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民间宗教 >>
邪教不是新兴宗教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97

 

邹智贤

 

位于波士顿的基督教科学派总教堂。19世纪出现了一些新兴宗教,基督教科学派就是其中之一。

 

宗教以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为核心内容,劝谕世人怀善心、行善事和求善果,有助于社会秩序的调整。宗教是个体内心的信仰,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邪教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和功能,所以不是宗教,当然也不是什么新兴宗教。

一般认为,新兴宗教特指19世纪下半叶以来形成的一些在教义教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迥异于传统宗教的宗教团体。有资料显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兴宗教在美国、西欧诸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猛,人数急剧上升,其影响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已经成为宗教学和社会学研究者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广义地说,新兴宗教之,是相对传统的正统宗教而言。许多正统宗教在历史上也曾是新兴宗教,被既有宗教视为异端非正统,在经过不断理性化的过程之后,才被纳入主流文化,成为所谓的正统宗教。例如,原始基督教是犹太教的新兴宗教,而近代的新教则是天主教的新兴宗教。从中国历史上看,明清以来的许多民间宗教团体融合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并进行新的阐释,在当时也是一种新兴宗教运动。新兴宗教不是无源之水,其产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新兴宗教往往借用正统宗教的某些教义教规,加以新的阐释和规定,且多发生于社会转型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并迎合了部分人群的焦灼心理和荒芜情感。

在当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现象中,膜拜教团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膜拜教团是指新兴宗教中的一些极端主义派别,它们以批判现实和对抗主流文化的姿态,向现代文明提出各种质疑和挑战,其中少部分还显露出社会破坏性。膜拜教团的英语表达是cult,汉语学界一般以邪教一词对译。据此,有人将膜拜教团一概视之为邪教,我以为值得商榷。膜拜教团中只有极少数具有反社会、反人类倾向,并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实际危害的教团教派,可称之为“Destructive cult”,而与汉语邪教一词对应。

新兴宗教与邪教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二者都剪裁、拼凑、改造传统宗教的教义教规,都有背离传统宗教、反抗主流社会的倾向,且多发于社会变革或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重组导致信仰的重新选择,由于传统宗教不能对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作出及时反应,为新兴宗教和邪教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新兴宗教中的一些极端主义派别会逐渐走上反社会、反人类的道路而沦为邪教。另一方面,尽管新兴宗教和邪教都在教义上脱胎于传统宗教,但前者大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宗教的人文关怀,后者则对传统宗教教义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宣扬教主崇拜,为其个别领袖人物谋取个人利益。一些新兴宗教通过适当调整,能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情感黏合剂,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出贡献。邪教则坚持敌视人类社会的病态心理,以极端的非法手段破坏社会安定,最终自取灭亡。

宗教以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为核心内容,劝谕世人怀善心、行善事和求善果,有助于社会秩序的调整。宗教是个体内心的信仰,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邪教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和功能,所以不是宗教,当然也不是什么新兴宗教。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26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