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海外研究
勿忘历史、憧憬未来——在京中法人士共话圆明园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8/28

许欣



  1860年深秋,中国北京,一个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成为遍地的瓦砾和焦土。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上永远抹不去的痛,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在京的有关人士,通过多种视角,寻求那段历史告诫我们的真义。



  圆明园的劫难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浩劫,也是世界文明的浩劫。普通的中国人通过这段历史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百年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而外国人在了解到圆明园悲惨命运之后也同样为之动容。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外交学院外语系法籍教师李蓓柯女士告诉记者:



  “听到将举办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后,我的心里比较难受,作为一个喜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我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可以说是非常惭愧吧。当我来到圆明园的时候,我心里有点害怕,在我面前这个开阔的园子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我突然觉得这些废墟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悲惨命运。”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当时人类所创造的一大奇迹,曾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记者安妮对圆明园的精美建筑和丰富收藏印象深刻,她在法广工作期间曾专门制作了圆明园系列节目。



  “我第一次听说圆明园的时候是在巴黎,我参加了一本有关圆明园书籍的首发仪式。之后我做了一个关于圆明园的系列节目,我采访了一名汉学家,他向我讲述了圆明园的历史。然后我采访了一个中国古典建筑学家,请他来介绍一下圆明园建筑的特点。之后我还采访了一个出版商,他主持出版了一本介绍圆明园原貌的艺术类书籍。”



  从上世纪70年代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有关圆明园的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了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林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著名园林专家、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张恩荫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叠山理水,完全是由人工垒叠起来的湖山,全园的水面大概占总面积的40%。第二特点是园林景观取材广泛,仿建了南北各地,主要是江南的名山胜水。还有一个特点,圆明园仿建了一批欧式建筑,现在叫西洋楼。这是我们国家成片仿建欧式园林唯一的一座。”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花草芬芳。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者表示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祈求和平、创建和谐世界。让曾历经过血与火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和平对话,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法人文中心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许铁兵说:



  “在火烧圆明园的时代,可以说法国的大部分学者还是对这个事件有所感触的,但并不是把这件事的后果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包括法国人在内的欧洲人开始思考他们的祖辈在殖民侵略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社会舆论上也开始出现了正面的批评言论。”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表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及遗产价值的挖掘是圆明园发展的命脉,通过本次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全面梳理多年来圆明园研究的成果及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圆明园的发展,为世人了解圆明园做一次广泛的动员和带动工作。同时对圆明园罹难的纪念,也是自信的中国人向世界表达和平向往的一种方式。


(来源:《圆明园研究》第22期,选自2010年10月15日《中国日报》)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