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颐和园》,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年。
该书从颐和园的前身,颐和园和慈禧,解放后的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颐和园主要景物介绍等五个方面对颐和园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
2、承德市文物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该书对承德避暑山庄的著名景点的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3、林克光等主编:《近代京华史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该书由王道成、林克光、孔祥吉等学者主编的文章合集。该书所辑文章,有的运用了新出的资料,有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有的做了多方面的考证,颇有值得称道的新见解。
4、王道成著:《圆明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该书为北京图书馆、北京市历史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伟大祖国”历史讲座丛书之一,虽然只有三十六页,但却是圆明园研究的较新研究成果。
5、戴逸著:《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该书第八章题为《北京城市建设》,自觉地将三山五园作为历史专题,细致梳理了其所兴建的历史脉络,进而总结分析了其对清代京城乃至当代北京城市格局的历史影响。这是当时史学界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6、戴逸编:《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该书为纪念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入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戴逸、马大正、朱诚如等全国著名清史专家和承德市文物工作者的有学术分量的论文。本论文集结合避暑山庄学涉及到的研馊领域,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围绕清史研究,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使用功能、园林建筑艺术、民族宗教、口外行宫、木兰围场等进行了广泛研讨,达到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目的。论文集中还收录了日本、英国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体现了避暑山庄作为文化遗产为世界所共享,也体现了避暑山庄研究的与时俱进。
7、王道成编著:《圆明园重建大争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为全面反映1980年以来圆明园遗址整修和2006年以来横店重建圆明园争辩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了解争辩双方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认识圆明园,浙江古籍出版社提出编辑出版了本书。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由来、是整修遗址还是保留废墟、圆明园论争的持续升级、横店圆明新园在大争辩中启动。
8、何瑜主编:《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 (顺治-乾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
张宝章先生在序言中评价道:何瑜教授编著的《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使人耳目一新。对这部书的学术成就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肯定。第一,这部书是对三山五园研究的深入发展,是新突破、新成果。第二,这部书使我们对三山五园的“皇家属性”,有了更深入、更明晰、更突出的认识。第三,这部书所列举的大量史实,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三山五园的修建对京西海淀香山一带的社会状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本地区闭塞落后的农村面貌。
王道成先生在序言中评价道:何瑜教授及其团队所编著的《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以清代档案 、官书、方志、御制诗文和私家著述为依据,按“政自园出,因园记事”和“以帝王为经,以三山五园为纬”等原则,勾勒出清王朝兴盛衰亡的历程和皇家园林发展变迁的轨迹。为我们研究“三山五园”的历史,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它的问世,必将进一步推动“三山五园”的研究。我祝贺本书的成功,并期待着更多的佳作问世。
9、何瑜主编:《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 (嘉庆-宣统),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
该书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清史研究而言,学者们认为该书是清史研究的新角度、新成果,可作为多领域、多角度的工具书,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以及新兴的环境史、生态史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该书也是清代皇家园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提供了大量丰富、新鲜的资料,将三山五园研究推向了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空间,并有助于当代北京的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