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至门头沟一带是北京地区的产煤区,煤矿开发历史颇为悠久。不过,矿脉与水脉往往密切相连,挖煤,尤其是规模较大时,自然会影响到泉脉的走向、泉水的喷涌。
香山
第一次碧云寺泉水断流发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第二次发生在六年后,即乾隆四十八年。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军机大臣和珅授职兼任步军统领,其家人在碧云寺一带开办煤窑,将碧云寺泉源掘断,定亲王绵恩奉旨查办。吴熊光《伊江笔记》对此事有明确记载,云:
香山碧云寺泉路为附近煤窑挖断,寺中无水,管理三山大臣具奏。奉旨,命定亲王往勘堪,缘煤窑系管理步军统领和珅请开。
此次碧云寺泉路断流事件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很快复流,并没有引发大的风波,不过,六年后爆发的碧云寺断流事情引发的震动就大得多。
乾隆四十八年碧云寺泉水堵塞事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初,静宜园姚良奏报:
静宜园碧云寺之泉,自上年十二月以后,竟无来水,现将山石拆开,淤泥渣土,全行出净,究不能得水。
乾隆帝看到姚良奏折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碧云寺泉水系有源之水,不过,根据经验,乾隆帝也指出另外一种可能,即“该处附近泉水上游,开挖煤窑泄水,以致泉水不能接续而至,俱未可定”。
为了弄清楚碧云寺泉水细微的原因,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乾隆帝下谕:
绵恩会同金简前赴该处,带领营汛园庭官员人等,细加履勘,其泉口淤塞究系何故,并将如何疏浚流通之处,即行据实酌办奏闻。再交姚良遵照办理。 SHAPE \* MERGEFORMAT
绵恩等奉旨前往碧云寺,并令碧云寺该管人员进行清理。结果,经过实地查看,并将泉源“刨深二尺,见石块堵塞,泥土淤滞泉口,因揭石去泥,遂得泉水涌出,如常畅流。”
绵恩本以为,此事已结,孰料,“二十一、二等日,该寺官员来报,泉水不见增长,且消去一尺有余”。如此情况引发了乾隆皇帝对该次碧云寺泉水断流的彻查。绵恩赶到碧云寺,令人再次清理泉源。在下刨了二尺多以后,绵恩看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油灰麻刀堵塞泉口之内”。绵恩急忙令人“尽行剔取,则泉水依然畅流”。
泉口之内堵塞油灰麻刀,“显有情弊”,绵恩对相应官员进行讯问。别人倒还正常,只有“苑副明庆神色消沮,言语支离”,意图含混遮掩,声称,泉源堵塞是因为“修艌水池,油灰流入”。
乾隆帝彻查碧云寺泉水堵塞事件
乾隆帝接到绵恩的回报,知道泉口“复有油灰麻刀堵塞泉口,以致泉水消落”的事情后,非常恼怒。在他看来,“泉源或经本处土石淤塞,流行不畅,尚属事理所有。若油灰麻刀,何自而来?”
由于绵恩折奏中并未提及泉源的确切位置,乾隆帝指出:“泉源若与试泉悦性山房相近,则园庭禁地,谅难舞弊。自必于园墙之外,另有来源。”他让绵恩等人再往碧云寺,详细勘察泉源的位置及整个事情的原委。
乾隆帝认定,泉口内的油灰麻刀系碧云寺管理官员所为。之所以有这种推断,是皇帝对碧云寺周边经济因素和利益分配的了解和考量所致。
乾隆帝认为,煤商于碧云寺上游开挖煤窑,负责驻守护卫静宜园、碧云寺的官兵“略沾余润,原所不免”;而“园庭官员匠役,不能得利,自必挟嫌将泉源堵塞,令窑商已开之窑封闭,不能得利,反致亏折,以泄其勒索不遂之忿,转致因私偾公”。
随后,乾隆第六次南巡。即便在南巡过程中,他也仍然关心碧云寺泉水堵塞原因的调查情况。
留京王大臣经过调查,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悦性山房堵闭泉水一案,系窑商韩承宗等误将泉路刨断,于绵恩等前往该处履勘疏浚时,该商等复暗中戽水,灌注入池。”后来,绵恩在泉口发现的麻刀油灰,则是明庆指使瓦匠温进德放进去的。
事情至此,乾隆帝尚不罢休,他对静宜园各管官员都进行了斥责。
对于窑商韩承宗自请赔修引沟,用以接济寺内来水。乾隆帝指示:“务使永远接济,不致复有干涸之事。”
韩承宗称,他要“设法在窑内接通活水”。对此,乾隆帝也很关心,他要绵恩查勘明确,韩承宗要接的水源“是否系窑中新得之水,抑系碧云寺旧有之泉”。另外,对于妨碍泉水的煤窑,乾隆帝令绵恩“俟引沟修竣,泉源复旧时”,查明是哪座煤窑,再行查封。
至此,这件离奇的泉源堵塞案才告一段落。
(樊志斌,北京曹雪芹纪念馆研究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