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其他资讯
北京市海淀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作者:成志芬,张宝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04

海淀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郊, 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古为燕蓟之地, 金、元、明、清四朝古都之边隅, 今是以秀美的西山风景为依托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聚集区,是以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构成的现代科学教育和研究之地,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当代“新科技时尚之窗”。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名人故居众多。它们是海淀区悠久历史和名人文化的载体, 保护与利用好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海淀区名人故居的标准采用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的标准: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文革”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知名人士(含少量“文革”结束后去世的在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人士) 的出生地、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住所、虽短暂居住但却为其人生重要阶段的住所, 以及逝世纪念地等。经过核实, 海淀区名人故居共有28处。

(一)分布和建筑类型

海淀区的名人故居的分布比较集中, 它们分布于海淀区的东南部。

海淀区名人故居的建筑格局具有特色, 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西方风格的二层小楼, 如燕南园的王力故居等; 二是园林式的外宅, 如吴家花园等。这和海淀区名人的主要类型是相对应的: 北大的燕南园、清华的普吉院、中科院等曾是学界泰斗的荟萃之地, 名家大师的居留之所。所以文化类名人多,占42%。海淀区悠久的历史、舒适的环境吸引一些在政治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在这里建造外宅, 办公或休闲。所以政治类名人也多,占32%。海淀区艺术类、医学类名人的故居(占7%) 和经济类、军事类、科技类名人的故居(占4%) 较少。

(二) 保护现状

1.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

目前, 海淀名人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 被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 被列为海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现为文物暂保单位的有1处, 被列为保护院落的有6处,还有11处故居未列入上述保护项目。

2. 保护现状

海淀区名人故居整体保护情况较好(占56%) ,但是拆除情况严重(占17%) ,位居第二。私搭乱建、改建的故居有2处, 重建、一般、年久失修的故居各1处。保护较好的故居多分布于燕南园,重建的故居为海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萨利宅院。

(三) 利用状况

海淀区名人故居利用方式多样,分为单位办公、住宅、商业用房、纪念馆、空置、重建、拆除几种情况。被用作单位办公的故居最多,占32%; 被用作住宅的故居占18%, 其中为独户住宅的占11%,为杂院的占7%; 有17%的故居已被拆除; 被用作商业用房和纪念馆的故居各占11%; 有2处故居未能物尽其用; 有1处故居重建。

(四) 各种利用方式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

被辟为纪念馆、作为独户住宅、商业用房的故居保护现状均为较好; 用作单位办公的故居78%保护状况较好, 22%保护状况为改建; 现为杂院的故居保护现状均为私搭乱建; 2处空置的故居中,杨以德故居(杨家花园) 的保护现状为年久失修,贝希业故居(贝家花园) 的保护现状一般, 如图1所示。

二、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海淀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适用的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 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文化类名人的故居保护较为困难; 正式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较少; 一些名人故居未得到有效利用等。

三、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一) 进一步考证海淀区名人故居

保护与利用海淀区名人故居意义重大, 如果将其科学合理地组织进海淀区的总体规划建设中, 将不仅有利于海淀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延续, 还将为海淀的建设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提供优美的环境景观资源, 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城区个性。这无论是对海淀区历史文化保护, 还是现代化建设, 都将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核实到的28处名人故居可能还不是海淀区名人故居的全部名录,建议进一步考证海淀区的名人故居, 尽快尽早地将它们保护利用。

(二) 出台名人故居保护条例, 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管理部门

目前, 海淀区被拆除的故居占全部故居比例的排序位居第二, 已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的名人故居也未能幸免( 萨利宅院、鸡鸭佟宅) 。究其原因, 有诸多方面, 但主要的还是缺乏管理部门、适用的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虽然《文物保护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 是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和依据, 但北京市以及海淀区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建议制定《海淀区名人故居保护条例》或者《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 从而确定海淀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内容、保护职责、搬迁腾退政策等, 规范占有利用者的行为, 使现存的名人故居少受破坏。

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由文物部门主管,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故居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建议借鉴天津的经验, 将了解海淀区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部门, 如海淀区文管所文物科作为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权威机构。城建、文化、宣传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同时, 建议设立名人故居保护的社会团体, 如学术研究的协会、学会等。这样, 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可以经过一些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的讨论研究之后, 由权威机构统一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也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

(三) 正式对外开放、挂牌保护一批名人故居,尤其要挂牌保护文化类名人的故居

与北京旧城区相比, 海淀区正式开放的故居(曹雪芹纪念馆和双清别墅) 、挂牌保护的故居数量极少, 其他故居是自然开放或在一定的条件下开放, 这既和海淀区名人故居的性质有关, 也和其界定标准、审核程序有关。建议提出海淀区正式对外开放、挂牌保护故居的具体认定标准, 制定科学的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近期方案和远期规划, 尽快正式对外开放、挂牌保护各类, 尤其是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名人的故居。因为海淀区文化类名人的故居数量多、高集聚, 是其他区县所未有的现象,但由于这些名人以前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内, 而这些房子更新换代快, 除北大的司徒雷登故居( 因北大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和分布于燕南园的故居(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较好) 外,分布于清华大学、中科院的文化名人故居随时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可能。

(四) 以著名景点为依托, 加大宣传力度

每天到海淀区参观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分布于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以及与颐和园同是园林建筑格局的名人故居却门庭冷落。这说明海淀区名人故居的知名度比较低。除采取媒体宣传等方式外,可以以这些著名景点为依托,加大名人故居的宣传力度。如在各个景区, 树立与该景区相关的名人故居宣传牌和指示牌等。

(五) 正确理解保护与利用故居之间的关系, 有效利用空置的名人故居

目前, 海淀区28处故居中有2处空置: 贝家花园和杨家花园。贝家花园为贝希业于民国年间所建的一处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其南、北、西三面环山, 东向开阔, 依山势建3 组建筑群, 占地约1平方公里, 现为海淀区文保单位, 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杨家花园(杨以德的住宅) 与贝家花园相隔不远, 有三组建筑, 现部分已倒塌。这两处空置的故居占地面积很大, 这在北京市其他区县空置的故居中也是少见的, 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其实, 保护与利用名人故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手段。而就利用的形式而言, 名人故居不应被千篇一律地改为纪念馆(博物馆) , 既没这个可能, 又没这个必要。要树立“灵活多样, 综合利用”的理念, 应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如国外的只挂牌说明, 房子内部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等。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 将利用与文化展示、思想教育、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等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作用。以这种思想为指导, 可以将贝家花园和杨家花园结合起来, 联合周围的资源, 作为单位办公用房。也可以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行旅游开发。

* 本文选自《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4期(总第95期)。

*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请联系作者。

* 感谢张晓莲老师授权使用照片,转发请联系作者。

  热门信息
一位死在圆明园的皇后——孝全成...
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考谬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郭黛姮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
  最新信息
苏麻喇姑: 大清顶级宫女之谜/a>
剩有燕京烟九节, 白云观里会神...
蒜市口 蒜市口大街 蒜市口地方...
试论通州运河与元代以来的南北文...
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买卖街钩沉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阚红柳 顾问: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