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碑刻艺术(四)
王兴凤 李然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中心
5.3林下戏题碑
林下戏题碑掩映在松云峡苍蔚的松林之中。通高254厘米,其中碑首高74厘米,碑趺82厘米,碑身高98厘米;碑身宽198厘米;厚40厘米。碑的额首上雕刻着流云飞鹤,碑趺雕刻着水波鱼龙。碑身前后左右、碑首和碑趺西侧共有诗七首,其中六首为弘历所题。另一首是嘉庆帝顒琰补题的。这七首诗写于清乾隆四十年到嘉庆十一年(1775年一1806年)之间,历时31年。
碑的北面,有一条用条石铺砌的御道,直通山庄的西北门。当年弘历常顺此御道出山庄,到座落在山庄北面的须弥福寿、普陀宗乘、殊像寺、罗汉堂等庙去拈香拜佛。銮舆过此,经常要停在树下休息,饱览山中风景,吟诗作赋。至于为什么偏偏到此停舆小憩,一方面,因为从此再走,便步步登高上山了,上山之前稍事休息是自然的情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景色迷人。诗中写道:“炎曦遮叶度,爽籁透枝穿。”、“阴从密密布,风自间间穿。”虽是六月三伏天气,又闷又热,但进入松云峡的松林之中,却是另一番景象:炎热的阳光被虬枝密叶遮挡住了,从枝叶的缝隙间筛下来的太阳的光斑撒落到草地上,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发出阵阵幽香,一股轻风吹过,风移影动,光斑跳跃,香气也更加浓郁了。在这幽静宜人的环境里,作者浮想联翩,吟咏成诗。
镌刻在石碑北面的《林下戏题》为五言诗,共有八句,另有两条小注。这首诗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六月写的。它反映了弘历当时的心情。他从“林下”想到“林下人”(退隐、退休之意),从已经做了“林下人”的沈德潜、钱陈群、张泰开、邹一桂等人想到没有退休的朝臣,又从这些人想到他自己。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做“林下人”才能静享“林泉之乐”,过安谧舒适的日子。他曾经“焚香告天”,表示如果上天能保佑他长寿的话,做满六十年皇帝,即八十五岁时自动退位,所以他把做‘林下人”的希望寄托在八十五岁以后,“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
镌刻在碑身西侧的《林下一首叠乙未韵》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五月下旬写的,距前诗已过了十年。十年来弘历一直没有忘记当“林下人”,诗中写道,“迅矣称林下,一旬非远年。”
碑身东侧的《林下一首再叠乙未韵》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写的。“昔盼十年远,今知近二年。”预计再有二年愿望就要实现了。碑首西侧的《林下一首三叠乙未韵》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写的。按他早期的誓言,已到了退位之时,觉得时间过得很诀,回首往事,自愧不如唐尧虞舜。乾隆末年,由于清政府对人民统治的加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他已预感到江山之不稳固。
碑首东侧的《林下一首四叠乙未韵》是嘉庆元年(1796年)写的,弘历做满了六十年皇帝,已经退位当了“太上皇”,按说做林下人的愿望应该实现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他没能释负,仍担负着训导子政的任务,而且还要“察吏贤及否,勤民吃与穿。”
碑身南面镌刻弘历在嘉庆三年(1798年)六月中旬写的《林下一首五叠乙来韵》。此时,他已是八十八岁高龄,又来林下憩坐,再一次感受到“嘉荫实清便”,想到二十二年来梦寐以求做林下人,但始终也没能如愿,正如“诗注”中写的:“予于乙未年林下戏题,曾有‘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之句,盖其时拟于二十年后归政嗣子,或得遂林泉之乐。自丙辰元旦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儿仍未敢一日稍懈,并以筹剿教匪,切盼捷章,驰谕督催,殆无虚日,以视悠游……兹偶来憩坐,回溯前吟,倏忽已二十三年矣。”并发出感叹:“林下者殊难比拟!”一个“殊”字道出了弘历二十三年的感受。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清王朝由兴盛到开始走向衰败的影子。乾隆末年,土地集中的现象严重,统治阶级奢侈腐化,官僚贪污成风,农民起义不断暴发,特别是嘉庆元年爆发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前后共经九年,活动地区也很广泛。对此,清统治者调集了大量兵力进行镇压,不能取胜。“一章捷望穿”就写出了弘历迫切盼望收到镇压白莲教农民起义消息的情景。急切的心情,在游览的时候也放怀不下;焦躁的情绪,虽清幽的环境也冲淡不了。这种不宁的心绪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动摇了,这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镌刻在碑跌西侧的《恭依皇考诗韵》是嘉庆帝顒琰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写的。此时,弘历已死去七年,顒琰来到林下小坐,敬瞻具皇父的题诗,想到自己“守业”担子的沉重,挥笔题诗,抒发了对其皇父的怀念之情。
图文提供:王兴凤
图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