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田野调查 >>
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论析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 陆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28

摘 要: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 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 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 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 一方面, 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 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 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 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 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 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关键词:土司制度; 老司城; 宗教坛庙; 时空分异;

一、选题缘起

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遗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1]老司城又名福石城, 为彭氏土司州治治所, 位于湖南永顺县城东灵溪河畔, 距永顺县城19.5公里, 地属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 土司时期曾为彭氏土司州治治所。彭氏土司, 从彭瑊占据溪州起[2]到彭景燧“改土归流”止, 历经五代、宋、元、明、清, 历时818年, 子孙相传28代, 共35位土司王。宋绍兴五年 (1135年) , 彭士愁第八代孙彭福石冲嗣位后于将州治从古丈会溪坪迁至老司城, 历23代土司[3], 宋、元、明、清四朝, 计589年。老司城鼎盛时期辖二十州, 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

1995年10-12月、1996年9月、1998年10-11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 先后三次对老司城及外围相关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 为配合《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维修工程方案》的编制, 再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历年的调查、勘探与发掘, 基本上弄清了城址各个功能区的分布情况, 宫殿区与衙署区处于城址的中心, 其周围分布有街道区、土司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功能区。[4]

据考古发掘资料, 溪州老司城的建设起于宋代, 复修于明代, 而宋元时期的司城遗址已经叠压在明代遗址之下。据发掘出来的溪州彭氏土司司城遗址而言, 其城址分为宫殿区、衙署区、街道区、墓葬区、宗教区和苑墅区六个部分, 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5]今天仍然可寻觅见的古建筑遗址有:土司内宫、土司东宫、土司寝宫、土司地宫、土司花园、御街、土司钓鱼台、碧花山庄、接官亭、茶亭、兵器库、烽火台、古城门、城堡、城墙、土王搏射坪、若云书院、土家摆手堂及20余处庵堂庙等。地面上还保留有祖师殿、玉皇阁、彭氏宗祠等珍贵文物古迹。

在一个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 (约375亩) , 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宗教坛庙40余个, [6]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以往学术界对老司城土司文化的研究, 重在土司世系的考证、土司司治的变迁、土司先祖的身份考辩以及土司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方面, 而对其宗教信仰文化研究却较少涉及, 更鲜有从宗教坛庙的角度对老司城土司文化展开研究。所幸的是考古发掘[7]、金石铭文[8]、历史文献及地方志文献, 重现了老司城宗教坛庙的时空分布状况。可以发现, 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构筑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权力渗透下的独特宗教地理单元, 这是土司政权调控民间信仰, 对国家正统文化及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二、老司城宗教坛庙的空间分异

考古专家把老司城南部划为土司时期的宗教区。因为考古勘探这里“可以确认的坛庙就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4]《永顺宣慰司志》所载当时老司城宗教庙宇, 有玉极殿、崇圣殿、观音阁、城隍庙、水府阁、八部庙、社稷坛、福民庙、伏波庙、稷神坛、吴着祠、五显祠等12座庙宇, [9]大部分集中在老司城南部。可以发现, 老司城宗教坛庙既有宗法性传统宗教坛庙, 也有道、佛教及官宦信仰等分属不同宗教系统的坛庙, 呈多元并置状态;其二, 老司城宗教坛庙分布, 并不只是分布在老司城南部一带, 在整个城区都有, 呈杂然相间与交错之态。

(一) 道教类庙宇:祖师殿庙宇群、城隍庙、五显祠、文昌阁

《永顺宣慰司志》所载老司城宗教庙宇中, 道教建筑有玉极殿、崇圣殿、城隍庙、五显祠等4座。其中, 玉极殿、崇圣殿统属祖师殿庙宇群;清中后期, 则增修了文昌阁。

1.祖师殿庙宇群

老司城遗址区最醒目且遗存最为完好的宗教庙宇当属祖师殿庙宇群, 目前尚存祖师殿、皇经台、过亭、玉皇阁等四大建筑。该建筑群位于老司城遗址区南1.5公里处的玄武山麓, 海拨为260米, 被称为“罗汉晒肚”山的二级台地上, 依山面水, 座东朝西, 东距玄武山500米, 南距龙洞500米, 西距灵溪河100米, 西北距老司城1000米。在距祖师殿东100米处的龙洞台地上, 考古发现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 可能为祖师殿建筑组群原址, 原址残留莲花纹滴水、瓦、砖和瓦当, 表明这里曾建有围墙。10祖师殿庙宇群共有11级人工开挖的小型台地。哼哈二将殿、祖师殿、皇经台、过亭、玉皇阁分别位于第4、第8、第9、第10及第11级台地上。[11]民国十九年的《永顺县志》载:“祖师殿, 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 (937年) 建, 正殿柱四, 大数围。上架木枋处, 无斧凿痕, 真神工也。相传为公输子显灵所建。”[12]《永顺宣慰司志》载:“玉极殿在司治东南二里, 有山名真祖山, 建殿崇奉玉帝”。[13]真祖山就是今天的玄武山又称罗汉山。14此山在司治东南二里, 即距离土司王宫殿外东南二里。又载:“崇圣殿在玉极殿右次, 建殿崇奉玄帝。”[13]可知, 崇圣殿在玉极殿的右侧, (民国) 《永顺县志》载:“崇圣殿在玉极殿右, 以祀玄帝 (李氏县志) ;崇圣殿在司城东南, 后有玉极殿。二像系铜铸, 土司彭翼南建 (府志) ”。[15]由此记载可知, 在玉极殿右侧应有一栋供奉玄帝的建筑物, [16]并可推断, 明时崇正殿和玉极殿即为清同治年以后所称的祖师殿和玉皇阁。[17]改土归流后, 祖师殿建筑群开始没落, 逐渐倒塌废弃, 唯依稀可见整体建筑格局。20世纪50年代后, “祖师殿建筑群仅存现尚保存的大殿, 后将灵溪河对岸的庙宇建筑搬迁至此, 多随意拼装, 已经失去原有的格局, 从而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格局。”[11]

2.城隍庙

城隍庙遗址位于老司城河东城区朱家包北侧高约3米的山包顶部, 高程317米。东距太平山600米, 与若云书院仅一墙之隔;南为朱家包;西临五铜街;北距老司城内罗城约300米。城隍庙专祀城隍大王, 《永顺宣慰司志》载:“城隍庙在五显, 城隍大王。”“土司城隍庙:在旧司城, 明中建。”[13]老司城城隍庙早在清雍正“改土归流”初期, 即已拆迁至今永顺县城猛洞坪一带。现依稀可辨识遗址面积大小约为1500平方米, 地面墙基、建筑平台等遗迹因长期耕种而完全消失, 地上由后人垒砌的土地保坎之中有大量砖头、碎瓦, 地下出土物为残缺的雕花砖、瓦脊和瓷片。这些地下出土物中, “残长9.5-11.8、宽9.3-11、厚2.7-7.5厘米不等的雕花砖上有莲花纹、卷草纹等纹饰, 残长10.7、宽6.2、厚5.9厘米不等的滴水上有花纹, 残长16、宽10、厚3厘米不等的圆形器盖上有莲花纹, 残长4.5、宽3.5厘米不等的青花瓷片内绘花草图案。”[18]

3.五显祠

五显祠紧邻城隍庙[19], 遗址在山包顶部, 相对高度为3米, 整个遗址面积为500平方米。乾隆《永顺县志》载:“五显祠在司治圣英殿后, 武宗正德间建, 以祀五显灵官。”[20]五 显大帝系道教护法神, 为城隍大王及属下护法四圣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和关羽, 民间俗称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永顺县志》载:“五显祠在司治圣英殿后, 武宗正德间彭明辅建, 以祀五显灵官。案, 灵官不知何时人, 惟道家常称之。……明成祖时, 道士周思得行其法于京师, 成祖闻之, 亲祷灵官, 有求辄应。遂命设像致祭, 列入祀典, 是为崇奉之始。……盖亦神道设教之意也, 故土司亦立专祠祀 之。”[21]由于土司是本着“神道设教”的目的建造五显祠的, 因而, “改土归流”之后, 五显祠便“故址荒不可见”[21]了。

4.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衙署区中部西侧的第二级台地上, 原为土司时期雅草坪的关帝庙前殿。该建筑于清朝同治年间建, 三层松柏木楼, 通高十六米, 为典型的土家族民族风格的吊脚楼式建筑, 歇山顶, 三面加披, 面阔三间, 通面阔11.6米, 进深两间加后披, 通进深12.1米, 高11.3米, 面积201平方米, 共12个柱子。二楼与关帝庙地面持平, 三楼供奉文昌菩萨。建筑基础不实, 柱础多样, 建筑构件拼凑现象明显。[22]雅草坪文昌阁的修建, 与玄武山祖师殿道教场所相呼应, 标志着老司城道教发展到极盛。

(二) 祖先信仰系列坛庙:八部大王庙、吴着庙与吴着祠、世忠堂、绳武堂及土王祠

1.八部大王庙

考古发现, 老司城八部大王庙实为祭坛, 而非庙宇, 上面没有修建庙宇类建筑物, 只是一个定期举行椎牛祭祀八部大王的露天祭坛。[23]该祭坛位于老司城宫殿区对岸喻家包西南侧的麒麟山山顶。山顶高出灵溪河河床约30米, 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周边高约70厘米的矮墙, 墙体两面平整。

“八部大王”是酉水流域土家族远古祖先神、族神, 因其共有八个部落或八峒而得名。八部大王庙在湘西酉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分布广泛, 仅酉水上游就有数十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都建有八部大王庙。[24]金石铭刻仅见保靖县拔茅乡水坝村境内的酉水河北岸黔山下, 清乾隆二年 (1737) 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坛庙遗址两边的对联:“勋犹垂简篇弛封八部, 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老司城祭祀八部大神的历史久远。 (正德) 《永顺宣慰司志》载:“八部庙在司治前江之西岸凹内, 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巫祀, 试白水牛, 以祈一年休祥。”[25 ](乾隆) 黄德基《永顺县志》载:“八部庙, 司治前江之西岸凹内, 庙自古设, 以祀八部大神, 每年正月初一用白水牛以祈祥。”[26]文献中所提及的八部大王庙其地点与民间传说大致吻合。

2.吴着庙与吴着祠

老司城河东城区发现有两处吴着遗址, 考古学家分别称之为“吴着庙”遗址和“吴着祠”遗址。吴着庙遗址位于高程为316米半坡上, 东南距紫金山墓群约50米, 西为左街, 北为内罗城衙署区。从明朝开始, 这里曾建造面阔约1丈、进深约1丈、高丈余的小庙一座, 内供吴着冲木雕塑像一尊。该小庙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现已遗址不存。[27]吴着祠遗址位于高程为374米的山包顶部平台的农田之中, 依山而建, 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其背倚东南的山包, 东北为碧花庄, 西北为灵溪河上面的悬崖, 西南为宫殿区。残存三段砖石垒砌、油灰填缝抹面的建筑墙体以及用大小不一的河卵石砌成的天井。其中, 北部墙体残长20米、厚1.5米、高2米, 中部墙体残长4.5米、厚1米、高2.7米, 南北走向的墙体残长3.4米、厚0.45米、高0.4米, 有一个被清理出来的天井宽1米、长3.1米。遗址内曾出土筒瓦和卷瓦, 铺设有踩踏凹痕的地砖, 墙体内残留青花瓷2片。墙体和天井的前面, 为占地数亩的平地“吴着坪”。该吴着祠则是地方文献所指吴着祠, 民间百姓口述中所指的“吴着坪”或“吴着坪宫殿”。[28]

3.世忠堂、绳武堂及土王祠

土王祠是供奉彭氏土司的宗祠, 其前身是彭氏祖庙世忠堂和土司祠堂绳武堂, 雍正“改土归流”后改称“彭氏宗祠”。土王祠位于衙署区东部, 第五层台地上, 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 为清代部分重修。土王祠面阔三间, 通面阔13.6米, 进深四间, 通进深9.7米。原来土王祠内陈列十位土司的木雕座像, 有几位站立的人物, 一个叫鲁利咯巴, 另一个叫科洞毛人, 是土司时代有名的力士。现在的泥塑皆为重塑。

土王祠的修建有很长渊源, 基址也经多次迁移。据《永顺宣慰司志》记载:“正厅后堂一座五间, 名奉先堂, 祀历代口口”;“中厅一座五间, 名‘绳武堂”’[29]。该资料表明, 它们属于“一座五间”的建筑。这两座建筑建造于不同的空间, 其中奉先堂则位于衙署区“西院”的南侧, 绳武堂位于宫殿区的东南门内, 它们各有碑铭一块。世忠堂老碑铭文《世忠堂铭》是彭世麒时期由江西吉安人刘建以韵文的形式撰写的, 历述从始祖钱铿至彭世麒的丰功伟绩。[30]绳武堂老碑刻于“皇明万历十九年岁次辛未仲春”, 是永顺第二十六代土司彭元锦邀请“文林郎、知四川重庆府江津县武陵洞街陈一能”撰写的。据调查, 此碑长6.7尺、宽2.9尺、厚0.7尺, 原竖立在司城老祠堂边。[31]此碑所在的“老祠堂边”被指认为“宫殿的右侧祠堂边”。[32]

丁亥大火[33]后五年, 1652年, 彭弘澍重建彭氏祖庙奉先堂和土司祠堂绳武堂, 并重雕十八土司神像。“改土归流”后, 绳武堂改称“彭氏宗祠”。同治九年 (1870) , 首士彭上标等人迁建彭氏宗祠于衙署区。[34]民国二年 (1913) , 首士彭上品等人配建彭氏宗祠外楼, 并将石鼓摆放于彭氏宗祠门口。[35]目前所见老司城遗址河东城区衙署区的彭氏宗祠, 就是迁建后的彭氏宗祠。[36]现存主体建筑的后殿为清同治年间重修。

(三) 自然崇拜类坛庙:五谷庙与福民庙、稷神坛、土地堂与社令坛

1.五谷庙与福民庙

清代文献所称五谷庙即明代文献中的福民庙。五谷庙即供奉五谷神的坛庙, 是土司政权每年定期组织农事祭祀仪式的场所。考古发现, 五谷庙位于老司城喻家堡西部小河沿岸的“五谷包”顶部和第二台地上, 海拔高程为308米。遗址距小河对岸的青岗包20米, 东为喻家堡要塞, 南距渔渡街南端的狮子口200米左右。遗址内发现残长为17.3-18.5厘米、宽为16.3厘米的大量瓦片, 旁边还有人工修整过的条石。[37]据老司城乡土专家提供的材料, 五谷庙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 坐西朝东, 占地面积为五亩, 其前殿五柱三间, 殿内供奉五谷神及掌管丰收的诸位神灵如搬山、填海、风、雨、雷、电等神灵。《永顺宣慰司志》载:“福民庙在白砂溪内, 原祖建祠, 以祀五谷神。”[38]可知福民庙建于老司城河西城区渔渡街南端的白砂溪内, 其位置与清代文献及田野调查中所称五谷庙一致, 庙内供奉五谷神。

2.稷神坛

专门用于祭祀农神后稷的神坛。老司城考古专家没能指出稷神坛的具体位置。但据明史《永顺宣慰司志》载:“稷神坛在锡帽山前, 原有坛。每年祈祀其神, 常有人见穿红袍戴乌幞头。”[38]乾隆《永顺县志》亦载:“稷神坛在锡帽山前。”[39]可知稷神坛的空间位置, 在老司城河西城区的锡帽山前, 其对岸是河东城区内罗城的宫殿区和外罗城的吴着坪, 相传这里每年都在梯玛主持下举行祭祀稷神的仪式, 以祈农业增产。

3.土地堂与社令坛

专门祭祀土地神的祭坛。柴焕波在老司城遗址考古中注意到老司城城区的土地堂, 发现几乎每个坊都有一个土地堂:正街上的土地堂叫地灵坊, 与衙署墙体属于同一时期;右街上的叫人杰坊, 它早期为明代土司所建, 后来在清代中晚期经过了两次重修;正街北端糖坊包的土地堂称为堂坊, 现已不存;东门外的桂花树下的土地堂称为显应坊, 遗迹尚存;五屯街北侧的土地堂, 遗迹尚存;距关帝庙五、六十米的朱家台后面有一个土地堂, 现已不存;五屯街河边的鲁纳铺有一个土地堂, 遗迹尚存;灵溪河对面马坊口, 称马坊, 现已毁;马坊口水并附近有一个土地堂, 称为四泽坊, 现已不存。渔渡街因形成时间较晚, 而没有设坊。还有老司城南郊的龙潭城设有2个坊, 总共11个坊, 每个坊均设土地堂。[40]这些土地堂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土地堂在明清史书中被称为社令坛。明正德《永顺宣慰司志》载:“社令坛在司治东南那乃浦岸。每年遇春秋二社, 椎牛以祀, 原无祠。”[41]社令坛设在老司城河东城区东门外郊区祖师殿正下面的被称为“那乃浦”的灵溪河岸, [42]乾隆时期黄德基的《永顺县志》悉数照录了这种表述:“社令坛在司治东南那乃浦岸, 每年春秋二社, 椎牛以祀, 原无祠。”[43]可知老司城一带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土地神仪式, 其间有椎牛活动。这种习俗, 时至今日在老司城周边地区仍有遗存。

(四) 佛教信仰系列庙宇:观音阁

观音阁是老司城发现唯一的佛教庙宇。其遗址位于老司城南灵溪河东岸的望乡台山腰处, 俗称“美女梳头”的山肩上, 建筑群座西南朝东北, 与祖师殿遥遥相对, 高程364米, 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有通高二层的歇山顶木结构建筑以及观音佛殿、雨公电母殿等建筑。观音阁下方半山腰有玉泉洞, 是观音阁的组成部 分。[44]据 田野调查可知, 该阁与钟毁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原观音阁内有铜钟一口, 铭文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据铭文可知该钟系明正德二年 (1507) 五月二十四日永顺宣慰使彭世麒置并铭[45]。

有学者认为, “老司城观音阁还不是永顺土司时期建造最早的佛教建筑, 建造最早的佛教建筑是老司城北部远郊颗砂行署南侧的观音庙‘蟠桃庵’。”[46]其实不然。查史可知, 颗砂蟠桃庵龙虎殿前原有一铜炉, 铜炉今虽不再, 但其铭文录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 从其铜炉铭文可知, 颗砂蟠桃庵是彭世麟于明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所建。[47]而老司城观音阁铜钟铭文明确显示, 明正德二年即1507年, 由永顺宣慰使彭世麒置并铭, 而非明嘉靖未年彭翼南建造。

(五) 官宦信仰系列庙宇:关帝庙、“神武祠”、“圣英宝殿”、水府阁

官宦信仰是指根基于原始宗教信仰但又融摄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形式。土司时期是老司城官宦信仰迅速发展时期。老司城官宦信仰主要体现为关帝信仰。

据老司城考古资料, 关帝庙遗址位于老司城东南一高台上, 高约20余米, 小地名称“关帝包”, 高程329米, 面积600平方米, 坐东朝西, 三面环水, 与文昌阁遗址相邻。现存部分堡坎墙基保存较为完好, 残长4.5、厚0.4、高1.2米, 墙下有进入关帝庙的门道和台阶, 门道高0.8米, 深0.86米, 建筑墙体和门道均用卵石砌成, 用桐油石灰抹面, 堆积中发现大量的砖瓦碎片。建筑原为歇山顶木构建筑, 有斗拱, 建筑样式与祖师殿相似。庙中原有三个铜像, 祀关公、周仓、关平, 此外有青龙偃月刀、大铜钟和用两张大牛皮蒙的整 鼓。[48]

老司城关帝庙原有一铜钟, 系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 永顺宣慰使彭元锦书丹铸, 宣慰使彭廷机同造。[49]铜钟铭文提供了明万历老司城关帝庙修筑的时间、地点、原因, 庙内陈列神像及神物, 同时也可知关帝庙又有“神武祠”“圣英宝殿”之称, 就是说“神武祠”和“圣英宝殿”属同一座建筑。其记曰:明万历十五年 (1587) , 元锦袭职之次年, 梦“帝锡予以大刀红马, 予即刻象, 立殿于将军山顶, 书其额曰‘神武祠’。又蒙神节降护持, 酉之役三战三胜, 播之役捷音屡奏, 保之役十一战十一胜”。并蒙神赐子嗣, 所以“再立殿于回龙山之上, 题其殿为‘圣英宝殿’, 乃命工范铜铸钟鼎一, 悬于庙左, 用彰神 武, 而为之铭”[50]。老司城关帝庙另有铜炉一鼎,[ 51]铭文落署“万历甲辰岁明月吉日衷白主人造”。[50]“万历甲辰岁”即万历32年 (1604) , 建造人“衷白”系彭元锦名号, 明万历十五年 (1587) 彭元锦任永顺宣慰司, 在位45年。

查史又知老司城关帝庙亦即水府阁。《永顺县志》载:“水府阁:在司治城前, 土官彭宏澎建, 上祀关帝。”[52]《永顺宣慰司志》载:“水府阁在司治东南龙洞前。”[53]水府阁供奉关帝, [54]也即土司彭元锦铜钟铭文所说的“圣英”, 庙宇位置也在回龙山上,[55]二者实为同一庙宇。

三、老司城宗教坛庙的时间分异

彭氏入溪州开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依据考古材料、金石铭文, 结合明正德《永顺宣慰司志》《历代稽勋录》[56]及地方志等, 可大致知晓老司城宗教坛庙的时间分异状况。

(一) 彭氏入溪州之前: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

彭氏初入溪州[57], 并非为溪州政治文化的开创者, 其时溪州早有自己的社会组织, 有自己的酋长, 即老蛮头吴著冲。[58]据民间口述史料, 溪州彭氏之前的酋豪至今依然有名的有吴著冲、春巴冲和惹巴冲三人, 并且三人已经结为义兄, 共同治理溪州。老蛮头吴著冲曾在距司城25公里的吴王屯山顶修筑吴王厅。这在民国十九年《永顺县志》有所反映:“吴王厅, 县东北八十里外塔卧保, 四面陡绝, 仅一线路可通, 山顶平坦, 有似厅堂。相传五代时老蛮头吴着僭称王号, 尝屯兵于此, 故又称吴王屯山。今遗址尚存。[59]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传说中, 吴王屯山因老蛮头吴着在山顶修筑吴王厅而得名,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蛮头吴著冲的军事势力曾经扩充至后来的老司城周边地区。

在彭氏入溪州之前, 溪州地区盛行的是土家族传统宗教信仰, 老司城已有自己的原生性宗教信仰, 即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的原始宗教信仰, 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等, 尤以祖先崇拜为核心, 具有鲜明的血缘与地缘小群体性。这类原生性宗教信仰的实体形式在老司城主要有地母坛、八部大王祭坛、土地坛等。田野发现上别些松枣附近山上有地母堂, 称为“庙堂枯”, 该庙堂占地3亩, 前后两个天井, 后面天井的正殿内安放地母娘娘、王灵官菩萨, 并有雄狮抱钟、大鼓各一, 左侧偏殿供奉彭氏先祖灵位, 前面天井为摆手堂。[60]民间传说, 地母赤身裸体住在岩洞里, 每夜要个年轻后生陪她过夜, 天亮时, 将后生吃掉。故须设坛敬拜, 或请土老司作法驱逐。[61]老司城附近地母堂的发现, 表明该土家族传统宗教信仰确为久远, 还残留着原始社会吃人遗风。

摆手堂是土家族先民祭祖摆手的重要场所。土家族先民大摆手所祭祖先即为“八部大王”。[62]萌生于氏族部落社会的信仰与崇拜形式, 具有强烈的血缘和氏族部落特征。出土于今保靖县拔茅乡水坝村, 现存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的一截石碑, 证实了“八部大王”的存在:“首八峒, 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 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 盖以咸镇八峒, 一峒为一部落。”永顺县弄塔《王氏族谱》记其远祖名墨着冲, “其先避秦奔楚之溪州, 古为黔中地, 因避秦南来, 先入蛮地, 立基于王村 (今永顺王村) , 结草于庐, 羁栖于此。夫坐镇即久, 仍得习蛮人风俗, 解其语言, 探其巢穴, 于蛮驯者抚恤之, 冥顽者诛戮之, 然后征八蛮, 平九荒, 定五溪。”今土家族祭祀土王的摆手堂所贴的对联即为:“守斯土, 抚斯土, 斯土黎民感恩戴德, 同歌摆手;封八蛮, 佑八蛮, 八蛮疆地风调雨顺, 共庆丰年。”表明“八部大王”信仰在土家族地区影响之深。

(二) 彭氏入溪州之初:外来宗教坛庙的修建

彭氏入溪州之后老司城宗教坛庙的大致情况:一方面, 传统宗教坛庙继续存在, 并增修了吴着祠;另一方面, 外来宗教坛庙祖师殿开始修建。

1.吴着祠的修建

吴着祠是祭祀老蛮头吴着冲的庙宇。吴着因被彭氏逐死于龙山洛塔, 其仇魂不散常作祟, 故彭氏立祠祭祀。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方志多有记载。明正德《永顺宣慰司志》载:“吴着祠在司治左半坡街, 建祠以祀古之王老吴着送。”[63]清乾隆《永顺县志》载;“吴着祠在司治左半坡, 以祀古之王老吴着送。”[64]

彭氏到来之后, 彭氏势力与当地酋豪势力之间发生一场豪战, 该过程在乾隆《永顺府志》有载:“吴着败走猛峒, 瑊复率众击之, 吴着复逃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归瑊, 瑊令伯林合攻吴着。吴着又遁入洛塔吾山, 困毙其处。……吴着毙后, 瑊以洛塔之地酬向氏, 余土尽归于瑊, 后吴着为祟, 瑊乃建祠祀。今永顺旧司城, 犹有吴着祠, 土人争赛焉。”[65]建祠的原因, 一方面, 与吴著冲性格有关。《龙山县志》载:“相传吴著冲为人准头高耸, 上现红光, 必多杀戮。家人知其然, 以妇女数人裸体戏舞于前, 辄回嗔作喜, 土民所以有摆手祈禳之事。当年彭瑊地因惧吴著冲为祟, 立祠祀之, 至今赛焉。殆所谓取精多而用物宏, 其魂魄尚能为厉者与?”[66]可知, 吴着祠系为彭氏土司而立, 之所以如此, 是畏惧吴着生性“多杀戮”, 故死而为其“送阴灵”。民国《永顺县志》载:“吴着送阴灵作祟, 彭氏懼, 乃建祠以祀。今祠尚存, 旧司城土人报赛亦必及之。”[67]“建祠以祀”盖出于同样原因, 是为防其阴灵“作祟”。另一方面, 结合后来老司城及酉水流域土王祠的大范围兴建, 可知以弥合政权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政治需要也是重要原因。乾隆陈天如《永顺府志》载:“永顺之吴着祠, 亦无确据, 至今报赛不绝。倘托以神奇, 著之编简, 岂仅赞襄司命, 不几近于鳖令杜宇之说乎?”[68]表明在民间社会, 人们虽对吴着祠的渊源所知“亦无确据”, 但仍“报赛不绝”, 可见吴着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之深。考古发现老司城附近义渡田墓地出土的明代隆庆年间买地卷中有“屋著大村”的名字, 在明嘉靖十年铸造的祖师殿铁钟中, 也可见“屋著大村”的字样。

2.始建祖师殿

有关祖师殿建筑时间, 史书语焉不详。 (同治) 《永顺县志》卷八《杂识》载:“祖师殿在旧司城, 晋天福二年 (937年) 建也。”[69]民国十九年的《永顺县志》因袭前志“唐志·杂记”:“祖师殿在旧司城, 晋天福二年建。”[70]晋天福二年 (937年) 正是彭士愁继任溪州剌史的第29个年头。[71]依此载可知, 彭士愁继任溪州剌史后, 因崇信道教, 开始建造祖师殿。但奇怪的是, 明代史料中对彭士愁建造祖师殿事宜未作记载, 始对祖师殿有载的历史文献见于明《永顺宣慰司志》, 从其有关记录可知彭世麒时期, 当时老司城道教宗教庙宇已有玉极殿和崇圣殿。[72]有鉴于此, 清代及民国所载晋天福二年 (937年) 彭士愁建造祖师殿一事是否确实可信, 仍待考。

(三) 彭福石冲到彭元锦:多元宗教坛庙并置格局的形成

宋绍兴年间承袭溪州刺史的彭士愁第八代孙彭福石冲 (1113-1193年) 继任溪州刺史, 嗣位后于宋绍兴五年 (1135年) , 将其州治从会溪坪迁于灵溪河谷、福石山下的福石城, 即老司城。[73]迁司治所于老司城, 是老司城多元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 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彭翼南、彭元锦等土司之于老司城宗教坛庙的修建作出了较大贡献。

由《永顺宣慰司志》可知彭世麒时期 (1477-1532年) , 老司城宗教坛庙已呈多元并置状态, 道观佛寺与宗法性传统宗教坛庙多元并存。据《历代稽勋录》载, 正德十五年 (1520年) , 彭世麒在老司城“建立祠祀, 壮修社学”。[74]其胞弟彭世麟, 退任土司代办之后, 于正德十—年在颗砂别墅东面修建了蟠桃庵, 并添置了铜观音、花瓶等, 正德十六年还铸造香炉、铜钟各一。“ (正德) 十—年 (1516年) , 彭世麟致仕, 恬退之余, 常怀养恩之恩, 为母求寿, 因于颗砂别墅之东建修佛阁一座, 名曰“蟠桃庵”, 施铜命匠, 铸造观音一尊, 并合堂圣像, 花瓶一对, ……十六年 (1521年) , 更铸香炉一鼎、铜钟一口, 以酬神恩, 永为侍奉, 并祈兄年永久, 侄爵显荣。”[75]彭明辅(1495-1567年) 于明武宗正德年间修建了五显祠。地方志是这样记载的:“五显祠在司治圣英殿殿后, 武宗正德间彭明辅建, 以祀五显灵官”。[76]彭宗舜于嘉靖十年 (1531) , 为老司城祖师殿铸造“雄狮抱钟”一鼎。钟鼎铭文266字, 记:“上愿皇用, 清穆圣寿, 攸长更始, 官长安荣, 封疆永固;下及众属, 均优康宁, 俗美岁丰, 民安物阜。”铭面分四等份, 每份前铸“皇图巩固”“法轮常转”“道日增辉”“帝道遐昌”大字。[77]彭翼南[78 ](1536-1567年) 继位当年即重修祖师殿, 民国《永顺县志》载:“崇圣殿在玉极殿右, 以祀玄帝。崇圣殿在司城东南, 后有玉极殿, 二像系铜铸, 土司彭翼南建。”“观音阁在司治南三里, 以祀观音大士, 其山名石佛。大士像系铜铸, 土司彭翼南建。”[76]“布政使坊在内龙保西坝湖, 明嘉靖中为进阶昭毅将军、布政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彭翼南立”。[76]向盛福根据老司城《向氏族谱》和《魏氏族谱》认为: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起三年内, 彭翼南重修了祖师殿, 新修了祖师殿前殿、玉皇楼, 修缮了玉皇阁、观音阁、城隍庙, 另新修了关帝宫, 占地三百八十平方米。[79]彭元锦 (1572—1632年) 在位四十五年, 主要是在雅草坪 (有的称为福石坪) 一带建造了牌坊、神武祠 (将军山祠、圣英殿) 、彭氏宗祠。

可见, 老司城宗教坛庙空间分布密集度高, 类型复杂, 不同类型的宗教坛庙呈多元并置状态, 其与历代土司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小结

1.在彭氏入溪州之前, 土家族主要信仰传统宗法性宗教, 已有本民族的宗教坛庙。随着彭氏入主溪州, 开始了外来宗教坛庙的修建。老司城佛教发展于彭世麒时期, 道教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 与土司之推动有直接关系。此外, 彭明辅、彭宗舜、彭元锦等土司也对老司城多元宗教坛庙并存格局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其间, 一方面, 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 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80]另一方面, 佛道教及官宦信仰得到发展, 并迅速地本土化, 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

2.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格局反映了土家族民众信仰心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这与土家族崇巫信鬼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原始宗教信仰的世俗功能性价值取向有关。土地坊等自然崇拜祭坛与重男祖崇拜的八部大神神坛、土王祠、彭氏宗祠始终发达, 表明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传统之深厚。正是依从和强化传统信仰中的地缘与祖先血缘关系, 土司家族权威才得以逐渐凸显。

3.围绕坛庙, 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祭祀礼制, 并礼俗化, 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的文献史料对于祭祀的神灵、仪式的内容及其举行的日期, 有着明确的记载。其礼俗化结果, 是在土家族地区, 逐渐形成主从有序、尊卑有序的儒家伦理观。

4.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 这是土司政权主动调适地方文化, 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注释

[1 ]2015年7月4日, 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老司城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此次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土司遗产”, 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2] 彭瑊公于开平间归顺, 梁太祖开平戊辰元年 (公元907年) 朝议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 (即彭士愁) 为静边都指挥使, 守溪州刺史。彭氏开始统治溪州地区。世袭其职。

[3] 历经彭福石冲、彭安国、彭思万、彭胜祖、彭万潜、彭天宝、彭源、彭仲、彭世雄、彭显英、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彭翼南、彭永年、彭元锦、彭弘澍、彭肇相、彭廷椿、彭泓海、彭肇槐等23代土司。

[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考古》2011年第7期, 第33-38页。

[5]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湘西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永顺老司城》 (内部资料) 2012年, 第56页。

[6] 其中包括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道观、佛寺、官宦信仰坛庙20余座, 另有土地坊20余个。

[7] 主要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考古》2011年第7期;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编《永顺老司城》2012年打印本;张涛:《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祖师殿区考古发掘报告》, 《湖南考古辑刊》2015年第11期等。

[8] 这些金石铭刻主要有:司城祖师殿雄狮抱钟, 明嘉靖十年 (1531) 三月五日, 永顺前宣慰使彭世麒、前宣慰使彭明辅、宣慰使彭宗舜造;老司城观音阁铜钟, 明正德二年 (1507) 五月二十四日永顺宣慰使彭世麒置铭;老司城关帝庙铜炉, 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永顺宣慰使彭元锦铸造;老司城关帝庙铜钟, 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 , 永顺宣慰使彭元锦铸;颗砂蟠桃庵铁香筒, 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 (1646) 九月十九日造。以上金石铭刻, 除司城祖师殿雄狮抱钟, 今藏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祖师殿, 保存完整外, 余铜钟、铜炉、铁香筒等均毁于文革, 所幸铭文均收录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 田野访谈中也均得到目击证人的证实。

[9]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10 ]《永顺老司城 (上册) 》, 内部资料, 2012年打印本, 第130页。

[11] 张涛:《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祖师殿区考古发掘报告》, 《湖南考古辑刊》 (第11集) 2015年版, 第190页。

[12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六“地理”, 民国十九年刊本。

[13 ](11)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14] 玄帝, 即玄天上帝, 又称真武大帝,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玄武崇拜, 系道教崇奉的主神。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讳, 曾改玄武为真武。

[15]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民国十九年刊本。

[16] 田野调查可知, 玉皇殿往上与主殿旁曾有建筑物, 待考。

[17] 之所以更名, 一种解释是:“明天启初, 有张姓自豫章广信府来永, 应宣慰聘也。时天师授以上帝真经三卷, 上有天师朱印。历二百余年, 颜色如故, 现存旧司城玉皇阁, 香火供养, 每值旱, 邑人齐戒沐浴, 请经虔诵即雨。” (清) 魏式曾:《永顺县志》卷八“杂识”, 同治抄本。盖有张天师朱印的“上帝真经三卷”收存于崇正殿, 二是玉极殿有过“崇奉玉帝”的历史。参见成臻明:《土司城的建筑典范——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即功能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第265页。

[18]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编《永顺老司城 (上册) 》, 2012年打印本, 第134页。

[19] 也有学者把五显祠作为城隍庙的前半部分, 参见成臻明:《土司城的建筑典范——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即功能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14年第268-269页。

[20]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21]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民国十九年刊本。

[22] 《永顺老司城 (上册) 》, 2012年打印本, 第81页。

[23] 同上, 第136页。

[24] 周明阜:《凝固的文明》,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13页。

[25]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26]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27]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编:《永顺老司城 (上册) 》, 2012年打印本, 内部资料, 第135页。

[28] 同上, 第135、136页。

[29]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30] 彭剑秋:《溪州土司八百年》, 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113-114页。

[31] 萧卓夫:《溪州土司名胜拾萃》, 民族出版社, 1997年, 第98页。

[32] 向盛福:《土司王朝》,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年, 第236页。

[33] 据《永顺府志》转《永顺司宗图》云:丁亥 (1647) 冬, 马王二贼犯境, 焚毁衙署, 延及宗祠, 神主悉成灰烬, 之冬, 又遭高李之乱, 于壬辰年 (1652) 方得重建。 (清乾隆) 《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

[34] 迁建时, 原址午门两端的红砂岩条石被用于筑建宗祠的台基和台阶, 原木雕刻的十八位土司神像以及彭元锦时期所立的“彭氏祠堂碑”石碑一并迁至新建的彭氏宗祠陈列, 只是一对石鼓和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二月建造的《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中涵德政碑》仍留原址。

[35]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民国十九年刊本。

[36]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编:《永顺老司城》 (上册) (内部资料) 2012年打印本, 第91页。

[37] 同上, 第134、135页。

[38]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39]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40] 柴焕波:《永顺老司城——八百年溪州土司的踪迹》, 岳麓书社, 2013年, 第62、63页。

[41](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42] 据永顺县文物局副局长雷家声副研究员介绍, 在老司城前往上别些的道路右侧彭家老寨、瓦场那里, 当今有一个地名叫做“那乃土”。笔者观察“那乃土”位于老司城以西, 它是否为《永顺宣慰司志》所指的“司治东南那乃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3]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44] 石洞中有清泉, 石洞较宽敞, 面积约200平方米, 洞深22米, 洞口宽10米, 洞口有残墙长10、宽0.8、高0.5米, 石洞北壁有木柱痕迹, 并出土一块陶片, 推测当时在洞内有木构建筑。参见成臻明:《土司城的建筑典范——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即功能研究》, 第283页。

[45] 志载“永顺宣慰使思斋, 彭世麟置并铭”, 有误, “麟”应为“麒”。彭世麒, 字天祥, 号思斋, 彭显英长子, 明弘治五年 (1492) 袭职, 正德五年 (1510) 传子明辅。彭世麟是宣慰使彭世麒的胞弟, 曾担任土司代办, 并未袭宣慰使职。

[46] 成臻铭认为:“老司城石佛山一带的观音阁及阁内观音大士铜像, 是明朝嘉靖未年永顺第二十四代土司彭翼南建造的。建造年代晚于老司城北部远郊颗砂行署南侧的观音庙‘蟠桃庵’。”参见成臻明:《土司城的建筑典范——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即功能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14年, 第282页。其依据是朱键《永顺县志》中所载:“观音阁在司治南三里, 以祀观音大士, 其山名石佛, 大士像铜铸, 土司彭翼南建。” (民国) 朱键《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以及流传于老司城一带民间的说唱词。

[47] 田仁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通纂》,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 第25页。

[48] 《永顺老司城 (上册) 》, 2012年打印本, 第81页。

[49] 惜在1967年前后被火烧水浇, 敲成碎块, 作废铜卖掉。铭文收入 (民国) 《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 民国十九年刊本。志载:“老司城铜钟, 高六尺八寸, 大逾两人合抱。所刻铭词为阳文, 隆起二分, 长五分, 阔六分, 字体方整, 逼近欧阳。”铭文曰:“洪惟圣帝, 惟心天日。默佑于予, 魍魉无济。镇我边庭, 时和岁利。亿万斯年, 彭氏永祀。”

[50] 田仁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通纂》,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 第28页。

[51] 铜炉于1967年前后被毁坏, 铭文收入 (民国) 《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 民国十九年刊本。志载:“此炉见置关帝庙中, 已折去三足, 惟所铸铭词无一缺点。审其意义, 系元锦父永年墓前物。”

[52] (清) 李瑾、王伯麟:《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十年本。

[53]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54] 《永顺县志》载:“水府阁在旧司城前, 土官彭宏澍建, 上祀关帝。”又载:“圣英殿在司治雅草坪前, 都督彭元锦建以祀关帝, 其名廻龙”。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55] “关帝宫”即明代金石碑刻和清代以来方志所指的“神武祠”和“圣英殿”, “水府阁”是“神武祠”下设于老司城城郊的庙宇;“神武祠”或“关帝宫”位于老司城雅草坪一带的“五显”山腰一个名叫回龙山、将军山或得关帝包的地方。

[56] 《历代稽勋录》系吉首大学师生在永顺调查时所发现, 该书主体部分系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刘继先所著, 主要记录了永顺彭氏历代土司效忠朝廷的伟业, 尤其是对明代永顺土司12代土司祖先的生平事迹、世系源流和功绩做了翔实的考证和“辑勋”。

[57] 溪州城正式记载, 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1078年) , 其治所在酉水河岸的古丈会溪坪。《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溪州刺史彭师晏以誓下州各地归版图, 帝嘉之。”遂“筑下溪州城, 并置砦于茶滩南岸, 赐新城名会溪, 新砦名黔安, 戍以兵, 隶辰州, 出租赋如汉民”。此记载说明宋熙宁年间, 溪州城在会溪坪。周明阜:《凝固的文明》, 第84页。

[58] “吴著冲”为土家语, 意为“狩猎之王”。

[59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三“地理志·山名”, 民国十九年刊本。

[60] 向盛福:《土司王朝》,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年, 第156-158页。

[61] 土老司作法驱逐, 须杀狗、杀猪及鸡公, 用狗、猪、鸡血蘸于烂背笼和箕斗上。然后将箕斗置于背笼内, 背至深山荒野处煮血稀饭, 请亲戚朋友吃。须将猪、狗、鸡肉吃尽, 不得带回家里, 留下烂背笼, 算是将地仙神遣送走了。

[62] “八部大王”是酉水流域土家族先民部落及羁魔制时期以血缘纽带维系族民的“祖先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梯玛神歌》就有大量讲述“八部大王”以及土家族历史渊源的内容, 土家族“大摆手”即为祭祀“八部大王”的舞蹈。

[63]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64] (清) 黄德基:《永顺县志》卷三“祀典志”,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65] (清) 张天如等:《永顺府志·杂记》卷十二, 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66] 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 (上) 》, 岳麓书社, 1991年9月版, 第236、237页。

[67]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民国十九年刊本。

[68] 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 (上) 》, 第182页。

[69] (清) 魏式曾:《永顺县志》卷八“杂识”, 同治抄本。

[70](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 民国十九年刊本。

[71] 《历代稽勋录》这样载录彭士愁:“梁太祖开平戊辰元年 (908年) , 朝议为溪州刺史。”可知彭士愁 (873-946年) 于梁太祖开平戊辰年 (908年) 继任溪州刺史。该《历代稽勋录》收藏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系手抄本复印本。

[72] (明) 彭世麒:《永顺宣慰司志》卷之二“祠庙”, 国家图书馆。

[73] 周明阜:《凝固的文明》, 第84页。

[74] (明) 彭天宝:《历代稽勋录》,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藏永顺县档案馆藏《历代稽勋录》抄本复印本。

[75] 彭剑秋:《溪州土司八百年》, 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66页。关于这一史实, (民国) 《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是这样记载的:“蟠桃庵在颗砂, 彭世麟建。世麟为母求寿, 因于颗砂别墅之东, 建修佛阁一座, 名曰蟠桃庵。其大士一尊并阁堂圣像, 均系铜铸 (永顺司宗谱、府志误作彭永年建) ”。

[76] (民国) 胡履新:《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民国十九年刊本。

[77] 该钟今藏老司城村祖师殿, 保存完整。明嘉靖十年 (1531) 三月五日, 永顺前宣慰使彭世麒、前宣慰使彭明辅、宣慰使彭宗舜造。钟通高134厘米, 口径93.5厘米, 腰围235厘米。因钟顶纽为雄壮的全狮, 故俗称“雄狮抱钟”。田仁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通纂》, 第26页。

[78] 彭翼南于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 即任, 其因参与抗倭战争赢得“东南战功第一”美誉。

[79] 向盛福:《土司王朝》, 第120页。

[80] 陆群:《土司政权与土家族“祖先化社神崇拜”的运演——以溪州土司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第110-114页。

上传者:郑静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陈寅恪与宝卷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