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建筑艺术
千年回望——卧佛寺(下)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7/27

明代朝廷曾五次拨款修缮过卧佛寺,并在寺前建起了光耀百里的佛骨舍利塔。明代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神宗五个皇帝,都曾驾临该寺,其中10岁继位,在位48年,励精图治、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的明神宗朱翊钧来过两次。他为社稷祈福而来,作为成功者,他也是为祭奠那位和他一样年轻既得皇位却壮志未酬的英宗帝而来。

而文人墨客在王在晋之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科举状元大书画家朱之蕃来过,他在拜谒过两尊卧佛后写到:茫茫尘世甘长醉,可解间参梦境禅。

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来过,在这里,他没有高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一笔宕开说“二谛评谁解,松风与水声。”

好学能诗,奋迹词坛,有《贝叶斋稿》、《青莲阁集》留世的李言恭来过,他放达地说:卧佛知何岁,空山掩寂寥。浮生俱是幻,尊酒日须邀。

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中道和他的儿子袁祈年都来 过。老子说“山深双佛榻,铃塔影斜阳。”儿子来时遇到一位老僧人,“僧腊逾八十,头白如树苍。语罢各叹息,晨风吹烟翔”。

那位年轻的帝王的死似乎已经被人们淡忘,或者被人们忌惮,而这两尊卧 佛共存一寺的真相不再被提及,或者故 意不提及。

改朝换代,由明而清,卧佛寺香灯久断以呈“饥僧二三人,踏落叶、守败椽”的破落景象。之后朱彝尊来过,贰臣孙承泽来过,王士祯、宋荦来过,再之后卧佛寺遇到了改变它命运的又一位笃信佛教的帝王——清帝雍正。

从1321年铜卧佛铸成,到雍正八年 (1730)大修,两尊卧佛已经静静地在这座山寺里静卧了410年,接受过历朝帝王的膜拜和众多文人墨客的礼赞以及无数平民百姓的笃诚的香火,但是这种局面被改变了。

清代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出资对卧佛寺进行修缮,不久亲王身没,其子弘皎、弘晓继之,将寺内所存的东、中两路建筑全部进行翻建,对原有佛像进行修复、重塑,原供奉在三世佛殿的香檀木卧佛被移走,至此结束了两尊卧佛共存一寺的局面。

工程一直延续到雍正十二年(1734)末,方才竣工。基于对释迦牟尼佛卧游的理解,雍正皇帝赐名“十方普觉寺”。“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个方位。雍正皇帝认为佛有大法力,能够普知宇宙所有的事情。一佛独卧,十方普觉。从此,“十方普觉寺”成为卧佛寺的正名,并一直沿用至今。雍正皇帝在《御制十方普觉寺碑》中,完全隐去了英宗铸佛的历史事实,关于寺内两尊卧佛他用“其一相传贞观中造;其一则后人范铜为之,皆作偃卧相,横安宝床,俗称卧佛,见于记载诗歌者屡矣”。尽管执政仅四年,毕竟是一代帝王,元英宗竟被雍正用“后人”一词带过!雍正帝有意而为之地把卧佛定义为“卧游”而不是“涅槃”。这种经过重新阐释的卧佛的定义,解释不了那环绕着铜卧佛的十二圆觉低头垂首,略有悲戚的表情和场景。帝王金口玉言,之后无论帝王还是士子的诗文中,关于卧佛寺再无半点真相。

卧佛古钟


修葺后的十方普觉寺,“琳官梵宇,丹雘焕然,遂为西山兰若之冠”。高宗弘历曾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对十方普觉寺进行了一次扩建,拆除了已经支撑300多年的舍利塔,代以华美富丽的琉璃牌坊,新建了西路幽静的行宫院。乾隆皇帝喜作诗,一生有四万多首诗留世,他的诗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卧佛寺留有诗作20多首,他对卧佛寺有“两峰辟仙路,其背众岭环,兰若百年余,胜境非尘寰”的赞誉。乾隆六年,御制望西山诗中写道:


迤逦西峰翠霭侵,纱幮闲凭散幽襟。

无心最喜云生岫,得句多因座对岑。

黛色烟光相罨画,卧游静赏当登临。

晚来兰若僧方定,遥想疏钟度远林。


完全是一派帝王澄心散怀的山林之乐。很有趣的是,雍正乾隆这对父子在卧佛寺里留下了两通御制碑。就像玩文字游戏一样,父子俩都提到了寺中的两尊卧佛,而对其中一尊被雍正八年大修移走的香檀木卧佛被移往何处只字未提。兴许是下场过于惨烈,元英宗的名字被他们父子避之不及。

乾隆还给卧佛殿题写了匾额:“得大自在”。自在,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修佛就是要达到“自在无碍”。“得大自在”是说佛已达到最高境界,不受任何实物的影响,得到了最大的自在。这块匾又过了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悬挂在卧佛殿内。

有一点这对父子是相同的,就是这座寺庙的主持都是他们钦点的大德高僧,而这些高僧都与帝王有着密集的交往,最著名的就是雍正朝的超盛、乾隆朝的青崖。

超盛,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少时,坠车被救,悟生死梦幻之理,遂登西山出家。尝诵唐人‘春眠不觉晓’一绝,遂悟禅理。他的佛学造诣和为人受到雍正皇帝的认可,颁赐了他禅师的封号及银印。超盛与雍正皇帝的交往时间不长,不过三年,但是,受到的肯定最多。不仅受敕命、银印,雍正十二年,被任命为卧佛寺主持。

雍正皇帝逝世于圆明园。原来与雍正皇帝接触的僧人众多,新继位的弘历只命“见地明通,修持精进,深蒙皇考嘉奖”的超盛、元日二人来京,瞻仰梓宫。超盛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5),享年六十一岁。

元日,字青崖,俗姓丁,淮安盐城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青崖自幼聪颖机敏,七岁即有出家的想法,他的父母便送他到永宁寺出家。其后,游历各寺,拜访名师,寻求佛理。

青崖仪观修伟,戒行精严,潇洒出尘,不堕色相,得到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的欣赏。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薨逝,四皇子宝亲王弘历即位,令苏州织造海保将南游的卧佛寺主持超盛禅师及青崖一起送到京城,令青崖继任卧佛寺主持。

乾隆皇帝非常敬重青崖禅师,与他来往甚多,《日下旧闻考》称其屡受皇帝赐示诗章。郑板桥说他“紫衣郑重君恩在,御墨淋漓象教崇。” 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御驾幸临卧佛寺,作《御制香山示青崖和尚》诗: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坐久兰烟消篆字,禽声树色总天真。

青崖与当朝官员、文人骚客也多有往来。乾隆元年,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来京应试,得中进士。闲暇之际,曾到卧佛寺游赏,与青崖禅师相识。

冬日卧佛寺,更有韵味


当看到寺庙墙壁上的题诗后,郑板桥和其原韵,作《访青崖和尚,和壁间晴岚学士、虚亭侍读原韵》,云:


西山肯结万山缘,吹破浓云作冷烟。

匹马寻径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

渴疾由来亦易消,山前酒旆望非遥。

夜深更饮秋潭水,带月连星舀一瓢。


一位是才子,一位是世外高僧,那映入清潭里的星星和月亮被他们一并舀起,变作了香茗一盏。两个人在山寺的夜空下,煮茶论道,天机融畅,美妙无比。只是历史是会被遗忘的,是会被遗忘的,是会被掩饰的!

乾隆十一年(1746)春,青崖禅师圆寂,享年67岁。乾隆皇帝发内帑银一百两,和硕怡亲王弘晓赠银五十两,交卧佛寺住持僧成煜,会同内务府官员一起办理清雅禅师丧葬事宜。京郊诸山的僧俗官员都亲赴葬仪,堪称盛典。

卧佛寺所在的小西山水源充沛,溪流穿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春天鸟语花香,夏季晴云碧树,秋天树叶如丹,冬季积雪凝素景观,因此受到帝王和士大夫的喜爱。历代王朝在此营建行宫别院,鼎盛时几十个寺观遍布山左的沟谷和山前的台地。成为游览胜 地,帝王的銮舆经常光临,文人墨客也多来踏青郊游,百姓进香祈福路不绝 履,这种兴盛随朝代更迭起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经过千余年的流变,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

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曾有驾幸卧佛寺的记录,只是末世的气象总免不了有些凄凉。晚清时,卧佛寺樱桃沟一带曾为清宫的部分太监管理。为支撑开支,民国初年,北京青年基督教会与卧佛寺方丈签订了租房合同,每年以100银元的租金,租借了卧佛寺的大部分房屋,且一租20年。1932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携林徽因骑着小毛驴经过半天的颠簸,来到卧佛寺考察。他们在卧佛寺看到了北京唯一保持完好的唐代寺庙“伽蓝七堂”的寺庙格局感到珍贵,同时不知是出于这位才子、还是才女之手,后来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的“卧佛寺平面”一文极尽嘲讽的语调调侃了一番卧佛寺的败落景象。

1960年,卧佛寺最后一任方丈智宽和尚去世,工作人员在整理其遗物时, 发现一纸条,上写“卧佛寺志,光绪庚子年(1900年)散失”。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让寺僧们很是仓皇,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但是寺志之后再没有续写过,这一点似乎不可原谅,毕竟当一天和尚,是要撞一天钟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卧佛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1957年,卧佛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文革,“破四旧”运动波及卧佛寺,寺内50余尊佛像被推倒砸碎,三世佛殿前的石碑被拉倒,雍正御制的十方普觉寺碑被用火烧后,又冷水淬激, 以致断裂。千年古寺,面目全非。此时恰值周恩来总理到碧云寺视察,见到寺内惨状,当即指示封闭了卧佛殿,停止对外开放,才使这座古寺逃脱了完全被毁的噩运。


大殿前恭立清世宗雍正御制石碑,石碑背面是乾隆题诗


1983年,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使卧佛寺堂院整洁,佛殿肃穆,古木扶疏,恢复了古寺风貌。

有人说西山是文人养精蓄锐的“加油站”。在古寺或谈禅品茗,或静听泉水潺潺,民国时胡适、徐志摩、丁玲,但凡名流,从雍正之后,没有人再理会历史的真相,只有住在离卧佛寺2里地的正白旗村的曹雪芹把这纷纷繁繁、色色空空的世界写入了他的《红楼梦》。

距离兜率寺初建1300多年了,英宗看到的700岁的桫椤树死了,那尊铜卧佛在王在晋拜谒之后,又静静地躺了300多年,如今也700岁了。“万态双眸外,千秋一息臻”。她还要这样静静地躺下去。

清风流水,钟鼓晨昏,由唐而元,再由明而清,一路劫火烽烟走到今天。这尊铜铸的卧佛,这尊静卧了几个世纪的古佛,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包容了苍苍莽莽的万物众生。

西山沉寂在清幽与空灵中,现在你还喜欢徐志摩那句诗吗?

阿弥陀佛,怎样的人生况味才能读懂西山那抹充满灵性的血红色的绚丽晚霞?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 感谢刘培恩授权使用照片,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