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海外研究
辣椒西来:一种美洲作物的中国化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2/04

今天许多中国人都以为辣椒乃土生土长,其实不然,那么辣椒是如何从一种不起眼的外来植物,发展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调味品和蔬菜的?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最早传到亚洲,是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达·伽马1498 年抵达印度南部卡利卡特之后的事了。辣椒见诸中文最早始于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强调的是它的审美功用。十九世纪初,辣椒在中国广泛应用于烹饪、医药,二十世纪中叶辣椒已具有高度象征意义,据传毛泽东说过:“没有辣椒就没有革命。”


辣椒入华“文化挪用”

明清时期中国内地接受辣椒大致有四种情况,当然它们有着交叉:审美作用、调味品、药材、食物。

仔细查核引进辣椒这类物种的史料,可以看到“医疗—烹饪”体系作为“文化挪用”机制的重要性。此外,与美洲其他作物在中国内地更受家长式推行,或是大宗商品驱动的传播不同,不同区域环境对辣椒的使用,乃是更具影响的因素。

辣椒引入中国,与大约同期到达中国的其他美洲重要作物如玉米、红薯、花生、烟草不同。人们接受红薯、玉米、花生,是由于热值高,能适应水稻、小麦不能生存的环境,并且耐储存。此外,政府官员,至少一位皇帝都积极推广这些作物,作为防止饥荒的重要手段。相比之下,明清时期关于辣椒的史料特别少,也没有人明确主张种植辣椒。关于烟草的史料远比辣椒的详尽,量也大得多。烟草很快成为经济作物,而最早明确记载辣椒在市场售卖的时间则是1803年(清嘉庆八年)。没有人为了糊口而种植辣椒,或是尽可能多地去种它。最初,个别人是为了私人消费,可能在菜园中种植。

明清时期中国内地接受辣椒大致有四种情况,当然它们有着交叉:审美作用、调味品、药材、食物。辣椒有大量的中文名字,借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如何取代盐、花椒、姜和黑胡椒的。这些名字也提供了辣椒传入点、主要用途以及适应各地方的证据。尽管开始时辣椒记载很有限,然而,当它们融入中国的“医疗—烹饪”系统后就遍地开花了。


美洲作物飘洋过海

欧洲人的探险、扩张和贸易,是美洲作物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最初动力。十六世纪初,西班牙最先使用辣椒,通常是在寺院花园中作为装饰植物,辣椒在那里自我再生。不可能确切知道辣椒到达亚洲的时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西班牙或葡萄牙将辣椒作为贸易商品,大量运至亚洲或欧洲。对于通过香料贸易来寻求财富的人来说,辣椒肯定令人失望。船上的厨房倒可能载有辣椒,作为船员或仆人饭菜的调味品。而只是需要一点辣椒籽,就可以在沿途停靠港口种植辣椒。

1498年达·伽马抵达绰号“香料之城”的印度南部港口卡利卡特,这可能是辣椒最早引入亚洲的时间。1510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西海岸果阿这一重要贸易中转站,1993年在伦敦出版的《饭桌上的薰香:在印度的英国人的烹饪史》一书中写道,“1542 年时,印度种植有三种不同的辣椒”。而早在1930年出版的《世界植物传播史》中说,1540年辣椒到达了马六甲。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在澳门建立活动基地。来自墨西哥的第一艘西班牙大帆船1565 年抵达菲律宾。可以说,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辣椒可能已由马六甲、菲律宾引入中国,或通过澳门的贸易引入了中国。中国商人尤其是福建商人,与东南亚有着悠久的海洋贸易历史。1567年(明隆庆元年),明朝政府结束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长期禁令。德国汉学家普塔克在《明朝与东南亚的沿海贸易(1368-1567)》一书中论证说,禁令解除后,福建商人扩大了与东南亚、澳门和菲律宾北部海外华人间的组织联系。到十六世纪后期,在东南亚的中国人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外来者。因此,很可能是中国商人最早从东南亚的某地将辣椒引入中国中部沿海地区。


多点进入海陆并重

辣椒很可能是从三个主要的点进入中国的:从东南亚到中部沿海,从朝鲜进入东北,以及通过荷兰人带入台湾。

其他的美洲作物也许是在十六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来到中国。根据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等学者的研究,已知最早的确切时间是:花生,1539年;玉米,1555年;甘薯,1563年;烟草,1611年。然而,它们的引入几乎可以肯定,要早于这些记载的时间。

中国学者蒋慕东、王思明等认为,辣椒是从三个主要的点进入中国的:从东南亚到中部沿海,从朝鲜进入东北,以及通过荷兰人带入台湾。从东南亚引入中部沿海地区几乎可以肯定是最早发生的。本文开头已提到,中国最早已知的记载来自这一地区(浙江),时间为1591年,见于以戏曲和养生知名的明人高濂的养生著作《遵生八笺》。

因此辣椒沿中部沿海地区的引入,可能是在十六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与烟草的引入时间差不多同步。

台湾最早的辣椒材料,说它们来自荷兰,“番人带壳啖之”。荷兰人在台湾的时间是1624年~1662年,因此有理由相信辣椒是1650年前后引入台湾的。

已知的朝鲜最早辣椒材料,出自1614年印行的《芝峰类说》,作者李光指出,“(在朝鲜)今往往种之”,辣椒的引入则必然更早。李光说,辣椒是从日本引入到朝鲜的,有理由认为辣椒的引入,是在丰臣秀吉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入侵朝鲜时期。中国盛京(今辽宁)就位于朝鲜北面,这里的最早辣椒记载,时间是《盖平县志》记载的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这一地区两年后编成的另一部方志《盛京通志》,指出种植有许多辣椒。由此可知辣椒由朝鲜引入中国东北部也是在1650年前后。


辣椒美学中国“创新”

提到辣椒这种色红而鲜亮的果实之美的史料,明清时期一直可见。

辣椒的果实,色红而鲜亮,对于中国视觉文化而言,是富有吸引力的。辣椒的“文化挪用”在最早的记载中显而易见。高濂在《遵生八笺》里简短的描述就提到了它们的美: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植物不是中国土生土长,因此名称上使用了“番”字。此中的“番”字,狭义上与少数民族或外国人有关,广义上则指非汉人。高濂生活在浙江杭州西湖边。没有史料显示他曾游历过,他可能是在杭州或附近见到辣椒的。他提到了辣椒味辣,但考察他整篇著作,可以清楚地知道,高濂最看重它们的审美,而不是作为调味品、蔬菜或药材。在这一点上,高濂与西班牙早期对于辣椒的认识是一致的。

高濂对于辣椒的描述,是在《遵生八笺》的第六笺,标题是“燕闲清赏笺”。辣椒出现在“四时花纪”卷的“瓶花三说”部分。高濂将“番椒”列于开花植物的名单中,但看重的不是它白色的花,而是它果实是红色,说“甚可观”。

辣椒的审美情趣,与其医疗和消化用途相比,很快就黯然失色,然而提到这种色红而鲜亮的果实之美的史料,明清时期一直可见。1621年(明天启元年)印行的王象晋的《群芳谱》,对于高濂的辣椒评价做了轻微改动。王象晋是山东人,不是来自江南地区。他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这表明他至少到过北京一次,他应该曾在浙江为官。鉴于他有外出经历,还无法确定他是在何地见到的辣椒。在他书中蔬菜的部分,包括“番椒”条目:

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同高濂一样,王象晋也强调了辣椒果实的审美情趣。很显然他受到了高濂的文字影响,他说“红鲜可观”。没有用“甚”字去形容“可观”,而是形容“辣”,更强调味道的重要,当然也保有审美情趣。已知最早包括了辣椒的医学著述是同样在1621年印行的《食物本草》,同样强调了辣椒能带来的视觉享受:“入植盆中,以作玩好。”


“辣椒花”艳红红火火

辣椒串的象征意义可以解读为一种希望,也就是祈求“富裕、红火的生活”。可见,辣椒的形象已完全融入中国的文化实践。

辣椒不是流行的诗歌题材,但还是能触动人的审美,留下文学的材料。在汤显祖(1550年~1616年)于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完成的名剧《牡丹亭》中,简略提到了辣椒。汤显祖出生在江西,在北京中的进士,开始是分到南京做官,接着被贬广东,后来退休回到家乡。因此不可能找出他在什么地方遇到或听说过辣椒。在剧中的第二十三出,一花仙说出了一系列的花名,包括“辣椒花”。他将辣椒置于许多其他开花植物之中,所强调的很可能是视觉审美。对辣椒之美的文学评论,在清初学者及诗人陈大章的《诗传名物集览》以及晚清史学家及诗人汪曰桢的《湖雅》中亦能找到。辣椒的审美也出现在另一种历史体裁——地方志中:

1776 年浙江沿海的《海宁州志》:“可为盆几之玩者。”

1841年西南内陆贵州的《遵义府志》引用高濂的话“甚可观”,后面加了“中盆玩”。

1859年华北的山东沿海《青州府志》:“色红鲜可观。”

1867年中部内陆的湖南《宁乡县志》:“光艳射⋯⋯多蓄作盆玩。”

从这些方志中,我们看不出各地区装饰用的辣椒是如何扩散的,或它是否限制在一个特定的阶层。但这些材料确实可以证实,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都称道辣椒的审美价值。将辣椒“挪用”进入中国的植物和园艺审美价值概念,是这种植物引起高濂注意的关键所在。他对于辣椒的文学印象是,看起来像“秃笔头”。

辣椒的审美价值在二十一世纪初达到新的高度,用布或玻璃做成的辣椒串是流行的新年装饰品。这些起装饰作用的辣椒串表示了“红红火火”,分别指辣椒的颜色和辣味。辣椒串的象征意义可以解读为一种希望,也就是祈求“富裕、红火的生活”。可见,辣椒的形象已完全融入中国的文化实践。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