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福建诏安长林寺遗址、万五道宗遗迹以及被罗炤取名为"香花僧秘典"的手抄本的发现,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因"秘典"中抄录了一些与天地会有关的内容,罗炤先生又确认"香花僧秘典"的主要部分系出自万五道宗之手,故认为"秘典"乃研究天地会起源之珍贵史料,万五道宗乃天地会创始人。这一结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天地会起源研究的"重大突破"。2006年笔者在福建东山苦菜寺拜访了该寺住持白文太,见到该"秘典"的真本《正源》。两相对照,发现《正源》中并没有涉及天地会之内容,"秘典"中所载天地会之人物、诗句,乃抄录者所添加。"秘典"既有"同盟会"字样,说明绝非出自康熙年间万五道宗之手,故不能作为研究天地会起源的依据,有关结论也难以成立。但诏安长林寺遗址的发现,却有助于解读天地会《会簿》中西鲁故事。
天地会起源问题的争论,在中国历史学界曾经三起三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第一个高潮,参加讨论的有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如温雄飞、萧一山、罗尔纲、周贻白等,主要围绕如何解读“西鲁故事”展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再次掀起有关天地会起源问题的争论,参加者仍然是一些著名学者,如戴逸、邵循正、袁定中、魏建猷、陈守时等,主要围绕天地会的性质问题展开,即天地会是否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而建立;之后,又有蔡少卿及我国台湾学者戴玄之等,依据档案或官书对天地会起源问题进行探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再次掀起争论的高潮,参加者有胡珠生、赫治清、笔者及台湾学者庄吉发、翁同文等,仍然围绕天地会的创立与性质进行讨论。九十年代中期,由于“香花僧秘典”及福建诏安长林寺遗址的发现,又围绕天地会是否为“万姓集团”的万五道宗所创立展开讨论。参加者有罗炤、赫治清和笔者。2006年夏,笔者同几位学者在福建东山苦菜寺见到了香花僧的秘籍《正源》,将其同罗炤先生发现的“香花僧秘典”相对照,发现前者才是香花僧秘籍的正本,后者乃是香花僧文献中的“杂文”。因此有必要对“香花僧秘典”与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关系再次进行探讨。
一、“香花僧秘典”的史料价值
天地会起源问题的争论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再次成为历史学争论的热点。事情的缘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的罗炤先生于1993年在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的山区找到了一座“长林寺”遗址,又在东山县一位周姓渔民家里找到一件被他命名为《香花僧秘典》的手抄本。罗炤认为这些乃是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的重要依据和天地会起源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罗炤本人在《中国工商时报》上发表了长达138期的调研报告《天地会探源》;赫治清先生以此为主要史料依据出版了专著《天地会起源研究》,论证“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胡珠生先生在所著《清代洪门史》中也把“秘典”作为重要史料,论证天地会起源“康熙说”。为此,笔者曾于1994年在《清史研究》上发表题为《“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之我见》一文,谈到对《香花僧秘典》与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关系,认为被罗炤先生取名为《香花僧秘典》的文件,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认为是出自康熙年间高僧万五道宗之手,而是晚清香花僧人的杂录,虽然文中抄录了一些天地会《会簿》中的内容,但是,同天地会的起源问题并无关系。22005年,周伟良教授在福建东山县进行学术考察时,承蒙该县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东山苦菜寺当家学宜(白文太)先生出示了一份香花僧的文献《正源》,周教授随即把信息转告我。因为“香花僧秘典”是近年来学者们探讨天地会起源的重要史料,2006年7月,我便约同周伟良等学者再次前往福建东山县考察,亲自拜访了白文太先生,他再次向我们出示了香花僧的秘籍《正源》。我们把它同《香花僧秘典》相对照,发现两者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有很大区别。为了使学术界对“香花僧秘典”有正确了解,有必要把白文太先生出示的抄本《正源》同罗炤先生命名的《香花僧秘典》加以比较。
罗炤先生在《天地会探源》一文中提到,1993年他在福建诏安县遇见了一位当代“奇僧”道裕。道裕自称是“香花僧”出身,并说“香花僧是天地会里的人,你们外人不知道,我知道。”那么,什么是“香花僧”呢?据福建学者说:香花僧为闽南和莆田、仙游一带所特有的民间教派。从《正源》所述内容可知,“香花僧”是从佛教禅宗演化而来,后来主要以在民间为故人超度亡灵为生,因举行仪式时使用一本《香花科仪》,故被称为“香花僧”。道裕帮助罗炤找到一本名为《古来寺赞集》的香花科仪,其内容除了举行法会时的科仪外,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关古来寺的历史。现据罗炤文章,转引如下:
古来寺溯源
古来寺原是苦菜寺,建于明成化三年,僧明雪熙倡建,原址龙潭山,后移至铜坑,去草字为古来寺。
古来寺源起莆田兴化府仙游,(清源)凤山乡邻九座寺,咸通六年仙游度尾留埔村[智]觉禅师倡建。僧人最多达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著称,传临济宗。明天顺六年该寺主持遣送熙贤到各地弘法……成化五年熙贤广授学徒……文武同修,僧众达五十余人,成为铜山十大庙之一……传至日瑞老和尚重兴,僧众派遣铜山各寺……民国二十八年,楼胜利破除迷信,改(解)放后,此乃古来寺之简志。
鉴于《古来寺赞集》中提及“民国二十八年,楼胜利破除迷信,改(解)放后,此乃古来寺之简志。”故不可能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抄本。罗炤也认为《古来寺赞集》中有“不少文字应该是后人加上的,特别是里面记有民国时期的事情,显然不是很早的抄本”。道裕也承认:“这是我徒弟从拱清师父那里抄来的,他加上了一些”。后来,道裕又帮助罗炤在东山县一位周姓渔民家里找到了该件的原抄本,罗炤说:“全书没有题目,我名之为《香花僧秘典》”。其内容除了讲述古来寺的历史外,还抄录了其他内容,包括“古来寺赞”、“法式规仪”、“法式物什”(即做法事时所用物件,有柳枝、桃剑等物)、“醮斋笼担物件”(36件法器及衣帽等),还有“净天地神咒”、“化莲堂歌”和赌博用的“花会”歌。不过该抄本里的“花会”不同于一般赌博工具的“花会”,一般花会里的人物多用《水浒》里宋江等36人的名字。而“秘典”里所抄录的36人,却包括郑成功的一些高级将领、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如王夫之、傅山、黄宗羲等及清朝满族大臣明珠等,另外还包括诏安县“万姓集团”里的万礼(即张耍,江日升《台湾外记》误作“张要”,又称张礼,他与蔡禄、郭义、道宗等结拜弟兄后,均改为万姓,故又名万礼)等,还抄入了天地会《会簿》里的一些人物,如吴天成、方大洪、李式开等。正是因为“花会”里抄录的天地会《会簿》里的人物,一些学者便把这件“秘典”视作“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的基本史料。罗炤称它是“有关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关键性文献”,赫治清称它对探讨天地会起源问题来说,其价值“比起嘉道及以后发现的任何一件会簿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向白文太先生请教:为什么“香花僧秘典”与《正源》的内容会有此差异?特别是还把民间赌博用的“花会”也载入“香花僧秘典”?白文太先生解释说:香花僧的文献有三种,一是僧人念诵的“经文”;二是有关香花僧历史渊源的《正源》;三是“杂文”。前两种抄录者不得做任何改动,第三种“杂文”在抄录时可以添加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香花僧”为了谋生,必须迎合人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在杂文中添加了许多内容,把赌博用的“花会”抄入也就是这个原因。下面对“香花僧秘典”和《正源》的内容加以比较:
“香花僧秘典”的“溯源”部分的原文如下(标点为罗所加):
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时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济)义玄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人众,有南少林之誉。后开辟南山,广化四众,立堂讲经说法,普利人天。明天顺间,大德主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明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涧,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名扬邑里,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之铜坑鼎见寺舍,广授教徒五十余人,戒律严精,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
据福建学者研究,在《溯源》短短的几百字中,就有诸多讹误。因而得出结论说:“香花僧秘典”乃是“史地与文化水平都比较差的某香花僧人,杜撰加抄袭,七拼八凑成册抄传下来的。”从内容来看,“香花僧秘典”确如白文太先生所说,属于“香花僧”文献中的“杂文”。那些同古来寺历史渊源无关的内容,如“花会”中有关天地会中人物的内容,就是抄录者自己添加上去的,所以在《正源》中找不到其踪影。“香花僧秘典”中大量遗漏和讹误,也证实了福建学者的上述结论。
白文太先生出示的《正源》有暗红色木扳相夹,并用土黄色布累层包裹。整份抄件共32页,楷书,无题名,其扉页上有三行字:“古来院东园嗣法僧祖永重抄正源嘉庆十五年八月初十祖祀日”。
抄本前面一段内容主要讲述禅宗从第一代祖迦叶到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的法脉,接下来是讲九座寺的历史渊源:
开山九座寺智广禅师第一代祖师,临济正宗十四世,无尘塔为祖莹。
开基铜山苦菜寺明云熙贤禅师第一代祖师,临济正宗二十一世,
开山铜山五都古来院印来本源禅师临济正宗三十世。
九座法脉字辈
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寞普通
悟本正觉继祖绍宗广开心印宏是宽容
九座寺联
创修历一十朝耿耿全精龙象伏
气量涵三千界巍巍宝殿凤凰仪
古来院联
古佛称正宗准乃慈悲含有济
来寺由本源提人觉悟总成真
苦菜寺联
凖我慈悲救苦救难含有济
提人觉悟希圣希贤总成真
抄件中关于禅宗达摩以后的法脉写道:
祖于少林面壁九年,法传慧可大师,可传僧燦大师,燦传道信大师,信传弘忍大师,忍传惠能大师,能传南嶽怀让,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传黄檗,檗传希运,运传临济,济传义玄禅师,为临济宗第一代宗祖。
这些内容均符合禅宗的历史,根本没有《秘典·溯源》中所谓智广“钵承南祖临(济)义玄禅师”等错误说法。
该抄件明确写着“古来院东园嗣法僧祖永重抄”,时间是“嘉庆十五年八月初十祖祀日”,比周姓渔民所藏抄自嘉庆二十三年的抄本(即被罗炤命名为“香花僧秘典”者)早八年。问题还在于《正源》中没有“秘典”中那些与古来院历史毫无关系的内容,也没有《秘典》里那些有关禅宗历史的常识性错误。
《正源》原文:
夫始祖於莆留坡智广上人,唐懿宗咸通乙酉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承南祖黄檗、嵩山、戒法、临无等禅师,参悟圆通……广传临济正宗,门叶繁荣五百余众,称南少之誉。考师唐元和二年丁亥正月初九诞,迄长嘉四年卯辰辞亲,投福州桃枝山出家。年登十八,越开成二年丁巳礼如愿禅师为之落发,继临济十四世。光启二年癸亥八月十一日示寂,计春秋八十,僧蜡五十脱凡……葬于西溪双峰之下,乾宁中谥正觉祖师。后宋端明学士蔡襄题曰无尘塔,元佑元年泉州陈觉明丞相封慈应之称。明天顺壬午六年,明雪熙贤禅师劫逃南下,时居龙潭山间云坞石室。著忍辱铠,卧无畏床,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邑人赞其德,蒙黄刘檀樾叩关晋院厚□庵,道风日著,檀信日增,募缘拓建苦菜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
下面的内容是关于清初迁海使该寺化为灰烬,康熙壬戌(二十一年),本源禅师在东坑重建古来院的一段历史。下面我们把《正源》同《溯源》相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首先,《正源》明确提到莆田留坡的智广上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此处既未使用“九座寺”这个俗称,也没有《溯源》中“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的错误说法,而是直接提到智广上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开山于“九座山”的太平禅院。当地文化人说,太平禅院俗称“九座寺”,是因为该寺周围有九座山峰。我们在该寺考察时看到情况确实如此!
其次,关于太平禅院法脉的传承,并非如《溯源》所说“钵承南祖临济义玄法师”,而是说智广“承南祖黄檗、嵩山、戒法、临无等禅师参悟圆通。”在《正源》里没有《溯源》提到的“后开辟南山,广化四众,立堂讲经说法,普利人天”一句,7因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智广开辟南山广化寺庙的事实。据史料记载,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初名金山院,智广在世的80年间,广化寺一直名为“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初年(979)始改为广化寺。这时,智广已经圆寂九十余年,不可能通过化缘“开辟南山广化寺”。
第三,《正源》中详细地介绍了智广本人的经历:
考师唐元和二年丁亥正月初九日诞,迄长嘉四年卯辰辞亲,投福州桃枝山出家。年登十八,越开成二年丁巳礼如愿禅师为之落发,继临济十四世。光启二年癸亥八月十一日示寂,计春秋八十,僧蜡五十脱凡,葬于西溪双峰之下,乾宁中谥正觉祖师。后宋端明学士蔡襄题曰无尘塔,元佑元年泉州陈觉明丞相封慈应之称。
这段重要内容恰好为《溯源》所遗漏。
第四,下面一段《正源》与《溯源》均提到,但文字略有不同。《正源》记为:
明天顺壬午六年,明雪熙贤禅师劫逃南下,时居龙潭山间云坞石室。著忍辱铠,卧无畏床,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邑人赞其德,蒙黄刘檀樾叩关晋院……募缘拓建苦菜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二百余众,兴少室而条昌。《溯源》记为:明天顺间,大德主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明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涧,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名扬邑里,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之铜坑鼎见寺舍,广授教徒五十余人,戒律严精,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
第五,《溯源》还遗漏了以下重要内容:
迄长庆四年甲辰,辞亲投福州桃枝山出家,时年登十八。越开成二年丁巳,礼如愿禅师为之落发,继临济十四世。光启二年癸亥八月十一日示寂,计春秋八十,僧蜡五十脱凡……乾宁中谥正觉祖师后宋端明学士蔡襄题曰无尘塔。元佑六年,泉州陈觉明丞相加封慈应之称。明天顺壬午六年,明雪熙贤禅师劫逃南下,时居龙潭山间云坞石室。著忍辱铠,卧无畏床,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邑人赞其德……募缘拓建苦菜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二百余众,兴少室而条昌。
这段内容与罗炤于1993年考察时在由当地林振宁处看到的《重修唐正觉祖师本行》和《仙溪志》中有关正觉生平的记载,大体一致。
第六,《溯源》随意抄录了许多与智广禅师和九座寺即太平禅院毫无关系的内容:
首先是《古来寺赞集》,包括《源头曲词》、《法事式仪规》、《法事什物》、《净天地神咒》、《红花亭赞曲》、《花会歌》与《化莲堂名称歌》、《木杨城曲词》等。其中《花会歌》、《化莲堂名称歌》里提到的人物有:天地会《会簿》中的吴天成、洪太岁、方大洪、林大江、方惠成、吴延贵、黄昌成、郑道德、李式开、姚(桃)必达、郑君达、郑玉兰(莲)等;《台湾外纪》、《先王实录》里提到的人物有:万九官(即万里即张耍)及郑成功的部将:周全斌、忠振伯(洪旭)、沈明、郑攀(擎)柱、张魁、萧拱辰(宸)、陈天(六)御、翁求多、余新、余宽、黄志高、卢若腾等;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船山、傅青主、黄南雷(黄宗羲),还把满族大臣明珠也列入其中。以上名单中不仅把清初的历史人物和天地会传说中的人物混杂抄在一起。而且,“秘典”还抄录了黄宗羲的语录:“南雷曰:通天地,恒(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王夫之的语录:“船山白:阴阳二气,充满太虚,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顾炎武的语录:“亭林白:盈天地之间者,气也。”而且把黄宗羲所说:“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天地会《会簿》中的诗句混杂抄在一起:“乌龙渡江洪飘见,月伏波心水复潮;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四面八方都来到,五祖台前逞英雄;祖师传下一支香,高溪庙内把炉烧。”上述内容说明“香花僧秘典”确如白文太先生所说属于“杂文”,许多内容是抄录者自己加上去的,从其内容判断,抄录者乃晚清辛亥革命时期之人,所以才会把辛亥革命时期才出现的“同盟会”也写入其中。
二、“万姓集团”、“西鲁故事”与天地会起源
尽管“香花僧秘典”不能作为探讨天地会起源的史料,但是,翁同文、罗炤、赫治清等学者有关天地会起源与“万姓集团”,特别是万五道宗有关系的说法,仍然值得重视。而如何解读天地会《会簿》中有关少林寺僧征西鲁的故事,以及该故事与“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关系,也就成了解决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关键。
以往研究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学者,大多使用“影射推求”的方法对西鲁故事进行解读,认为该故事是“影射”了天地会的起源。如温雄飞提出:洪门内部传说“西鲁故事”,“乃以神话之体裁方式,描写当时郑氏之历史”,“其人其事均有寄托影射”:“所谓少林寺者,指郑芝龙一系与其部曲;征西鲁有功满清,是指郑氏撤去仙霞关兵备,令满兵长驱直入福建;火焚少林寺,是指郑芝龙全家大小,在北京被杀之惨史。五祖者,与郑芝龙歃血结盟之异姓兄弟或其同姓兄弟而与郑芝龙谋复仇者也。万云龙者,郑成功也;明太子朱洪竹,乃指桂王永历或唐王隆武;香主陈近南者,陈永华自谓也。”萧一山认为温氏此法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一件有价值的贡献。”他“相信温先生的方法是不错的”,“大体上承认温先生的推求”,认为“天地会是陈永华和郑氏旧部组织的,香主陈近南就是陈永华的自喻”,但认为郑君达的冤死是影射郑芝龙的,万云龙的起事是影射张念一的,少林寺被焚是影射某侠僧的。蒋君章则说:“从天地会的各种文件来综合,它的起源是:有少林寺僧108人,曾为政府建立边功,反而遭忘,于康熙十三年突破围攻,仅五人走免,得一镌有‘反清复明’及洪英等字的香炉于海中。乃折草为香,对天立誓,拜长林寺长万应(原文如此)龙为大哥,洪英为盟主,陈近南为军师。洪英一名天佑,据说就是崇祯之子。这个万云龙和陈近南都是化名。原来,有张礼、郭义、蔡禄等,插(歃)血为盟,组织秘密社团,以‘万人一心’为标准,他们自己都改姓万,改名万大、万二、万七等”。翁同文也说:“所谓少林寺僧兵退敌立功,清帝负义遣兵放火焚寺,乃影射蔡禄率部降清,又与部下在河南(少林寺所在之地)被杀。所谓少林寺焚余五僧逃出与长林寺僧遇合结盟,当指蔡禄部下有残余分子脱逃回闽与万五重聚。”近年来主张“万五道宗”说的学者的研究方法也大多类此,尽管他们否认是在“影射推求”。如罗炤说:“我认为陈近南不是陈永华”,“在陈近南身上可以看到郑郏的影子。”天地会会簿“关于郑君达或苏洪的记事,与蔡禄十分相近”,并断言“郑君达即蔡禄”。又说:“康熙皇帝处置蔡禄,与天地会会簿所述康熙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的性质是一致的:昏君负义,壮士始为朝廷效力,终被谗陷受诛。”“蔡禄在四月间被清政府杀害于河南,随从他去河南的数千名部众,这时肯定有一些跑回福建故乡。道宗与蔡禄是万姓兄弟中最早结拜的骨干成员,道宗又是支持、鼓动蔡禄叛郑降清的主使人。如今蔡禄惨遭康熙皇帝杀害,道宗不可能不有所行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盂兰盆会,又称中元,俗称鬼节,届时要做水陆法会祭奠亡灵,超度冤魂。道宗是僧人,此时距蔡禄之死已有两个多月,他肯定已经闻知噩耗,必定会主持最大规模的水陆大法会祭奠、超度亡弟”。“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天地会在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起义了。”赫治清也说:“当蔡禄被杀的噩耗传来之后,深谋远虑的万五道宗,一方面借用中元节超度亡灵的传统习俗,在蔡禄家乡云霄最著名的灵王庙即高溪庙,为亡弟设祭,亲自主持水陆法会,超度亡灵冤魂。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七月二十五日丑时结束普度的宗教仪式,乘僧众群情悲愤之际,沿用过去化异姓为万姓、歃血结盟的习俗,结拜天地会。”
总之,天地会起源“康熙说”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对“西鲁故事”的解读,说明天地会由“万姓集团”所创立。因此,如何正确解读“西鲁故事”与“万姓集团”的关系,乃是揭开天地会起源之谜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是“西鲁故事”“影射”了“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相反倒是“万姓集团”与万五道宗的事迹被《会簿》作者作为基本素材,经过夸大、虚构编成了“西鲁故事”。我在《从档案记载与会内文件结合看天地会起源》一文中曾提出:把天地会档案史料同会内文件、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考察天地会起源,特别提出把西鲁故事同“万姓集团”的事迹联系起来考虑。但当时未曾进一步深入探讨。现在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继续研究下去,则不难对“西鲁故事”做出正确解读。
首先,“西鲁故事”是逐渐形成的。在万提喜在创立天地会之初,尚不存在后来会内流传的《会簿》,当然也就没有“西鲁故事”。据最早到台湾传天地会的严烟供称,在乾隆年间会内仅有以下兴会内容:“此教年代久远,从前有个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名字。后来有个马九龙,纠集和尚多人,演就驳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近年又有个万和尚,俗名涂喜,都是传教的人。陈彪曾教我两句口语: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这就是天地会的根由。至李姓、朱姓起会,传说在四川;万和尚传会,闻说在广东。”又供“同会所称洪二房和尚并非实有其人,乃暗隐朱、李二姓及万和尚总称。”严烟故意把天地会创立的情况说的扑朔迷离,使清廷官员难以查明天地会起源的真相。到了嘉庆年间,《会簿》中开始出现少林寺和尚帮助清廷征西鲁的故事,但内容十分简略。翁同文和罗尔纲先生,曾经对各种《会簿》中西鲁故事的内容做仔细考察,认定贵县修志局本《反清复明根苗第一》为最早。罗先生认为该抄本“所述火烧少林寺故事,情节简要,结构清楚,它没有关于郑君达的多余神话。那些神话只是在不列颠博物院藏的《西鲁序》抄本中才出现的。”翁同文也认为该抄本比较“简朴”,内容中“始终并无郑君达及其家人出现”。实际上,他们未曾看到的姚大羔本,故事内容更加简单,不仅没有郑君达的事迹,甚至也没有提到陈近南和朱洪竹。这些事实说明“西鲁故事”乃是逐渐形成的,并非天地会创始的真实写照。
其次,编撰“西鲁故事”的蓝本与素材。经过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天地会不仅在台湾,而且在福建全省及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也迅速传播开来。到嘉庆初年,天地会已经成为清朝当局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清朝督抚大吏皆称天地会“最为地方人心之害”,千方百计加以打击。天地会被迫奋起反抗,从原来互助性秘密组织,转变成为具有反抗性的团体。会内首领们面临着既要继续发展会众、又要同清政府进行斗争这样一个严峻形势。这时,以往“顺天行道”、“剿除贪官,拯救万民”一类口号,和朱鼎元、李九桃、马九龙等兴会的说法,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兴会缘起中增添一些带有悲情色彩的内容,用来激发人们的义愤和增强会内的凝聚力,西鲁故事也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这类故事在民间教门中早有流传,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明末清初在福建流传着一支姚门教,也称为“老官斋教”,该教经卷《太上祖师三世因由宝卷》中有一个有关罗祖打退番兵,解救朝廷有功反被下入天牢的故事:“外国有一十万八千红毛靼子,如今来到北京城下”,明军损失惨重,罗祖于是带领众军前去退番兵。罗祖在阵前连射三支箭,只见三朵莲花自空中而下,番兵看见心惊胆战,只得带领兵马返回本国。罗祖三箭退了番兵,明王不仅未加封赏,反而将他监禁在天牢。这个故事后来也流传到民间。
清初八卦教的经卷里也写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内容是:顺治年间吴三桂造反攻到北京,“满朝中,武将军,难敌吴王”,“顺治爷,无了奈,出了皇榜;若有人,退吴王,封官朝纲;俺师徒,明大道,才揭皇榜;在城头,用法术,退了吴王;顺治爷,龙心喜,把我封奖。”后来李廷玉的弟子宏亮,得罪了朝廷的两个奸臣,他们“起奸心,谋害我,师徒命亡。二奸贼,到金殿,齐把本上;他参我,是邪法,要谋朝纲。康熙王,就准了,奸贼本章,出圣旨,选宫卦,齐进朝纲。用计谋,设下了,毒丹酒药;说开道,费心苦,庆功一场。我言说,修行人,皈戒为上;若不遵,苍天怒,恐把命伤。奸贼说,用药酒,快把命丧;若不然,钢刀下,亦是命亡。”“俺师徒,恨恨心,皆把酒用;一个个脱苦海,哭回天宫。”这个故事也随着八卦教在民间广为流传。
天地会创始人万提喜是个穷苦和尚,最初的天地会也仅仅是少数几个穷苦百姓结成的秘密组织,没有任何辉煌的事迹可言,这就需要编织一个有辉煌历史的悲情故事以激发人们义愤来鼓舞会众。天地会《会簿》的作者便以“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作为基本素材,编成了西鲁故事。所以,人们在西鲁故事里,似乎可以看到“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影子,有的抄本甚至把天地会创始人直接写作“达宗”(道宗)。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者把万五道宗误认为天地会创始人的原因。《会簿》作者之所以选择“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作为故事的基本素材,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福建漳泉一带向来有“化异姓为同姓”的习俗,天地会创始人提喜便继承了“万姓集团”以万为姓的传统。史料记载,明季崇祯年间,漳州平和人张礼即张耍(《台湾外记》误作“张要”),因“乡绅肆虐”而与郭义、蔡禄等结拜弟兄,化异姓为同姓,以“万人一心”之意,皆改姓万,称万礼、万义、万禄,聚众反抗乡绅之压迫。在卢若腾的《留庵诗文集》中,还保存着一首作者赠万五达宗的诗《赠达宗上人》,他在诗序中写道:达宗(道宗)系“建安伯春宇公之弟,原住长林寺。春宇公即万礼,原姓张名耍,平和小溪人。崇祯年间乡绅肆虐,百姓苦之,众谋结同心,以万为姓,推耍为首,率众踞二都。至永历二年,归郑国姓,永历封为建安伯”。化异姓为同姓这个习俗一直保留下来。从清档可知,雍正年间,福建漳泉一带仍有化异姓为同姓的结拜组织,如“以海为姓”、“以齐为姓”、“以包为姓”和“以万为姓”等,天地会创始人提喜自称“万提喜”也就是沿袭了“以万为姓”的传统。
其次,“万姓集团”在闽南云霄、诏安一带具有较大的影响。“万姓集团”最初反抗乡绅肆虐,仅仅有十八个人,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在接受郑成功招安后,其主要成员又成了郑成功的将领。万五道宗虽未入伍,却是“万姓集团”的谋士,名声颇大,不仅是抗清将领卢若腾的朋友,而且同郑成功的许多部将皆有交情。他在诏安修建长林寺时,就曾得到郑成功部将多人的资助。他不仅在闽南,而且在闽中的仙游也有多处题字,在民间颇有影响。
第三,西鲁故事的作者之所以选择“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作为素材,还有具体原因,那就是万提喜同“万姓集团”和道宗之间有着某些密切关系。据罗炤等考察,福建云霄一带民间传说万提喜是道宗的第五代传人,提喜还继承了道宗的“功夫”。不仅如此,万提喜还继承了道宗释道合一的信仰。道宗的大量题词说明,他是释道合一的信仰者,如他在仙游县九鲤湖的题词“仙道归宗”,就表明了这一点。从天地会《会簿》可知,天地会不仅尊禅宗的达摩为祖师,而且把道教的八仙尊为崇拜对象,说明万提喜继承了万五道宗信仰释道合一的传统,说明万提喜同万五道宗有着不寻常的密切关系,这也是西鲁故事作者以“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为基本素材的原因。当然,万提喜虽然同万五道宗有密切关系,甚至如罗炤所说万提喜是道宗的“孙裔”或武功传人,但是,万提喜创立天地会绝不等于就是万五道宗创立了天地会。
那么,“西鲁故事”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的事迹写入故事之中,而要虚构出一个少林寺和尚的故事呢?
众所周知,“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虽然在闽南,特别是平和、云霄和诏安一带颇有名气,但是,他们的事迹中也有诸多污点。他们最初靠打家劫舍为生,对平和、黄岗一带进行过杀掠,被当地人称为“老万贼”或“九甲贼”,诏安当地人甚至用“九甲贼”来吓唬孩子,使孩子不敢哭闹。特别是他们背叛明郑投降清朝时,“万姓集团”的蔡禄、郭义等人还率部在东山、云霄一带大肆焚掠,给当地人民留下很坏的印象。万姓集团降清后,许多人都成了清朝的高官,郭义任广西南宁镇总兵,蔡禄任河南省河北镇总兵,其他如叶冲、陈升、黄靖、曾英等人,均成为清军的高级将领。而万五道宗又是“万姓集团”叛郑降清的主谋。这种情况使《会簿》编者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要把万姓集团的事迹作为天地会的缘起写入西鲁故事,表明天地会有过辉煌的历史,却又无法回避万姓集团和万五道宗降清的污点。因为,从反清的立场来看,万姓集团降清的历史,特别是万五道宗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足为训,对于以“忠义”和“反清复明”相标榜的天地会来说尤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只好使用隐喻的手法,编造出少林寺和尚征西鲁有功于清,但反遭残害的故事,利用悲情来激发人们的义愤,以增强会内的凝聚力。
至于为什么要以少林寺僧征“西鲁”的故事展开,则同清初以来福建流传的“西虏犯边”的故事有关。据福建学者曾五岳考证:由于福建漳州方言,“鲁”与“虏”同音,所谓“西鲁番”,其实是“西虏番”的讹传或错抄。有关“西虏番”进犯清廷边境河州一带的民间传说,在闽南一带早在顺治年间就有所流传。在杨英《先王实录》里记载: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在中左所(今厦门市)谕泉镇韩尚良云:“今西虏悉有秦地,肇庆失守,李率太(泰)仅以身免,羊城危在旦夕,李西藩兵临南雄、南赣、南昌,风鹤靡宁,此亡清之秋也!”说明郑成功当时已经听到“西虏番”从陕西进犯到肇庆的传言,可见其流传之广。这个传言经过在民间口耳相传,也就成了天地会《会簿》中西鲁故事的蓝本。所以,尽管“万姓集团”不等于天地会,万五道宗也非天地会的创始人,故事编者虽然以“万姓集团”的事迹为基本素材,却不能否定万提喜是天地会真正创始人的事实,所以,尽管有的《会簿》抄本把天地会最初主盟者写作“达宗”,但更多的抄本仍写作“持喜”、“万提起”、“万提喜”,也就是档案史料中的洪二和尚郑开。
总之,尽管“香花僧秘典”作为香花僧的“杂文”,其中有关天地会《会簿》的内容是后人在抄录《正源》时所添加,因而不能作为研究天地会起源问题的史料。但是,翁同文、罗炤、赫治清等学者有关天地会起源与“万姓集团”,特别是万五道宗有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解读西鲁故事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受到他们研究成果的启发,对“万姓集团”和天地会《会簿》中西鲁故事重新加以解读,来探讨天地会的起源,以求教于方家。
本文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上传者:郑静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