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历史文化
论三山五园中的儒家文化元素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7

   清代在北京西郊先后建造了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这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文化景观中包罗了儒家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内容,且多以建筑格局、题额、对联、题记等形式熔铸于其中。三山五园中包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演变的?之间又有何种联系?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三山五园儒家文化元素建造的时间顺序切入,以造园理念为线索,结合清代皇帝的统治思想和造园艺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三山五园中的儒家文化元素主要有“大一统”“勤政”“孝道”“观稼验农”等。

1.大一统

儒家推崇“大一统”,以天下统一为治国目标。大一统思想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上得到认可。大一统为历代封建帝王追求的政治理想,因为非四海一家不能称为正统,非九州合为一统,皇帝则只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清朝前期,一直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斗争。清帝为表示自己是天下一统的共主,也表示统一九州的决心,在三山五园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一) 背依西山,水流东南,契合中国地势,体现清帝统一国家的决心

堪舆家认为,天下山脉发于昆仑,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大小河川的总流向亦随山势自西北向东南而归于大海。据《赤霆经》云:“天下山脉发于昆仑,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此天下之大势。”[1]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地区,背依西山,水流东南,和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是中国的象征。三山五园地区的这种地形水系不仅为建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还表示了清朝统治者对天下一统的期望。

站在香山或玉泉山上,眺望东南,山脉河流与都城尽收眼底,加上园林设计者的叠山理水,使三山五园的地形地貌更加契合中国的地形地貌。康熙二十一年在玉泉山建成行宫“澄心园”,并在此处理政事,三十一年更名为静明园。康熙二十六年,建成畅春园。雍正和乾隆时期,又陆续建成圆明园三园、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至此,西郊皇家园林体系形成。

圆明园作为三山五园的中心,其地形地貌既符合三山五园地区西北高、东南低、河水东南流的总趋势,又自成一体。圆明园“园内山起于西北,高卑大小,曲折婉转,俱趋东南巽地,水自西南丁字流入,向北转东,复从亥壬入园,会诸水东注大海,又自大海转而向南,流出东南巽地,也是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九州四海俱包罗于其内。”[1]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水系走势和“天下之大势”是相吻合的,“九州四海俱包罗于其内”,这正是清帝所追求的效果。雍正开始对圆明园全面扩建之前,先让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潼关卫廪膳生张尚忠察看圆明园风水。这两个人的结论是:圆明园的风水能够“清宁位育,永巩皇图。”也就是说,在此建园,可永保大清江山。雍正帝依据风水理论,制定了圆明园扩建的总体规划。

建于雍正初年的“紫碧山房”,位于圆明园西北角,这里有人工堆筑的全园最高的假山,从其所处方位与命名的含义来看,显然是把它作为昆仑山的代表。万泉庄和玉泉山的水系汇于园内的西南角,合而北流,至西北角分为两股,靠南的一股东流注入“万方安和”后,再汇入前、后湖;靠北的一股流经“濂溪乐处”,一直往东,从西北方注入“福海”(东海的象征),再从福海分出若干支流向南、自东向南方流出园外。福海是一个大型人工湖,其形状与大清疆域轮廓相似。圆明园水系与山形相呼应,正合堪舆家所确定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充分体现了清帝的大一统思想。

(二)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彰显清帝作为天下共主的宽广胸怀

汉族政权以正统自居,将周边民族视为夷狄,强调华夷之辨。清朝前期几代皇帝都致力于向汉族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修正汉族的“华夷之辨”思想,为此,不仅推崇儒学,增加文化认同感,而且对“华夷之辨”和“正统观”进行重新阐释。自顺治“天下一统,满汉无别”“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到康熙进一步阐述“天下一家”的思想,再到雍正所说“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最后到乾隆“主中华者为正统”的阐述,完成了对正统观和华夷观的理论再构建,这种思想在三山五园中得到了体现。“九州清晏”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位于正大光明殿的北面、前后湖之间,是帝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为宵旰寝兴之所。累朝以来,皆循旧制。”[2]九州清晏取“禹贡九州”义,以“九州清晏”殿为主,环绕后湖,“因高就深,傍山依水”,开辟九个岛屿,仿佛浔阳九脉,意寓整个天下。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则是帝国的中心。显示了雍正作为天下共主的宽广胸襟,他自言“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3]1321乾隆在《九州清晏》 诗序中说九州清晏,“前临巨湖,渟泓演漾。周围支汊纵横,旁达诸胜,仿佛浔阳九脉。驺衍谓‘裨海周环为州者九,大瀛海环其外’。兹境信若造物施设耶!”[4]而“九州清晏,皇心乃舒”[4] 这种海晏河清的局面正是清帝所追求的。

“万方安和”位于后湖九岛的西部,建于雍正年间,在水中构筑台基,基上架“万”字形殿宇,作卍形,为一组大型水景,意是天下四方均归大清王朝统治,并且“天下广域,安宁和平”。室内“卍”字中宇悬挂雍正帝手书的“四方宁静”匾额,雍正帝十三年的勤政生涯,为的就是清朝江山永固,所谓“肯构见于墙,安和愿万方。十三年宵旰,千百载金汤。”[5]乾隆帝说这里“四面尽通廊,中间正且方。周旋皆中矩,镇静以持纲。忆昔求安志,于今岂敢忘?要惟祈岁稔,民庶共平康。”[5]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乾隆说建造万方安和的目的是“万方归覆冒,一意愿安和。”[6]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疏浚瓮山前的西湖时,联想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便将“西湖”改名“昆明湖”,表示要像汉武帝“征服昆明”一样,“平定金川”之乱,实现天下一统。从此,昆明湖成为清王朝健锐云梯营和“昆明湖八旗水师”操练的场所。三山五园中不仅有汉族风格的建筑,还有一些藏传佛教寺庙,如颐和园的四大部洲、静宜园的昭庙和静明园的妙高寺,这些正是华夷一家的体现。四大部洲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始建于乾隆年间,香岩宗印之阁是其主体建筑,仿西藏桑耶寺形式而建。乾隆帝 70 寿辰时,班禅额尔德尼自西藏前来祝贺,乾隆帝让皇子永瑢陪同他到圆明园、静宜园、颐和园游览,并在静宜园住宿三天。在此之前,乾隆帝专门为班禅在香山建造了昭庙,九月十九日,乾隆帝和班禅共同出席“宗镜大昭之庙”的开光典礼,留下华夷一家亲的佳话。乾隆帝《昭庙六韵》诗曰:“昭庙缘何建,神憎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是日当庆落,使途礼脱闍。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六度期群度,三车演妙车。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7]意思是西藏和内地在同一块福云的庇护下过着美好的生活,西藏是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雍正帝和乾隆帝时期是清朝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时期,上述景观的建造反映了清帝缔造华夷一家、四海一统的大一统帝国的决心。

(三)移天缩地在君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乾隆帝在《御制安澜园记》 这样说:“然帝王家天下,薄海之内,均予户庭也。”[8]清帝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把各地的美丽景致移植到三山五园中。康熙帝南巡后,即将江南造园艺术引入皇家御苑,乾隆十五年以后的几次南巡途中,凡他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墨绘成粉本,“携图以归”。清末词人王闿运在《圆明园词》中说:“莫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这不仅是对圆明园景观的写照,也是对三山五园景观的写照。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是南方与北方、皇家和民间造园艺术的融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首次南巡,对江南园林产生了兴趣,建造畅春园时,即让江南造园名家把江南园林艺术引进了皇家御苑。嘉兴人张涟、张然父子,参与畅春园的绘图设计和监造。青浦人叶洮则参与了畅春园建成后的增建工程设计和建造工作。玉泉山静明园也是张然设计,仿照江南著名园林景观而建造的。乾隆时期,又仿照镇江“江天寺”建造了玉泉山主峰上的香严寺;仿照镇江金山塔建造了“玉峰塔”佛塔;仿照无锡惠山听松庵建造了竹垆山房。

圆明园的建筑各式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建筑的所有风格。园内师法江南名园的景点很多,如“廓然大公”中的“双鹤斋”,仿无锡惠山寄畅园;绮春园中的烟雨楼,仿嘉兴烟雨楼;“四宜书屋”中的“飞睇亭”仿西湖龙沥亭;“四宜书屋”仿海宁陈氏安澜园;“坦坦荡荡”仿杭州西湖“玉泉鱼跃”;“平湖秋月”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柳浪闻莺”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三潭映月”;“南屏晚钟”仿杭州西湖“南屏晚钟”;“雷锋夕照”仿杭州西湖“雷锋夕照”;“双峰插云”仿杭州西湖“双峰插云”;“文源阁”仿宁波范氏“天一阁”;“亭兰”及“坐石临流”仿绍兴山阴“兰亭”;“西峰秀色”仿匡庐奇秀;“如园”仿南京“瞻园” ;“鉴园”仿扬州“曲园”;“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颐和园的景观也是仿照各地名胜而建。西堤仿西湖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和赵子昂的《荷亭纳凉图》;偕趣园仿无锡寄畅园;望蟾阁仿武昌黄鹤楼;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华严阁;夕佳楼仿苏州狮子林;须弥灵境仿西藏摩耶寺喇嘛庙;十七孔桥仿苏州宝带桥和北京卢沟桥;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买卖街仿苏州山塘水街;邵窝殿仿苏门山邵雍故居;澄怀阁仿中南海澄怀堂和避暑山庄的澄观斋。

清帝移天缩地到君怀,目的是宣誓满族对各民族的统治,向各民族灌输华夷一家的思想,而对边疆分裂反叛势力的镇压与安抚,则昭示雄视八荒,统一天下的决心。

2.勤政

勤政是清帝的座右铭,这是清朝出现一百多年盛世的重要原因。雍正帝在紫禁城养心殿内书写的“敬天、法祖、勤政、亲贤”,即《养心殿四箴》,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圣训”,他“独揽万机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帝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对漆红圆柱上的楹联。乾隆帝《治镜阁八韵》亦云:“求贤惟矻矻,勤政要孜孜。”乾隆御题《勤政殿》:“家法传勤政,孜孜敢暂忘”。嘉庆帝在《勤政爱民论》中说:“勤政为爱民之本……有实心而后有实政,有实政则实惠及于庶民,可称实爱也。”[9]嘉庆二十年谕旨说:“我皇祖世宗宪皇帝勤求治理……我皇考纯皇帝遵行六十余年。朕嗣统二十年以来,亦恪遵不懈,诚以我朝家法,勤政为先,驻跸御园,与宫内办事,无一日少闲。”[9]又曰:“我朝家法,无一日不听政临轩。”[10]

(一) 游园不忘政务

“勤政”成为历代皇帝的自我标榜。清帝几乎在所有御园中都建有理政殿堂,且均以“勤政殿”命名,为的是游园不忘朝政。如中南海“勤政殿”为康熙建造御题,圆明园“勤政殿”为雍正建造御题,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廓然大公殿)、承德避暑山庄的“勤政殿”都是乾隆建造御题。“凡离宫别馆,其听政处皆颜‘勤政’,以见虽燕居游览,无不以莅政之要。” [11]乾隆曾经诗曰:“御园及山庄,殿胥勤政名(是处檐额皇祖所御题,其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及避暑山庄,凡听政之所,均以勤政名之,实数典于此)。数典实于兹,皇祖额焕楹,敢不赦天命,敢不念民生,戒忽忽以怠,勿察察为明。寄言聪听者,经权在敬诚。”[12]他在为静宜园勤政殿写的《勤政殿》诗序中说:“皇祖就西苑趯台之陂为瀛台以避暑,视事之所颜曰勤政。皇考圆明园视事之殿亦以勤政名之。予既以静宜名是园,复建殿山麓,延见公卿百僚,取其自外来者近而无登陟之劳也。晨披既勤,昼接靡倦,所行之政即皇祖、皇考之政,因寓意兹名,昭继述之志,用自朂焉。”[13]表示自己处理政务,昼夜不倦。

康熙帝是个勤政的皇帝,他修筑清代第一座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畅春园南部是朝寝区,“轩墀爽垲以听政事,曲房邃宇以贮简编”[14]1269是康熙帝理政和读书的地方,园中的“澹宁居”则是他“御门听政、选馆、引见之所。”[14] 1275

康熙帝开游园不忘政务之先河。

(二)圆明园是清帝理政的主要场所

雍正初年,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3]1322 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内府各衙门的值房;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左右内朝房和茶膳房、缮书房、清茶房、军机处值房;第三进的正殿“正大光明殿”(完全复制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其东侧为“勤政亲贤殿”。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在园内建设朝署机构是为了“乘实行令,布政亲贤”。作为皇家园林,圆明园和周文王的苑囿灵囿有一比,但同时具备理政的功能则同于畅春园,所谓“胜地同灵囿,遗规继畅春。”[15]圆明园“勤政亲贤”殿也叫“勤政殿”,殿内悬挂雍正题写的“勤政亲贤”匾额。勤政殿为南向五间,殿前后各接抱厦三间,殿内正中的御座后面是一高大屏风,上有乾隆帝御书《无逸》篇以自勉,后楹高悬雍正帝御书额“为君难”,东壁有乾隆帝御制《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有御制《为君难跛》。该殿是皇帝每日批阅奏章、召对群臣的地方,乾隆在《勤政亲贤》诗序中说:“正大光明之东为勤政殿,日于此披省章奏,召对臣工,亭午始退。”[16]乾隆《勤政亲贤 》诗曰:“庭训昭云日,钦承切式刑。勅几宵岂暇,吁俊刻靡宁。一念徵蒙圣,群言辨渭泾。乾乾终始志,无逸近书屏。”[16]《创业守成难易说》的庭训昭示天下,处理政事一刻也不敢懈怠,贤臣帮助辨别黑白曲直。乾隆帝以继承康熙、雍正遗业为己任,兢兢业业,诚如他自己说:“肯构孰责,继序在予。业业兢兢,奉此遗模。”[4]嘉庆帝也是“夙夜忧勤”“孜孜图治,不敢暇逸”,他在绮春园内建造了勤政殿,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总理园庭工程事务大臣奏称,“绮春园添建宫门、勤政殿。”[17]嘉庆帝亲自题额。

在三山五园中,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是清帝理政的几个主要园林,静明园和静宜园也留下清帝勤政的记忆。乾隆帝说静宜园“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咨政要而筹民瘼,如圆明园也。”[18]表明皇帝在静宜园和在圆明园一样,能够和群臣商议国事。

3.孝道

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弟子规》开篇就是“圣人训,首孝悌”。孝是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奉养父母,属于直接意义上的孝。提倡孝道是治世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标榜“以孝治天下”,把儒学主要经典之一《孝经》推崇到极致。康熙帝、乾隆帝等清帝不仅奉母到避暑山庄和江南巡游,而且还在三山五园通过建造皇太后行宫、宗教寺庙以及题额与咏诗体现孝道,推行“孝治天下,思表率臣民,垂则后裔” [19]的治国理念。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说畅春园“则可祗奉颐养,游息于兹。足以迓清和而涤烦暑,寄远瞩而康慈颜,扶舆后先。承欢爱日,有天伦之乐焉。”[20]1269雍正帝在 《圆明园记》中说圆明园,“朕尝恭迓銮舆,欣承色笑,庆天伦之乐,申爱日之诚。”[3] 三山五园成为清帝奉行孝道的重要场所。

(一)建太后宫

清帝为便于奉养皇太后,在畅春园和圆明园建造了专供皇太后常年居住的宫殿,另外还在一些御园建了临时寝宫。康熙帝首先在玉泉山建造了太后宫,《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二日戊午。早,上迎( 孝惠 ) 皇太后,送皇太后至玉泉山宫内。”[ 21]

康熙二十六年(1687),玄烨移住畅春园后,就把祖母孝庄文皇太后与嫡母孝庄章太后接到畅春园内的澹泊为德行宫奉养。

乾隆二年(1737),弘历将“澹泊为德行宫”改名为“春晖堂”,作为生母孝圣皇太后(崇庆皇太后)行宫。取自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春晖”母爱之意,其后的寝殿叫“寿萱春永”,作为皇太后常年居所,皇太后有时也在凝春堂、集凤轩和蕊珠院居住。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孝圣皇太后去世,二十九日,弘历决定把畅春园作为以后历代奉养皇太后的场所,子孙世守勿改。弘历诏谕:“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著将此旨录写、封贮尚书房、军机处各一分,传示子孙,以志毋忘。”[22]旻宁即位后,鉴于畅春园已经破烂不堪,道光帝命令将圆明园左边的绮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进行改建增饰,把其母孝和皇太后接到绮春园奉养,勤政殿改名为“迎晖殿”,成为皇太后接受朝贺的正殿。

“长春仙馆”是乾隆当皇子时读书的场所,待其即位后,逢良辰佳节,即把皇太后从畅春园迎奉到长春仙馆暂居。乾隆的《长春仙馆》描绘了长春仙馆的历史和冬暖夏凉的特点,并抒发了他给皇太后祝福的心情:“常时问寝地,曩岁读书堂。秘阁冬宜燠,虚亭夏亦凉。欢心依日永,乐志愿春长。阶下松龄祝,千秋奉寿康。”[23] 清寄轩为皇太后浏览香山时的寝宫,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和三十六年两度于香山静宜园为圣母皇太后祝寿。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又到此处,睹物思人,写下悲痛的感怀诗,曰:“触目感相关,云轩廿载间。(此处为向年构筑,以备圣母游山来此驻宿之所。逮今将二十载矣) 惟深增痛志,那复侍愉颜。飒飒阶松籁,依依坡鹿斑。向年祝厘景,挥泪对苍山。”[24]

康熙帝和乾隆帝平时一天早晚两次到皇太后居所问安。如乾隆帝常常到畅春园向皇太后问安,还留下许多问安诗。据张宝章先生统计,乾隆帝自乾隆六年四月开始写《诣畅春园皇太后宫问安》诗到乾隆四十二年最后一首畅春园问安诗,先后共写此类诗54首。

清帝在理政之余,经常陪伴皇太后游览三山五园。玄烨经常在畅春园内陪伴皇太后乘船赏景,观花散心。如皇太后 70 寿辰时,康熙帝在雅玩斋奉陪皇太后观赏梅花,在《三月初十日恭请皇太后雅玩斋进膳看梅花》中,康熙曰:“敬上乔松祝,欣瞻王母仪。捧觞称寿句,进酒问安词……承欢同永日,孝思莫违时。会庆思经义,千秋古训垂。”[25]

乾隆帝常常奉母游览静明园,在乾隆五年《夏日奉皇太后幸静明园》诗曰:“雨后园林景物闲,六龙时幸奉慈颜。花迎步辇饶生意,峰入窗棂濯宿鬟。隔院疏钟偏得得,会心好鸟亦关关。亲承色笑忘烦暑,多少欢欣柳外还。”[26] 道出奉母游园的喜悦心情。乾隆帝在清漪园勤政殿左边建造怡春堂,是奉母游园时休憩的地方。根据《清实录》记载,道光帝有时也奉母游览静明园,游览圆明园的蓬岛瑶台和同乐园等地。

(二)祝寿

玄烨和弘历曾经多次在畅春园为皇太后祝寿。在皇太后 70 寿辰时,康熙帝在母亲面前跳起满族特有的蟒式舞。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 60 寿辰,动用 448 万两白银,对西湖进行疏浚,并改名为昆明湖,又改翁山为万寿山,以表其心境。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帝专门为其母后祝寿建造的,由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组成,乾隆在《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中记载了这一事情,“皇太后,仁善性生,惟慈惟懿,母仪天下,尊极域中。粤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寿六袠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曰万寿,创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映,燃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地。朕为人子,之于亲恩罔极,则思报之心与为罔极,而报恩之分恒不能称其思报之愿。”[27] 1396 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在《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曰:“宝塔初修未克终,佛楼改建落成工。诗题志过人皆见,慈寿原同山样崇。”[28]是说延寿寺塔(宝塔)未成而弃,在原址重修佛楼(佛香阁)的经过。顺祝皇太后慈宁安康,寿如山岳。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在《礼大报恩延寿寺》诗中说:“祗园辛未建,延寿祝慈宁。忍草三春绿,禅枝万古青。空空即色色,物物自形形。将复涂丹雘,九旬庆大龄。”[29] 写出建造大报恩延寿寺的时间和缘由,最后两句是抒发能够在数年后再涂丹雘,庆祝皇太后九十大寿。《啸亭杂录》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为给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仿照江南的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造了一条长达数里的万寿街。史载:“乾隆辛巳,孝圣宪皇后七旬诞辰,纯皇以后素喜江南风景,以年迈不宜远行,因于万寿寺旁造屋,仿江南式样,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舆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云。”[30]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清漪园。

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谕内阁,慈禧垂帘听政 20 余年,“不克稍资颐养”“其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31]“颐和”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意。这次修缮设计很有心意,光绪帝下令要体现福、禄、寿三个字,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巧用心思,开挖昆明湖,从万寿山上眺望,就是一个寿桃形状;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则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蝠同福,寓意多福。整个颐和园构成一幅福山寿海的图案。

(三)建造祈福寺庙

清帝还通过寺庙建筑的营建,殿内先祖的供奉布置及景点的题额表现孝道。畅春园中代表孝道的寺庙是恩佑寺和恩慕寺,圆明园内代表孝道的景观是“鸿慈永祜”等。

恩佑寺位于畅春园东北隅,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为给圣祖仁皇帝荐福而建造,内供三世佛,左侧为药师佛,右则为无量寿佛。山门上额题“敬建恩佑寺”。恩慕寺在恩佑寺南侧,建造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乾隆帝为圣母皇太后“广资慈福”而建,正殿内供药师佛一尊,左右供药师佛108尊。南配殿供弥勒佛,北配殿供观音菩萨。山门额题“敬建恩慕寺”。这两所寺庙都是作为荐福先帝和皇太后在天之灵的特殊皇家寺院。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在圆明园的西北隅,南北长约 200 米,东西宽约 160 米,占地仅次于“正大光明”。“安佑宫”又称为“神御殿”,高耸宏峻,气氛肃穆,这种太庙之外的祭祀祖先的庙宇又叫原庙,朱扉黄瓦,乾隆皇帝即位后内供奉康熙、雍正的神御。“鸿慈永祜”之意就是祈求康熙、雍正两位先帝保佑大清江山太平长久,当然也有报恩、忠孝、尊亲的用意。每年四月初八日,皇帝“率领诸皇子近侍拜谒,其朔望荐熟徹馔,一如生时礼。”[32] 清明节“在园则展拜安佑宫,亦旧例也。”[33]清帝宣扬其崇尚忠孝尊亲,以此经国治世。

乾隆事母至孝,真正做到了“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史载:“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后喜居畅春园,上于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后崩后,上于后燕处之地皆设寝园,凡巾栉、拖枷、沐盆、吐盂无不备陈如生时,上时往参拜,多至失声。又于园隙建恩慕寺,以资后之冥福焉。”[34]乾隆皇帝的孝行可为天下垂范。

4.观稼验农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农本”思想。儒家认为“民为邦本”,而“民”的主体是农民,重视农业,也就是保邦固本。重农是统治者的共识。清朝皇帝既便在园居时,也通过建造景观来表达重农的思想,提醒自己不忘稼穑之苦、农耕之艰,以体恤农民,保固邦本。雍正帝《圆明园记》中曰:“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苖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3]1322 乾隆帝在《御园亲耕》诗中说:“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皇祖绘为图,种获编次第。皇考耕藉田,岁岁禾双穗。谓是御园中,朝暮便亲视。”[35]乾隆要求自己“无轻民事”“先知稼穑之艰难”嘉庆帝于嘉庆七年在熙春园内“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曰省耕别墅,为几暇课农之所。”[36] 三山五园地区许多人造景观反映了清代皇帝的重农思想。

(一)畅春园开观稼验农之先河畅春园内的空地和园外都种植水稻。

康熙帝在《圣祖御制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中曰:“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岁乐穰。”[20]1270康熙帝从畅春园水稻的生长情况推测全国各地的秋收景象。

(二)圆明园为观稼验农主要御园

雍正帝即位后,继承了康熙帝在御园观稼验农的传统。圆明园中的田字房、观稼轩、多稼轩、耕织轩、北苑山房等景点,目的是观稼验农。

田字房在乾隆时改成淡泊宁静。关于田字房,乾隆在即位前写的《田字房记》中揭示了田字房的用意,“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盖我皇父重农之心,虽于燕闲游观之所,亦未尝顷刻忘也。”[37]即胤禛建设田字房是为了向天下显示其重农的思想。

雍正帝《多稼轩劝农诗》云:“夜来新雨过,畿甸绿平铺。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蚕筐携织妇,麦饭饱田夫。坐对春光晚,催耕听鸟呼。”[38]乾隆四十一年写的《题多稼轩》诗中也曰:“园中辟弄田,引水学种稻。轩名额多稼,奎章悬圣藻。无非垂教心,当识谷为宝。要惟雨旸时,逢年殷祝好。春夏例多旱,布种艰致旱。”[39]多稼轩“东牖临水田,座席间与农父老较晴量雨”。多稼轩东有邻稻田而建的观稼轩,后面有稻香亭等。多稼轩、观稼轩四面轩敞,“不施户牘,故恒观稼于此。”[40] 耕织轩周边也是一片田园景色,雍正帝在《耕织轩》诗中曰:“轩亭开面面,原湿对畇畇。禾稼迎窗绿,桑麻窸地新。檐星窥织火,渠水界田畛,辛苦农桑事,歌诗可击幽州。”[41]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在园内开辟田庐是为了“验农桑”,其代表建筑景观是“北远山村”“多稼如云”等。

“北远山村”由北苑山房改建,位于大北门内偏东,好似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村落鳞次,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平畴远风,有牧笛渔歌与舂杵应答。”[42]这里有水村图、稻凉楼、绘雨精舍、皆春阁等,都与农事有关。乾隆帝诗中描绘了这里的农忙景象,“田间野老骑秧马,术上牯牛转水车。”[43] 在这里,乾隆可以“验农功勤”,可以“乐彼五谷熟”,可以看到耕地、播种和收获的过程。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部、濂溪乐处以北,周边桃林、莲藕、稻田连片,稍东南有“湛绿”。“鳞塍参差,野风习习,袚襫蓑笠往来,又田家风味也。”[44] 乾隆赋诗咏此景道:“稼穑艰难尚克知,黍高稻下入畴咨。弄田常有仓箱庆,四海如兹念在兹。”[44]意思是说圆明园中的试验田获得丰收,但不代表全国各地都如此,深知稼穑的艰苦。“映水兰香”也是表现农事耕作的景观,由雍正时期的耕织轩演化而来。此处水田数棱,凉风吹过,稻香徐徐。建筑的题额,如钓鱼矶,知耕织,濯鳞沼,贵织山堂,均与农桑活动有关,突出了重耕织的思想。乾隆的《映水兰香诗》则直陈建景本意:“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栏看。数顷黄云黍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日在《豳风》图画里,敢忘《周颂》命田官。”[40]说明建此景的目的是为了早晚观察农事。

乾隆年间建造的春雨轩是乾隆帝观稼验农的重要地点。乾隆诗曰:“溪上轩成春雨时,佳哉遂以与名之。十年中不一二遇,万事如斯慎在斯。”[45] 春雨轩建成后,连年春雨连绵,乾隆高兴地赋诗道:“春雨名轩果是奇,自兹春雨每逢之。最优渥者为今岁,未烂漫兮恰好时。彻日彻宵还莫间,或署或密总相宜。凭栏却幸何修遇,喜共东郊农父知。”[46]随着皇家园林的扩建,乾隆帝不仅把圆明园观稼验农景点加以改建,还把观稼验农的地点从圆明园扩展到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了。

(三)观稼验农场所的延展

清漪园是乾隆帝修建的专门供帝后散志澄怀的园林,在其中也建造了一些观稼验农的景观,游园不忘农事。园中的绿畦亭建筑是乾隆帝重农思想的反映,乾隆五十三年在《绿畦亭口号》诗中云“观稼因之筑小亭,春冰铺泽满畦町。漫嫌绿意其中鲜,会看良苗熨眼青。”[47]乾隆五十七年有诗云“依山亭以绿畦名,春稚犹然未起耕。虽曰拈吟非即景,何时可忘重农情。”[48]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业的重要性。位于西北湖西北岸的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三十年御制畅观堂诗云:“左俯昆明右玉泉,背屏镜治名阁面溪田。”[27] 1406 乾隆三十四年畅观堂诗曰:“诗聊说情性,图以阅耕桑。”[27]1407是一处验农观稼的处所。而在清漪园西部偏北方向修建的耕织图景区,更是体现了乾隆帝“重农兴穑”的思想。

静明园、静宜园中也修建了一些观稼验农的景观。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溪田课耕”是乾隆帝建造的,目的是问农观稼,“每辄与田翁课晴量雨”,在《雪中由玉河泛舟至玉泉山》诗中有“慰听老农言”的句子,下注释道:“麦方长而遇雪则易伤。老农云:今麦始纽芽,于雪为宜。”[49]听了老农的话,乾隆帝欣慰地笑了。嘉庆帝也常常到静明园观稼验农,他在《静明园华滋馆作》诗注释中说:“兹过青龙桥,凭览田家风景,弥深劭农之意耳。”[50]乾隆帝说验农观稼是建造静宜园的原因之一,他在《静宜园记》中说:“山居望远村平畴,耕者,耘者,馌者,获者,敛者,历历在目。杏花菖叶,足以验时令而备农经也。”[51]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历朝历代的帝王莫不如此,清朝政权也不能例外。在建造皇家园林时,亦以儒家文化元素为主基调来进行设计,这一点从皇家园林建筑的题名和内涵方面得到了体现。儒家文化元素的景观化,是三山五园造景的一个特点,儒家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思想通过景观得以直观地体现和宣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御制圆明园图咏·跋》中的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乾隆的这种良苦用心,“临殿宇而思鸿业之克缵,凭亭榭则思栽培豢养之厚泽。”[40]但是,三山五园中体现的大一统、重农、孝道和勤政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等查看圆明园风水启[M]//圆明园: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吴振棫.九州清晏[M]//养吉斋丛录:卷18.北京:中华书局,2005229.

[3]于敏中,等.国朝苑囿·圆明园一[M]//日下旧闻考:卷 80.上海: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高宗.圆明园四十景诗·九州清晏[M]//御制诗(初集):卷 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弘历.万方安和九咏[M]//御制诗(三集):卷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万方安和[M]//御制诗(初集):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于敏中,等.国朝苑囿·静宜园二[M]//日下旧闻考:卷87.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458.

[8]于敏中,等.国朝苑囿·圆明园三[M]//日下旧闻考:卷82.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366.

[9]清仁宗实录:卷374[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颙琰.勤政论[M]//清仁宗御制文余集:卷9.光绪二年刻本.

[11]昭梿.书无逸[M]//啸亭杂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19.

[12]弘历.题勤政殿[M]//御制诗(五集):卷2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于敏中,等.国朝苑囿·静宜园一[M]//日下旧闻考:卷8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439.

[14]于敏中,等.国朝苑囿·畅春园[M]//日下旧闻考:卷7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5]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正大光明[M]//御制诗(初集):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勤政亲贤[M]//御制诗(初集):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奉派查工内务府司员复查绮春园工程银两呈堂稿[M]//圆明园: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19.

[18]于敏中,等.国朝苑囿·静明园二[M]//日下旧闻考:卷8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438.

[19]清圣祖实录:卷133[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于敏中,等.国朝苑囿·畅春园[M]//日下旧闻考:卷7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47.

[22]清高宗实录:卷1025[M] .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3]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长春仙馆[M]//御制诗(初集):

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弘历.清寄轩叠辛巳诗韵[M]//御制诗(四集):卷 5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玄烨.三月初十日恭请皇太后雅玩斋进膳看梅花[M]//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4集):卷 32.四库全书本.

[26]弘历.夏日奉皇太后幸静明园[M]//御制诗(初集):卷 3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于敏中,等.国朝苑囿·清漪园[M]//日下旧闻考:卷84.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28]弘历.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M]//御制诗(三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弘历.礼大报恩延寿寺[M]//御制诗(四集):卷 3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昭梿.苏州街[M]//啸亭杂录:卷 10.北京:中华书局,1980357.

[31]清德宗实录:卷252[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昭梿.安佑宫[M]//啸亭杂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391.

[33]弘历.《清明》诗注[M]//御制诗(五集):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昭梿.孝亲[M]//啸亭杂录: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021.

[35]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杏花春馆诗序[M]//御制诗(初集):卷 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吴振棫.御园弄田[M]//养吉斋丛录:卷18. 北京:中华书局,2005231.

[37]弘历.田字房记[M]//清高宗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 8.四库全书本.

[38]雍正.多稼轩劝农诗[M]//清世宗御制文集:卷30.四库全书本.

[39]弘历.题多稼轩[M]//御制诗(四集):卷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弘历.御制圆明园图咏[M].天津石印书屋印本,光绪十三年本.

[41]胤禛.耕织轩[M]//世宗御制文集:卷26.四库全书本.

[42]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北远山村[M]//御制诗(初集):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弘历.夏日泛舟过北远山村[M]//御制诗(初集):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弘历.圆明园四十景诗·多稼如云[M]//御制诗(初集):卷 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弘历.春雨轩[M]//御制诗(五集):卷9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弘历.春雨轩对雨作[M]//御制诗(三集):卷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弘历.绿畦亭口号[M]//御制诗(四集):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弘历.绿畦亭口号[M]//御制诗(五集):卷7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于敏中,等.国朝苑囿·静明园一[M]//日下旧闻考:卷 85.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417.

[50]颙琰.《静明园华滋馆作》诗注[M]//御制诗(二集):卷 2.影印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91.

[51]于敏中,等.国朝苑囿·静宜园一[M]//日下旧闻考:卷 8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438.

*原载于《安康学院学报》2016年第3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