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
林兆恩三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
来源:《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 盖建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3-28

关于三一教与道教之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多有涉猎和揭橥,仅专题论文就有马西沙先生《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1]、林国平先生《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从林兆恩与卓晚春、张三峰的关系谈起》[2]《试释林兆恩的“九序”气功理论》[3]等,近有刘平、唐雁超《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4]、吴慧娟《莆田三一教仪轨及其音乐的道教渊源》[5]等等,已取得可观成果,不一而足。近年来海内外有关三一教研究的专书或者硕博士论文也间或可见,其中也有部分章节涉及三一教与道教之关系,然多属于概要式的论述,鲜有从道教南宗的地域角度和道派归属维度考察。

从地域来观照,林兆恩的三一教起源于福建东南沿海的莆仙地区,与宋元以来活跃于南方地域的道教南宗这一道派,究竟有何瓜葛?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学术问题。更具体点说,林兆恩的学道引路人卓晚春的道派归属问题就自然浮现出来,弄清楚这一问题,也许有助于我们从细节上加深理解林兆恩所倡导“三教合一”思想的内涵以及三一教内修法门的思想渊源与实质。本文拟在前贤时彦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思想关系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就教于方家。

一、卓晚春丹法源流辨析

众所周知,林兆恩早年学道,“字懋勋,莆田人,究心儒学,兼通道释,遂欲合为一途而统归之儒道,世人名曰三教先生”[6]。林兆恩曾拜道士卓晚春为师,学界一般认为卓晚春是明代莆田民间道士,由于史料缺乏,对其道派归属不甚了了,有些地方志文献如《名山藏》等又记载其“莆田人,生嘉靖间,自号无仙子,亦曰上阳子,人呼为小仙。幼孤行乞,八岁善算,筹执掌上,虽千万不爽,言休咎事皆奇中。初不识字,十四岁能诗,十六善草书……后脱化杭州净慈寺”[6]。行踪不定,颇为神秘。其实从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还是可以窥探卓道士的道派身份特征。

关于卓晚春的生平事迹,“子谷子龙江林兆恩撰,万历庚子季夏门人卢文辉述梓”的《书〈寤言录〉卷端》是一篇权威文献,收录于《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之后:

世人类以卓子为仙,余亦未敢即以为然。然卓子不识字,既能诗,又善草书;无尺寸之帛,所衣之衣脱下,即为旁人持去;无升斗之储,人或邀之而少拂其意,虽琼筵珍羞,亦不愿往;无分里之资,每得于人者,辄以施人。少小时,虽寒甚,必露宿于石头上,只着黑麻布裙,又背加青纱帕子,履霜赤脚,更无他衣;及长虽以重棉,每霜天必浴于溪涘,又饮水十数瓯,曰:“漂我紫金丹也。”是亦人中之奇矣!今卓子厌世而去,余摘其遗言,拾其遗诗,而梓之,总命之曰《寤言录》,亦无忘其一二年间,与之云栖霞处,搜秘讨奇也。今卓子六岁丧父,八岁丧母,无所资籍,而丐乞于道。时人咸以其能神算,又知未来事,争迎食之,遂大显名于时。当道贵人枉临求见者甚众,卓子必与之分庭迭宾主,当道贵人亦以其能不屈,愈加敬爱,其为时流所尊礼如此。卓子蓬头不梳,余每劝之冠,后亦冠唐巾;足跣不洗,余每劝之履,后亦履道鞋;又不复有伉俪之志,余每劝之昏(婚),不答也,后亦竟不昏(婚)。岁值中元,辄具牲醴以祀其父若母,登高而望之,长跪挥泪,能不忘其本之所自出也。自号为无山子,人或呼为仙子,或呼为小仙,或呼为上阳子。我莆之前渚林人也,名晚春。[7]

此篇记载卓晚春生平道履的文献,虽然篇幅不长,但颇为写实,没有过多的渲染色彩,其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信息,是后世诸多地方文献记述卓晚春事迹的“祖本”。

民间流传的卓晚春的字号不少,其中以“上阳子”“无仙子”为著名,卓晚春羽化后,林兆恩“摘其遗言,拾其遗诗,而梓之,总命之曰《寤言录》”落款署名即是“上阳子无仙子卓晚春、子谷子龙江林兆恩仝著”[8]。可见“上阳子”乃卓晚春比较正式的道号。而在道教史上以“上阳子”为道号的高道著名者乃是元代著名南宗道士陈致虚。

陈致虚,元代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观吾,号紫霄绛宫上阳子。年四十才遇师,“致虚夙荷祖宗积善,天地异矜,游浪人间,年且四十,复蒙我师授以正道。厥后复遇青城老师亲传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9]。“上阳子,闻道迟,四十衡阳始遇师。从来不信长生说,及得师言便释疑。”[10]天历二年(1329)师从赵友钦习丹道,内外丹兼修11。陈致虚兼得南北宗丹法之传,其著除了《上阳子金丹大要》《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悟真篇注》外,还有《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3,又名《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道用”(内修法)、“世法”(外修法)分别注释经文,提出“依之修行可登仙”“精勤颂念而求福”,认为修行人道用和世法并行,以道用而隐世法,以世法而全道用,是为性命兼修。其作为元代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流的关键性人物,对后世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卓晚春以元代道教南宗的核心人物陈致虚名号“上阳子”为自己的道号,颇有深意,值得玩味。道号作为道人的一种象征符号,道人取号是十分慎重的。卓晚春以上阳子为道号,个中缘由史料阙如,无法确知。然此举似乎透露出其对南宗宗师的某种敬仰与崇拜之情。

此外,从卓晚春日常修行的记述来分析。“卓子六岁丧父,八岁丧母,无所资籍,而丐乞于道”。《寤言录》卷下记载有卓晚春所作“跣足二首”

天上逍遥卓晚春,桃源深处老乾坤,倒骑黄鹤归海上,脚带青天几片云。

披衣兼跣足,开口笑王侯。千年浑似醉,一世懒梳头。[7]

落款“嘉靖辛亥季冬望日壶山林兆居撰”的《寤言录跋》也评述阳仙子卓晚春不梳头、不洗脚,“视王公贵人如众庶。……时人号为‘卓狂’,而仙子也自称为‘狂人’云”[7]

卓晚春的早年生活经历与南宗祖师白玉蟾颇为近似12,有诗为证,卓晚春《霞外》:“霞外风流二十年,落花流水任自然。月到中霄云散尽,蓬莱一道碧连天。”[7]《答问》:“人人问小仙,小仙性气颠。日日醺醺醉,醉倒不知天。”[7]《武夷》:“云在山头连碧天,水流山下几千年。云外洞天三十六,身在武夷第一天。”[7]无独有偶,白玉蟾也有类似诗文:“跣足蓬头破衲衣,闷来饮酒醉吟诗。廛中走遍无人识,我是东华大帝儿。”[13]“有客来自琼州,蓬发垂颐,黧面赤足,缯草文躯,……横锡袒肩,气概越尘。”[14]可见,卓晚春与白玉蟾的早期修道经历十分类似,皆是四处游历,和光混俗。

有充分证据表明,卓晚春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一系的南宗丹法。卓晚春“十四岁能诗一皆金丹妙诀”[7]其《金丹》诗云:“大道金丹不在书,千言万语总是虚。中间一点无人透,黄金屋里有真珠。”[7]另外一首《九曲山》也强调了“紫金丹”的重要性:“前山后山九曲山,蓬莱仙子下人间。时人要识中间宝,中间一粒紫金丹。”[7]九曲乃位于福建武夷山,这首写于南宗发源地武夷山的炼丹诗生动反映了卓晚春对丹道的热衷。凭借高超的丹功,卓晚春在日常生活中“虽霜夜必露宿石上”显得颇为“反俗”如上引林龙江记述其师“及长虽以重棉,每霜天必浴于溪涘,又饮水十数瓯,曰:‘漂我紫金丹也。’”这一记载有卓晚春的《霜天浴于天漈》诗词为证:“朝来此溪中,沐浴不知寒。清霜与白水,漂我紫金丹。”[7]足见卓晚春精通丹道。卓晚春不但有过人的“丹功”,而且对其中的丹道易理也颇为精通:

有问:“阳何不用七而用九,阴何不用八而用六者?”曰:“合九与六,十之有五也。”问“天有时坏否?”曰:“有生则有坏。子时一阳生,自子至寅而全,自寅至午而盛,自午至酉而微,自酉至亥而阳气复生,此天坏欤。”又曰:“无极者如年之十月也,太极者如年之十一月也。”或问“日乌月兔?”曰:“此卯酉之说也。”[6]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林兆恩的一些文集中找到相关的证据,进一步来补充说明林兆恩向卓晚春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南宗丹法。

二、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道教南宗

林兆恩的《三教会编要略》卷9就引述了上阳子陈致虚的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

至顺二年辛未,陈致虚师事赵缘督,得金丹妙道,尝有言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达摩西来,直指明心见性成佛,是三教之道,皆当明性与命也。孔子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六祖教旨亦云:日与月对,阴与阳对,是三教之道,皆不出乎阴阳二物之外也。孔子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云:无上真实,众妙之门,是云三教各门而同归者也。”

又曰:“纲常之道,可以立谈,而非心授也。所言心授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此可以心授,而不可以立谈也。修炼之道,可以立谈,而非心授也。所言心授者,无为而无不为,为之而有以为,此可以心授,而不可以立谈也。顽坐守性,持斋坐禅之道,可以立谈,而非心授也。所言心授者,惟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可以心授,而不可以立谈也。”

林子曰:“上阳子尝注《悟真篇》,而惓惓于‘命以术延’之旨,取譬实深,命意又玄,终不免惊骇斯人之视听矣。”[15]

陈致虚是白玉蟾的传人,其三教合一思想来自白玉蟾,故林兆恩紧接着又引述白玉蟾之语来进一步论述:

白玉蟾曰:“我今若见张平叔,直把《悟真篇》骂倒。”岂无谓哉?然《判惑歌》一章,真足以判道流之惑,又不可少也。其略曰:“聪明的,谈性理,横言强辩惟他是。性与天道有谁明?颜子坐忘曾子唯。读《大学》,讲《中庸》,不偏不倚朱文公。正心诚意求章句,诚意元非章句中。”[15]

林龙江除了援引陈致虚丹道思想外,对南宗祖师陈楠的《丹基归一论》也很重视:

政和四年(甲午)陈楠尝作《丹基归一论》,其略曰:“一者,金丹之基也。实千经万论之原,千变万化之祖也。以要言之,天魂地魄,即日精月华也;红铅黑汞,即金精木液也;乌兔即龟蛇也,马牛即龙虎也;朱砂水银,乃黄牙白雪之骨也;丹砂秋石,乃白金黑锡之由也。别之为男女夫妇,体之为金木水火,类之为青幽徐扬,象之为铅汞坎离。或曰河车者,或曰黄舆者,或有曰交梨火枣者,或有言金砂玉汞者。又如丁翁黄婆之名,婴儿姹女之号,折为黑白,分为青黄。有如许之纷纷,其实阴阳二字,是皆一物也。”[15]

再次,林兆恩还以道教南宗祖师薛道光由佛入道一事为例,来论证道佛之道一也:

薛道光尝为僧,遇道人石得之,受口诀真要,遂幅巾缝掖,不复为僧,后解《悟真篇》传于世。

林子曰:“此可见道释之道一也。未闻道,则祝发出家以为僧;既闻道,则缝掖在家以混俗。”

或问在家出家之旨。林子曰:“心静,则身在家而心犹出家也;心杂,则身出家而心犹在家也。”[15]

另有证据表明,林兆恩不仅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而且对南宗宗师白玉蟾十分的敬仰,曾经与其师卓晚春一样,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疏天文稿》记载了林兆恩壮年志学,四处游历,寻师访道的经历:隆庆元年丁卯春正月入省,并游雪峰寺,秋八月到家。“冬十二月入武夷二年戊辰春三月到家。”[16]在武夷山期间,林兆恩居住在白玉蟾道教南宗的止止庵。《倡道大旨》记载:“己巳之春,有二方生,来访林子于武夷止止庵,林子与之语者终日。”[16]

三、林兆恩艮背止念的修行理论与道教南宗丹法发微

《九序心法》是林兆恩为三一教门人内修创立的最富特色的修习法门。关于《九序心法》与道教关系,林国平先生等人多有揭示,笔者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侧重从道教南宗的视角进行新的辨析。

笔者201510月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举行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一篇《“道心论”与南宗丹法》指出白玉蟾阐述的“道即心心即道”的“道心论”是道教南宗修炼法门“法法皆心法”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南宗重视炼心修性、性命双修,并非学界一般认为主要是受佛、儒或者北方全真的影响,而是有其自身的理论思想源流。其理论创建主要体现在《蟾仙解老》一书中。白玉蟾分别从修道本根、修道认知、修道途径、修道境界构建了蟾仙解老的“心路”框架。白玉蟾一方面认为心即道、道即心,道与心不二;另一方面又从互为体用关系出发,解决道与心的一多关系,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与心这种体用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心者大道之源,心者造化之源。有了这个逻辑原点,第二层次以心体道、以心识道就自然展开;解决了道与心的本根论、认知论问题,是为了落实南宗道徒修道的途径方法问题,即为第三层次以心修道、修心即修道提供理论根据。如此三个层次的努力最终是要解决南宗道徒求道证道的终极目标问题,即与道合一的宗教诉求,冥心合道自然就成为《蟾仙解老》为南宗道徒修行指示的最高境界。层层递进,逻辑演绎,环环相扣,由此构建并发展了道教南宗道心论,最终为南宗道士的修行活动奠定了道教神学理论基础。南宗从道心论这一道教本根论出发,不仅以心解道,而且进一步“以心释丹”,并进而从修炼方法论的层次,合理地得出“万法由心、万法惟心”思想,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而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心法是由九个层层递进的修心养性、炼气养形功夫组成,其核心是在“心体”上下“艮背止念”功夫故称“九序心法”或者“艮背心法”。

《九序摘言》云:“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此为九序心法的第一序[17],称艮背心法。一些文献史料称林兆恩的“艮背心法”来自孔门秘传的心法。笔者以为,从艮背心法的形成与理论特征分析,其直接的源头当是白玉蟾道教南宗“道心论”和南宗丹法。

《宗孔堂贴戒诸生》与门生讲论“先求放心”的功夫

林龙江居榕(福州)之借借室,浙江有二门生来见。请教如何去除好色好利的心病问题。一人请曰:“某虽有慕道之诚,而病于好色,每欲改之而不能也。敢问何以去此好色之心乎?”一人请曰:“某虽有慕道之诚,而病于好利,每欲改之而不能也。敢问何以去此好利之心乎?

林子曰:“其内自讼乎?孔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其用武火乎?白玉蟾曰:‘奋迅精神,驱除杂念,谓之武火。’其发杀机乎?《阴符经》曰:‘天发杀机,移躔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而汝以为好色好利之心不能改矣其为病也不亦重乎?汝当先自讼之于曰:‘我以好色好利而忝吾之生也,我其何以生为哉?’行而讼之,住而讼之,而坐而卧,亦复如是,此之谓自讼。不曰自讼焉已也,又当奋迅精神,发大猛烈,而好色好利之心,苟或一动,即自拼命,如有不能生者,此之谓武火。不曰武火焉已也,又当察其好色好利之心,从何而生,而生则必有所生之处者,乃病之根也。故必自其根而驱除之,一刀两段,盖宁死而不复有一毫姑息之心者,此之谓杀机。而自讼,而武火,而杀机,而曰好色好利之心之不能改者,岂其然哉?”二生喜曰:“某等虽至愚也,从今以始,岂复有好色好利之心哉?敢不相为戒勉以为先生羞!”于是林子乃授之以艮背止念之功,曰:“第归而行之,以先去此好色好利之心,而复来见,尚有言也。”[16]

九序心法的关键是艮背止念,《寤言录》卷上有多处记述上阳子卓晚春与子谷子林兆恩有关艮背止念的对话:“上阳子曰:‘念者,二其心也。’子谷子曰:‘念字从人从二从心,心由性生,故性字从生从心。’”[7]“上阳子曰:‘背者,北也,宜温而不宜寒。’子谷子曰:‘背字从北从肉,肉之北也,于五行属水。’”[7]这一心法诀与南宗丹法有密切关联。前文已经提到,林兆恩曾经在福建武夷山止止庵修行,而止止庵乃是白玉蟾金丹派南宗的一个重要祖庭,白玉蟾《上清集》中的《艮庵说赠庐寺丞子文》引前人观点指出“观一部《华严经》不如读一艮卦”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所也。上下敌应不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前辈云:观一部《华严经》不如读一艮卦,缘《华严经》只于止观,然艮有兼山之义。山者,出字也,虽止于晦而出于明,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18]

可见“止止庵”的取名与艮背心法的寓意是一致的。所以,笔者大胆推测,艮背心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林兆恩在白玉蟾武夷山止止庵修习的南宗丹法。

再举第六序功法,“凝神气穴,以媾阳丹”一例。《寤言录》卷上记载上阳子卓晚春、子谷子林兆恩与弟子费生就存神内炼与金丹之关系的对谈,“费生问丹,上阳子曰:‘神者,丹也。’何谓‘丹老’?上阳子曰:‘神足而久,其丹老也。’子谷子曰:‘神凝而丹成,功纯而丹老。’”[7]此修丹法门与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阐述的南宗“凝神成丹”的丹法要诀一脉相承

以是知即心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19]

在白玉蟾看来,命功的基础是养气固形,主要表现为有形之气的炼养,然而有形之气的役使是离不开无形的心神修炼,二者是相互补益的关系。冥心凝神就可以使气聚而不散,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玄关显秘论》称炼丹的诀要在于心之神的凝聚,“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这就是内炼的自然之道理。

白玉蟾认为修道在修心,“道心论”具体到法术层面则体现在道法在丹法的技术层面为心法。为了突出心性修炼的意义,白玉蟾《鹤林传法明心颂》进一步强调“一切惟心”“万法从心生”的“心法”思想

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语嘿与动静,皆法所使然。无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无疑,法法皆心法。

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20]

这就是说,一切道法皆是心法,内炼的效果、法术的灵验皆取决于心法。白玉蟾指出:“法法从心生,心外无别法。”[21]法法从心生,因此道教所有修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心法:

真师告元长曰:“尔知吾所说法,皆心法否?”曰:“知之。”曰:“如何是心?”曰:“不知。”曰:“尔既不知,何以行持?”曰:“凡所有法,无非心法。”[21]

白玉蟾作著名的《传法明心颂》二首付与其高弟彭耜,强调“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

诚如前面所揭示的,白玉蟾这一思想直接源于道教系统。张伯端《悟真篇》就阐述了“三界惟心”“无法不从心里生”思想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22]

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22]

陈楠《紫庭经》从身心关系指出心之重要性,云:“身之壳兮心之内,心中自有无价珍,可以生我复死我,既能饥人也饱人,寻其毳路取其原,逍遥快乐无饥寒。”[23]陈楠还告诫弟子白玉蟾说:“金丹大药人人有,要须是心传口授。”[23]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其直接的思想要素是来自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道教南宗,《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注释

[1]马西沙:《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25-28页。

[2]林国平:《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从林兆恩与卓晚春、张三峰的关系谈起》《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37-43页。

[3]林国平:《试释林兆恩的“九序”气功理论》《宗教学研究》1985年第167-73页。

[4]刘平、唐雁超:《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安徽史学》2010年第622-28页。

[5]吴慧娟:《莆田三一教仪轨及其音乐的道教渊源》,《中国音乐》2012年第1194-199页。

[6][]何乔远编:《名山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8册第572759325931页。

[7]《寤言录》,《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贞函,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下册第1041105310571055105610571057105310541054104310491046页。

[8]同注(8),1041页。标点本“无仙子”作“无山子”,引者注。

[9]《上阳子金丹大要》卷1,《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24册第3页。

[10]《上阳子金丹大要》卷9《道藏》第24册第33页。

[11]民国《贵州通志》之《人物志七·方外》记载:“陈致虚,号观吾,一号紫霄上阳子,从缘督真人赵友卿(钦)授金丹妙道编。尝游夜郎,至于思南,与宣慰弟至阳子田琦炼丹于万圣山崖壁中,后皆仙去。今炉鼎尚存。”道光《遵义府志》卷38《方伎》也有类似记载。苏晋仁、萧炼子选辑:《历代释道人物志》,成都:巴蜀书社,199810011018页。

[12]关于白玉蟾道教南宗居尘修行、和光混俗修道思想,参见盖建民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3]《修真十书武夷集》卷41《道藏》第4册第811页。

[14]《修真十书上清集》卷37《道藏》第4册第772页。

[15]《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亨函,上册第403403-404383384页。

[16]《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元函,上册第1532654页。

[17]《九序摘言》:“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其二曰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其三曰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其四安土敦仁,以结阴丹。其五曰采取天地,以收药物。其六凝神气穴,以媾阳丹。其七曰脱离生死,以身天地。其八曰超出天地,以身太虚。其九曰粉碎虚空,以证极则。”

[18]《修真十书上清集》卷42《道藏》第4册第794页。

[19]《玄关显秘论》,《道藏》第33册第142页。

[20]《海琼白真人语录》卷4《道藏》第33册第135页。

[21]《海琼白真人语录》卷1《道藏》第33册第113116页。

[22]《修真十书悟真篇》卷30《道藏》第4册第745747页。

[23]《翠虚篇》,《道藏》第24册第204208页。


上传者:郑静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陈寅恪与宝卷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