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三山五园
【海淀文化沙龙323】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研讨会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07

【海淀文化沙龙323】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研讨会

2023年3月24日,海淀文化沙龙第323期——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圆明书院举行。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圆明园管理处和区文促中心联合主办,圆明园管理处党组书记邱文忠和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曹劲松共同主持,邀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北京社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促中心、承德文物局等单位的30余位嘉宾参与研讨。

学术研讨会开始之前,与会嘉宾首先前往圆明园正觉寺最上楼观展。“御苑双璧·绝世传享——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共同主办。展览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科普和艺术结合的形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公众美育教育,以学术性和艺术性赋能文旅融合。

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是清代最重要的两座皇家御苑,在清朝几代皇帝的悉心经营之下,两座御苑出现了数十处“同源景观”,风格和定位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不同之处,在清帝园居理政、休憩娱乐、祭祀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突出作用,不仅同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丰碑,又有着被外国列强抢夺、毁坏的相同历史命运,互相之间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吴晓敏教授为嘉宾们介绍了圆明园“御苑双壁 绝世传享展览的特色:

一、研究先行。这是学术界首次将圆明园、避暑山庄这两座清代大型御苑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也是中央美院研究团队策划的三山五园-避暑山庄关联系列展览的第一站。展览从考察两座御苑共有的同源景观这一独特角度切入,分为政治空间、娱乐空间、园林景观和宗教建筑四个主题分别展开。

二、学科融合。本次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央美院团队师生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艺术综合优势与特色。展览将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的文史研究、复原实体模型、实景影音多媒体动画与造型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成果综合起来向社会公众呈现,展示出蕴藏在这两座皇家园林之中同源景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

三、技术协同。本次展览以数字科技手段协同多种视觉艺术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数字复原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两座御苑的部分同源景观,把普通人难以深入了解的古建筑遗址和历史文献转换成直观多维的艺术形象,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出两座园林建筑的昔日盛景。

四、文旅与研究密切结合,以学术与艺术赋能文旅。本次展览努力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公众文化传播之间建立桥梁,同时强化学术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吴晓敏教授介绍,中央美院研究团队未来还将选取三山五园和避暑山庄中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进行比较研究,并将持续开展遗址数字化复原研究和文化传播,为京津冀皇家园林的元宇宙建设贡献力量。

在参观了文史研究和复原设计展板及视觉传达设计之后,与会嘉宾还参与了展览的VR互动体验,虚拟进入并身临其境体验如园、避暑山庄清音阁与花神庙等处空间;展览的互动部分还依托老照片、虚拟复原及卫星图构筑起圆明园与避暑山庄之间的时空桥梁,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皇家园林的历史与今天。在二层展厅,嘉宾们观赏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版画、通过视频动画观看圆明园如园、避暑山庄清音阁和花神庙等的全方位复原景观,欣赏从圆明园流杯亭“曲水流觞”游戏到碧桐书院的宏大艺术时空转换,并认真观摩了如园和清音阁的精美建筑模型。

观展结束后,在圆明书院举行了展览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阚红柳教授以《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为题作主旨发言。将京城与塞外的两座园林等量齐观,有助于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学术研究方面的互为补充、互为佐证,乃至互为发明。首先是互为补充,主要体现在时间线上的互补和资料上的互补;比如圆明园陈设档,一直未知下落,对复原研究来说构成一定的障碍,但避暑山庄有热河园庭器物清档,主要收藏在辽宁省档案馆,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发挥其适当补充的作用。同样,在实体园林建筑方面,两座园林可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如圆明园的文源阁被焚,阁与书并毁,但文津阁则阁与书并存,通过两相比照,对还原文源阁无疑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互为佐证,通过园林之间关联互证的方式验证结论,强化或者修正研究观点。互为发明,圆明园与避暑山庄的关联研究一个实际的效果是纵向时间轴的延展和横向园林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和扩充,这种纵横开拓无疑有助于开展扩学科的综合研究,发掘更多的研究面向和研究专题,从而带动和推进学术发展。阚教授认为,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建筑、园林、艺术、美学、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资源,以数字成果的形式呈现和传播,是未来的方向。在推进数字人文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关联实现园林资源的互通、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院长以《清代紫禁城外的两大政治中心:三山五园与避暑山庄》为题作主旨发言。三山五园是京郊政治中心,避暑山庄热河行宫就是塞外政治中心,两者的辟建历史和意图都是调养身心、居园理政,在建设理念、文化、内涵、功能、园林、建筑、庙寺、水工,包括水源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也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珍贵的遗产价值和重要的当代功能,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宝秀院提议借鉴避暑山庄学,建立三山五园学,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研究建筑、艺术、宗教、文物多方面价值,把它作为艺术的、历史的珍品,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提供给人民。

承德文物局陈东总工程师以《避暑山庄的规划》为主题的演讲从自然条件,山、水、植物、动物四个角度分析了避暑山庄在建造前的特殊自然条件,康熙帝对于避暑山庄的规划更多的是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原有的山水、植物、动物景观,把它经过人工的改造和升级,形成更加好的园林。陈老师再从仙山神岛、野趣自然、古韵横生、建筑简朴四个方面介绍了康熙皇帝如何借助自然条件规划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最大的特点就是野趣的山水、植物、动物景观和建筑所组合成的特殊的、有机的、自然协调的园林景观。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仲华以《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为主题发言。他从历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角度谈了三点认识:

第一,避暑山庄与三山五园都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国家治理的策略、方略,是园居理政政治运行方式的体现。

第二,三山五园与避暑山庄作为卫星城、副中心,都对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二者建筑既有宗教民族文化,也有西方舶来文化,饱含丰富立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刘所长还认为,做好三山五园或者避暑山庄的文化开发利用对于今天政治文化与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尤其对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也是每一位中华人民关心所在。

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与会嘉宾围绕历史文化挖掘、遗址文物保护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苏怡主任认为园林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整体规划建设等方面做关联研究会产生更丰富的内容,同时对于展览而言,以“文化加科技”的形式,采用跨学科的、艺术综合的策展方式在当前非常重要,数字呈现的内容对观众也是有效的。

国家图书馆舆图组组长白鸿叶研究馆员分享了两条避暑山庄样式雷的档案资料,涉及到了古北口到避暑山庄中间的五处行宫,说明了当时的工程制度、装修与花销,也证明了雷家和避暑山庄的直接关系。

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王志伟主任观点在于同源研究时间的概念一定不能局限于南北写仿,写仿的结果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认知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不能用后知后觉,超越时代的方式去研究。进一步来看,宫廷史是人的生活史,宫殿为皇帝生活而服务,宫殿庙宇也离不开对居住人的研究考证。

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伍容萱副主任同样认为在景观与建筑空间背后,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研究的重点部分,不止皇帝,也有为皇帝直接提供服务的人。至于研究落地方面,落到为人民服务上,可以从饮食角度入手,打造文创饮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周庆山老师就文博信息化发表了三点想法。首先是关注跨学科数字人文的研究,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其次是打造图书馆研究、博物馆研究和档案关联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最后是加强文化数据的采集、标引、分类和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建还原园林山庄景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韶菡从文化基因对外推介的角度谈到关联展是于细微处观脉络,撷取非常多具体的文化基因元素,来再现历史,再现圆明园跟避暑山庄之间的联系。

圆明园研究中心吴祥艳教授认为数字技术让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呈现了超乎以往想象的结果,得益于现在的数字测绘技术、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一系列手段,把避暑山庄现存的一系列假山扫描后形成了完整的数据库,为研究做了更深入的支撑。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