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学术新论
“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以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为例
来源:   作者:张春彦,王玫,王其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13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在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山 水、园林之间的关系。

这种“园林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指导了诸多伟大实践,如秦汉时期的长安,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苏州、杭州,以及 清代的北京等,其中清代北京城更是最大限度地贯彻了传统生态与自然美学思想,将城市规划与园林、水系规划相结合,达到了“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的理想状态。

北京皇家园林中一些针对园林组团或个案如西苑、 三山五园、清漪园等,整体来看,都是探讨城市建设与北京山水形势、城市水系、景观和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园中之城

中国古代城市历来讲求选址,“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注重城市与周围自然山水的相互关系,作为多朝古都的北京则是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从风水角度宏观地勾勒出北京在全国的自然地理位置,龙、砂、穴、水、案等风水要素完整和谐地构成了北京的自然格局,完全符合风水理论中最佳城址的图式,是理想的都城选址。

△图1 最佳城址选择

△图2 北京在全国的自然地理位置(以《禹迹图》为底图改绘)

△图3 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时期城市、水系、园林关系(引自天津大学绘制的《颐和园保护规划》图版)

城中之园

1) 园林化建设起步:内廷宫苑。

清代北京城的园林化建设开始于宫城内的皇家御苑。继承了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一同建成的位于中轴线尽端的御花园,称为“宫后苑”,花园整体呈对称格局,有山水轩亭、草木禽鱼等园林要素。

除御花园外,乾隆时期还扩建或新建了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建福宫花园,这些花园面积较小,不具备自然山水基础,只能利用人工创造山林泉石,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象。

清代在继承元、明两代宫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在恢宏气魄的 皇家宫殿群中点缀绿色的园林空间,体现礼乐相 成的美学思想,开启了清代园林化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2) 园林化建设重点:皇城御苑。

结合城市规划、水系规划的西苑、南苑等皇家御苑在明代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清代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多为改建或增建项目。上承玉泉山瓮山泊,下通北运河,太液池作为北京水系规划的重要枢纽,一直是自金到清的城市规划和水系规划的重心,因此清代对西苑的园林营建也大多围绕太液池的疏浚展开。

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琼岛及太液池北岸和东岸,结合水体整治添建景点或丰富建筑,其中琼岛、濠濮间、画舫斋、镜清斋、阐福寺的景观变化大都与太液池水体疏浚有关。

通过覆草、植树、叠石等手段改造土山,再依据地势添置建筑,利用清淤泥土营造具有自然趣味的园中之园。

图4 御花园、宁寿宫花园鸟瞰渲染图

图5 康熙八年(1669年)《皇城宫殿衙署图》[2](上)与乾隆廿四年(1759年)《西苑太液池地盘图》[3](下)对比

这种结合水体疏浚建造园林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就近解决清淤的土方,扩大蓄水容量,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改变原有平坦的地形,营造静谧的园中园,与中心开敞的景观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图3-2 康熙年间(左)与乾隆年间(右)太液池东岸格局对比(右图展现的是太液池东岸利用疏浚水体的土方营建画舫斋和濠濮间时所堆的土山)

3) 园林化建设高潮:西北郊离宫。

西北郊以瓮山泊(后称为西湖)为核心的地区一直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康熙、雍正时期先后结合小范围水系治理在此改建或兴建畅春园、静明园、圆明园等皇家离宫,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扩建圆明园和香山行宫,进一步保护西北郊的自然环境。

随着城市水系上游清漪园的落成,进一步保证了城市供水,都城的水网结构和水利设施更加合理有效并与城市紧密结合,水利、园林、城市建设均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西北郊原本相互孤立的皇家园林连接成片,在功能和景观上形成与都城紧密相连的皇家园林集群,是继西苑、南苑之外又一生态中心。

图6 (清)弘旿《京畿水利图(局部)》所绘乾隆时期以昆明湖为中心的园林、水系和农田景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7 (清)张廷彦《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所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庆寿时长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象

4) 深层次的园林化建设:行宫群落。

巡游的目的地往往是重要的祭祀、围猎、关口等与都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区。帝王以都城为中心行至各处,沿途营建行宫作为驻跸和中转场地,借自然环境兴建行宫园林,或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建,以植被、叠石、理水等景观要素丰富内部空间,将行宫园林化。这些行宫园林每一次改建、扩建都可看作是城市 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最终实现了宏观区域尺度下都城的彻底园林化。

图7 北京园林化网络示意图(现已无存的行宫位置根据文献资料推断绘制)

5) 清代北京城市园林化建设特点。

清代利用北京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在继承金、元、明三朝建设的基础上,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远的战略眼光终将北京的城市园林化建设推向顶峰,使北京成为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结合的优秀城市范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注重城市、水利、园林的整体性设计

2)生态思想是贯穿城市园林化发展的主线

3)以传统哲学和文化为基底融汇各民族文化特色。

结语

就清代北京而言,以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为基底,从水系整治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城市的园林化建设,通过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园林及城市水系沿线大小私园的营建,使都城内外普遍园林化,又以行宫园林形成的风景道以线带面完成宏观区域尺度下的全方位园林化。

北京城市建设始终基于中国人传统自然观,以整体性思维同步规划城市、水系和园林,统筹考虑民生、景观、生态等多种因素,其经验仍可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提供借鉴。

参考来源:CNKI知网/中国园林期刊

张春彦,王玫,王其亨 .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清代北京城市园林化营建研究.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