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
明清民间教门的地方化:鲜为人知的黄天道历史(上)
来源:秘密会社 作者: 秘密会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07

明清民间教门的地方化:鲜为人知的黄天道历史

曹新宇

摘要:从20世纪40年代末,李世瑜调查黄天道以来,学界已经注意到,黄天道不仅是明中叶民间教派的代表,而且对众多明清华北民间教派、以及江南的斋教,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多年调查所获口述资料、民间传说、乡村戏剧,以及大量珍贵黄天道文献入手,首次澄清黄天道在华北乡村社会400多年来的历史脉络。本文不仅是对李世瑜调查的再研究,而且从微观上考察了民间教派“地方化”的历史个案。

关键词:黄天道 田野调查 帛书 宝卷 民间教派地方化


引言:李世瑜《现在华北秘密宗教》留下的问题

最近七、八年间(2004-2012),笔者为了研究黄天道,曾多次到河北省万全县进行历史调查,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热心桑梓的当地学者追问:为什么要研究黄天道?或者,万全黄天道,在全国(同类的民间宗教中)算得上第几?这些关于“学术价值”和“排名”的问题,包含当下“文化活县”经济战略背景下的某种考虑[1],但无疑也是一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珍视和推崇。不过,回答起来,着实令人犯难。好在李世瑜先生1948年出版的《现在华北秘密宗教》,第一章就是“黄天道”。该书是中国学者研究秘密宗教的拓荒之作,因此,按着这种“排序”,黄天道自然是“第一”。

黄天道被学术界“发现”,是个“意外”。李世瑜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时,因在赵邦贤先生指导下,出色完成了调查平、津一带一贯道、在理教、圣贤道、理门的论文,被保送辅大人类学研究院。1947年夏天,他随导师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C.I.C.M)在宣化、万全一带调查庙宇、宗教、民俗、语言、史地。[2]实地调查中,有关“普明”的神明崇拜,引起了李世瑜的注意。最初,他发现当地人俗称的“普明爷爷”一家五口的崇拜,是附着在县城和万全西南部的各个村庙里面的。后来得知普明的祖庙,在本县东北的膳房堡,便向北进入山区,直奔长城脚下的膳房堡。堡城迤西的大庙,就是黄天道的普佛寺。但直到折回万全南部的张贵屯,他才意识到普明崇拜的宗教意义。这里的普佛殿,在三官殿旁边,里面五尊塑像,与普明奶奶和家人在一起的,是头带粉红色莲花冠的一尊大肚弥勒佛像:显然,普明在黄天道内,就是弥勒佛的化身。[3]李世瑜有研究一贯道等道门的经验,明白“弥勒佛”在秘密道门中,意味着“当来佛”和“救世主”。万全的黄天道,创自明中叶,清乾隆年间,因牵连涉案,又在寺中查出逆词,被官方下令摧毁。光绪初年,黄天道再度复兴。直至李世瑜调查的时候,仍在当时贫困、衰败、濒临破产的乡村世界里顽强生存。发现这样一个有“历史”的黄天道,与城市里活跃着的一贯道等道门在教理上有很多一致性,让他感到兴奋。[4]

黄天道的调查取得重要发现,也留下不少疑问。李世瑜已经注意到,他收集的资料,彼此间存在不少“矛盾”:黄天道的中心在膳房堡大庙。但据《县志》载,庙里不只有黄天道,还有“明、黄二会”争寺。争执不下,后由十八村轮流经管。明、黄二会究系何指?因何争庙?十八村又何以接管?另外,黄天道的某些寺庙,主张自身有不同的来源,似乎并不赞同膳房堡的中心地位。李世瑜发现,赵家梁村普佛寺的碑文上,“所说的黄天道,好像和膳房堡全无关联”。而庙主赵尔理与李的谈话,也似乎“是有意的要和膳房堡脱离关系”。[5]当时黄天道尚在“秘密”状态,这些问题又涉及当地宗教社会的很多细节,决不是一次调查可以解决。李也表示,“因为再无其他材料,所以不便再加以研究。”[6]

《现在华北秘密宗教》还记述黄天道之外的一贯道、皈一道、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三个道门。但李世瑜收集的材料,还涉及其他10个类似组织,即理教、蓝卍字会道院、黄卍字会道院、世界红卍字会道院、道德社、悟善社、同善社、救世新教、圣贤道、九宫道。[7]其中理教、蓝卍字会、黄卍字会和世界红卍字会,对外以慈善活动为主,社会上由上层人士的主持,流于半秘密,秘密宗教性质已经丧失。道德社类似蓝卍字会,而且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而悟善社、同善社、救世新教,均活跃于民国十年(1921)前后,不属于“现在”,只好暂时割爱。[8]李世瑜的这种分类法,有其时代特点,但同时也是来源于实践的深刻观察。黄天道,这个当时已经有400年以上历史的道门,仍旧在其创教之地的乡村里有传播,与一贯道等总部设在城市里“新兴道门”相比,可能更能够展示出民间秘密宗教的生命力和历史命运。

不过,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对于上述道门的研究,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并未特别予以关注。[9]直到1990年代,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中国学界才开始从“秘密社会史”的“秘密宗教”研究中,重新开始对这些“新兴道门”的探索。然而,自从1995年杜赞奇(Prajensit Duara)批判学术界忽视近代中国“救度团体”(redemptive societies,即上述李世瑜关注的各个道门)的研究,近年来,民国时期的“救度团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10]不过,西方学者关于“救度团体”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化背景下兴起的“新兴道门”展开的。人类学家焦大卫(David Jordan)[11]、孔迈隆(Myron Cohen)[12]、桑格瑞(Steven Sangren)[13]、王斯福(Stephen Feuchtwang)[14]、魏勒(Robert Weller)[15]等人所做的田野工作,都是围绕先天道系统,特别是一贯道的斋堂开展的。上述人类学家的观察和分析,倾向于把“道门”从传统中国宗教环境中“异化”出来。而传统史著中从“秘密宗教”到“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叙事,被不少社会科学理论解读为一个“结构性”的冲突模式:道门从仪式、组织、宇宙观、到救赎方式,都被看作中国宗教的“异数”和“他者”,因此冲突不可避免。[16]尽管近年来的实地调查研究,已经注意到道门与乡村社会宗教传统的同质性,[17]但整体上来说,研究者还是倾向认为,这类团体与中国宗教的佛、道教传统、村社、香社、行会、宗族等等宗教性活动的组织形式,存在结构性的差异。[18]

然而,如果按照李世瑜的分类法来看,现在的研究并不均衡。那些基于现代社会或城市环境中的“新兴道门”的调查研究,恐怕只能反映整个“道门”传统的局部面向。而黄天道这类的“老派”的“明清新兴宗教”,似乎应当在整个中国民间宗教的探索当中,得到更多的重视,这类经历更长时段的道门,必定与地方社会的宗教活动联系更为密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提炼一些更有说服力的理解模式和更符合历史情况的学术分类。[19]

一、祖师的家族:道统、血统与庙产

李世瑜先生1947年“发现”的普明一家五口的崇拜,在200多年前,就被清朝政府“发现”过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月十二日,钦差大臣兆惠、直隶总督方观承等人,向乾隆皇帝联名奏报:黄天道祖师李宾(普明)家族的所有情况,已经彻底查清。黄天道的庙宇也经过他们的亲自勘察,“遇有碑碣字迹,即行详细阅看”,认真程度,不输于田野工作中勤奋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史家。认真勘察的效果明显,李姓似乎被彻底清理。今天膳房堡似乎已经没有李家的后人。

(一)边塞地区的移民社会与宗族发展

膳房堡位于野狐岭长城脚下,是明代北部边防万全右卫的辅助军事设施。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争战之所。野狐岭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古战场,成吉思汗曾在此与金人大战,消灭金人有生力量30万,是蒙古灭金的一场决定性胜利。膳房堡堡城位于万全右卫城北约二十华里,周围是明军的马场、菜园、驿站。明代的当地居民,基本上都是移民。除了守军和家属之外,还有逐渐迁移到此屯垦的戍卒、配犯。这种高度军事化的边境地带,宗族发育程度远远不及内地。

李宾也是移民。李世瑜看到几处黄天道庙宇的壁画,其中均有一幅标为“立春随父移居膳房”。[20]而光绪初年重建大庙时挖出的李宾墓碑上也说:“祖原籍万全左卫,后揆兑本堡”。[21]看来,传说李宾自幼(一说7岁)随父移居膳房堡,基本可信。[22]

膳房堡堡成化十五年(1479)始筑,嘉靖十二年(1533)扩建。嘉靖三十二年重修,万历元年(1573)砖包。[23]而李宾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24]因此,在李宾有生之年,膳房堡基本上是一座新建的堡城。

这种围绕军事功能形成的聚落,最初的居民,多是移来的军户,大多出身寒微。李宾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李家可能是军户。黄天道的道书和壁画都说:他曾效力边防,受伤丧失一目,后号“虎眼禅师”。明朝这类戍守边塞的军人,多从事屯垦,因此李姓后人也说,李宾是“北鄙农人”。[25]李宾创立黄天道,传下二十四会。因此徒众在其死后兴建碧天寺,又树立坟塔,埋葬李宾夫妇。

乾隆二十八年碧天寺案发,李姓后裔李遐年被捕后,申辩不是普明嫡系,曾供出有家谱可查。[26]现据清代档案及道内传说,仅将李氏家族比较确定的信息,整理如下简谱:


图1.膳房堡李氏简谱[27]


据上谱,李遐年为李姓移居膳房堡的第8代。他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28]家谱上若有他,修谱或续修的时间当在此后。家谱的出现,是宗族发展的结果和证明,修谱往往与本族出现重要人物有关。膳房堡李姓出过两位人物:一是创黄天道的李宾;二是曾做过岁贡生的李蔚,他是李家历史记录上唯一一位有功名的人。但除此之外,李家似乎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可言。

(二)李宾身后黄天道的女性道统

李宾创教传道后,很快发展出二十四会,遍及万全左、右卫以及宣化府、山西大同府一带。李宾死后之“传灯”,是其妻王氏。王氏道号普光(即普明奶奶)。她的二位女儿:普净、普照,以及普照之女普贤,都曾在教内称佛做祖。据笔者的调查,这几位女性宗教家当中,普光之后,以外孙女普贤最为著名。普贤即米康氏,适万全县暖店堡米姓。传说她又有三位女儿,日后成为民间宗教家。李宾只有二个女儿,黄天道的教权,经王氏,沿女性后裔下传,形成非常有特色的道统传递。然而明清时期的女性,毕竟传统上以夫家为重,因此三传之后,渐渐散乱。

黄天道女性道统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述普净、普照、普贤三位女性宗教家的夫婿,在道内也有佛号,占据黄天道道统的一席之地。据笔者最新发现的民国抄本《明光古佛圣诞文表》中,普明夫妇的两位女婿分别号“文义圣真佛”和“武公大真佛”,外孙女婿号“欲公大祖”。他们的生日依次为三月初三日、五月初一日和五月二十日。与普明一家五口的诞日一样,每逢这些日子,道徒都会烧香礼拜,以致崇敬。[29]极可能在普明、普光夫妇为女儿择婿之时,宗教因素就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

(三)碑刻、经卷、庙产:李姓在道内重塑权威

李宾故后,黄天道的“道统”与李姓家族没有什么关联。但最晚从李蔚开始,李家又宣布对黄天道的继承。从谱系上论,李蔚只是普明的四代侄孙,他的四世祖李宸,是李宾的胞兄。据直隶总督方观承的调查,李蔚“生前曾当会首”。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普明塔前树碑,死后被尊为普慧佛。[30]

会首只是一个“香头”,其职责在于组织信仰类似的“善男信女”进行宗教活动。活动的费用,一般为自愿捐助,也有平均摊派的,但一般只限于会内成员,不便叨扰不在会的其他乡邻。换句话说,在信仰没有扩展到整个村落、乡镇的地方,“会”往往是一种自愿性质、甚至临时性的宗教组织。在地方上,会并不具备村社那样按照地域进行摊派的权威和习惯。也可以粗略地说,“社”是地域化的祭祀单位,而“会”则不必。“会”可以是村落内部的很少信仰者的组织,也可以是跨村落、甚至跨地域的,拥有众多成员的组织。

李蔚显然不是一般的会首,他是“岁贡生”。清康熙初年的岁贡均由直省学政从廪生中考选,县学每两年方有一名。考选出的岁贡生,一般送京师国子监入读八个月后肄业。[31]清朝岁贡生即有授官的资格,而且被视为正途之一。李蔚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贡生,肄业之后,似乎没有入仕,仅是在籍贡生。但岁贡生在地方偏僻的万全右卫,也是难得的士子,乾隆初年的县志还在收录他的名字。[32]李蔚熟谙儒学经义,懂得如何使用官方的话语容纳民间宗教,他很顺利地归纳出普明经卷实为三教合一,并将黄天道总结为“乾竺之流裔,柱下之附庸”。[33]李蔚几次为黄天道编纂经卷,并发起会众捐资刊印。康熙二十五年,《清净无为妙道真经宝忏》刊行;康熙三十一年,李蔚又将普明的《了义宝卷》(即《普明无为了义宝卷》)、《清净真经》(即《清静无为妙道真经》),“合集成卷,为咏为歌”,刊成《虎眼禅师遗留唱经卷》。这两种经卷都是以普明名下的经卷为依据编纂而成,“忏”和“唱经”更适合念诵,便于仪式所用。

《清净无为妙道真经宝忏》卷末列出主要捐助者的姓名和乡里。他们分别来自“万全右卫(城)、张贵屯、赵家梁、沙家庄、沙岭堡、保安卫、东八里、宣府(宣化府)、杨家坨”。这些施主在分布上远远超出李世瑜当年调查的范围,而且他们开列的姓名都是真名。李蔚的母亲武妙才和他胞弟李蕡,也很公开地在宝卷上忝列其名。显然被清朝官府斥为“邪教”的黄天道,至少在查禁之前,被当地人公然视为某种“正统”。万全右卫地处塞上,权威资源比较稀缺,儒学与黄天道,似乎并不矛盾。[34]这一点,在方观承办理碧天寺“逆词案”中也可以看出。官府能够迅速地抓获涉案“人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抄经卷和“逆词”的人都署实名。无论雇人謄抄、出资装裱的“施主”,还是执笔的写手,均在这些经卷上签署真名,以示“功德”,丝毫没有隐讳之意。

图 2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 ( 1686) 《清净无为 妙道真经宝忏》( 近勇堂藏本)


编纂经卷,开版刊印,自然“功德”无量,但兹事体大,除了号召会众捐献银米,质朴无文之人,也难以造经。因此,在明清道门当中,除了造经、印经,经卷的流动,也是宗教权威转移的重要表征。李蔚死后,其弟李賁接管家中存留的经卷,充当会首;李賁故后,其孙李昌年接任会首。乾隆八年(1743),李昌年病故,因子嗣年幼,保存经卷和充当会首的职责,就转给了族弟李遐年。遐年即“普慧佛”李蔚的嫡孙。乾隆八年他充当会首时,黄天道已经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就在同年,李遐年之父李景膺因山西收元教的案发受到连累。[35]李遐年害怕更大的牵连,就把传留下的经卷全部烧毁,一段时间里,也不敢做会。

李遐年为何愿意在这种危险的时刻充当“会首”?方观承办案过程中,揭出当中的一层隐情。

明代的膳房堡,只是卫所下属的一个辅助性军事化建制,不论从人口还是财力上来说,都难以维持碧天寺这样的大庙。黄天道创教成功后,众多道徒为他在膳房堡建成宏伟的大庙,也购置不少香火地。因此,碧天寺虽地处膳房,却不简单是膳房堡的村庙;另外,山坳里的大庙,名义上是普明祖李宾的崇拜中心,但也并非李姓的家庙。何况,李宾没有嫡传子孙,身后由妻女掌教,道统外传。这时候在膳房堡大庙的“会首”,实际上成为维系道门网络和村社关系的经理人。李蔚在经卷上署其地名为“万全右卫”,以别其他村镇,显然他已久不在膳房堡居住。但他通过编纂、刊印经卷,并于碧天寺大庙树碑立说,自居普明后裔之“正统”。李遐年接任会首,当然是要继承这种“正统”,另外,碧天寺的香火地,也让李遐年动起了心思。

(四)庙产与碧天寺内的道教圣职人员

碧天寺是黄天道整个道门网络的祖庙。但早在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之前,[36]碧天寺就开始由华山派的道士住庙主持,庙里的香火地,也由这些道士来管理。根据清朝档案,康熙四十年起,碧天寺延请的住持,是直隶怀来县的道士倪子佩,之后为任纬、王玉成。乾隆七年(1742),怀安县华山庙道士山西榆次人李怀雨和徒弟李继印,被请去住持碧天寺,乾隆十七年(1752)李怀雨死后,李继印住庙主持。[37]那么,这些“正规”出家的道士,是谁代表碧天寺请来的呢?档案阙如,似乎这件事不言自明:经理庙宇的人,不外乎守庙的村落,以及附近黄天道的会首。

乾隆二十四年(1759),“会首”李遐年,向碧天寺的住持李继印索夺庙里的香火地。李姓可以自居正统的“庙主”,但大庙的香火、布施,实际上主要还靠整个道门的庞大网络来维持。情急之下,李继印只好向黄天道的网络求援,请求主持公道。碧天寺辗转请到了一位黄天道内有较影响的人物:王进贤。王进贤是直隶昌平州孟村人,祖上几代都信奉黄天道,在教内有“做人公道”的名气。王进贤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前往碧天寺调解。他劝说李遐年不要争占庙产,“道理”很明显,李遐年是有家眷的人,如何住庙占香火地呢?[38]昌平州即今天北京市昌平区,离膳房堡几百公里,考虑到前近代时期交通条件的这种距离感,膳房堡碧天寺在黄天道内辐射的地域之大,让人吃惊。

李遐年原本只想赶走几个外来的道士,但当来自更大范围道门网络表示反对时候,他很明智地表示让步。

这一幕让我们看到,华山庙挂单的道士与民间道门之间,似乎是水**融。明清国家允许的释、道圣职人员,与民间道门的界限,显然不像学者猜测得那么森严。原因并不复杂:官府强调防范“异端”,或者政教关系上强调的所谓“许可的宗教”与“不许可的宗教”的差异。对民间的僧、道来说,远远不如庙产与生计更为迫切与直接。这种道教与民间道门之间的亲和力,甚至不全是因为道教系统内部的复杂和多神而造成。因为,从光绪初年以来,膳房堡大庙的主持变成了佛家的和尚,而且据我了解,最多的时候,多达十几个。

清初黄天道内部的经卷、符箓,也似乎没有任何障碍地被华山庙的道士所接受。王进贤成功地调解了这场庙产纠纷,主持李继印为了感谢,拿出了一些平常不轻易给人看的黄天道经、符,让王进贤拿回去借看。但王进贤万万也没有料到,这次“看经”,竟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王进贤借去看过的经卷,四年之后,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被方观承查获,发现其中有“逆词”,另有缴获三角符三张,其中暗含“大王朱相、朱王复照、日月天下”等字;又有“先天敕札”一张,内称“走肖传于朱家,朱家传于木子”。[39]查办邪教,却搜出了“逆词”,一时间碧天寺出了惊天大案。从碧天寺抄阅经卷的人,被逐一捕获。曾在碧天寺抄写经、符的道士,山西介休县人曹生泰,同住持李继印一起拟凌迟处死,王进贤看到“逆词”不报,斩立决,甚至随他一同去碧天寺的深州人吴自显,虽然不大识字,不知“逆词”,也被拟发乌鲁木齐。

方观承下令拆毁了普明夫妇的“光明塔”,和“康李氏二女”、(二女均适康姓)“米康氏外孙女”的三座塔。拥有“佛号”的教首的骸骨,不管埋藏多深,都被挖掘出来,剉尸示众。李蔚,虽为贡生,却“甘附邪教”,号称“普慧佛”,同样被下令剉尸示众。[40]为了震慑更多的观众,这场审判死者与惩罚尸体的“酷刑”,带有强烈的演剧性格。普净、普照、普贤尽管外嫁,也被一一掘坟、剉尸、毁塔,“远近居民,观者如睹”。考虑到膳房堡地处偏僻山坳,不能以壮观瞻,儆惕顽愚,方观承下令将普明、普光的尸骨“橐至郡城,投弃城外车道,寸磔扬灭,宣示众庶。”[41]

随着清朝中央对潜伏草莽的反抗力量的疑惧不安与日俱增,康熙朝宗教政策的宽松时代悄然结束。直隶“邪教”案频发,方观承刚刚向皇帝呈请将二位因邪教失察的革职官员暂留原任,现在又出了大案。[42]他马上调整姿态,亲躬现场,一查到底。方深知乾隆皇帝真正关心的是反清的“逆案”。因此,在制造耸人听闻的震慑效应同时,他并没有无限制地扩大镇压和株连的范围。相对而言,李家的后人受到的惩处较轻。方观承很巧妙地向皇帝强调,普明绝无嫡系后裔,“逆词”也非当下所作,一切毋庸担心。虽然李蔚及其弟李蕡这两支的后嗣子孙,不乏收藏经卷、充当会首者,但最终仅以“邪教”犯案,未涉“逆词”,李遐年及其侄子李奉吉,最终被拟流放乌鲁木齐。[43]

二、膳房堡的许姓:村落里的庙权与教权

(一)忽略了的许姓:宗族保护下的村庙

明代以来,膳房堡的居民即以军户为主,其中以许姓最多。这种单姓大姓村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膳房堡建成之后,始终是一座一华里见方的堡城。入清之后,万全卫所虽撤,但膳房堡城内仍设守备署,军事化的特征依旧保留。许姓自明代万全右卫军事建置,便移民万全右卫。今天万全县各地的许姓都传说,他们原本是一姓的同宗。我还没有在调查中发现许姓有族谱传世,询问各村的许姓,也从未听说过许家在明、清两朝曾出过获取过功名的人。他们是真正的“草根”,即便在最具有“乡土性”的地方历史文献中,也很难发现什么关于他们的记载。

然而,在乾隆皇帝亲过目的查办碧天寺“逆词案”的中央级奏折中,膳房堡的许姓至少出现过两次,若隐若现,至为隐秘。第一次是方观承调阅乾隆八年山西、直隶邪教案卷中,提到对万全黄天道的调查结论:

黄天道教倡自前明万全卫属膳房堡李宾,乃嘉靖时人,法号普明,死后在堡起有庙、塔。李宾坟在塔下,凡皈教者,俱来上坟,有同教之许姓在彼居住、接待。

查办碧天寺案时,方观承曾将此节一并奏报给乾隆皇帝。[44]第二次档案中出现许姓,是兆惠、方观承等人查访碧天寺历任住持去向,向膳房堡耆老询问旧事所得。奏报说:

访得碧天寺邻近有住居民人许聪慧,年六十余,颇能记忆寺中旧事,随传唤详询。据云:伊十几岁时,见有倪姓道人,年已四十有余,住持庙中,常时披发。又访得万全第三屯有倪之玉……疑即其人,随传到案,令许聪慧认识,据称并非从前所见倪姓住持。……据称……曾有族户倪之佩者,在寺二十余年,后往怀来。随即飞檄怀来县访查有无倪之佩其人。据禀:询之乡保,以前原有倪之佩在县,今已物故,其年岁、住址及披发状观,俱与案证所供无异,则住持之人为之佩,而非之玉无疑。

乾隆八年,膳房堡许姓以“同教”身份,接待四方来拜庙的道友,留下“案底”。但清廷似乎没有特别追查这些“守庙”的当地人。当然,追查可能也没有什么结果,谁真正知道这些“草根”的情况呢?乾隆二十八年方观承查案时的经验很说明问题,恐怕问过一圈,还得去求他们自己来说清楚。碧天寺案已查出了庙里历代住持道士的来历。“逆犯”查明,谁还去找证人的麻烦呢?此刻,地方化的宗姓、村落,为许姓“同教”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方观承摧毁了黄天道的象征:碧天寺大庙和李家的教祖,又查出了“逆犯”,流放了李宾家族的“后裔”,其余人等“审系无干”,便“概行省释”了。[45]

(二)庙宇的归属:许姓还是王姓?

李世瑜当年曾在民国《万全县志》中发现过一则关于碧天寺的传说。县志中称:

就耆老传闻:明嘉靖四十一年有马房州人李宾来膳房堡,娶许姓女,夫妇修道成真,号曰普明,葬于碧天寺内。后寺宇为官家所毁,仅存佛像;经该堡许姓迁佛像于其家。[46]

王见川先生读到方志上的这个传说,曾敏锐地猜测,这“可能是活跃于碧天寺附近的许氏教友所传”。[47]县志上的故事似乎说明:方观承平毁了碧天寺之后,庙里的佛像,是由当地的许姓保护了起来。许姓再次出现!

更有趣的是,膳房堡一带确有传说称:李宾娶了膳房堡许姓的姑娘之后,才修道成真。黄天道存世的道书不少,都说普明夫妇是“李普明、王普光”。李宾生于“牛角堡”、王氏生于“狮子村”。据笔者访查,这两个村子,就是今天怀安县(即明代万全左卫)的牛家堡及附近的狮子口村。既然道书上都说普光姓王,为什么膳房堡一带说李宾娶了许姓姑娘呢?

传说膳房堡一户许姓财主,广有资财,家中夫妇二人虔心向善,吃斋念佛。他们膝下只有一女,生得端正,人品贤淑,只可惜是个哑巴。夫妇二人心中郁闷,请游方道士为此女算命。道士说:此女命中夫婿前来,即能开口讲话。一日,此女果然开口禀告二老:“他来了”。二人大惊,开门发现一个穷苦男孩上门讨饭。此人便是李宾。即有道士前言,不敢怠慢,将李宾收留在家,日后招赘与女儿成亲。此后,李宾夫妇二人一同修道,果然双双得道成真。

哑女成亲这个传说中,李宾以贫苦乞儿,入赘膳房堡许家。而道士算命、李宾入赘、哑女开口,都表明李宾入许家,乃是前定姻缘,天作之合,为的便是夫妇得道成真,普度众生。然而,如此一来,黄天道建在膳房堡的碧天寺大庙,便名正言顺,要变成膳房堡许姓守庙者应该继承的村庙了。

民间道门网络中的核心庙宇,往往在其漫长的地方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与地方的宗族、聚落、村社产生深刻的联系。由于地缘上的天然优越关系,庙宇势必处于某些村落的直接监护之下,村落对于道门庙宇、庙产、香会的整体认同,也会随着复杂的经济、宗教交往渐趋强烈。而这种认同,也会相应地支持和刺激地方话语对庙宇归属权的主张。这种现象在华北民间道门系统中并不少见。例如,在直隶定州北齐村,村中大姓陈家,在清初即对建在本村的红阳教大庙,主张应属于本村,因而与该庙所辐射的整个道门系统,形成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48]

(三)民间传说与乡村戏剧:民间道门反抗清廷国家暴力的象征化场域

乾隆二十八年方观承下令毁庙剉尸所造成的惊恐,已经写入了万全县的历史记忆。直到今天,当地的民间传说和乡村戏剧中,仍旧保存许多有关方观承的故事。

方观承办案,膳房堡的许姓毫发无损,李姓后裔也并未遭到杀戮。但万全当地的一个传说却称:方观承曾在万全屠城。据说,方观承向乾隆皇帝进了谗言,诬告万全膳房堡准备“反清复明”,反清义士兵马猬集,马粪都积了三尺多厚。若不马上剿灭,必成大患。乾隆闻报大惊,派大军随方观承至膳房堡清剿。但清兵到了之后,普明用法术把膳房堡升在空中。清兵没有找到反清的兵马,也没有看到堆积三尺厚的马粪。继续进兵至巨德堡时,见路边两个捡粪小孩儿,正在为争抢一块马粪打架,带兵将领始悟其诬,只好调兵回转,仍未发现膳房堡,便纵兵毁了堡城外的碧天寺。待清兵走后,普明才赶忙放下堡城,心里一急,放得快了,结果把堡城跌坏了,所以,直到现在膳房堡的土城还是破碎的。[49]也有人说,碧天寺案后,方观承在万全大肆屠杀,“抄家毁坟不下百户,戮杀受株者上千。”[50]

明清鼎革之际,清兵确实曾在万全屠城,但杀戮最重之地,为“万全左卫”(今怀安县左卫城),并非右卫城。[51]显然,所谓方观承万全屠城的传说,是口耳相传之间,将他曾制造的恐怖气氛,与更多痛苦的历史记忆联系到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将万全县关于方观承的各种零碎的传说,收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些传说的整体图景,才强烈地表达出来。

据深谙万全县黄天道掌故的子祥先生说:方观承在未做官之前,是江南才子,但后来父亲官场落难,被发配口外,才开始家道中落。方独自一人,出塞访父,经过膳房堡碧天寺,遇到庙主许魁接待其中。方观承在碧天寺叨扰数日,留字致谢。但由于少年气盛,题写“江南第一”,欲明其志。许魁也是一个异才。心中暗忖其人狂妄,便回写“塞北无双”。方观承心胸狭窄,因而嫉恨在心。待科场高中,放官山西不去,待官至直隶总督之后,借口碧天寺内反清复明,将其平毁。子祥先生还提到一出已经失传了的万全地方戏:《金林寺》。戏里说的就是方观承与许魁之间的较量。方观承平毁了碧天寺之后,回朝复命。但好景不长,因果报应,不久,朝中有人暗中构陷,方观承在乾隆皇帝跟前失宠,最终被贬,流放塞上,后竟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步一捱,出了张家口的大境门,竟鬼使神差,讨饭到了膳房堡的碧天寺。等待他的,当然是大家的唾弃。[52]

民国《万全县志》还收录了一个关于城北“玄坛庙”的一则轶事,名之曰“方观承卖字”。县志记载:

桐城方观承之父因清初文字之狱,戍死塞外,承访其骨,周游塞北,以卖字为生。一日到县城以其所书,强售于某商号,索值甚昂,相持不决。适邑人孙姓翁持粪筐立街旁,某商号执事指承曰:“如尔书果胜于彼捡粪老翁者,吾当倍其值”。承诺之。召翁至前,给以纸笔。书立就,承视之,自愧弗如。立收纸笔,离城他适。盖孙翁者,本邑大家也。即今所谓之南孙宅者是也,因式微而捡粪,故其书能折之也。方氏后官至直隶总督,令万全县于城北郊孙姓茔中,建玄坛庙,借名县城风鉴,实则意在报复,以致孙姓坟不能不他迁。说者谓,孙姓旧茔风水甚佳,经方破坏,致孙姓一蹶不振云。[53]

当地也有传说讲,这座玄坛庙,是平毁碧天寺之后,方观承为了镇厌万全的气运而建。那位写字赛过方观承的老头,就是“李普明”的化身。[54]玄坛庙的故事,曲折反映出碧天寺传说类似的表达:方出于嫉恨,挟私报仇。他不论是平逆毁庙,还是建庙镇厌,都是私心作怪,目的就是要破坏别人的风水。

方观承少时,确曾塞外探父,但并非长城口外,实为黑龙江。承父式济,官至内阁中书,受戴名世《南山集》狱牵连,被发配黑龙江戍边,[55]大约年少多经磨砺,民间也流传其多能鄙事,甚至说他于舆地、相术,无所不通。[56]

在这种传说与历史的不断交互当中,万全当地的民间文学和乡村戏剧,在象征化了的因果报应中,审判了这位曾经摧毁民间庙宇的官府代表。然而,这些公开的戏剧与传说,在抵抗清廷的国家暴力话语时,却没有提到方观承对碧天寺“反清复明”的政治指控。恰恰相反,方观承毁庙砸碑刨坟剉尸的暴力形象,被消解为一个心胸狭窄的落魄书生,和一个略通阴阳舆地的“术士”。换句话说,传说和戏剧中的方观承,远非国家权威的完美代表,他的形象,更像是一个饱受民间疾苦和熟悉民间宗教的“自己人”,只不过他心术不正,福薄命浅,最终还是在冥冥之中,堕入因果报应的审判。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传说中方观承为了镇厌目的所建的玄坛庙,正是日后李世瑜在万全第一次发现普明崇拜的地方。玄坛庙的供桌上面有三个木制的牌位,中间的写着“供奉普明佛之神位”。[57]

(四)庙权与教权:许姓的黄天道

民间传说和乡村戏剧中粗糙直白者,往往写实成分较重。但因文学加工较少,因而受到文人的重视也少。这类戏剧与传说,往往可以更真实地表达地方政治与宗族、宗教之间的纠葛。例如,上述戏剧中挑战方观承的许魁,笔者即在黄天道的一本道书中意外地找到了他的记载。

这份道书题《普明古佛遗留玉篆交册文簿》(下略作《玉篆文簿》),只存民国抄本,而且是一个孤本。它的内容是假托普明嘉靖四十一年升天之前所留预言。[58]这本书非常晦涩难懂。多年前,因为我关注黄天道,宋军先生就慨允我攻读清心阁所藏这本道书的原件。但为了读懂它,我在田野调查中不断拿出来它参考,花去了很多时间。宋军最早注意到该书为黄天道道统之争的写照,而且类似的道书,似乎有一大批。[59]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当时黄天道内部的争斗必定异常激烈,同时也可以说明当时黄天道的规模一定很可观。否则,道门内部不会刺激出这么多的作品。

这册《玉篆文簿》是围绕膳房堡所作,膳房堡被隐作“南阎之地,善月之村”(善月即膳),也略作“南阎之村”;碧天寺作“木子坟茔”。许姓的隐语多次出现,但系统研究之后,可发现代表二人。一位在该书开篇不久出现,号称“普明封就掌法子,言午掌定古传登”,又说“言午掌法七十载,不免也去见古佛。”后面还有一位,则藏头漏尾,拆其姓名为“一二口人十”和“鬼斗”二字,暗含“许魁”二字。书中假借普明之口略云:

老爷这里焚香火,接待虚空过往神;我今一命归天去,交与普光掌法门。二十四会各分散,七十二贤各度生;一年四季勤赴会,不要错了半毫分。错了一字难了道,改了一字变鱼虫;法门底下魔人混,混得圆通大埋名。一伙魔人分枝叶,都是一伙傻妖精;邪人进表三元混,五腊二会遭苦刑。这些表章升答过,天降灾星会雪崩;

……

专逼圆通离了世,那会跌足无处魔。有朝一日金童现,可看大胆拗令人;遣差四帅头里走,康刘朱党下油锅。因为拗了圆通令,锅煮油煎大胆人。来来往往不断走,天宫请母赴龙楼。倒庄换壳人难晓,日月无光天地愁。阳返阴身娑婆住,阴返阳身要成佛。南阎地上铁罗汉,桅杆不动半毫分。普明封就掌法子,言午掌定古传登。大男小女齐访问,奔在大树不怕风。言午掌法七十载,不免也去见古佛。若是有缘真正子,早投大杆不怕风。

此段大讲圆通死后,普明-普光-圆通的道脉分散,各会散乱。黄天道暗传“铁罗汉”许姓,掌法七十年。“铁罗汉”,书中也称“铁心罗汉”。后文借菩萨预言,略谓其身后之事:

菩萨言:老爷升天去也,邪人敢又来在南阎之村,他又掇乱老爷只(这)根桅杆。佛言:吾奉无生命令,亲口封就“铁心罗汉”,他也不随邪倒贱,他也不卖口宣阳(扬),一心正大,掌定古根。菩萨言:到那(哪)年出头漏名?佛言:久后真僧出现,普光交法之时,掌定一乘大法,谁人不晓,谁人不明?三元圣地上木子坟茔,棳立一根大杆。菩萨言:罗汉子之掌法子之落在何人,落在何姓?佛言,封就一二口人十姓。菩萨言:要问真名姓?(佛言:)鬼斗字里安身命,掌了普明大法门。

“铁心罗汉”许姓,自居护定“古根”老教,在碧天寺(木子坟茔)掌法七十年后归天。而经菩萨追问明白,“铁心罗汉”的传人,亦在许姓,真名“许魁”。因为内容隐晦,《玉篆文簿》未曾明言,“铁心罗汉”,是否就是许魁的祖上。不过,书中提到,末劫来临之时,膳房堡村出“八公祖”,在救劫云城(或银城)的七三关口,等候金童。

末后南阎之地,善月之村,出八公祖,他在七三关等金童出现,合同欲公大祖,机(稽)查表章。若不正邪表,铜锤一降,打入灰河,枉费钱,永不上申。

这一段也非常曲折离奇,从民间道门叙事之常理推之,前文隐约透露膳房堡碧天寺“铁心罗汉言午子”掌教七十年升天,留下未来掌法人的名字“许魁”。后文又叙末后来临,膳房堡(善月之村)“八公祖”等待“金童”。民间道门强调凡、圣两途,“八公祖”似乎即对应凡间传法七十年的“铁心罗汉言午子”,而未来金童,则对应“许魁”。这种猜测当然是暂时性的,直到最近的调查中,我才大致弄清了他们的真相(详后)。

上文中的“欲公大祖”,我已经弄清他的来历,据前文所叙黄天道的《明光古佛圣诞文表》,可以知道他是普明外孙女普贤的夫婿。普贤即嫁到暖店堡的米康氏,又号“圆通”。因此,膳房堡许姓在清初奉普贤夫妇(即“圆通古佛”与“欲公大祖”)一脉为黄天道正统,应属无疑。但该书指出,自“圆通”以降,道内“邪魔”四出,圆通也暗中“倒庄换壳”,道脉落入许姓。

除了肯定许姓的地位,《玉篆文簿》这篇预言,表面上来看,也是诅咒“邪”、“魔”,用来判教的。邪、魔有两类,一是普明派下分散出来的“枝叶”。主要是“圆通”派下的“康、刘、朱、党”,以及杨、米、侯各姓。第二类邪魔是不计其数的“邪师杂祖”,有幽燕地界“不烧香、不烧纸,不拜佛祖”,奉“罗姓号无为”的一派、也有蔚州李家店“李金、李三广父子”门下一支,河南院家庄弓长一派等等。

很明显,本卷所说的许魁,自居圆通倒转,金童下生,又是普明亲封“铁心罗汉言午子”的传灯。他守着膳房堡大庙的普明老会,以普明、普光、普贤、言午传人的自居,对内将“圆通”门下不遵黄天道旧法的各门派斥为邪魔。对外则指北京、直隶一带的“罗祖无为教”以及山西、河南等地的道门为妖妄,足见其志不小。难怪在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戏剧,会以普明入赘许家,而又把许魁作为反抗方观承的主角了呢。

(四)世袭性的“卡里斯马”:许家最后的一位佛爷

许姓的黄天道,一直若隐若现地在浮现于有关万全碧天寺的档案、道书、民间文学当中。我也只是在最近,才非常幸运地发现了关于他们的重要的线索。这种线索,外来闯入的调查者通常是很难访查到的。


图 3 民国抄本 《普明古佛遗留玉篆交册文簿》( 清心阁藏)


万全县的现代史是从1945年开始的。在日军尚未投降撤出前,八路军迅速进驻万全,成立了解放区的区公署。1946年9月,国民党军从八路军手中夺回万全,1947年夏天李世瑜先生做调查的时候,万全暂时由国民党控制,但共产党的力量在山区仍有很大的影响。1948年底,共产党第二次解放万全,此后到1950年代,万全县一直是破除“封建旧文化”的“模范县”。今天,甚至很难在万全发现什么保存完整的碑刻。李世瑜先生曾于1993年曾顺便再访万全,当地庙宇、古迹“荡然无存”的现状,让他很幽默地劝告愿意去万全做庙宇“再研究”学者,最好打消他们的热情。[60]在这里做民间宗教的口述史的困难也显而易见,对民国时期黄天道有亲身经历和实际印象的老人,所存不多。即便尚有知道一点掌故的老人,这类话题也并不受到鼓励:原因倒不见得是政治方面的。今天的万全,与中国大陆的许多地方一样,正在经历非常迅速的现代化与城镇化。这种环境下,民间宗教已经不是制造地方认同的机制,关于它的话题,自然显得不合时宜,多少有些冒傻气。

正如经卷上常说,“也是佛法有应”!我多次在万全田野调查的傻气,可能终于感动“佛祖”,让我遇到了“缘人”相助。这位“有缘人”是万全县的甄山先生,他是万全乡土文化真正的专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和作词、作曲家。我们有同样“狂热”的工作热情,因此很快就建立起来友谊和信任。通过他和另一位热心桑梓的朋友丁山,我们终于采访到了膳房堡的许姓后人,许献策先生。

许献策先生今年78岁(2012),文化程度不太高,但记忆力和精力都很极好,人也健谈。那位当地传说和戏剧中挑战方观承的许魁,就是他的祖上。

许家的家谱,在文革中烧了。许魁是许家的几辈祖上,已经无法说清。但许献策还记得,父亲许振魁亲口告诉他,他家这一支,就是许魁老祖的嫡传后裔。许魁并不是许姓最早传黄天道的人。听老辈人讲述,许姓在道内最出名的人,是清初(?)的许言工先生。据说,许言工是师祖,黄天道从开始,就是膳房堡这里传出去的。山西原来的教已失传了,是膳房堡的许言工先生去山西又传起来的,因此人家就说,许言工先生就是祖,就是根。后来许魁也去山西传过教,所以,山西来朝香的人,都来敬贡许家,奉许魁这一支的后人为师爷、师奶。在许献策记忆中,前来敬奉的香客,把他的爷爷、奶奶尊为师爷和师奶。

许献策的爷爷叫许茂,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人。许茂的父亲,即许献策的太爷,叫许秀章。许家发家,就是献策太爷手上的事。民国元年(1912),许秀章在膳房堡村正中央,从另一户许姓手里置下一处院子。许家把旧房子的椽子下了,瓦也揭了,重盖新房,先盖了三间正房,民国二年,又盖两间。到民国五年盖起整个院子。五间大正房,中间三间作为正殿,供着佛爷(像)。实际上,许秀章新盖的,是一座建在家里的“庙”,许家一直把这座“家庙”或佛堂叫做“普佛寺”,而把膳房堡城西南的普佛寺称为“大寺”或“大庙”。

许献策还记得,这座家庙里面摆着两个严整的经柜,颜色是红的,里面搁了经卷。但他能记事的时候,家里的经已不多了,他印象中是那种经折本刊印的经卷。据说从前里面的经卷很多,膳房堡大庙里四月初八、十月初十过会做法事的时候,还从许家“请”经。诵经、唱经的时候,先把铜磬、钵盂、木鱼、香炉都摆放好,又唱,又念经,又敲打。唱经时,用一个签子,放在(经折装的经卷)中间,翻来翻去,唱词就在经上,需要翻页,便用签子折过来,看完了,又用签子折过去。唱经的“佛曲”,似乎很单调,总是啊~啊,啊~;啊~啊,啊~...地往复。回想起来,许献策分析道:“人家称膳房堡许家是‘祖’,就是指许家佛堂经柜里的那些经卷,那些东西就是‘祖’!”

许家自建的佛堂,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提供住处。那会儿的“住处少”,而膳房堡大庙里有黄会、明会两个会。每年四月、十月有大型的庙会,吃素的香客很多,许家自建的佛殿,也是重要的歇脚的下处。许献策印象里,四时八节都有人来敬奉他爷爷、奶奶,一年供奉不断,许茂夫妇见天吃点心,喝糖水。山西人也远道来拜,并且还接许茂去过一回山西。

但许茂似乎没有读什么书。许献策记忆中,许茂近乎是文盲,他在家里地位也不高,掌庙之外,只管长工,他在家里,充其量算是个长工头。而许家当家的,是许茂有文化的兄弟许晟。除了许魁的血脉,许茂显然没有什么“卡里斯玛”,他作为师爷的“神圣性”来源,除了家藏那两大经柜的经卷,还因为是膳房堡许魁的后人。

许茂被山西的同教作为“祖师”请回山西的时候,同教的道友听说膳房堡的祖师爷到了,纷纷前来拜见,一时观者如堵。有人还带着个哑巴来求见许茂,似乎没来之前,就有风传,见了师爷,哑子也能开口说话。拜见过师爷,哑巴没有开口,群情疑惑,许茂犯难。师爷也不那么容易做!情急之下,许茂说道:“打春了(到了春天)再看吧!”回家之后,家里人闻讯都说:“你应答得不错!”

三、更多黄天道的谱系:跨地域的道门网络和复合型的宗教权威

(一)山西的黄天道

除了许家这些珍贵的历史回忆,许献策先生还提供了一条“许言工”的线索,“言”字,楷体旧写,不少人作八画,“言工”是否就是道书《玉篆交册》当中的“八公”祖呢?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好奇。终于,在最近的发现的文献中,“言工”的秘密,才被揭开。

201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甄山先生忽然电话告知,万全县发现了一批黄天道的实物,请我去看看。当地的学者丁山先生也非常帮忙,将藏主多年来冒着很大的风险才保存下来的黄天道文物悉数借出,让我过目。尽管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当这批收藏在眼前打开的时候,我只能用“震惊”这两个字形容当时的感受。

这批文献中有清初至民国期间大量的经卷、表章、灵文、咒语、印信、牒文,还包括9件保存完好的清代彩绘帛书。其中最长的一卷,《朝阳古佛老爷遗留末后文华手卷》(下略为《文华手卷》),长达1600厘米;最短的一卷,为95×68厘米。另外7卷,以500-800厘米的长卷为主。

那卷最长的《文华手卷》,记载了明末清初黄天道的120会会主的姓名、会址等项。许言工为第五十三会会主,他的“头衔”作:“圆顿八宝玉明会皇极五十三会,北岸头一会膳房堡会主”,但他是作为全卷第一个拥有精心绘像之人(见图2)。另外,据该卷所述,前五十二会为真定府“郭真”所化,后归入普明法门。郭真在黄天道的道书中有记载,有一种说法认为郭真是比普明还早的一位道门祖师,他的门下主要集中在直隶真定府等地。[61]但《文华手卷》称,郭真派下各会之人,日后都蒙他们的祖师托化,悉数归了普明的黄天道。按照这种说法,膳房堡会虽序次五十三会,实际上是黄天道普明派下的第一会,因此也称“北岸头一会”,会主许言工在道内显然处于非常重要地位。

图4《朝阳古佛老爷遗留末后文华手卷》(局部),帛书,41×1600厘米

许言工若是前文所说之“八公祖”,不仅姓名、地址与膳房堡许家的传说相符合,时间上也与明末清初一段相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言工”极可能就是前文所述的“八公祖”。八公祖又号“铁心罗汉”,末劫时镇守缘人避劫的七百里银城。此“铁心罗汉”也称“铁祖”、“铁佛”,方观承在碧天寺查抄到的《朝阳遗留三佛脚册通诰》,上面也几次出现这个名号。[62]

帛书《文华手卷》卷末署“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季冬吉日造,山西平定州寿阳县北乡蔚家庄村居住,会主温宪乡;副会:温贵金、任继德;写手:温家定。合会众善人等同置”。从材质、装裱、款识、墨迹上来看,绝无伪造之虞。该卷造成之时,距方观承在乾隆28年查办直隶碧天寺案,只有一年多时间,山西的黄天道同教,具名前署所在州、县、乡、村,列出谁是会主、谁是会副、写手。似乎对直隶办案浑然不知。待我们打开另一卷用泥金书写的帛书《灵符手卷》时,这个猜想得到了证实。《灵符手卷》(620×39.5厘米),制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卷末更是将造卷之人详细胪列:

山西直隶平定州寿阳县太平乡北定二都五甲人氏见在大东庄村居住会主朱福亨任纲副会任用钦书,朱昍,朱旭、朱迎宾;贴会任用明、朱显;写手:任顺瑜、傅汉迁、乔满贵、朱迎庆、朱从富书;经理:傅文奇、朱显、朱有库;走道:乔桂成、朱再时、朱从程;茶头:任用中、朱迎光、朱福赐、赵加福、李妙林施钱弍百文。

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谨造,閤会人等熏沐仝办。

为什么这些帛书,特别如《文华手卷》,详细列出各会会主姓名、会址,何况还是真名实地,难道造卷之人就不怕官府发现之后,按图索骥,一一捕去吗?这些精美的帛书似乎提醒我们,研究者的视域,恐怕过于局限于历代官书上所谓“严异端之禁”的条框。这些长卷是在道门内部“别同异”、“明异端”的法宝,就是要标出谁是道门正统。而对民间的宗教家而言,道门内部、道派之间的竞争与倾轧,显然比官府的查办更为常见,更为可怖。

很明显,这种造卷的活动,在山西寿阳的不少乡村,与查禁黄天道之前的直隶万全一样,完全是被当作某种“正统”来看待的,而捐资造卷者,显然也将之视为一项功德。通过这些实物的例证可见,很多情况下,清朝国家力量在地方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多么有限,而国家力量的地方实践,也深受宗族、村落以及主持公共事务的各类组织所限。

这些乾隆年间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许献策先生关于许家与山西的黄天道有关的说法。如果考虑制作这些帛书需要的时间,我们甚至可以说,几乎在方观承办理碧天寺案的同时,被官府忽略了的当地许姓,可能正在山西传播黄天道。也许这种关系倒过来看更准确一些,清代国家在查办民间道门中诉诸暴力,实际上更多地反映出面对道门组织的扩张与膨胀时,官方力量的恐慌与无奈。

而上述帛书制作的地点:山西直隶平定州,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就曾发现有黄天道的活动。据报当时有三、四村人随平定州人李福习教,李福家藏黄天道的道书《寇天宝书》(即《扣天真宝》)。[63]平定州地处直、晋孔道,黄天道在清初就通过这条通道,向山西传播了。

山西寿阳制作的这批黄天道帛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仪轨,都毫无疑问是以万全黄天道为主。许献策先生也介绍过,历史上许姓几度在山西传过教,山西人一直把许姓当成祖师。但寿阳制作的这批帛书,又是如何回到了万全的呢?帛书上反复出现的寿阳县,勾起了我的一些零碎的记忆:李世瑜的调查中,似乎也出现过寿阳。

(二)道门资源的反哺

万全县南部赵家梁普佛寺内曾有一块民国三十年的石碑。李世瑜调查曾抄录原文如下:

惟黄道复生,光绪十九年于山西寿邑,任老师独驾孤舟至赵家梁村,接续传發(登),亲传黄天大道,与赵先师进有承接法船,单渡缘人。后嗣赵师尔理,授法高莫,涉水登天,普结善缘,因梦修洞,优容怜老,至诚焚香,万代觉醒。忽悟原照,忆榆林街天花洞,想是天感时至,愿舍已址村南朱家地一亩余,建设庙堂,永远为众善之舟航,称黄道万古之基础。……[64]

赵家梁普佛寺碑文中的山西寿邑,就是寿阳。李世瑜注意到赵家梁的普佛寺与膳房堡大庙的传说不同,但他推测可能是庙主赵尔理故意以示区别的缘故,就没有再去理会“山西寿邑”。从前文所示清代山西寿阳与万全黄天道的联系来看,赵家梁碑刻中光绪19年(1893年)山西寿阳人来万全传教的可能性极大。碑文讲到的“寿邑任老师”,据我调查,道内传说是寿阳人任英。[65]任英最初所传为赵家梁的赵进有,而将其在万全发扬光大者,就是赵进有的哲嗣赵尔理。

赵尔理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李世瑜采访他的普佛寺时候,他已年近70。与膳房堡许秀章在院子里起的佛堂类似,赵尔理的普佛寺也是建在自家的院子里的。今天的赵家梁村还保存着作为正殿的几间正房。村里的人都把它叫做赵尔理的“家庙”。赵尔理少年时,两次投考童生失利,心里很受刺激,决心潜心学医,济世救人。他在1920年代就成为张家口一带的名医,1950-60年代,万全、怀安中医界不少知名的医生是他的徒弟。赵尔理的医德高尚,怜贫济困,开诊以来,穷人看病,量力付酬,遇到极贫苦的病人,他还舍药、施棺,多做善事。赵尔理信奉“穷汉吃药富汉还钱”,据说他治好旧羊屯有名的某富户病人的宿疾,为了感谢,患者支付许好的酬答60担小米。赵尔理则将此项收入全部用于赈济旧羊屯的贫民。[66]赵家梁村民记忆中,赵尔理平日多披条褡裢,随时舍药给需要的穷人。每年年关,他还给穷人施舍豆腐等素食。他的这些善举,似乎不是因为信奉“惟善是富”。据我们的采访得知,赵尔理生活非常简朴,他没有自己的后代,日常的饮食,多在亲戚家中,饭求一饱,衣图一暖,从不挑剔。而且他很恪守吃斋的信条,经常劝人吃素。他本人还常年习练“十二段锦”,呼吸之间,就在内炼,外人也看不出来。[67]

据赵尔理的妹妹的孙子邹先生回忆说:赵尔理学医之初,每年都去山西,后来就盖起一座“家庙”。从他家里两代人与山西寿阳师傅的交往来看,他建造的普佛寺,无疑是寿阳黄天道回传到了万全的中心。[68]赵尔理这支黄天道始终与寿阳任姓关系密切,直至1940年代末,任姓还不断往来赵家,当时的孩子们对此都习以为常,称任姓是山西来的“二大爷”。我们再次请丁山先生询问藏主那批黄天道帛书的来历,最终弄明白这些帛书和经卷,就是赵尔理与崇善先生的遗物。

图5.赵家梁普佛寺落成合影(约摄于1941年)。前排右三为崇善、右四赵尔理。照片为作者2005年翻拍,感谢克东先生提供原件。

崇善先生是赵尔理的妹夫,也是赵尔理复兴黄天道的重要同志。赵为首的黄天道,有12个会。主要分布在万全,也包括怀安、张北的部分村庄。李世瑜在1947年调查时,这12会分别为:第一会(复初会、老会),会主赵尔理、崇善;第二会(复元会),会主阎庭枝;第三会(复兴会),会主刘占先;第四会(复少会),会主刘国柱;第五会(复忠会)会主李润生;第六会(复仁会)杨万春;第七会(复义会)会主张逸;第八会(复礼会)会主苗之甫;第十会(复智会)会主赵柱天;第十一会(复普会)会主张明义;第十二会(复明会),会主丁佃仕。[69]

赵尔理是第一会的会主,也叫大师傅。而第一会的二师父就是崇善。[70]崇善比赵尔理小8岁,光绪十二年(1886)生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底去世,办理葬礼时候,家人还从山西任姓请来“路引”,以便让崇善顺利“归家”。寿阳任姓对这一支黄天道的影响可见一斑。乾隆时期寿阳黄天道的帛书,就在这种情况下传入了赵尔理的会中。

经过丁山先生的热心帮助,我们还找到了崇善先生的后人。据他的儿媳,现在85岁的李女士介绍:崇善先生家算是“富农”,有一倾多地,雇佣过2个长工。虽未受过高等教育,平日在家务农,赶毛驴车。他信奉黄天道,吃长斋,但他对孩子们的信仰并不做要求。家里随他吃素的,只有二儿子和二姑娘。崇善工小楷,抄了一辈子经卷。抄好的经卷,都用经折装的办法装帧,自己再裱上锦缎的封面、封套。看到刻板大字宝卷上卷首、卷末的各种佛像、韦陀像,他都用小刀在木头上细心地临摹刻版,抄经完毕,就用刻好的木版,把佛像刷印到抄本的卷首、卷末。他抄的经卷,看上去,就像官板大字刊本的宝卷一样美观。当年,这些经卷,连同他刻好的那些佛像画版,满满地存放在一个两联的经柜里。但如今,除了一少部分保存了下来,大部分的经卷都在文革中烧掉。所幸的是,他的家人在烧掉经卷之前,揭下来封面上面的题签,藏了满满一袋子。而从这些幸存下来的题签,我们可以看到崇善当年抄经的大部分目录了。

崇善抄的经卷,包括自己编写目录类4种,经卷152种(含不同版的复本)。与李世瑜先生1947年看到的为一般来访者提供的善书不同,这份“存目”,绝大多数是黄天道的道书,而且孤本不少。在单个的道门,一下子发现分量这么大的一份经卷目录,是非常罕见的。尽管目录中的经卷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这个存目也弥足珍贵,它简直可以算得上是黄天道的一本《艺文志》了!我现在将其不加修饰地简单整理如下,以便我们读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个存目包括:

目录类:

1.謄录乘里经卷总部数目表、

2.謄写单本经卷名目总录表、

3.謄写小本经卷名目表、

4.外请经卷目录表。

经卷类:

1. 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

2. 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大印板,梁理山请来)

3. 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康熙年大板经)

4. 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中册(上四品)

5. 佛说普明如来无为了义、普光如来四维圆觉宝卷中册一部(二本)

6. 佛说普明原籍宝卷(共七页)

7. 皇极普明三元九莲千佛金藏宝卷

8. 朝阳古佛遗留末后文华手卷

9. 朝阳遗留末后文华手卷、普明三佛脚册、三期普渡丹书

10. 朝阳老爷遗留了言宝赞

11. 朝阳老爷遗留天盘宝赞

12. 朝阳遗留九甲灵文宝卷(上、中、下一部)

13. 朝阳遗留九天玄文吞天咽地灵宝经

14. 朝阳九留九阳玄文真宝(此经写□)

15. 朝阳遗留万圣考甲文簿、九阳玄文、吞天咽地真经(三本一部)

16. 普明古佛二十四会会簿(壬午卅一年写)

17. 普明古佛遗留玽璹印记文箓、勘合玄文金筹朝璋、三宝皈元宝 卷、银城宝偈、九洲汉地图

18.  普明遗留玽璹印记文箓

19. 佛说勘合玄文金筹朝璋真宝

20.  普明古佛遗留九洲汉地银城图

21. 普明古佛遗留八宝云盘宝赞

22. 普明古佛遗留八卦宝赞

23. 普明古佛遗留八牛宝赞

24. 普明古佛遗留白虎宝赞

25. 普明古佛遗留半印真宝

26. 普明古佛遗留大海出水宝赞

27. 普明古佛遗留都斗宝赞

28. 普明古佛遗留黑虎宝赞

29. 普明古佛遗留降魔、 出水、 弥勒、 真武、 透天十二、 透天行甲、天门、黄龙大册(中上四品)宝赞

30. 普明古佛遗留金筹总数、银筹总数,弥勒古佛遗留半印真宝

31. 普明古佛遗留金字灵符手卷

32. 普明古佛遗留九莲宝赞

33. 普明古佛遗留开示愿簿(重誊写民国廿一壬申年)

34. 普明古佛遗留考甲簿

35. 普明古佛遗留七家手卷

36. 普明古佛遗留青龙、白虎、都斗、云盘、黑虎、了言、天盘、 九莲、八牛、八卦、龙华、透天宝赞

37. 普明古佛遗留青龙宝赞

38. 普明古佛遗留三佛脚册

39. 普明古佛遗留收元宝赞

40. 普明古佛遗留天门宝赞

41. 普明古佛遗留万福长生归天手卷、收元龙华云城偈、虎眼禅师 唱经中册、考甲簿、九龙圣书

42. 虎眼禅师透天行甲宝赞

43. 普明古佛遗留先天文榜

44. 普明古佛遗留修养秘诀默语丹经指源篇

45. 普明古佛遗留银城宝偈

46. 普明古佛遗留真武宝赞

47. 普明观灯偈(抄本)、华严施食科(木板)(二本一部)

48. 普明老爷遗留兑甲宝卷一部(上、下)

49. 普明老祖遗留悟道篇

50. 普明秘传末后六甲灵文

51. 普明亲分还乡归家偈文簿

52. 普明如来传留万福长生归天保命手卷

53. 普明如来遗留末后一着龙华宝赞

54. 普明无为九甲印记灵文

55. 普明遗留定劫护坛真经宝卷躲劫真宝归家

56. 普明遗留黄金大柱天造根元

57. 普明遗留黄龙大册一卷

58. 普明遗留家书真宝十三件一部(十三本)

59. 普明遗留今古护圣降魔宝赞

60. 普明遗留九甲透天机(外请未写者)

61. 普明遗留聚宝护命灵符真经

62. 普明遗留考甲簿

63. 普明遗留考正搜邪脚册文簿

64. 普明遗留洗心归家搜邪宝卷

65. 普明遗留考正文簿卷之下册

66. 普明遗留灵符文花手卷

67. 普明遗留灵符文花手卷、末后一着灵符手卷、古佛七家手卷、 七祖收元罗凭、九祖收元罗凭宝偈一部(六本)

68. 普祖遗留收元罗凭宝偈

69. 普明七祖收元罗凭宝偈

70. 普明遗留末后定劫照贤、聚宝、应劫、照仙炉、金莲□

71. 普明遗留末后一着扣天真宝、兑甲宝卷(中册)、辖天宝诀文法 三卷一部

72. 普明遗留末后一着灵符手卷咒语

73. 普明遗留三宝归圆宝卷

74. 普明遗留三甲灵文宝卷

75. 普明遗留收元偈、龙华偈、云城偈(三偈一本)

76. 普明遗留天梁黄金大柱

77. 普明遗留五祖公案全图

78. 普明遗留玉箓交册文簿

79. 普明遗留云外青霄显明直指、乘舟得路证道了心宝卷(二本一部)

80. 云外青霄显明直指、乘舟得路证道了心宝卷(民国二十一壬申重抄)

81. 普明遗留紫金定就根元大筹

82. 普祖根源复道榜文

83. 普明遗留开示愿簿、九明指典、悟道篇、周祖指诀、周天火 候、药王卷(六本一部)

84. 周祖传普明指诀(第二本重抄)

85. 周祖传普明指诀(一本)

86. 普明遗留周天火候金丹蜜指心印妙诀一卷

87. 普明古佛遗留玉液还丹捷经真传、修养秘诀指源篇,附太上黄 庭经附十二段、寒山石德静功

88. 黄庭经上、中、下三卷,后附十二段锦、易筋经,又附寒山石 德呼吸静功要诀(民国廿六丁丑年写)

89. 卫生易筋经、十二段锦

90. 集选十二段锦后有四句妙偈

91. 混元道德金丹龟灵古月宝卷(二本)

92. 普光如来千佛宝忏、蕴空透玲真经(二本一部)

93. 普光如来千佛慈悲利生拔苦宝忏天元太宝无明旨意刚佛(印板 未抄)

94. 普光如来千佛慈悲利生宝忏(崇善抄)、普光如来蕴空明宝透玲 真经(尔理抄)

95. 普光四维圆觉宝卷

96. 透玲圆觉真经

97. 蕴空明宝真经

98. 真僧句解四维普光圆觉宝卷(上、下一部)

99. 普光遗留二十四气牌号真文附十牌十号

100. 太阳登殿日时默诀路粮米(一本十四页)

101. 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佛归一宝卷(上、下一部)

102. 太阴出身亿化三霞元君宝卷(上、下一部)

103. 普通如来百宝诸文宝卷

104. 普贤如来无为了义清净真经

105. 普贤如来无为了义清净真经

106. 普照银沙海中取心经

107. 普静如来师罗收元宝卷(上、中、下一部)

108. 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六本一部

109. 黄天拔苦功德真经

110. 黄天救度拔亡宝忏

111. 清净妙道万法真经宝忏

112. 通天检教万法归一宝卷一部

113. 正国一统三纲五常通凡达圣交参宝卷

114. 佛说常清静经、平安皂经、北斗真经、三元赐福灯、五方土 科、进纸咒、玉枢宝经、真武妙经、消灾神咒、三元赐福经、谢土法忏(共十二本)

115. 诸神进纸安神咒

116.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117.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玉皇心印妙经、太阳经、护身咒、金刚 咒、梦授经、太阳灵应经、太阴灵应经、太阳真言、太阴真言、般若波 罗蜜多心经

118. 佛说黄氏女看经宝卷一部(上、下二本)

119. 佛说荐亡拔苦叹灵观灯宝偈

120. 佛说九龙书一卷

121. 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经 (小本 外请)

122. 佛说清净万法了义莲华心经皇极经(六本一部)

123. 佛说清心戒赌洗心论(一册)

124. 清心戒赌文、洗心论

125. 佛说三期普渡丹书

126. 佛说四十八愿祝香宝偈

127. 佛说悟理圆明金莲宝卷一部(上、下)

128. 佛说西来意返唱经、破天通诰一册、九龙混海图、九甲天盘 偈、末后一着、十王印、九经八怪照妖镜

129. 佛说先天出卖生死药王宝卷

130.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131.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民国廿六丁丑年抄)

132. 归源透天十二赞祗园印证

133.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一部(上、下二本)

134. 护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

135. 皇极玉枢千佛宝忏中(此经从外请来)

136. 金丹古佛传留劈释迦显弥勒宝赞

137. 净明三教寂静意同宝卷(上、下一部)

138. 老母家谱条律宝卷(一部)

139. 礼忏心法观想偈略释方便议、忏坛轨式、八关斋法、大悲心陀 罗尼咒(印板,外请)

140. 吕祖访贤杭州

141. 木郎太乙三山真君祈雨神咒

142. 女经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泽林写)

143. 女妙贞经

144. 注释开天利生证道明文宝卷

145. 取水文科

146. 三世因果经、贞观寿生经

147. 神名全对本(三本)

148.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解冤拔罪、九幽灯科、十王拔济、灵宝赞 叹(共八本)

149.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泽林写)

150.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妙经

151. 谢土法司文牒对本

152. 严静、献斋(一本印板)

崇善个人抄写的经卷,竟然积累了这么大的一份存目。另外,李女士告诉我们,这些题签,还不是崇善抄经的全部。他抄写的经卷,两个儿子都有一些。大儿子不吃素,手里的经卷在文革当中全部烧毁,什么也没有留下。揭下题签后烧毁的,是二儿子手里的经卷。但仅仅上述的存目,已经够令人吃惊的了。因此,李女士告诉我们,崇善先生抄了一辈子的经。这话显然不是夸张。我忽然有点明白了膳房堡许献策先生的话:这些经卷就是祖!

(三)复合型的权威

崇善抄经目录里,有一种《普光如来蕴空明宝透玲真经》,是赵尔理抄成的。[71]好像这两个人的经卷,是由热衷于抄经的崇善保存的。那些山西寿阳传过来的乾隆年间的黄天道帛书,后来也由崇善保存。他们拥有如此之多的经文,本身就是一个很“权威”的系统。

但是,赵尔理与膳房堡的关系,远远不是李世瑜先生推测的那种简单的对立。许献策先生告诉我们,许茂在世的时候,赵尔理年年步行五十多里,来探望许家的“佛祖”,拎着一篮子一篮子的土产、点心。许家也做好饭,款待赵尔理。每逢过年、八月十五的大节,赵尔理都会来看望许家的师爷和师奶,每次去了,许家的佛殿,赵尔理也照例要烧香、贡献。

不过,这种敬奉,更像是赵尔理对于带有“世袭性卡里斯马”的许家从私下感情上的某种尊敬,赵尔理探望他们的时节,也是“世俗”的节日。显然,膳房堡大庙四月会、十月会这样的黄天道庙会。庙会上的交往是更加公开的,迎接远来的香客的场合,并不适合私下感情的交流。

对于这类历史化的道统和权威,崇善先生也有类似的崇敬。据李女士讲,他不仅藏经丰富,而且对黄天道在万全的掌故也如数家珍。连崇善的儿孙辈都受了他的影响,也知道暖店堡的米家,就是普贤的夫家。而对普贤三个女儿,嫁到哪个村庄,坟茔、墓碑所在,都能娓娓道来。

接下篇《明清民间教门的地方化:鲜为人知的黄天道历史》(下)

上传者:郑静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陈寅恪与宝卷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