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历史文化
《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拾零(下)
来源:   作者:樊志斌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4/27

五、包栋绘《湘云醉卧》等四条幅

清代画家包栋绘有《湘云醉卧》《四美钓鱼》《黛玉葬花》《宝琴立雪》( 四条幅) ,设色纸本。

《宝琴立雪》条幅右上角落有款识,云: “时在己未冬十二月,摹新罗山人笔法。峰泖散人子良包栋恭作。”各图钤印有“包子梁”“子梁所作”“子梁父”“包子梁画记”“包栋子梁印信长寿”; 鉴藏印: “金兰坡鉴藏”。

包栋绘《湘云醉卧》等四条幅

峰泖散人,包栋号。峰泖,九峰三泖(水面平静的小湖) 的简称,皆在松江境内,九峰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机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逶迤13. 2 公里; 三泖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湖荡,故以峰泖指代松江。

包栋,生卒年不详,字子梁,号近三、子良、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寒松阁谈艺琐录》作江苏苏州人,人物、仕女衣折古雅,在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传世作品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人物仕女》册页,录于《艺苑真赏集》; 《柳塘箫韵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同治五年(1866) 曾作《大士像》。艺术活动约于道光、咸丰、同治间,为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按,清同治元年(1862) ,钱慧安首次参加山水画家吴宗麟主持成立的“萍花社画会”,与老画师包栋、王礼合作,绘制《萍花雅集图》。同治元年称包栋为“老画师”,则“时在己未冬十二月”之“己未”,当为咸丰九年(1859) 。

新罗山人,即清代著名画家华喦。华喦(1682-1756) ,字秋岳、德嵩,号新罗山人、离垢居士等,福建莆田人(一说福建上杭人) ,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花鸟画最负盛名。在扬州卖画甚久,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金兰坡,盖即清代金石学家金传声。金传声(1813-1866) ,字兰坡。浙江秀水人,笃学嗜古,好收藏,擅鉴赏。

《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中,四条幅样式者相对较少。包栋此四条幅设色清丽,构图雅致,以树木花卉展现故事发生的季节: 《黛玉葬花》( 玉兰) 、《湘云醉卧》( 芍药桃花) 、《四美钓鱼》( 柳树) 、《宝琴立雪》( 梅花) ,显示了画家独特的用心。


六、朱良才《红楼梦》绘画四开

清晚期,海上画家钱慧安曾为杨柳青作《金陵十二钗》,又有《红楼梦》题材绘画,其弟子朱良才也有《红楼梦》画作传世。

朱良材(1864-?) ,名梓。江苏吴县人,钱慧安弟子,工书,擅画人物,兼作花卉、山水,并皆秀逸。寄寓上海,以卖画为生,有名于时,为当时海派名家之一。

现存朱良才《红楼梦》画作四开,分别为《潇湘清韵》《翠亭扑蝶》《香梦沉酣》《雪坡仙姿》。

《潇湘清韵》中,黛玉临窗操琴,一小丫鬟立于身后,鹦鹉悬于窗口,房子外石子路上一丫鬟走来,手中执一书信,身后青竹森森。题款云:


潇湘清韵: 此帧用六如、十洲两家笔意设色,参以小楼。朱良才。


朱良才绘《潇湘清韵》

其后,钤印二:“梓印”“良才”(四作皆用此二印) 。

六如,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十洲,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小楼,清代著名画家费丹旭,一写作晓楼。三人皆长于仕女绘画。

《潇湘清韵》出《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却说黛玉叫进宝钗家的女人来,问了好,呈上书子。黛玉叫他去喝茶,便将宝钗来书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着……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


正文中,写宝钗遣家中仆妇送信,而画面中则以一丫鬟送书,黛玉抚琴是在晚间,而画面中则以白天为景。又,文本写宝钗书信内容,黛玉和诗、配谱、心境本都萧瑟,合文题的“悲”字,画面却画出明快,并以“清韵”二字点题,可见作者对黛玉其人的理解与此主题的期望。

《翠亭扑蝶》画面绘宝钗于岸上扑蝶,岸边桃花开放,池水中阁楼窗户后二女偷窥,则是在滴翠亭私语的小红和坠儿。题款云:

翠亭扑蝶: 以古人笔法,用时人润色,庶几雅俗共赏也。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

朱良才绘《翠亭扑蝶》

由“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可知此画作于上海,是朱良才赠给好友“肃楼”的。

宝钗扑蝶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书中正文写道:


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农历四月底,春季百花凋零,桃花自然也是如此,图中桃花半残、桃叶吐绿,暗示了故事的时间; 同时,桃树枝干弯曲,花红叶绿,打破了宝钗与滴翠亭之间的空间单一性,显得美观协调。

朱良才绘《香梦沉酣》

《香梦沉酣》写史湘云醉酒情景,亦是常见《红楼梦》绘画题材。题款云:

香梦沉酣: 改玉壶所绘《红楼十二图》,此临其一也。良才朱梓。

题款说明,此图是临改琦(号玉壶山人,道光间最著名仕女画家) 的《红楼梦十二图》中的湘云醉卧画面。

按,现在所见,改琦《红楼梦》绘画以下几种:

《红楼梦图咏》,收画五十幅,其中有《湘云醉卧》一幅;

二零零六年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改琦《红楼梦》绘画二十四幅,有《湘云醉卧》一幅;

《红楼梦临本》十二幅,见于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 上海有正书局珂罗版精印,题名为《改七香红楼梦临本》,其中有《湘云眠裀》一幅;

《红楼梦图》十二幅,1915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玻璃版精制,并无《湘云醉卧》形象。

《红楼梦临本》中的《湘云眠裀》

考改琦、十二图并该图湘云形象,朱良才所谓“改玉壶所绘《红楼十二图》,此临其一幅”中的“一幅”,当指改琦《红楼梦临本》十二幅中的《湘云眠裀》; 其他的改琦作品不是“十二幅”,而且册页中的《湘云醉卧》形象基本都是平躺于石凳上,且头部倾向右侧,而不是如该图这般头转向左侧,头部支起。

就二图形象的异同而言,彼时画家所谓的“临”也不过是技法、构图上临其“意思”而已,人物、构图、细节与原作皆有相当大的差别。

《雪坡仙姿》即《宝琴立雪》,是《红楼梦》绘画中的常见题材,不过,朱良才该图的构图却与他人颇有不同。

《红楼梦》中写白雪红梅出自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本回中与白雪红梅有关的情节有三: 宝玉乞梅、宝琴立雪、二宝立雪。

朱良才绘《雪坡仙姿》

书中有关于二宝立雪的文字: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


清人冯箕画《宝玉乞梅》,一般画家则画宝琴与丫鬟立雪,而朱良才则选择了二宝立雪的场景,不可谓不独出心裁。

《雪坡仙姿》一开的题款云: “戊戌九秋下旬写,应葆初大兄大人大雅之属。良才朱梓。时,同客海上。”戊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 。时,朱良才35 岁,正是力壮气足之时。

以风格论,以上四开朱良才《红楼梦》绘画完全一致,大约创作时间同时或先后,但《雪坡仙姿》称“应葆初大兄大人大雅之属”,而《翠亭扑蝶》则云“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不知道当作何解,或者应“葆初”嘱托(葆初大兄、良才朱梓同客海上) 为“肃楼”所作耶?


结语: 零散《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的意义

当下,不少《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仍旧在图书馆、拍卖市场或私人手中留存,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反映了清代文人生活中《红楼梦》扮演的角色,与《红楼梦》的阅读、评析、艺术一起,共同构建了清代文人的《红楼梦》题材生活,是了解当时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

其次,《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是清代《红楼梦》传播与大众接受的载体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文人对《红楼梦》的态度和对《红楼梦》的艺术再造,是当下了解《红楼梦》传播与再造的重要资料,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外,传统时代文人的综合修养,使得清代《红楼梦》文人绘画的艺术价值比较独特,在选题、构图与文本内容修正等诸多方面,与民间职业画家的《红楼梦》绘画不同,笔触更加精细,更多地反映出文人个体主义的审美倾向,具有比较独特的艺术价值。

最后,《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为当下的《红楼梦》元素生活化、艺术化( 融入生活、艺术) 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与指导。

总之,散落在博物馆、市场、私人手中的《红楼梦》绘画(很多不是以《红楼梦》命名,如泛称为仕女图、美人图、梳妆图等) 还不少,还没有真正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还有广阔的发掘空间,值得学界同仁共同努力。


*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2021年第3辑。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