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小刀会的几代领导人,包括陈庆真,江源、江发,黄位、黄德美等均一一被杀,但是,有一个核心领导人成功地逃到了南洋,他就是闽南小刀会负责后勤保障的军需官——黄志信。
记者阅读了有关闽南小刀会的一些史料后发现,包括《厦门市志》、《小刀会叛乱》、《太平天国史料》等,都几乎没有关于黄忠信的记载。
黄志信逃到南洋后,开创了他在东南亚的商贸企业。其子黄仲涵则是民国和解放后东南亚的糖业大王、橡胶大王和爱国华侨。更有传闻,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办学过程中,还曾经得到黄仲涵的资助。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见到了黄志信的曾孙——家住灌口镇李林村的黄允尾。
黄允尾,如今已年逾不惑,在灌口镇李林村开了一家杂货店。
记者表明采访来意后,黄允尾十分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并小心翼翼地取出了珍藏的黄志信仅存的个人照片。
据了解,黄位领导闽南小刀会起义时,黄允尾的曾祖父即黄志信,在黄位麾下担任军需官,负责粮草、军服等后勤统配。
黄允尾说,他的父母曾经跟他谈起过曾祖黄志信的一些事情。
黄志信出逃南洋
闽南小刀会失败后,黄志信曾经率众隐蔽于灌口蔡前村一带。
一日,黄志信梦见大批的黄蜂飞进了李林村。醒来后,他觉得诧异,就找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告诉他,灾祸即将来临,要赶紧将村子移至李林。
黄志信于是率领小刀会余部迁到了现在的李林村。很快,清军的围剿部队赶到蔡前村。可怜全村无辜的百姓,在清军的疯狂屠杀下无一幸免。150多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和当地的一位向导来到蔡前村遗址时,这里已经变成一片林场,几乎无人居住。当地人告诉记者,蔡前现在仅剩下一个地名了。
大概1858年左右,黄志信决定出逃南洋。据黄允尾介绍,黄志信在逃难过程中,曾将一枝香插在了一斗炸药上面,并对天起誓说:“我黄志信一心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却落到如此地步,如果上天有灵保佑,还我一线生机,那就马上下一场大雨。”果然,黄志信话音刚落,天空下起了大雨,浇灭了炸药上的香火,黄志信因此顺利地逃到了印尼三宝垅。
一到印尼,当地人看到黄志信长得一表人才,英俊魁梧,都把他视若天神,黄志信在当地受到了欢迎。随后,黄志信在印尼三宝垅做起小商贩,后来逐步经营土特产,从此一帆风顺,至1863年,他已拥有三百万荷盾的资产了。
1863年3月,黄志信为了进一步发展他的商业贸易,正式创办了“建源公司”,最初称为“建源栈”,主要经营土特产。他一方面从爪哇输出蔗糖和烟,另一方面则从中国输入鱼干、茶、苏州丝绸及各种香料食品等。在黄志信的精心经营下,建源公司从1863年到1893年的30年间不断发展,黄志信的“建源公司”成为印尼爪哇地区主要的华侨商行之一。
黄志信尽管身在异乡,却一直心系桑梓。据黄允尾介绍,黄志信经常回乡扫墓,每次回家,都要亲自祭奠其父黄青云及闽南小刀会“大元帅”黄位。
而回家乡探亲时,黄志信经常带上自己的儿子黄仲涵等,他要让自己后人了解祖国家乡,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据说,黄氏企业后来的接班人黄仲涵,在印尼三宝垅接受过福建私塾的教育,喜爱阅读《三国演义》等书,并且敬崇孔夫子的礼教学说。
黄志信后人成糖王
在黄志信的几个儿子中,黄仲涵的天资最高,办事精明。
黄志信看出他有经商的禀赋,便精心地教导扶持。黄仲涵24岁时,父亲黄志信便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在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订,诸如自由贸易,取消强迫种植甘蔗等等,这对黄仲涵事业的发展是一大机会。
从1894年起,黄仲涵大面积地发展甘蔗种植,加工生产优质白砂糖。不到10年时间,他建立的糖厂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一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由于是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了四五倍。黄仲涵的糖品迅速打进欧洲市场。最辉煌时,“在欧洲每一个国家里,随处可见到黄氏企业白花花的砂糖。”黄仲涵成了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
黄仲涵的成功是幸运的,因为他从父亲黄志信那里接手时,“建源栈”已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的信誉。黄志信是在“建源栈”经营最好的时候交到儿子手里的,他有多年建立起来的贸易网络和充实的资金,这些都为黄仲涵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允尾对记者说,黄仲涵去世时,其个人资产估计有2亿荷盾资产。这对当时的普通人来讲,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不过,黄氏家族的第三代,却没有黄志信及黄仲涵的好运和魄力。经历二战后,印尼的黄氏企业每况愈下。上个世纪60年代,印尼政府终于以“偷漏重税”、“违反经济法令”为由接管了建源公司,光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黄氏家族企业从此销声匿迹。
受父亲黄志信爱国主义的熏陶,黄仲涵也长期以行动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事业。
据记载,在印尼华侨中,黄仲涵是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的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人向海外华侨募捐,黄仲涵以“轩辕后人”的名义,捐出五万盾。1915年,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护法讨袁运动,黄仲涵汇寄了2万5千盾,响应这次伟大的革命活动。1916年,当印尼最早的一间华侨中学三宝垅“华英中学”创办时,黄仲涵是该校创办人和主要资助者。
此外,黄仲涵其及后人还曾经在上海、广东以及厦门的鼓浪屿创办公司。回乡办厂、支持家乡事业,一直是黄仲涵继承父志的情结。黄仲涵生前一直在印尼和新加坡等地居住,但是尽其58岁的一生,黄仲涵也从未退出中国籍。
华侨是革命之母
闽南小刀会再一次验证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华侨是“革命之母”。
“以黄位为首的厦门小刀会的最高领导层自不用说,乃至中层领导,半数是由新加坡回来的。”时任驻厦门美国领事柏克豪斯在他的报告中这样说。
回头看看闽南小刀会的高层领导,第一代小刀会领导陈庆出生于新加坡,第二代小刀会领导江源、江发两兄弟也是归国华侨,而黄位及其宗侄黄志信等人,起义失败后转至东南亚,尤其是黄志信其人起义失败后,在印尼开辟了非凡的事业,建立起黄氏糖业王国和橡胶王国。其后人黄仲涵、黄忠孝等,都是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的爱国华侨。
不止是小刀会,连辛亥革命也是这种情形。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深有感触,尽管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闽南小刀会只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但是,“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也是身为归侨的灌口镇侨联负责人白玉盛老人的心声。
白老说,闽南小刀会朴素的抗争精神、阶级情怀以及临危不惧的气节都是值得发扬的,至少我们可以肯定,闽南小刀会的三代核心领导被捕后都是英勇就义的,他们的余部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也仍然坚持着武装斗争,直至最后一人。
闽南小刀会是近代厦门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斗争,它催生了上海小刀会的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运动,并与其汇合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高潮。
解说小刀会疑点
在闽南小刀会的三起三落中,黄位、黄德美、黄志信担任领导人物时创下的基业最大,坚持斗争的时间最长,给清政府的打击也最大,因此,历史上黄位领导的闽南小刀会更加引人注目。遗憾的是,此前关于小刀会的考证并不多。
记者心中的一些谜团,也是在采访黄志信后人后才解开的。
小刀会为什么选址刘心庵
闽南小刀会是从灌口的刘心庵起义的,为什么当时要选在刘心庵呢?
宋元时期,灌口的鱼孚附近是官方驿道。刘心庵就在鱼孕一带。据灌口镇侨联的白玉盛介绍,宋朝以前,鱼孚附近是非常热闹的,当地居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这里赶集。
但是到了清末,随着邮局的产生,驿站和驿道的功能开始褪化,鱼孚的官道逐渐被废弃,包括刘心庵一带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人迹罕至。“现在分析看来,黄位、黄志信选择在这里结集队伍誓师出发是有道理的,因为比较不会引人注目,而且地方宽敞,容易结集和分散。”白玉盛这样对记者说。
黄位为何托重任于黄志信
据黄允尾说,曾祖黄志信祖籍陕西陇川。“大汉明统兵大元帅”黄位起兵后,将黄志信拉进小刀会的核心领导层,命其担任部队的“军需官”,负责后勤保障。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对战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黄位为什么要将如此重要的职位托付于黄志信?
黄允尾说,原因是黄志信的父亲黄青去与黄位是亲兄弟或堂兄弟。实际上,黄位在起义过程中,对这个宗侄黄志信,采取了比较低调的态度,使黄志信在清政府眼中,没有成为非常突出的目标。从某种角度看,黄位是在有意保护这位宗侄。
由于这个原因,成功逃亡南洋的黄志信每次返乡,都会亲自拜祭黄位的坟墓。
黄位未至南洋就被杀
作为黄志信的第四代后裔,黄允尾对“汉大明统兵大元帅”黄位的了解并不多。但是,他比较肯定地说:“许多人都以为黄位兵败后逃至南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现在看来,黄位很可能没有逃到南洋之前,就在厦门至广东一带被清军抓住并杀害了。”
“黄位的尸体运回来时,头颅都没有了,我的曾祖黄志信用金子给黄位做了一个人头,并将黄位埋葬于灌口田头仙景村。”黄允尾说。
后来,当地不少盗墓者经常光顾仙境村,目标当然是为了黄位的那颗金头,但是均未果。
文章来源:《东南早报》2005年6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