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建筑艺术
三山五园中的藏传佛教寺院功能浅析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7/10

于洪


  摘 要: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五园之中都有藏传佛教寺院,如清漪园(颐和园)中的四大部洲藏式佛教寺院。香山静宜园中的“宗镜大召”(昭庙)。玉泉山静明园中的妙高寺;畅春园中的恩佑寺和恩慕寺;还有圆明园中的新正觉寺都是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虽然始建时间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寺院的功能体现了两点:一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利用宗教的认同,以教约心,顺其情志,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二是满足皇家贵族和上层官员信仰的需要,体现了满族藏传佛教的特点。


  关键词:三山五园;藏传佛教寺院;功能





  三山五园是乾隆时期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概况的总称,也是清代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园林,包括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这五座皇家园林无论是从建筑、景观、造园艺术等方面而言,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都是罕见的。园林建筑中,宗教寺院建筑占了几乎整个园林的三分之一,而五园之中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如:清漪园(颐和园)中的四大部洲藏式佛教寺院。香山静宜园中的“宗镜大召”(昭庙)。玉泉山静明园中的妙高塔。畅春园中的恩佑寺和恩慕寺。还有圆明园中的新正觉寺都是藏传佛教寺院或有藏传佛教文化的元素。


  皇家园林中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藏传佛教寺院或是藏传佛教文化元素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清统治者利用宗教的力量,把边疆民族凝聚到祖国的统一之中,主要采用“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正如清代皇帝所讲,“敬修一座庙,胜养十万兵”。其次,清统治者为了满足皇氏成员对藏传佛教信仰的需要,故此修建御用皇家藏传佛教寺院。最后,是为纪念先祖而建造寺院。


一、香山静宜园昭庙——兴黄教以安众蒙古


  1.昭庙的概述


  香山地处西山东坡的腹心,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其峰峦层叠,涧壑交错,清泉甘冽适口。清康熙年间,此地开始营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进一步扩建,建成二十八景,形成皇家园囿。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宫更名为静宜园。


  昭庙位于静宜园的东北区,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藏文称为“觉卧拉康”,翻译为汉语是“尊者神殿”之意,是一组具有浓厚西藏特色的大型庙宇建筑。昭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前后,为接待来京给乾隆皇帝祝七十大寿的六世班禅驻锡而建。


  清王朝为了安藏定边,制定了基本国策“兴黄教”,乾隆皇帝在雍和宫《喇嘛说》的御制碑中说道:“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宗教首领之一,应乾隆皇帝之邀,从雪域高原长途跋涉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安排了夏季和冬季的两个住所,一是冬季住所西黄寺,另一处是夏季住居香山静宜园的昭庙。


2.昭庙的建筑特点


  昭庙的布局以藏传佛教中的时轮金刚曼荼罗坛城相似。昭庙坐西向东,依坡势由东向西逐步升高。全部建筑主要由牌坊、红台和琉璃塔三部分组成。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其正面题额为汉、满、蒙、藏四体文“法源演庆”,背面为四体文“慧照腾辉”。过琉璃牌坊为前殿,《日下旧闻考》载:“前殿三楹,内为白台,绕东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层。西为清净法智殿,又后为红台,四周上下亦四层。”([1]1458后为清净法智殿,殿前有八角重檐碑亭一座,内立乾隆皇帝御笔《昭庙六韵》诗碑。清净法智殿后为藏式红台,高三丈,四周上下亦四层。其底层全由红花岗岩巨石筑成,红台顶层东面有大圆镜智殿,壁厚达余丈,有洞门可入内。[1]1458琉璃万寿塔,俗称“琉璃塔”,是昭庙最后一组建筑,也是寺院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此塔为七层琉璃实心佛塔,建在用花岗岩石条叠砌成的长方形台基上塔基为八角形须弥座,塔下由八面伞形瓦顶建筑承托塔身,内筑石雕拱门,石壁上镌刻八尊佛像及藏传佛教八瑞相等。塔身有琉璃佛龛,檐端挂有铜质风铃。塔顶装饰有黄色琉璃宝瓶。琉璃塔也与琉璃牌坊遥相呼应,贯穿一条中轴线,其形制与承德外八庙须弥福寿之庙基本相同,可称为姊妹建筑。


3.昭庙的功能


  昭庙的功能主要体现于昭庙的建立的原因,从乾隆皇帝为了六世班禅所做的御制诗碑看出,乾隆皇帝的《昭庙六韵》诗文如下:“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是日当庆落,便途礼脱。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六度期群度,三车演妙车。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2]260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体现了西藏是我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同庇护于一片美好的天地之中。这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建昭庙的目的。


二、玉泉山静明园中的妙高寺


1.妙高寺的概述


  玉泉山山麓成南北走向,以秀山涌泉而闻名。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


妙高寺是静明园诸建筑中形制最为奇物的一组。该寺建在玉泉山北高峰巅,高台耸峙,颇具凌霄之势。妙高寺南北两进,山门前立汉白玉牌坊一间,坊额为乾隆帝御笔“灵鹫支峰”。门内假山曲径,正殿名“江山如是”,供奉三世佛,东西临崖有配殿各 3 间。二进院正中一座藏式覆钵体塔,名“妙高塔”。


2.建筑特点


  妙高塔,金刚宝座式,高约 17 米,金刚宝座塔体现着曼荼罗的构图特征,被佛教密宗引为神圣的坛场。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金刚宝座塔在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是汉满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塔基座为砖石砌筑,四面设石栏。塔基分上下二层,砖石发券,四面高有拱门。二层围砌琉璃栏杆,并辅以 4 座小塔。中央为主塔,主塔是覆体和层层缩小的八层相轮,以及铜质塔刹。二层以上的塔身部分覆有琉璃装饰。四座小塔的型制为亭阁式,塔身为圆柱形,上覆锥形,俗称“锥子塔”。此塔在初建之时,塔肚内装藏藏传佛教的诸种法器法物。妙高塔融合了印度佛塔、中国的汉、藏塔的特点。


3.功能


  据说此塔仿自缅甸木邦塔,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为了纪念远征缅甸的胜利,乾隆皇帝请画师把缅甸木邦塔画下来并在玉泉山修建。


三、万寿山清漪园后大庙——佛国世界


1.概述


  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历时 15年竣工,也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完成的皇家园囿。后大庙的佛国世界:后大庙位于万寿山后山,一座规模庞大的汉藏混合式佛寺,俗称后大庙。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 年),由两部分组成,北半部为须弥灵境。南半部为香岩宗印之阁。


  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大报恩延寿寺被侵略军放火焚烧,除砖石结构的众香界、智慧海以及铜亭子之外,其余建筑均被焚毁。后大庙下部的须弥灵境正殿和配殿已然无存。


光绪十二年(1886 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大报恩延寿寺下半部分为排云殿建筑群,称排云殿,成为清末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典礼的地方。后大庙的香岩宗印之阁也是光绪年间所建。


2.须弥灵境的建筑特点


  须弥灵境:《日下旧闻考》载:“其(北楼门)南为长桥,桥南佛寺。三面立坊楔,内为须弥灵境,后为香岩宗印之阁,阁东为善现寺,西为云会寺。须弥灵境坊额中曰慈福,曰慧因,东曰旃林,曰莲界,西曰梵天,曰宝地。”[1]1403须弥灵境的最前方是三座牌楼,中间的“慈福”牌楼背面额曰“慧因”,东面的“旃林”牌楼背面额曰“莲界”,西面的“梵天”牌楼背面额曰“宝地”。须弥灵境由三层台地组成,第一层台地为庙前广场。第二层台地上面坐落着须弥灵境的东西配殿,东配殿名“法藏楼”,西配殿名“宝华楼”。须弥灵境的正殿坐落在第三层台地上,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修缮工料奏销黄册》所载:“清漪园须弥灵境大殿一座面阔显九间,通计十四丈九尺,进深显六间,通计九丈二尺。檐柱高二丈径二尺,金柱高四丈径二尺四寸,钻金柱高五丈径二尺六寸。天花下露明高三丈九尺六寸,天花上不露明高一丈一尺三寸”[3]657。须弥灵境是清漪园内最大的建筑,现只存建筑基址。


3.香岩宗印之阁的建筑特点


  香岩宗印之阁现仍坐落在须弥灵境南面 10 米多高的金刚墙上,其布局非常典型,它以西藏地区一座著名的喇嘛寺院桑耶寺作为规划设计的蓝本,整组建筑的布局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和喇嘛塔,分别在若干层的台地上随坡式而交错布置,具有浓厚的藏族色彩。根据佛经里的描述:在佛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形。这四种不同的形状,又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地(方形)、火(三角形)、水(圆形)、风(半月形)。香岩宗印之阁正是这种宇宙世界的现实形象。香岩宗印之阁象征须弥山,日、月台分列阁旁,阁的前、后、左、右环建着四大部洲,每一大部洲旁拱卫着两个小部洲。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建绿、红、白、黑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由于香岩宗印之阁坐南朝北,四大部洲的方位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即北俱庐洲在南、南瞻部洲在北、东胜身洲在西、西牛贺洲在东。[3]657


4.功能


  须弥灵境的藏式部分作为一个园林,它把宗教的内容与园林的形式结合起来,把宗教的庄严气氛与园林的意境、诗景统一起来,运用园化的手法来表现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宇宙观形象。


四、畅春园中的恩佑寺


1.概述


  畅春园原为明朝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私家花园称为“清华园”或“李园”。明朝灭亡后,此园荒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回京后在“清华园”的旧址上建皇家御苑,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成此园,命名为“畅春园”。这里也成为康熙帝处理国家政务的中心之地。《日下旧闻考》载“:畅春园在南海定大河庄之北,缭垣一千六十丈有余奇。”“畅春园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伟别墅,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爰锡嘉名。皇上奉慈宁,问安承豫,每於此停憩。因在圆明园之南,亦名前圆云。”[1]1268雍正、乾隆皇帝时代,这里曾作为太后太妃之居所,道光皇帝以后逐渐被废弃。


2.恩佑寺


  位于畅春园东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其父亲康熙皇帝而建。原为畅春园内的“清溪书屋”,康熙皇帝常常宴寝于此。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将书屋改为恩佑寺。恩佑寺的山门坐西朝东。正殿面阔 5间,内供三世佛,南北配殿各 3 间。《日下旧闻考》载“:恩佑寺,世宗宪皇帝为圣祖仁皇帝荐福,建於畅春园之东垣,正殿内奉三世佛,左奉药师佛,右奉无量寿佛。山门额曰敬建恩佑寺。二层山门额曰龙象庄严,正殿额曰心源统贯。皆世宗御书。殿内龛额曰宝地昙霏。联曰:万有祥轮,净因资福。三乘参慧镜,香界超尘。皆皇上御书。”[1]1277现在只有山门遗存,为文物保护单位。


3.恩慕寺


  位于恩佑寺南侧,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是乾隆帝效仿圣祖为孝庄太皇太后祝厘在南苑建永慕寺的做法,为其母敬启梵宫。寺院的建制与恩佑寺相同。《日下旧闻考》载:“恩佑寺之右为恩慕寺,殿宇规制与恩佑寺同。圣祖仁皇帝为太皇太后祝 ,建永慕寺於南苑,世宗宪皇皇帝为圣祖仁皇帝荐福,建恩佑寺於畅春园。乾隆四十二年,皇上圣孝哀思,绍承家法,於恩佑寺之侧敬构是寺,名曰恩慕寺,为圣母皇太后广资慈福。正殿奉药师佛一尊,左右奉药师佛一百八尊,南配殿奉弥勒像,北配殿奉观音像,左右立石幢一,刻全部药师经,一勒御制恩慕寺瞻礼时。山门额曰敬建恩慕寺。二层山门额曰慈云广 ,大殿额曰福应天人,殿内额曰慧雨仁风。联曰:慈福遍人天,祥佛日。圣恩留法额度,妙现心灯。皆御书。”现只有山门遗存。1998 年,恩慕寺山门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4.功能


  恩佑寺与恩慕寺一样,其功能为纪念当年在此寝居并于此逝世的清康熙皇和清乾隆皇太后,而修建此寺,体现了清代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五、圆明园中的正觉寺


1.概述


  圆明园位于海淀挂甲屯以北,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所建。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扩建。乾隆皇帝沿袭前朝,断续扩建圆明园,使景区增至 40 处,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


  正觉寺位于圆明园绮春园正宫门之西路北,建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俗称“喇嘛庙”。1900 年前后,正觉寺曾一度被义和团占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寺内部分门窗及佛像被驻在该寺南边的朗润园(今属于北京大学)的德军毁坏。民国初年,被颜惠庆购买并当作私人别墅,寺内喇嘛被遣散,佛像被拆除,建筑进行了改造。正如《蒙藏佛教史》载:“在万寿山迤东三里河,建于乾隆年间。殿共四进,枕山临水,风景幽雅。规模宏敞,备极辉煌,万寿之水,环流寺门。寺内前额定喇嘛三十余名,民国十一年易为某宅公馆,寺内喇嘛奉令移居海甸陈府。”[4]2661970 年代起,海淀机械厂(今北京长城锅炉厂)等单位占用。1990 年代起,正觉寺的保护受到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圆明园等单位的关注。2009 年 12 月,正觉寺复建保护工程开工。2011 年 7 月,正觉寺复建保护工程全面竣工,首次对公众试开放。


2.建筑特点


  正觉寺大门坐北面南,正脊歇山,红墙白石券门,两侧红色扇面墙各有小体量旁门。正觉寺占地 1.2 公顷,内分数进院落。一进是大门内的天王殿,两厢有钟鼓楼(现已无存)。二进是主体建筑三圣大殿(已毁),两厢各有配殿。三进是文殊阁院,阁为八角重檐,木制包金高达两丈有余的文殊菩萨骑青狮像,左右各有八尺高立童像。各像下乘有白石台,阁前有东西配殿。四进院落正北为九间后楼,一层置有五方佛,二楼有欢喜佛,楼前有东西配殿,楼后为北院墙,北门坐于中间。


3.功能


  正觉寺建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是清朝皇帝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之一。例如: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奏请新建正觉寺安设喇嘛住持焚修,奉旨著由香山宝谤寺拨达喇嘛一名、小喇嘛四十名,即于此内委署副达喇嘛二名,住持焚修念经,即着伊等就近前往含经堂,梵香楼每月初一、十五、初八、十三、三十日念经五次。钦此。喇嘛们都由满族人担任。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三山五园中现存的或复建的藏传佛教寺院虽然始建时间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寺院的功能体现了两点:一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利用宗教的认同,以教约心,顺其情志,充分发挥其积极、正确、有利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二是满足皇氏贵族信仰的需要,比如圆明园的正觉寺体现了满族式的藏传佛教特点。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第 5 册[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2]香山公园管理处.清*乾隆皇帝咏香山静宜园御制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3]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 5 辑下[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4][民国]释妙舟.蒙藏佛教史[M].扬州:广陵书社,2009.


(见载于《学理论》,2014年第23期。)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