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海外研究
圆明园西洋楼的中国元素
来源: 皇家园林  作者:皇家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7/23

摘 要:圆明园内的西洋楼是我国皇家园林内出现的第一组西洋式建筑景群,它由皇帝直接下令并监督修建,西洋传教士设计,中国工匠参加建造。西洋楼在充分展现西洋园林、建筑艺术的同时,也加入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论从园林布局、建筑形制还是装饰风格上,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中国园林因素,使这座开创历史的园中园成为中西合璧艺术的典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西洋楼;中国元素;文化交流

Abstract:Western Building is the first a group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scenic area in Chinese imperial garden, which is a part of Yuanmingyuan. It was worked for the emperor directly ordered and supervised, designed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builded by Chinese craftsmen. Western Building was full display of western garden and architectural art, but also joined man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No matter the garden layout, building shape and decoration style, more or less joined the Chinese landscape factors, the creating a historical garden has become a model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history left an indelible mark.

Key word: Western Building ,Chinese elements, Cultural exchange

      圆明三园中长春园内的西洋楼是我国第一座建于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建筑景群,它在中国的园林史、建筑史以及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专家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也是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这座以西洋式建筑为主的欧式园林中也包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圆明园西洋楼

(一)西洋楼的建造原因

      圆明三园中长春园北墙界内建有一座仿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由十余座西式建筑组成。西洋楼景区呈倒T形,东西总长约860米,西部南北宽300米,其余宽65米,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

 

 

圆明园西洋楼平面图

      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朝开始,宫廷内活跃着大量西方传教士,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皇帝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当乾隆皇帝从传教士那里看到了西方园林景色和喷泉的图片后,很是喜爱,遂命传教士修造。大家普遍认为西洋楼的建造原因是乾隆皇帝对西方建筑和水法(即喷泉)的浓厚兴趣。 其实,在西洋楼修建之前,圆明园内早已有水法原理的应用,如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和西峰秀色就引用了泰西水法,只不过与西方传统的喷泉有所差别且规模较小。因此乾隆皇帝建造一整座西式园林的动机绝不只是出于对水法的喜爱,笔者认为好奇与炫耀之心也是重要原因。

     圆明园内汇集众多园林因素,江南的山水风光也被置于这座北方园林之中,尽管如此,这些也只是中式园林风格,对于千里之外的西方园林,乾隆皇帝定会产生好奇之心。长春园本是乾隆皇帝专为自己颐养天年而建造的园林,把西洋楼景群建在这里自有供自己欣赏品玩之意。《教士书札》记载,当水法殿完成后,因为它的奇巧别致,成为“宫中之一奇闻”。 可见水法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奇特之处。而耗时数十年,花费大量金钱建造一座西式园林,作为“天朝”皇帝的炫耀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乾隆皇帝曾对外国来使说: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 唯我独尊、无所不能之意由言而出。出于对西洋建筑和水法的喜爱、好奇以及向西方国家展示中国的地大物博、工巧之事完备等原因,圆明园内建起了一座西式园林。而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和工匠的技术来说,这也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工程。

(二)西洋楼的建造过程

     圆明园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后乾隆皇帝又命法国神甫蒋友仁协助郎世宁,参与设计工作。后来相继加入的外国人还有传教士王致诚、艾启蒙,神甫杨自新,建筑师利博明,植物学家戴卡维等。同时西洋楼工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和工匠。西洋楼的建造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西洋楼最先建成的建筑是谐奇趣,于乾隆十二年(1747)开始筹划,乾隆十六年(1751)建成。是一栋三层西式建筑,两旁有廊和两座八角亭连接。建筑南面为一海棠式大型喷水池,北面有一小型菊花式喷水池。其西北处有一座二层蓄水楼,专为谐奇趣两座喷泉供水。关于黄花阵的始建时间有乾隆十二年(1747)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两种记载,但是目前都无确切证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黄花阵同谐奇趣等一样,应为西洋楼内早期建筑。从空间布局来看,黄花阵与谐奇趣等建筑属于一个空间,南北轴线,而之后的建筑则主体为东西轴线。据记载,五竹亭本建在谐奇趣正北面,后因遮挡风景与视线,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移至方外观对面。 风景指的应该就是黄花阵,此时它已经存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大水法和观水法等先后建成。其中,养雀笼为饲养珍奇鸟类之地。方外观为一栋二层建筑,后改为清真寺,供香妃礼拜之用。海晏堂是西洋楼内体积最大的一栋建筑,面西而建,面宽十一间,前有大型生肖喷水钟。其后为工字型蓄水楼,俗称锡海,专为海晏堂喷水时钟和大水法提供水源。大水法是西洋楼景区内最大的一组喷水池,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最上方的石龛,水由石狮嘴部喷出形成层层水帘;向前为半海棠形喷水池;最外侧有两座喷水塔。其正对的南侧,坐南朝北建有皇帝御用的观水法宝座和石屏风,供皇帝观看喷泉表演。

      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 ,远瀛观完成建造,这是西洋楼内的最后一栋西洋建筑。它位于大水法北面的高台之上,从西洋楼平面图可以看出,该建筑向北突出于规整的长方形布局,可见是独立于早期建筑而设计的。主楼为三间,其东西两旁还建有两座附属建筑。这里存放着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天体运行仪,并且是香妃在园中居住的寝宫。

       西洋楼东面的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的建造时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不过,其应该是在西洋楼建造的第二阶段内完成的。据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曾下旨“上年四月郎世宁为谐奇趣东边‘西洋式花园地盘样’起稿呈览,奉旨照准”。 也就是说这一年开始筹建西洋楼东部,那么东部到底指的哪些建筑呢?笔者认为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面呈长方形的一整块部分,即一直到线法画,都在郎世宁的“花园地盘样”中。至少这块区域的范围和面积是在此时规划完成的。我们可以看到,西洋楼最东面,也就是线法画东墙与长春园的东墙是在一条线上的,使得长春全园形成了较规整的形状,这必然是先期规划好的,与后建的远瀛观的突出形成对比。另外,据说线法画上的中亚城市风光是乾隆皇帝为香妃专门绘制的,而香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将军兆惠平定回疆叛乱时带回的回族女子。如果为解香妃乡愁,那么皇帝应该马上为其绘制家乡风景,不会等上二十年之久。

       这座花园的建造不论从最初设计、建造过程、建筑样式、园林风格还是使用材料上无不透露着强烈的西洋风,但其身处皇帝御园的特殊性,使得西洋楼不得不收敛其欧式锋芒,彰显中国元素。

二、西洋楼内的中国元素

(一)西洋楼的建筑布局

      在建筑布局上,西洋楼采用了设轴线的布局方式,设置了东西主轴和南北三条次轴,形成了若干条中轴线,从西洋楼平面图来看这些轴线十分清晰。特别的是,观水法、大水法和远瀛观这条线和长春园主体建筑的轴线合而为一。虽地处边缘地带但仍被纳入圆明园的园林体系中,可见,这座西式园林是被皇帝所接受的。同时,西洋楼没有采取西方传统的开放式的、整体性的建筑布局,而是把整座园子进行了巧妙的划分。因为轴线的存在,被划分的各个建筑也没有产生分散和凌乱感,还是和谐统一的。孙若怡先生将这种划分称为“四合院” ,他认为在西洋楼内存在三个类似四合院式布局的空间:第一个由花园门、蓄水楼、谐奇趣和养雀笼组成;第二个由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和海晏堂组成;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从东面的海晏堂到西面的线法山正门,南北贯穿了远瀛观到观水法的这条轴线。仔细观察这三座“四合院”,不难发现,他们都由建筑、装饰物、植被和水法组成,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小的园林。这种安排确实具有中国四合院式建筑独特的空间独立性与功能完备性。

      参与西洋楼设计和建造的蒋友仁在信中写道:“与欧洲不同,这不是那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通道,不是那些可以远眺无数优美景象的露台……在中国的花园中,目力所及几乎是一块恰到好处的空间……百步之后,新的景色又呈现在你眼前。” 这段文字恰巧说明了中西方园林的本质区别,而显然中式园林更受推崇。在西洋楼内设计师们巧妙地使用了中式园林的“隔景”手段,一改西式园林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的表现手法,从而做到了中式园林特有的“步移景换”和“错落有致”。在前文中提到的第二个“四合院”—— 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和海晏堂,在一个方形的空间,建有小桥、亭子,中间布置有山石,植有花树,脚下淌过流水。这种造园手法被称为“虚隔”,多用在空间较为狭小的地方。它使人的视野既不会受到阻碍和限制,又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和深度,而且巧妙解决了小空间带来的压迫感。中式造园手法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特有的自然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平直大道。

(二)西洋楼建筑的屋顶

       看到过圆明园西洋楼复原图的朋友都对西洋楼建筑的屋顶印象深刻,与主体建筑不同的是,它并非西式建筑屋顶,而更偏向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琉璃瓦屋顶,这可能是西洋楼里最醒目的中国元素了。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常用的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五种,根据建筑的等级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最尊贵的建筑方可使用重檐庑殿顶。中国式屋顶鲜艳的琉璃瓦与西洋楼浅色大理石建筑交相辉映,很好地调和了景区内的颜色,并且完美地结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西洋楼内最早出现的建筑谐奇趣的主体使用了四坡式庑殿顶,琉璃瓦颜色现已无法确定,据说为紫色圆光琉璃瓦,正脊与垂脊皆为三色琉璃番花脊桶。 使用庑殿顶的建筑还有海晏堂,屋顶面为孔雀绿琉璃瓦,脊桶为黄琉璃。方外观为重檐庑殿顶,施蓝绿两色琉璃瓦。远瀛观屋顶则设计成了双层庑殿顶,五竹亭为重檐攒尖顶,线法山亭子为攒尖顶。谐奇趣西北的蓄水楼屋顶四面斜坡,但没有正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小的平顶,这种屋顶被称为盝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一种。不光是屋顶形式有浓郁中式风格,屋顶颜色也与西式建筑大相径庭,我们所看到的西方传统建筑大多为单色的,且多为建筑材料本色,而中式建筑是喜欢雕梁画栋的。西洋楼建筑屋顶琉璃则使用了多种颜色,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包括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甚至还有黄绿相间的。笔者认为,在屋顶琉璃颜色上的用心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弥补无法在建筑本体上做彩绘的遗憾。

      我们不难发现,西洋楼建筑的屋顶样式很多且就等级来说也是很高的,甚至用到了重檐庑殿顶这一形制。中国古人认为屋顶象征着天,因此,建筑的屋顶多很硕大,出檐很深,牢牢地把建筑物罩住,仿佛是天空覆盖着大地。西洋建筑使用中式屋顶笔者认为出于三点原因:第一,观念。屋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来说很重要,古人对此十分注重,因此皇帝不想放弃这一传统。第二,审美。虽然西洋楼采用的是西方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但是它还是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另外彩色琉璃瓦配合白色西洋建筑,想必也是流光溢彩、十分美丽的。这点也可以证明这些屋顶形制高的原因并不是体现建筑等级和重要性,而单纯的是因为建筑构件的需要,为了美观。第三,体现中西结合。其实,这也是西洋楼内出现众多中国元素的原因,是西洋楼出现在圆明园内的原因。这样的搭配使皇帝欣赏到西方建筑,既满足皇帝洋为中用的心理,又可以彰显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但西洋楼内的屋顶几乎不出檐或只出很小一点,且比例小于建筑主体部分,这也算是当时人们在传统屋顶的运用概念上的一种变通和妥协。

(三)西洋楼内的装饰

       作为园林,西洋楼内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大量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从细微处反映了中国元素,无论是室外装饰还是室内陈设都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影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花阵迷宫,迷宫矮墙是砖制的而非西方庭院常用的绿篱迷宫,只是在迷宫四角种植了龙爪槐,在矮墙上种了绿植而已。可见对于西方园林装饰,中国皇帝并非照搬,而是融入了个人观念。

      据说,起初在设计西洋楼时,传教士按照西方常理设有裸体人物雕像,但是被乾隆皇帝否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衣裳表现的是文化,赤身露体则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 并且,在中国也很少有塑人形以用于装饰或者欣赏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重心而不是重形,形体并非审美对象,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所以,西洋楼虽是一座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的园林,但庭间大多数装饰物都是中式风格的,以动物为主,少有人物造型出现。

       西洋楼中最大型的装饰物是各式水法,而水法这一纯西方产物也被赋予了诸多中国元素。例如,谐奇趣水法,装饰有翻尾石鱼、铜雁、铜羊、铜鹅、铜鸭等。海晏堂独具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喷水时钟最为著名。蓄水楼南北各两座小型喷水池中的喷泉更具韵味,西面的一座是两只猴子在树下捅马蜂窝,手中托印的造型,寓意“封侯挂印”;东边的是一只猴子坐在假山上手执一把雨伞,名为“猴打伞”。 通过取名字的谐音给某样事物赋予吉祥的寓意是古人的传统做法。最大的一组水法——大水法,使用的装饰也没有脱离中式装饰,中央石龛内设有七级喷水石盘,两侧建有十三级喷水高塔,塔顶装有莲花形喷水口。大水法中央的大型喷水池设计为“十狗逐鹿”,中心为一只铜鹿,东西各有五只铜犬,池内还有大型翻尾海猪 两只。其间,在数字和以典故为主题方面的运用都带有中国特色。

       除了这些醒目的装饰物外,在一些园林点缀上也透露出中式元素。在海晏堂、远瀛观屋殿旁有太湖石假山装饰。太湖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园林装饰物,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都大量使用,以其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著称,是建造园林、装点环境的最佳选择。同时,太湖石也深得帝王喜爱,甚至其形态被认为代表了帝王特有的孤傲性格。西洋楼内有多座喷泉,所以有水贯穿全园,水道被设计得婉转曲折,两旁的驳岸石用青石自然堆砌,与传统西方笔直规整的水道形成鲜明对比,且和园中的建筑布局、道路走向、树木分布相得益彰,自然天成。还有观水法宝座两旁的两只翘首观天的仙鹤,这些中式造园艺术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式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艺术境界是对自然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喜爱。一切遵从自然,少加人工干预,展现自然之美,更加贴近自然是中西方建筑艺术的最大差别,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建筑多为石质,而中国人喜欢用有生命的木头。

      西洋楼室内装饰为配合建筑风格多采用西方装饰物,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的记载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西洋楼宫殿内放置西洋装饰物,如西洋时钟、西洋玻璃灯、西洋摆设等,英国国王赠送的天文仪器也放置在了远瀛观殿内。但是,也有记载描写了这里的御笔匾额和对联,室内放置有屏风、地平、香几,许多西洋绘画配合紫檀木的边框。这些也无不透露出文化的交融。

三、结语

      中西园林文化的第一次交流在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们扮演了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使封闭的中国看到了西式建筑,砖石结构的教堂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建筑、园林画样带到西方,让西方人看到了《避暑山庄的画》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副本)。而出现在皇帝御园内的成规模的西式园林,则证明两种园林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

      同时,西洋楼的建造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观念的变通,它体现了皇帝对西方文化的包容与接纳;而闪烁其间的中国元素则是皇帝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孙若怡先生在书中称乾隆皇帝是“民族文化终极价值的守护者”。 “乾隆时期”也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精致文化最后的高峰。这时在中国的皇家园林里能够出现如此规模的西式园林,是当时全球化趋势造成的,不管封建统治阶级如何看待世界,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现实或改变现状,都要顺从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顺从带来的并不是妥协,毕竟中西方文化有太大差异,哲学观上的分歧使皇帝不能抛弃自己的文化。今天,当我们批评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没能打开国门、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考虑到了皇帝们的固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看清了本国文化的优点,是否也曾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自我——西洋楼的存在也许恰恰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交融。

孙晨露,现任职于圆明园管理处。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401期,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