正是广泛的艺术门类参与,成就了玉带桥由桥梁工程到特色景观的飞跃,使得形象生动、意蕴丰满。
1 《玉带桥诗意图》
一说到玉带桥,人们大多会联想到昆明湖畔的汉白玉拱桥,这是乾隆清漪园的一大杰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玉带桥诗意图》首次刊载于《清代宫廷绘画》(图1),被鉴定为清漪园的玉带桥[1],此画副本在颐和园中的陈列说明①以及一些专家的考证[2],也同样持肯定观点,令人可以一睹当年风采。
《玉带桥诗意图》是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所绘,大臣汪由敦录写御制诗,画题则是乾隆亲笔:“印合湖堤”,意为“与湖堤印证吻合”的画卷。乾隆喜好携图寻景、以境证画,题词是对画卷真实性的肯定。
不过按图索“景”便觉疑问颇多,值得商榷:首先,画中被认定的“玉带桥”虽是单孔桥,可形象与颐和园中玉带桥相去甚远。昆明湖玉带桥特点鲜明,并不难于表现;同时卷中被认定的主题景物偏居长卷起首一角,也不符作画常规。其次,画卷近中“主角”位置是座三孔亭桥,与单孔桥分处两堤,它被认定为园中的“桑苎桥”。这也与实际情况不符,昆明湖西堤确实有支堤相连,但上述两桥同处一堤,却是非常清晰明确的。第三,画卷尾部有一组寺院式建筑群,这也与昆明湖玉带桥周边的环境毫无关系。
徐扬曾2次奉旨绘写《乾隆南巡图》,虽然卷帙浩繁、脉络仍然清晰精准,依其功底与乾隆题词,作者不会在此随意发挥。显然,此图描绘的不是清漪园里的玉带桥。
好在画卷题诗给了我们破解的线索。诗云:
“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惟鱼幻岂虹。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公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1]”
诗作时间为乾隆第一次南巡的乾隆十六年(1751 年)。追踪具体出处②,则是乾隆结束杭州游览,在驶往嘉兴的船上所作。当时乾隆带着余兴翻看了董邦达绘写的《西湖画册》,在上面以3字为题、吟诗补白。
图2《西湖全景图》(乾隆二十五年)中玉带桥位置全卷[3]
图3《西湖志纂》中的玉带桥形象
图4 西湖玉带桥现状(李昕提供)
此处题诗便是其中的一首,诗与画为同一地点景物,可以肯定董邦达所绘是西湖的玉带桥(图2),乾隆在诗序中写道:
“邦达为西湖各景图以献。兹临明圣,游览畅观,信足娱志。以境证画,允擅传神,旧有十景及灵隐云栖诸胜,久膻芗人间者,无不究妙吟奇,所作即书邦达册端,以志雅兴。而一溪一壑,或以路便偶经,未有专诗,或以地处幽遐,不及领要,则在全图中尚余十四景,船窗展玩,南望情驰,各体不拘,聊云补空。②”
由此可知“玉带桥”画卷应有两幅,分别为董邦达与徐扬所绘,徐扬画上重复了乾隆题诗。
从时间上看,董画“玉带桥”绘于南巡之前③,徐扬的这幅应在其后。徐扬及其画卷都是乾隆南巡的一大收获。徐扬是苏州人,乾隆南巡途经苏州时,徐扬以自作画册进贡,受到赏识,随后被选入宫中供职。当年六月徐扬领旨来京,人还未到,图册已达:
“(乾隆十六年匣作)闰五月十一日,员外郎白世秀、催总德魁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徐扬画页一册(系两淮总督吉庆送来画卷及进)。传旨:着换文锦壳面。钦此。[4]”
闰五月,乾隆已经结束南巡回京,正处在回味旅程美景之中。随后的徐扬,一入宫便委以重任,开始多是作乾隆南巡的诗意图录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
“(乾隆十六年如意馆)七月十二日,副催总佛保持来员外郎郎正培、催总德魁押帖一件,内开为五月十一日,太监刘成来说,首领文旦交:条画宣纸一张、册页宣纸十二张、手卷宣纸六张。传旨:着徐扬画,赶出外时一定要得。钦此。[4]”
此处提到的“出外”应是指同年七月开始的木兰秋狝,可见乾隆的信任与徐扬的繁忙。《玉带桥诗意图》应是这一时期所作,而此时清漪园玉带桥尚未建成。乾隆诗中第一次出现清漪园的“玉带桥”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 年)春季。由此也侧面证明,徐扬所绘的《玉带桥诗意图》绝不是清漪园的玉带桥。
那么徐扬画卷上的玉带桥如何解释呢?这得结合西湖的“玉带桥”来说明。
其实,画面正中的三孔亭桥就是画题主角:杭州西湖“玉带桥”(图3)。其形象与昆明湖玉带桥大不一样。这座桥并不在苏堤上,而是在其支堤——金沙堤上(又称赵公堤),是南宋京尹赵与踌所建。当年为缓解金沙涧而来的急流,特建三孔桥,桥洞状如带环,名曰“玉带桥”,桥至清初已坏,雍正朝由总督李卫重新修复,今天所见的玉带桥则是1983 年翻建的(图4)。
图5《南巡盛典》中的玉带晴虹[6]
而画面起首的单孔桥,为苏堤六桥之“东浦桥”。至于画卷尾部寺庙,则为“关帝祠”,建于雍正八年(1730 年),规制宏敞,寺后植梅百株,成一时之盛。民国时改为蚕学馆,现已毁灭无痕,只有当年的楹联还散见于各类书籍之中。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的《西湖志纂》[5]有充分的说明,并将“玉带桥”列为杭州十六景之一的“玉带晴虹”。《西湖志纂》记载(图5):
“宋咸淳间,京尹赵与踌自北新路第二桥筑堤以达灵竺路,名小新堤。中有桥,又作四面堂及三亭,于堤上夹植桃柳以比苏堤,人称赵公堤。岁久湖水侵啮,堤与桥皆圯。
国朝雍正八年,作堤于东浦桥之南,西接金沙涧,名金沙堤。堤上构石梁以通里湖舟楫,设有三洞,状如带环,遂以“玉带”名之。与关帝祠相属,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上构红亭,飞革高骞,晴光照灼,俨如长虹卧波,横亘霄汉,与苏堤第六桥之跨虹,远近辉映,弥觉烂然可观。乾隆十六年三月,圣驾巡幸御制玉带桥诗……”
书中图文并茂,此外还有多处记载,印证了徐扬《玉带桥诗意图》的准确性,不过却是杭州西湖的“玉带桥”(图1)。
注释:
①《玉带桥诗意图》副本陈列,见颐和园耕织图展览。
② 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六,古今体八十首,乾隆十六年(1751 年)。
③乾隆十五年,董邦逹曾绘写《西湖图》,乾隆有句“明年春月驻翠华,亲印证之究所以。”见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十八,古今体九十九首,乾隆十五年(1750 年)。
④如徐扬所绘《天宁寺小憩图》为同一系列作品。御制诗题写自南巡途中。见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三,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乾隆十六年(1751 年)。
参考文献:
[1] 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270- 273.
[2]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 250 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00:246- 249.
[3] 王旭烽. 西湖与杭州,江南的核心地带[J ]. 中国国家地理,2007(3):102- 103.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4;350.
[5] (清)梁诗正,沈德潜.西湖志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一):64- 65.
[6] 孟白,刘托,周奕扬.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图汇[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69.
作者简介:
夏成钢/1959 年生/北京人/中国园林文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园林及其现代实践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颐和园微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