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理论方法 >>
灵籤兆象研究
来源:《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作者: 林国平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29

所谓灵籤兆象,是指籤诗所蕴含的征兆或迹象。诗歌原来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当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或意境被作为传达事情发生前的征兆或迹象的信息载体,并用于占卜吉凶祸福活动时,诗歌就演变为籤诗了。对于占卜者来说,籤诗艺术性的高低无关紧要,他们关心的是籤诗包含的兆象是凶还是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籤诗兆象是一种人工符号,也包含着符号学上的所谓“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籤诗中所描写的物象或意境就是“能指”,而这些物象或意境所预示的征兆或迹象就是“所指”,从诗歌的“能指”转化为籤诗的“所指”,有神论和宿命论是其桥梁和动力。抽籤者大多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相信任何事情发生前都有与之相应的征兆或迹象,籤诗就是这些征兆或迹象的信息载体,通过虔诚地占卜灵籤,用心揣测灵籤中的兆象,就有可能窥视“天机”,趋吉避灾。

一、灵籤兆象的主要形式

灵籤的种类繁多,仅笔者搜集到的籤谱就有近千套,体现在灵籤中的兆象更是千奇百怪,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归结为原初兆象、扩展兆象和定性兆象三个形式:

(一)原初兆象

原初兆象与籤诗同时产生的每首籤诗固有的最初形态的兆象,无论籤诗的制作者是否有意去编造灵籤兆象,但抽籤者则把籤诗所描写的种种物象视为兆象。由于原初兆象包含在诗句中,他与扩展兆象、定性兆象相比,比较朦胧,不容易判断。如福建福安市下白石林公忠平王宫籤谱第三首:

长长短短短长长,吉吉凶凶凶吉吉。

下下高高高下下,来来去去去变亭。

此籤诗简直是一种文字游戏,尽管“来来去去”读了好多遍,但还是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福建漳浦县三王公庙籤谱的第三首:

卯木原属震,方位是正东。

戌来成六合,壬癸贵人宫。

此籤诗将天干地支、易经的卦象以及方位、十二宫等揉为一体,也很难看出其主兆象是什么。又如《诸葛384灵籤》第六首曰:

非玄非奥,非浅非深。

一个妙道,着意搜寻。

此籤诗很像禅语,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尽管“着意搜寻”了,其兆象也未必能找到。再如香港新界青松观吕祖灵籤第五十九首:

去的去,来的来。

东南一方,自迩遂依。

切莫又猜疑。

第六十首:

苦而甘,甘而苦。

一子一午,送喜不送忧。

也要自裁生。

相信大多数人读了上述二首籤诗,会如坠五里雾,不能不使人又产生种种的“猜疑”,确实分不清是“甘”还是“苦”。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通常,一首籤诗描写的物象是一种,所以其包含的原初兆象也只有一种。但也有相当多籤诗描写的物象不止一种,其所包含的的原初兆象也就有多种,以香港青山古寺斗姥籤为例,第五首:

暖风和气艳阳天,桃李芬菲柳自妍。

更放一舟随绿水,满船风月乐安然。

这首籤诗描写的物象有和煦的春风,有艳阳天,有桃李芬菲,有柳叶青青,还有一叶扁舟在绿波荡漾的江湖中犹然自得地漂流,从占卜的角度看,这些物象有可能共同构成一种兆象,但也有可能各自传达某种兆象。再如第二十八首:

鹏程西风志欲坚,扶摇直上九重天。

沙溪雁叫芦花白,明月沧江下钓船。

这首籤诗至少描写五种物象:一是大鹏鸟乘风扶摇直上九重天;二是沙溪旁一片白茫茫的芦花;三是一群大雁从沙溪上空飞过,发出鸣叫声;四是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上;五是沧江中有只垂钓的小船。这些物象是共同构成一种兆象,还是各有所主?在诸多的兆象中哪一种是主兆象(或称中心兆象),哪一种(或几种)是辅兆象(或称关联兆象)?主兆象与辅兆象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容易作出判断。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在籤诗中带有某种普遍性。

有一部分籤诗是以典故或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神话传说等等作为原初兆象,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诗句中描写故事情节,有时还点明主人翁,如长汀县城隍庙籤末首:

周郎用计假招亲,要害刘备命归阴。

幸得孔明巧施计,龙凤妙配假成真。

此籤诗的诗句比较通俗明白,源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东吴招亲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其故事梗概。另一种以典故或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神话传说等等作为原初兆象的籤诗却不那么直白,甚至相当隐晦,如同样是以刘备东吴招亲的故事为原初兆象,福州东岳庙的籤谱第十首这样描写:

栋梁材栋梁,大器非寻常。

栽培需雨露,龙凤巧姻缘。

就总体而言,原初兆象比较隐晦,不容易看清楚,特别是在主兆象与辅兆象并存的籤诗中,更不容易分辨,所以有些籤谱用一定的文字点明原初兆象中的主兆象,如在民间流传很广的观世音灵籤(100首)、玄天上帝籤谱、八卦六十四灵籤以及福州盖山八部元帅庙籤谱、安溪威镇庙广泽尊王籤谱等均属于此类型。

(二)扩展兆象

扩展兆象是指对灵籤的原初兆象加以扩展使之更加明晰的兆象。前面说过,原初兆象比较朦胧,一般人不容易看清楚其中的奥妙,因此后世的宗教家或文人特意对某些籤谱进行再加工,在原初兆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兆象,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原初兆象。当然,也有些籤谱自古以来一直保留着最初的原形,并没有对原初兆象进行任何的扩展,所以,与原初兆象不同,扩展兆象只有部分籤谱具备。由于灵籤产生后,一直沿着世俗化和简易化的方向演化,所以灵籤扩展兆象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1. 增加若干组诗歌作为扩展兆象

通常,一首灵籤只有一首诗歌,但也有一首灵籤由多组诗歌构成的情况,其中,有的诗歌是传达原初兆象的,有的则是属于扩展兆象的。以香港新界青松观吕祖灵籤为例,该籤谱的每籤有三组甚至四组诗歌,第一组诗歌传达原初兆象,第二、三、四组诗歌描写的是扩展兆象,如第二十籤由三组诗歌组成,第一组诗歌:

猪鼠相合,卯酉相同。

满船满载,载载不空。

得心应手,只在三四五成功。

第二组诗歌:

欲行还又止,徘徊不已时。

动摇莫强求,得止宜且止。

第三组诗歌:

寅午戌年多阻滞,亥子丑月渐亨通。

更逢玉兔金鸡会,枯木逢春自放花。

一般说来,第一组籤诗所传达的原初兆象比较朦胧,而传达扩展兆象的其它各组籤诗所描写的物象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2. 借用《易经》卦象作为扩展兆象

由于《易经》卦象也是一种人工符号系统,与灵籤兆象的符号系统有某种相通之处,所以经常被宗教家借用来作为灵籤扩展兆象的重要材料。在民间流传的籤谱中,《易经》卦象的影子随处可见,有的籤诗与卦象的结合相当密切。福建晋江青阳《顺正大王籤谱》和台湾台北黄帝神宫的《黄帝归藏易占》均为六十四首,在每首籤诗之前,均有卦名或卦象。《顺正大王籤谱》在每首籤诗之后增设有“卦德”一项,对卦象作进一步地解释,如首籤的“卦德”对“乾”卦作这样的解释:“乾者,健也,纯阳之象,刚强之义。此百阳之卦,千命之学,行健而用刚道也。修健之道如御龙也,变化不测,各随其时,能隐能显,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见群龙无首者吉”。在理解原初兆象时,应该结合《易经》卦象,易言之,扩展兆象与原初兆象的关系相当密切。

3. 借用五行作为扩展兆象

五行学说产生于周代,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世术数家利用五行特性、五行生克的关系,并进一步编造出五行反悔、五行旺相休囚死等来推算人生休咎。术数家认为,五行的特性各自不同,“木”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土”有长养、化盲的特性,“金”有清静、收杀的特性,“水”有寒冷、向下的特性,术数家采取取象比类的办法,把世界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纳到五行之中。一些籤谱借用五行学说作为扩展兆象,如澳门妈祖阁籤谱一百首(缺第2728首),加上顶魁、亚魁、都魁,共一百零一首,每首都标明此籤在五行中属于哪一行,从排列的先后次序看,没有什么规律,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4. 借用天干地支作为扩展兆象

天干地支最初用来纪年,后来又被古人用来纪月日。天干地支取义于树木,术数家把它与阴阳学说相附会,所谓“干”犹如树干,属于阳,象征刚强;“枝”犹如树枝,象征柔弱,属于阴。并认为每种具体的天干地支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甲”象征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阴在被阴包裹之状;“乙”象征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之状,等等。在民间流传的籤谱中,把天干地支作为扩展兆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六十首的籤谱更普遍与六十甲子相联系。不仅如此,一些籤谱还把六十甲子纳音取象作为扩展兆象。所谓六十甲子纳音取象是以六十甲子分属五行,再按阴阳、盛衰、轻重,分别取物以象之。福建云霄县碧湖岩、平和县大溪镇灵通岩所使用的是六十首的观音籤谱,就是把六十甲子纳音取象作成扩展兆象。

5. 借用十二宫作为扩展兆象

十二宫原是天文学上的名词,指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每次会合于一定的部位。天文学家将黄道周天三百六十度划分为十二段,每段三十度,故称十二宫。后世术数家把人的一生分为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等十二阶段,分别与十二宫配合,并进而与五行、干支等相联系,以此来推测人生的吉凶祸福。

在民间流传的籤谱中,少数籤谱把十二宫作为扩展兆象,如流传最广的《观世音灵籤(100首)》就以十二宫为扩展兆象。其排列顺序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是前五十首籤诗和后五十首各与十二宫搭配一个轮次;二是各宫名出现的总次数比较平均,除卯宫出现11次例外,其余都在79次之间;三是各宫名的出现不是插花式的,而是连续出现35次。《观世音100灵籤精解》还专门列有条目对十二宫所传达的实际含义作了详细的解释,每一宫分家宅、自身、求财、交易、婚姻、六甲、行人、田蚕、六畜、寻人、公讼、移徙、失物、疾病、山坟等项目,各有籤诗一首,共一百八十首,实际上与分类籤诗完全相同。

6. 借用典故等作为扩展兆象

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等不但被作为灵籤的原初兆象,而且更广泛地被作为扩展兆象。在《正统道藏》收入的籤谱中,还没有发现以典故等作为扩展兆象,说明这种现象大概出现在明代中期之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文学勃兴,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非常繁荣,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仰者,同时也为了使灵籤更加通俗,一些灵籤的制作者或庙祝开始把百姓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典故等引入灵籤中,至今在民间流传的籤谱中,相当多是借用典故等作为扩展兆象。

作为扩展兆象的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一般是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成短语,置于籤诗之前,每首灵籤配以一个故事。如《观世音灵籤(100)》的第一首的典故是“钟离成道”,源于《八仙故事》,第二首“苏秦不第”,源于《金印记》传奇,等等。也有每首灵籤配以两个故事的籤谱,如福建平和县三平寺籤谱的第一、二籤的典故分别是“姜太公在天水宫学道,姜太公在渭水河钓鱼”、“苏东坡赤壁游舟,韩信钩于城下”;台湾台南市西区海安宫籤谱的第一、二籤的典故分别是“包公请雷惊仁宗,包公极审张世真”、“包公暗访白袍将,尉迟恭挂帅”。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会元寺的籤谱的典故是以四句诗的形式出现,如第一、二首分别是:“龙图忠义救仁宗,陈林救主大有功,打风得遇李俊臣,尽忠报国八贤王”;“狄青取珠旗,奸臣谋害伊,定贵路认错,公主结亲期”。莆田城郊石室岩籤谱类似于仙游枫亭会元寺,典故不但以诗歌形式出现,诗歌前还有短语加以点明,如第一首:“洪将收五德,陈高产麟儿:陈家世代有善心,喜哉天赐玉麒麟,夫妻庭前祈祷祝,五福自然庆来临”。第二首:“陈琳救主:释迦出世牟尼心,老君抱送玉麒麟,仁宗祈祷生太子,两月逃难求神明。”

7. 以图画作为扩展兆象

现存最早的籤谱是南宋的《天竺灵籤》,以籤诗配上图画作为扩展兆象。图画描绘的物象除了用来诠释籤诗外,往往还增加了若干兆象。如第十二首的籤诗曰:“手把太阳辉,东君发几枝。稼苗方欲秀,犹更上云梯。”图画描绘的物象有:右侧一文人手捧“职”字,“职”字上方有“日”字,表示官运显达之象;左下角有棵鲜花盛开,左上角有一梯子直上云霄,表现“东君发几枝,稼苗方欲秀,犹更上云梯”的兆象。图案中间有一妇女,手持燃烧的火把,暗示黑暗中见光明,当遇贵人提携。显然,图案中包含着若干籤诗所没有的扩展兆象。

《天竺灵籤》中所描绘的物象,象征意义十分强烈,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画面上经常出现梅花鹿、蛇、鸟、鱼、书籍、文书、财宝、火球、花木、车子、太阳、月亮、云、水、船等,各自表现一定的兆象,如梅花鹿表示吉祥,“鹿”与“禄”同音,往往预示官运亨通。如果梅花鹿断头缺腿,预示仕途坎坷。又如图案中有两本文书交叉摆放,兆示运途不好。如果是单本文书摆放在地上或升在半空中,则兆示要交好运。画有蛇的图案兆示家宅不宁,画有车子的图案表示变化无常,画有火球的兆示蒸蒸日上,画有财宝的兆示财运亨通,画有鲜花的兆示运途好,从中反映出南宋的一些俗文化。

(三)定性兆象

定性兆象是在原初兆象、扩展兆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定性兆象就是对灵籤的吉凶兆象进行定性,即对某一灵籤所包含的兆象是吉还是凶作出明确或比较明确的判断。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总体定性兆象

总体定性兆象就是对灵籤的吉凶作总体判断,又有两种情形:一是用短语加以概括,如《观音神课三十二卦》籤谱在序号之后分别标上“星震卦”、“从革卦”、“曲直卦”等等卦名作为总体定性兆象,《玄真灵应宝籤》也是属于这种类型。这种以短语作为总体定性兆象在籤谱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其特点之一是有时并不是非常明确,仍要去猜测揣摩,如上面刚提到的星震卦、从革卦、曲直卦、润下卦、炎上卦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一个特点是有时还会指出如何实现总体定性兆象的途径,如《玄真灵应宝籤》中有“待时必捷”、“守否方泰”、“更改则吉”、“劳心事成”、“无欺有望”等提法。

最常见的总体定性兆象是以吉、凶,或上、中、下不同等级来表示,吉有时又分为大吉、吉、中吉、小吉、不吉等,上、中、下有时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籤谱在标明总体定性兆象时以上、中、下三级制最为常见,也有吉凶和上中下交叉使用的籤谱,如《四圣真君灵籤》分大吉、上上、中平、下下四个等级,《观音神课三十二卦》分大吉、上吉、吉、平吉、中吉、不吉、上上、上平、中平、小平、下中、下下、凶、下凶等十四等级。

2. 具体定性兆象

具体定性兆象是指对具体占卜事项的吉凶作出判断,籤谱中往往称之为“断曰”或“解曰”,其主要特点是定性用语明确,毫不含糊。具体定性兆象至迟在南宋的籤谱中就出现,《天竺灵籤》的图案上方就有“求官迟、公事宜和、求财无、孕生女、婚不成、蚕损、忌移动出往、不利行人”这样的断语,即具体定性兆象。宋代以后,籤谱增设具体定性兆象已经相当普遍,其具体内容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灵籤兆象之间的关系

从原初兆象到扩展兆象以及定性兆象的发展演变,集中地反映了灵籤的不断简明通俗的演化进程。在灵籤的兆象体系中,原初兆象、扩展兆象、定性兆象的关系是结构性的,即后一种兆象形式的产生,并不是否定前一种兆象形式,而是与前一种兆象形式一道构成更为丰富、更加清晰的兆象。特别是定性兆象,既是灵籤通俗化的最终形态,也可以看作是术数家对原初兆象所蕴藏的“天机”的“破解”。

原初兆象是每一首灵籤都具备的,而扩展兆象、定性兆象并不一定每一首灵籤都有,一首籤诗有多少种扩展兆象、多少种定性兆象与之相配,也无定规。在原初兆象、扩展兆象、定性兆象俱全的籤谱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或密切相联,或若即若离,或毫不相干。仍以《观世音灵籤(100首)》为例:

image.png

第六十九籤的原初兆象的主兆象是所谓“梅花占魁”,扩展兆象包括“梅开二度”的传奇故事和“解曰”的内容及“辰宫”等,定性兆象包括“中籤”和最后的“此籤家宅……”两部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扩展兆象与原初兆象的关系。“梅开二度”的故事源于《二度梅》传奇,故事梗概是:唐代,梅魁被奸臣害死,其子梅良玉获救,改名换姓,住在梅魁生前好友陈日升家。一日,梅花盛开,陈公借祭梅花来祭祀梅魁,祈求上天保佑梅家的后代能报仇血恨。不料,当晚,梅花被暴风雨打得七零八落。陈公和女儿杏元及梅良玉以为预兆不好,报仇恐怕没有多大希望,十分伤心。遂对天许愿:若日后真能报仇血恨,老天爷就让一片狼藉的梅花再一次盛开。不久,果然梅开二度,成为千古佳话。后来,梅良玉考取状元,报了家仇,并与陈杏元结为连理。显然,“梅开二度”的故事与原初兆象的“梅花占魁之象”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解曰”增加了“一箭射空,当空不空”的兆象,在这里也是属于扩展兆象,比较含蓄,但“待到春来,彩在其中”的兆象与原初兆象的“但得阳春消息至,依然还我作花魁”相似,所以,二者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至于“辰宫”,相对独立,对家宅、自身、求财、交易、婚姻、六甲、行人、田蚕、六畜、寻人、公讼、移徙、失物、疾病、山坟等的吉凶兆象又有详细的解释,与原初兆象没有太大的联系。其次,看看定性兆象与原初兆象的关系,原初兆象是先凶后吉,与之相适应,总体定性兆象为“中”,具体定性兆象也打上“中”的烙印。

在以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为扩展兆象的籤谱中,原初兆象与扩展兆象之间的关系,有的相互呼应,有的却毫不相干。原初兆象与扩展兆象相互呼应的,均是把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化解在诗句中描述,同时又在籤诗之前明确点明典故的名称(也可以视之为原初兆象的主兆象的点明),二者浑然一体,如福建永定县下洋镇西觉寺籤谱:

第九上仟郭巨埋儿

郭巨本是忠孝人,孝母埋儿慈天神。

舍得埋儿救活母,哪知得着天赐金。

至于原初兆象与扩展兆象毫不相干的籤谱也常见,如福建石狮双龙寺籤谱:

第十九唐僧取经

云行雨施正春深,谋望求财总遂心。

事讼见官皆得理,贵人喜庆自相寻。

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庙宇虽然使用同一种籤诗,但与籤诗相对应的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却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说明作为原初兆象的籤诗与作为扩展兆象的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之间的关系,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是由籤谱的编造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如果说原初兆象与扩展兆象的关系既有相互呼应也有完全分离的话,那么,以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为扩展兆象与总体定性兆象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吻合,“上”、“中”、“下”的定性兆象通常与故事情节的结局好、中、坏相对应。如“苏秦六国封相”的典故出现于许多籤谱中,其总体定性兆象均为“上”或“上上”。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同样是“桃园结义”的典故,在福建长汀城关城隍庙、莆田城东石室岩、仙游城关承三书院、龙海县镇海城隍庙、清水祖师庙、建瓯县芝城黄花山庙的籤谱中,总体定性兆象为“上”或“上上”,而在仙游枫亭会元寺、福州盖山八部元帅庙、南靖县山城碧阳宫的籤谱中则为“中”或“中中”、“平平”,类似的例子很多。

三、灵籤兆象的取象来源

灵籤的兆象并非灵籤的制造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客观世界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仍以《观世音灵籤(100)》为例,灵籤原初兆象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故事,如首籤“盘古初开天地”即是;二是典故,如第十七首“画饼充饥”等;三是日常生活情形,如第十首“持灯觅火”等;四是植物,如第八首“松柏茂林”等;五是动物,如第二首“鲸鱼未变”等;六是自然现象,如第二十首“久雨初晴”等;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第五十首“顺风撑船”等;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第四十三首“棋逢敌手”等;九是劝戒格言,如末首“守常勿动”等;十是神佛,如第六十二首“神佛保佑”等等。

扩展兆象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面与原初兆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宗教故事、民间故事等不但被作为灵籤的原初兆象,而且更广泛地被作为扩展兆象,内容十分丰富。在一种籤谱中,所涉及的各种故事往往要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些故事都是百姓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大多数来源于戏剧小说和传奇故事。

就所有籤谱而言,灵籤兆象所描述的物象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而对于具体籤谱而言,灵籤兆象的取象范围则要受到某些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产生于沿海地区的籤谱,所描述的物象自然以大海、行舟为多,而内陆山区的籤谱则多描述山林野兽,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涉及经商贸易的相对多些,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多以官运科举为描写对象。以台湾彰化南瑶宫籤谱为例,该籤谱共二十八首,其中以海洋行舟为描写物象的至少有八首,如“箕字”籤(第五首):“潮生自有时,帆起即如飞。风送舟行便,无云月正辉”。“毕字”籤(第十九首):“行舟莫嫌迟,风急对头时。举棹应难得,扬帆云雾迷。”如果不是生活在沿海的话,是很难编写出这样内容的籤诗。又如闽西山区建阳里心镇禅福寺籤谱,描写山区物象就相对多些,如第十首描述山区人民劳动场面十分形象,实际就是一幅风俗画:“山上层层李桃花,人间烟火是人家。银剑金钗来车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二是受籤诗编造者知识结构的制约。福州裴仙宫的《仙爷灵籤》多取象于日常生活、生产用品,每一首籤诗实际上也是一首谜语,如第七籤:“指挥如意,舒卷三军”。谜底为“令箭。”第七十六首:“与水浮沉,不折其角。”谜底为“菱”。第七十九首:“逐浪随波,命也如何。”谜底为“萍”。第一百零七首:“满腹经纶,用之不穷。”谜底为“蜘蛛网”,显然作者精于谜语之道。又如晋江县《顺正大王籤谱》借用《易经》卦象,其作者自然是精于《易经》之道。

三是受宫庙神灵的职能的限制。在百姓看来,神灵是无所不能的,所有的神灵都有满足百姓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具体职能,诸如祈福消灾、御盗弥寇、镇妖降魔、驱邪治病、祈风调雨顺、祈求平安、祈求子嗣、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与此相适应,籤诗的兆象无所不包,传递神灵旨意的灵籤自然能满足信仰者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每个神灵又往往有一种主要职能,同时兼掌其它多种职能,因此有的灵籤是根据神灵的主要职能来编写的,带有专业化的色彩。如收入《道藏》的《大慈好生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灵应宝籤》和《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籤》就是专门为求嗣、生育而设的。又如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在福州、闽东、浙南等地有较大的影响,她的主要职能除了是妇女儿童保护神之外,祈雨也是其主要职能之一,所以在这一带流传的籤谱中,常常见到有关这方面的描述,长乐县文岭镇九天府籤谱第二十一首“靖姑为兄祈甘霖,滂沱大雨救万民。可恨白蛇长坑鬼,残灰磨上见分明”。长乐县玉田镇永瑞寺籤谱第十八首:“久旱望甘霖,去请陈夫人。靖姑祛法雨,救济众黎民。”

四、籤诗兆象的主要特征

(一)朦胧性

籤诗的朦胧性特征在灵籤的原初兆象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原初兆象通常是以诗歌的形式作为载体的,诗歌的创作基本要求是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含而不露,这就为籤诗的朦胧性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说,籤诗是神灵对祈求者的“应答”和“点化”,传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灵的“旨意”和不可泄漏的神秘的“天机”,所以只有用精微玄妙甚至晦涩朦胧语言才能体现神灵“旨意”玄妙。

关于籤诗的朦胧性特征,我们在探讨原初兆象中曾举出数首籤诗予以说明,指出形成原初兆象朦胧性特征的原因除了籤诗所使用的语言往往精微玄妙甚至晦涩朦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首籤诗描写多种物象,不容易找出主兆象,也很难看清楚主兆象与辅兆象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从文献记载中的一些相关传说故事来观察籤诗的朦胧性特征。

故事一:

长州韩慕庐宗伯未第时,尝祈籤于灵岩山寺,有“功名须到五门知”之句,不解所谓。后入乡闱,第三场,与一友同号舍,宗伯戏将策题五“问”字,俱书作“门”,以试其友,友夸其条对之鲜明,议论之剀切,赞叹不绝。而题中误字,曾不加察。宗伯亦遂妄之,缴卷而出。是科领乡荐,癸丑会状联元,历官至礼部尚书,颇存纶闾之想。会直省解乡试卷至部,见各举子策论,多抄袭陈腐,不知己作何状,召书吏检阅,见策题五门字,不觉汗流浃背。回忆籤语,知官阶已止于此,不复望宰辅矣。

故事二:

秦状元大士,将散馆,求关庙籤,得“静来好把此心扪”之句,意郁郁不乐,以为神嗤其有亏心事也。已而试《松柏有心赋》,限“心”字为韵,终篇忘点“心”字,阅卷者仍以高等上。上阅之,问心字韵何以不明押?秦俯首谢罪,而阅卷者亦俱拜谢。上笑曰:“状元有无心之赋,主司无有眼之人

故事三:

李若农侍郎文田当咸丰己未科,来京会试,祷于正阳门关帝庙。籤语有“名在孙山外”,自以为此次必落第耳。及发榜,中进士高第,此籤实不灵验。至殿试,状元为孙家鼐,榜眼名孙念祖,李氏得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籤语真巧合也。

类似的故事很多,这些传说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抽籤者对抽到的籤诗所要传达的“天机”感到惘然,不知作何解释或解释错误。对于这些传说故事所宣传的“应验”性,我们不一定信以为真,但透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也许可以窥视到籤诗兆象的朦胧性特征

(二)不确定性

籤诗的不确定性与籤诗的朦胧性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籤诗的朦胧性特征在原初兆象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话,那么,籤诗的不确定特征则不但在原初兆象中有所反映,在扩展兆象中也随处可见。

籤诗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原初兆象中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汉文字所特有的双关、多义、歧义、拆字、隐语等,使籤诗更加扑朔迷离,既为籤诗披上神秘的外衣,也为日后解释附会籤诗的应验性创造广阔的回旋空间。如《天竺灵籤》第六十一首有“要逢十一口”,“十一”既可作“吉”字解,也可以拼凑成“田”字;第七十四首“牛生二尾多”,暗示“失”字,也可拼凑成“朱”字;第六十六首的图画中,在水边有一条长带子,乃“滞”字,等等。关帝籤谱中也大量运用歧义、双关、拆字、隐语等手法,尽可能使原初兆象难以确定。如第十首中:“病患时时命蹇衰,何须打瓦共钻龟。直教重见一阳复,始可求神仗佛持。”“一阳”是十一月,籤诗中“重见一阳复”可以理解为有“等到十一月才会病愈”。也可以理解为“要重复见到十一月(即二十二个月时间)才会病愈”。还可以理解为“要等到阳气重新恢复之后才会病愈”。又如第十二首中有“直遇清江贵公子,一生活计始安全”句,既可以理解为“要一直等到遇上名叫清江的贵公子,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平安”。也可以理解为“要一直等到遇上住在清江这个地方的贵公子,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平安。”还可以理解为“要一直等到遇上住在清澈江水边的贵公子,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平安”。再如第九十八首首句为:“五十功名心已灰。”既可以理解为“到了五十岁,追求功名富贵已经心灰意冷”。也可以理解为“五十岁虽然取得功名,但却病故了(心已灰)”。还可以结合第二句“那知富贵逼人来”,解释为“到了五十岁,追求功名富贵之心虽然已经丧失,哪知道荣华富贵接踵而来”。等等。

类似的例子在许多籤谱中都可以见到,各个宫庙都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透过这些传说故事也能看出籤诗的不确定性特征,我们仍以在古代有较大影响的关帝籤的传说故事为例:关帝籤谱第十三首:“君今庚甲未亨通,且向江头作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清代王世祯曾抽得此籤,“尔时殊不解。是年十月,得扬州推官,以明年庚子春之任。在广陵五年,以甲辰十月,内迁礼部郎。所谓庚甲者,盖合始终而言之”。在这里,“庚甲”被理解取“庚子”和“甲辰”的头两个字结合而成。又如清初宁波史大成,乡赋杭州,于万安桥西之关帝庙抽得上述籤诗,“心怏怏,谓一第今无分耳。是科为顺治甲午,榜发中举人。明年乙未,大魁天下,始解神谓‘亨通在甲、未’也。”无独有偶,康熙甲午年,慈溪殷玉琏,七十一岁时亦在正阳门关帝庙求的此籤,遂中举,“明年乙未联捷,读中秘书。”《关圣帝君灵籤诗集》“应验”项记载:“一生甲午年入秋闱,断曰:‘必中。今年甲午必连捷。’后果如其言。应在‘甲、未亨通’四字。”在这里,“君今庚甲未亨通”均被断句成“君今庚,甲、未亨通”,“甲”被作为“甲午”年,“未”被作为“乙未”年理解。再如,毕秋帆于乾隆庚辰会试前,诣正阳门关帝庙求得此籤后,“颇不悦,然竟以第一人及第。盖‘君今庚甲’四字,已示先机也。”当然,由于籤诗可以作出不同解释,所以抽到此籤的人不都是交好运。《关圣帝君灵籤诗集》还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举人参加会试前占的此籤,解籤人断曰:“‘不获大喜,必遭奇祸,以万人头上决之。’已而就试,人众挤倒仆,践而死”。又如,关帝籤谱第十三首:“曩时败北且图南,筋力虽衰尚一堪。欲识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籤诗中的“前三三与后三三”句,其数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前后一起使用,可以进行相加、相乘、相除等等多种运算,有许多解释。清代酆小山为诸生时,“尝祈得之。乾隆癸卯乡试,中三名。阅十年,为癸丑,会试,中九名。毛养梧主政绣虎亦于嘉庆己酉乡试祈得之,是科中三十三名。道光壬午会试中式,亦三十三名。未几,殁于京邸,年三十三。又一士子祈得是籤,则中六十六名”。《关圣帝君灵籤诗集》“应验”也有类似的记载:“一贡生家事逗留十年,赴京适遇试期,亲友劝其应试,求得此籤。乃复温习应试,中六十六名,应‘前三三与后三三’之数。旋即就官,授辰州节准,一任而罢,应至‘一堪’。”这里所说的“一勘”被理解为“磨勘”。

在关帝籤谱中,收入类似的故事有数十个,在其它籤谱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兆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对籤诗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五花八门的解释又强化了籤诗兆象的不确定性。

(三)趋吉性

善男信女到宫庙抽籤占卜,一般都希望能抽到吉利的籤诗,从中寻找某种慰藉,而不愿碰到凶籤,带来不安。自古以来,趋吉避凶是抽籤占卜者的共同的宗教信仰心理,福建罗源县城关先锋庙的籤谱第三十首说得十分明白:“求籤总想得吉籤,福寿双全财喜兼。”

清代颜元在《习斋记余》卷二《寻父神应记》记载了他为了寻找父亲多次到宫庙抽籤占卜的情况,略云:

康熙甲子正月元日,夙兴祭先祠,筮寻父,得小畜之四,爻曰:有孚血去惕,出无咎。乃吊死辞生。四月八日,告先祠启行。初九日路祷关侯祠,求籤得中平,谱曰:“高祖遇丁公。”五月十八日逾永平东岭,野有关侯祠,入祷,得籤仍如前,不已异乎。……(六月)十五日,祷城隍庙求籤,曰大吉。再求则凶。七月初一日祷东岳庙求籤,曰大吉,有“行人西北方上去,有人说与事根缘”及“云开见日”之语。八月朔,祷城隍庙求籤,亦曰大吉,谱曰:“好事将来。”……及乙丑元日复祷城隍求冥中感应籤,谱有:“团圆十五光明”之句。………还至海州,祷城隍求籤,谱又云大吉,词曰:“望渠消息向长安,好把绫花仔细看,见说文书将入境,今朝喜气上眉端。”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颜元前后抽了七次灵籤,最初的两次求籤于关帝庙,所抽到籤诗是“中平”,与其趋吉避凶的宗教信仰心理不相吻合,所以不愿意再去关帝庙求籤。后来五次抽籤,一次在东岳庙,四次在城隍庙。他之所以多次去城隍庙抽籤,根本原因是他在城隍庙所抽的籤诗,均为“吉”籤(其中有一次是先吉后凶,按照多次抽籤以头籤最为灵验传统说法,基本上还是满意的),符合其趋吉避凶的宗教信仰心理。

宫庙的庙祝长期与善男信女打交道,对他们的宗教信仰心理有十分透彻的了解,所以为了迎合善男信女的这种宗教信仰心理的需要,就在灵籤的总体定性兆象上做文章,逐渐形成了趋吉性的特征。

如果把总体定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话,从概率的角度来说,上、中、下应该是各占33.3%,明中期之前的籤谱,上、中、下的比例比较接近这样的比例,在《正统道藏》收入的籤谱中,标明总体定形兆象的籤谱有六种,共711首,其中有2首籤诗未标明总体定形兆象,尚有709首的上、中、下的比例如下表:

image.png

明代中期之后,籤谱中的上、中、下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上、中的比例均超过33.3%,而下籤的比例远远低于33.3%。我们对一百十三种不同籤谱的上、中、下总体兆象作了统计,在被统计6177首籤诗中,减去108首属于“缺”(包括不标名上、中、下或缺少此籤诗),尚有6069首,上、中、下所占比例列表如下:

image.png

籤诗总体兆象的这种比例构成,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迎合善男信女的趋吉避灾的宗教信仰心理需要的必然结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总结以后才形成的。有的籤谱为了避免“下”籤字样给善男信女带来心情不快,只标明“上”和“中”籤,如福建建阳桥南宝山庙、宝山清莲寺籤谱就不出现“下”籤字样。福州市西洋新村积善堂除第三首标明为“下”籤外,其余都不标出。

我们还注意到,籤谱的“上”、“中”籤比例较高,“下”籤比例较小的宫庙,善男信女就比较愿意到那里抽籤,并以为那里的籤诗特别灵验。如浙江省香火最盛的方岩籤谱,共一百首,其中“上”籤有58首,“中”籤有28首,“下”籤才14首,上、中、下籤的比例分别是58%28%14%。福建平和三平寺籤谱,共75首,其中“上”籤和“中”籤各有30首,而“下”籤才有15首,上、中、下籤的比例分别是40%40%20%。与此相反,“下”籤比例较大的籤谱,所在宫庙的香火就不那么旺盛,籤谱也不容易流传开来。

籤诗的趋吉性特征,很巧妙地与求籤者的趋吉避凶的心理接轨,既能满足求籤者的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怀着不安或恐惧心理的求籤者产生宽慰作用,百姓特别喜欢抽籤占卜的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吧!

本文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上传者:郑静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陈寅恪与宝卷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