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名园赏鉴
基于匾额楹联研究的畅春园造园意境初探
来源:   作者:王钰 朱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8/17

一、匾联对于造园意境研究的重要性

匾额与楹联是悬挂于建筑门头和厅堂楹柱上的艺术装饰品,虽然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但由于二者具有通过文字准确直观地传达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共同点,自宋代开始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形成诗画意境的补充,起到园林立意、园林点题、园林装饰等作用,是中国古典园林塑造意境的主要手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论述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道出了匾联在古典园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代园林都非常重视匾联的设置,题咏者多为帝王、文人、官员等,其内容与意境也体现出题名者的才学、艺术审美与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下。这其中,帝王景题更被形容为“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与园林意境审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尤其是清帝在北京皇城进行的一系列大内御苑及离宫别苑的皇家园林营建,格外注重通过题名揭示园林主题。因此对清朝帝王题写的匾额楹联进行研究是发掘和反映清代皇家园林精神内涵最为直截了当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是后人研究清帝造园思想、分析其意境营造方式最直接的依据。目前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匾联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颐和园、西苑三海、避暑山庄,而对于畅春园匾额楹联研究寥寥。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目前对于畅春园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史层面,少数从空间布局、植物景观复原、遗址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视角对畅春园的匾额楹联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为研究清帝的造园思想、分析其意境营造方式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同时对于畅春园空间布局、建筑、植物景观复原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畅春园匾联研究

(一)畅春园发展简史及各时期的使用功能概况

位于京西海淀的畅春园是康熙皇帝在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基础上营建的清代第一座大型离宫御苑。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朝时的清华园“园中水程十数里,舟莫或不达,屿石百座,槛莫或不周。灵璧、太湖、锦川百计,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记,阴莫或不接”,可知清华园充分利用海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艺术化加工后水路通达、景致丰富,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清朝时清华园“虽岁远零落,故迹堪寻”,但仍可“瞰飞楼之郁律,循水槛之逶迤。古树苍藤,往往而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在清华园旧址上“少加规度,依高为阜,即卑成池”,开始兴建畅春园,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落成,虽与明代清华园相比其范围“十仅存夫六七”,但最大化地保留了清华园残存的山水格局和包括稻田在内的植物和建筑。

畅春园建成后主要作为康熙避喧听政、奉养太后与避暑赏景之所,位于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作为附属园林供未成年的皇子们读书学习使用;雍正时期畅春园闲置;雍正三年(1725)建成恩佑寺作为纪念先皇之处;乾隆三年(1738)对畅春园进行了修缮与改建,奉养太后这一职能被再次启用;乾隆四十二年(1777)太后去世后新建恩慕寺,并改建九经三事殿。从嘉庆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处于长期搁置与荒废的状态,部分殿宇被裁撤、拆改,道光年间已是“满山树木成林,碍人窥望,而亦见阻不得入”。咸丰十年(1860),恩佑寺、恩慕寺被英法联军焚毁;宣统元年(1909)西花园被改为操场,此后畅春园遗址不断被周边的农田、住宅、商场、学校、体育馆侵占,园内山形水系逐渐被夷为平地。园林功能的丧失与长期的人为破坏使得一代名园逐渐被历史湮没,如今仅残存恩佑寺与恩慕寺两座山门。

(二)畅春园格局与景观风貌概况

畅春两园分为畅春园和西花园两部分(图1),诸多功能以宫殿、寺庙、园林山水、稻田等为载体分布于园中各个区域,通过山水空间形成有机的分隔与联系,使最高统治者有“宛若禹甸周原,在我户牖也”的感受,成为皇帝“静观万物,俯察庶类”的窗口。

图1 《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及《道光十六年三月廿九日对准样》中畅春两园平面图

根据样式房图纸资料,畅春园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布局模式,整体分为宫廷区、前湖区、后湖区。宫廷区在园的南面,主要为皇帝举行政治活动的空间,布局严整、中轴贯穿,体现皇家威仪。由南至北依次为外朝三进院落: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内廷两进院落: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北为嘉荫轩、积芳亭,向北至云涯馆;东部的澹宁居与九经三事殿隔湖相望,是康熙园居理政的重要场所,也是弘历十二岁时被康熙接到畅春园亲自辅导读书之处。宫廷区建筑“制极朴略”,与整体园林氛围十分协调,体现了康熙造园所提倡的俭约精神。

宫廷区以北为以前、后两湖为核心的园林山水空间。瑞景轩建筑群为宫廷区与前湖区的过渡,该区延续明代清华园奇景,遍植牡丹,建于土山上的延爽楼为畅春园制高点,不仅可将园内景色一览无余,而且可远瞰香山、玉泉山,将远近数百亩稻田尽收眼底。周边三道堤坝——丁香堤、兰芝堤、桃花堤,既连接园内交通又丰富了水面景致和空间层次;云涯馆中的剑山、九经三事殿东跨院的莲花岩为畅春园中较为著名的假山;多组建筑院落沿湖布置,如三面环水的玩芳斋、临水而建的渊鉴斋、隔水互望的凝春堂;此外体现皇家宗教信仰的关帝庙、娘娘庙、府君庙也与山水巧妙结合,营造出多样的园林空间。位于畅春园西南角的无逸斋环境优雅,是诸皇子搬出韵松轩后读书之处,也曾作为太子允礽的居所。无逸斋殿北为畅春园种植蔬菜、稻田之处,由图档可知密布有102块小田地,带状水系贯穿其中。这样的安排也是康熙特设的,其目的就是“盖欲子孙知稼穑之艰难,意深远矣”。此后圆明园的建设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可见在园中设置稻田、菜圃不仅体现了清帝“重农”的思想,兼具景观和生产之用,同时也有“示俭”以教育子孙的作用,可谓用心良苦。

后湖区湖面更为开阔,环湖西、北、东面分别为集凤轩、观澜榭、疏峰轩建筑群,基本都是小型院落,空间布局灵活,与山水、植物配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空间。湖心岛上的蕊珠院由清华园遗构改建而成,四面环水,富有仙境色彩。后湖东北岸的清溪书屋,是一处以溪流和堆山造就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庭院中种植腊梅,又有溪流环绕、翠竹龙吟,非常符合知识分子的审美,因而成为康熙皇帝格外青睐之所,曾作为康熙寝宫。紧邻清溪书屋的为两座皇家寺庙——北为雍正为纪念康熙所建造的恩佑寺,南为乾隆为其母崇庆皇太后荐福而建的恩慕寺,两寺山门均建于畅春园东侧,便于往来御道上的皇帝进庙参拜。清溪书屋西北为全园体量最大的西北延楼建筑群,“自西至东北角上下共84楹。西楼为天馥斋,内建崇基中立坊,自东转角楼再至东面楼,共96楹。中楼为雅玩斋,天馥斋东为紫云堂”。天馥斋周边种有从南方移植来的腊梅。

西花园作为附属花园建筑较少,自然风貌突出,“河北正殿5楹,为讨源书屋。左室5楹,右为配宇,再后敞宇3楹,为观德处”,曾作为太子读书之所。

整体来看畅春园以水为主,土山面积大,有自然山林的感觉,良好的借景条件进一步拓展了畅春园的空间格局,其布局和景观风貌完美体现出帝王气象与文人诗画意境的交融。

(三)畅春园匾联数目及年代统计

康熙帝不仅为畅春园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且还为之作《畅春园记》,并为各景点亲笔题写匾联,通过题名说明造园缘由、点明园林主题、升华园林意境,使得匾额楹联既成为畅春园意境营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清帝造园思想和精神内涵最为直接明了的重要媒介。尽管畅春园已不复存在,但仍可从文献记载中的匾联景题领略畅春园当年的风采、了解帝王的审美意趣和造园哲思。

畅春园匾联的撰写制作主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其中以康乾两朝记载最多(图2)。根据《钦定日下旧闻考》中对畅春园及西花园匾额楹联进行的统计,共有匾额101方,楹联5副。其中康熙对畅春园匾额楹联进行了比较集中和系统的题写,有49方;雍正仅为新建的恩慕寺题写了4方匾联;乾隆时代大部分题名匾额沿用了康熙的命名,并对园中部分原有景点及新建建筑匾额进行了重新题写,共计匾额35方。另有17方因记载模糊、资料缺失等原因不能确定年代。整体上看畅春园匾联内容变化不大,意境表达较为统一。

图2 畅春园匾联年代统计

(四)畅春园匾联内容分类及特点

结合相关文献及样式房图对畅春园106处匾联进行定位,并将其归入各个分区中进行分析,可将畅春园匾联依据内容大致分为五类主题(表1、图3):

(1)勤政亲贤:这类匾共有3方,楹联1副,主要悬挂于皇帝园居理政、选馆、引见之所,名称或化用典故,或借景喻政,体现了清帝园居期间仍不忘汲文问道、勤勉治国的传统。如九经三事、无逸斋、渊鉴斋。

(2)观想哲思:这类匾额共30方,以观生意和读书明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景题中蕴含了理学思想和理学精神,在畅春园各区都有分布。如养愚堂、藏拙斋、乐善堂、观澜榭、澹宁居、清溪书屋、讨源书屋、鸢飞鱼跃、与物皆春、导和颐性、松响舜弦弹等。

(3)宗教祭祀:这类匾额全园共15方,楹联3副,主要分布于寺庙中,有的体现清帝对先祖的思慕崇敬之情,如恩佑寺、恩慕寺;有的体现清帝对儒、释、道文化的推崇,如永宁寺、府君庙;还有的体现了帝王关心民生疾苦,祈祷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如甘霖应祷(龙王庙)、娘娘庙。

(4)祈福祝寿:这类匾额共有3方,楹联1副,均悬挂于宫廷区建筑中,体现了畅春园作为奉养太后之所的功能,也反映了清帝以孝治天下、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如春晖堂、寿萱春永、松鹤延年。

(5)状物点景:这类匾额在畅春园所有匾额主题中所占比例最大,共50方,主要位于前湖与后湖区,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畅春园优美的山形水系、自然风物,富有诗情画意。如月波、竹轩、嘉荫、绮榭、玉涧、金流、韵玉廊、云涯馆、天馥斋、苍然亭、月崖亭、松篁深处、林香山翠、露澄霞焕、目穷寥廓、天光云影亭等。

表1 畅春园匾联内容分类整理

图3 畅春园匾联主题统计

三、畅春园造景意境析要

(一)宫廷区

宫廷区作为皇帝园居理政空间,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畅春园作为清代第一个离宫御苑,其宫廷区包含由中轴线控制的庞大建筑群,是畅春园建筑规模最大和密度最高的区域。其布局、建筑风格、题名、功能集中反映了清代政治体制和统治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三山五园”中其他几座皇家园林的建设。

宫廷区在畅春园南面偏东,外朝为三进院落: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内廷为两进院落:春晖堂、寿萱春永,成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图4)。“畅春园宫门5楹,门外东西朝房各5楹,小河环绕宫门,东西两旁为角门,东西随墙门二,中为九经三事殿。殿后内朝房各5楹。”编纂人员对此给出的按语为:“宫门悬畅春园额,殿内联曰:皇建有极,敛时敷锡,而康而色;乾元下济,亏盈益谦,勉始勉终。与九经三事额皆圣祖御书。”(表2)

图4 畅春园宫廷区平面示意图(作者根据图纸资料改绘)

康熙将园林命名为“畅春”,意思不是它一定要特别适宜春天观赏。这其中蕴含了深厚的理学渊源。按照董仲舒的说法(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天地人的“三统”轮流交替,分别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作为“天统”的一年之春,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作为“地统”的一年之春,以寅月(农历正月)作为“人统”的一年之春。而《易经》言称: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贯穿于整个天道运行过程之中的,则“元、亨、利、贞”这四德均可圆满,这样一来一年四季就都是春天了。康熙认为正是因为先皇领会了这一点并且按照适合的时节来孕育万物,使得天下的所有人各得其所、使各种动植物都能顺应它们的本性而生存,因而才有了人们安居乐业、精神舒畅的太平盛世,这就是为什么把这座园林称作“畅春”,由此亦可以看出儒家之“参天地赞化育”对康熙的影响之深。

九经三事殿,殿名由康熙御题,说法不一。一说《中庸》解为:“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礼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三事”指“正德(端正德行)、利用(物尽其用)、厚生(使人民生活充裕)”。另说“九经”的意思是指九部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经——《易经》《书经》《诗经》。“九经三事”即是尊经循礼治理国事之意。九经三事殿为之后清朝宫苑离宫正殿形制之肇始,之后的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玉泉山静明园廓然大公殿、香山静宜园勤政殿、万寿山清漪园勤政殿(后改颐和园仁寿殿)都采用了其单檐卷棚歇山,不用琉璃瓦的建筑风格。殿内御题楹联“皇建有极,敛时敷锡,而康而色;乾元下济,亏盈益谦,勉始勉终”,意为皇帝要秉持天道,广纳福慧赐予天下苍生,使百姓的生活丰盈而多彩;上天使万物生长,无论满与不满都要谦虚,慎终如始、一以贯之。

九经三事殿以北穿过二宫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为春晖堂,面阔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正殿匾额为乾隆皇帝御书。春晖堂后经垂花门进入第三进院落,正殿五楹,为“寿萱春永殿”,皆为乾隆御书。西耳殿额曰“松鹤延年”,为祝寿之意,左右配殿各五楹。其中以“寿萱春永殿”意蕴最为深厚。“萱草”意象的出现最早源于《诗经·伯兮》,其内涵历经漫长发展不断得到丰富与扩展,较为普遍的意象有忘忧、宜男及代指母亲。最早将萱草与母亲明确联系起来的是唐朝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在北堂种萱草,使母亲忘却烦忧;萱草宜男,母亲看萱思念游子,体现出萱草意象的丰富含义。宋明时期受到理学影响人们更加强调忠孝观念,“以萱代母”的意象更为普遍。这种文化符号也影响到清朝统治者,畅春园的寿萱春永殿即为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在畅春园居所,乾隆每到畅春园必先至此处向母亲请安。楹联“璇阁香清,露华滋蕙畹;萱阶昼永,云锦蔚荷裳”对题名匾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与“春晖堂”形成呼应,化用典故,体现了君王感念母亲养育之恩,祈盼太后健康长寿、福泽深厚的愿望,同时也是乾隆“以孝治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

表2 宫廷区匾额楹联列表

(二)后湖区——观澜榭

畅春园理水手法多样,通过局部微地形将水面分隔成溪流、湖池、洲岛,水体形态、尺度丰富。对畅春园匾额进行整理统计,发现在状物点景类匾联中与“水”相关的匾额最多。水作为畅春园最为主要的造景要素之一,水体形态和结构布局及其与其他造园要素的相互因借不仅体现了高超的造园水平,而且清帝通过匾额对水进行题咏寄情言志、表达意境追求,达到了“言”“意”“象”之间的协调统一,赋予了水更为丰富的含义。其中观澜榭是典型的代表。(图5)

位于畅春园后湖以北土山上的观澜榭建筑群,三面环水,西河厅三楹、东河厅四楹,榭后为正房蔚秀涵清,后为流文亭,山上种植松柏,湖面种植芦苇、莲花,整体环境十分清幽。此处与蕊珠院隔水相望,观澜榭在上层台,可以在此观赏后湖景色。

观澜榭内的匾额也意蕴深厚(表3),“观澜”语出《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体现了君王“以水为鉴、洞察世事”的思想。由“波澜意”关照“载舟覆舟”的殷鉴而观照“外王”,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十分常见。观澜榭内有乾隆题匾额“蔚秀涵清”“与物皆春”“及坐烟槎”,其中“与物皆春”语出宋代朱熹《敬恕斋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是行之,与物皆春”,指人应当胸怀宽广,接纳万物,达到万物与我都蓬勃向上的境界。这与“畅春园”的造园立意和思想是高度吻合的。

图5 畅春园后湖区观澜榭平面示意图

(作者根据图纸资料改绘)

表3 观澜榭匾额楹联列表

(三)西花园——讨源书屋

位于西花园的讨源书屋,在康熙时期是皇太子允礽的居室和书房。乾隆年间,弘历在畅春园向皇太后问安后即在此传膳、理事和吟诗读书。这里近临清溪,远对层山,松柏常青,竹树蓊郁,又雅致幽静,是读书的好地方(图6)。

图6 西花园讨源书屋平面示意图

(作者根据图纸资料改绘)

讨源书屋有记载的匾额有四处(表4)。正殿内悬乾隆《讨源书屋记》,其中引用圣人之言为“讨源”二字注解,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足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二是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身过程相似。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立德治学的完美境界。

表4 讨源书屋匾额楹联列表

讨源书屋左室悬挂“松响舜弦弹”。“松响舜弦弹”语出《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弹五弦琴歌咏《南风》诗,目的是希望百姓无忧无虑、生活富裕,其治理天下成太平盛世。后遂用“舜弦、舜琴、舜歌、舜乐、南风弦、南风篇、南风弹、舜风、南薰”等称扬惠政、歌颂帝王为政圣明。此处用此典故表达对舜的敬仰、对天下太平的向往。畅春园尽管朴素但“松柏翳郁”,大量种植松树体现出统治者希望江山永固不衰的愿望。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通过听松声使审美情怀与园林和宇宙融为一体的传统。

四、总结

通过对畅春园匾联意境、内容及年代统计结果分析可知,畅春园匾额楹联内容主要以状物点景、描写自然山水为主,兼有体现帝王勤政亲贤、观想哲思、宗教祭祀、祈福祝寿等内容,实现了帝王气象与文人山水情怀的完美交融;从匾额楹联与园林布局、建筑形制的关系上看,匾联所表达的意境内容层次多样,既有对单体建筑的题咏,也有多副匾联依托建筑群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内涵表达;在匾额意境与空间营造关系方面,依据建筑所处的位置不同,综合运用山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创造出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空间意境,通过匾额楹联实现了进一步的提炼升华,达到了“言”“意”“象”之间的协调统一,赋予了园林更为丰富的含义。

畅春园匾额兼具形式美和意境美,不仅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而且蕴含儒学思想和理学精神,反映了清帝“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畅春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平地造园的典范,其布局、建筑风格、题名、功能集中反映了清代政治体制和统治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三山五园”中其他几座皇家园林的建设。探究畅春园园林意境与实体空间理法的关系,根据匾联所蕴含的意境进行空间解析、植物复原,才能更深地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王钰,女,1993年10月生,河南郑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朱强,男,1992年5月生,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 感谢张晓莲老师授权使用照片,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