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视角来看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中的俄国因素——以一份未刊的满文朱批奏折为中心
吴昌连
本文转引自《清史论丛》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
摘要: 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月,俄国为阻挠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完成出使任务,曾派瓦西里前往库伦,将英国要遣使访华、英国曾借贸易之名侵略印度二事,告知库伦办事大臣蕴端多尔济等人,意在让清廷警惕英国使团。蕴端多尔济等人随后将与瓦西里面谈经过写入满文奏折,上呈乾隆帝。本文通过解读这份尚未得到学人关注的满文朱批奏折,认为俄国人的库伦通报使得乾隆帝在接见马戛尔尼使团之前,便已对英国有些许的认识甚或警惕,此点可能最终影响到马戛尔尼使团的失败。
关键词:马戛尔尼;库伦通报;乾隆;俄国
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英乃至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件著名事件,它引发中外学者不断讨论的一项核心议题是,清廷为何会拒绝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各项(尤其是通商方面)请求。近年来,美国学者格里高利·阿菲诺格诺夫(GregoryAfinogenov)主要通过解读俄文档案,揭示了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中的俄国因素:俄国政府很早便探知英国要遣使访华,为了维护本国在华经济利益,曾有意派遣两名波洛茨克耶稣会士前往北京,说服任职于清廷的耶稣会士进行活动,让清廷警惕英国使团访华背后的政治图谋。这一计划未能实施,但俄国总督最终派出瓦西里·伊古姆诺夫(Vasilii Igu mnov,以下简称“瓦西里”)前往库伦,将英国要派遣使团访华、英国曾借贸易之名侵略印度领土二事告知清朝官员,意在让清朝警惕英国的侵略行径,从而阻挠英国使团完成出使任务。(1)但鉴于清廷反应平淡,并未表现出对英国的警觉,阿菲诺格诺夫认定瓦西里的行动并不成功。(2)
实际上,在接见过瓦西里之后,库伦办事大臣蕴端多尔济(yundundorgi)(1)和博兴(bohing)(2)、逊都布多尔济(sundubdorgi)(3),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月初九日联名上呈一份满文奏折,汇报了此次面谈经过。(4)这份奏折有助于我们从清朝视角来审视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中的俄国因素。鉴于尚无学者注意到该档案,(5)本文试析之。
该份奏折开头称:
奴才蕴端多尔济、博兴、逊都布多尔济谨奏:为将俄罗斯固毕尔纳托尔(gubirnator)(6)遣伊等喀必坦瓦西里(kabitan wasili)(7)来告之处奏闻,伏乞睿鉴事。适才固毕尔纳托尔因恰克图旧例驻有一吉那拉勒(ginaral)(8),故差遣伊等喀必坦瓦西里送来文书。奴才等拆阅固毕尔纳托尔文书,内称:现今买卖遵守和睦之道,两边之众俱好生贸易,是以吾汗仍按旧例派遣一吉那拉勒驻于恰克图,以管理吾众,维护和睦之道等语。
俄国总督派瓦西里前来库伦,首先是要送交文书,告知清朝:俄方要按旧例派一名吉那拉勒驻扎恰克图。此事在阿菲诺格诺夫前揭文中未被提及,但其意义不应被忽视。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乌拉勒斋越界抢劫案发,清朝于次年关闭恰克图关口,断绝对俄贸易。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月,清俄两国才通过签订《恰克图市约》,恢复了双边贸易。正因为中俄恰克图贸易业已正常开展,所以俄国才会重新派官员驻扎恰克图,以管理俄国民众,“维护和睦之道”。关于俄方此前派吉那拉勒驻于恰克图一事,蕴端多尔济等人在奏折后文中有所提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俄罗斯处曾咨称伊等吉那拉勒驻于恰克图,因事不紧要,彼时未上奏,已禀知军机处矣。后来,吉那拉勒撤回。”
瓦西里通报完此事之后,随即表示:总督特意差他过来是有一事要“亲口秘报”清朝大臣。于是,他复述总督嘱咐他转达的原话道:
西洋十三国内,昂吉凌(anggeling)(1)之汗遣使请于大清国广东等处,求得一地贸易。此事已有吾友来信告知我矣。此昂吉凌之汗原先沿海在额讷特珂克(enetkek)(2)地方贸易,逐渐占据额讷特珂克之马拉巴尔(malabar)、郭罗曼达勒(goromandal)(3)、奔噶勒(benggal)(4)三地,有数百万之众,于马拉巴尔垒起一名日果育(goyu)之城,驻扎一为首之毕祖罗伊官(bidzuroi hafan)。(5)伊等心巧难料,我按和睦之礼差遣尔亲口将此告知驻库伦办理边疆事务王大臣等。如何处置之处,请王大臣等定夺。
可见俄方要告知两件事:一是昂吉凌遣使访华,请求清廷于广东等处给予一地进行贸易;二是昂吉凌原先在印度贸易,渐而侵占印度多地,管辖数百万之众。根据俄方文献记载,英国侵占印度一事给清朝大臣们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在会面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们特地派了一名办事员带着官方文件来询问瓦西里,以修正英国人所征服之土地和所派大使的名称。(6)可见蕴端多尔济等人对俄方的这段通报内容颇为重视,引文中出现的印度地名和英国官名,可能即出自这名办事员当时的询问记录。俄方这番话的用意显然是以印度为例,让清朝了解到英国借贸易进行侵略的历史行径,从而促使清廷警惕马戛尔尼使团的求地通商请求。有趣的是,同一时期,葡萄牙驻澳门总督花露在写给里斯本宫廷的信中,也曾提到允许英国人在广东岛上定居是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7)后来清廷在颁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逐项批驳了马戛尔尼使团的6项要求,其中便包括“拨给附近广东省城小地方一处,居住尔国夷商,或准令岙门居住之人出入自便”(1)。由此可见,于广东等处求地通商,确属马戛尔尼使团的任务之一。英国在广东等处直接建立贸易点,势必会危害到俄国与葡萄牙的在华的经济利益,故而受俄方和葡方的注意和忌惮。关于英国侵占印度多地一事,其实英国国务大臣亨利·邓达斯(Henry Dundas)在派出马戛尔尼使团之前,就已担心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行径,将导致清朝对英国产生误会,也将导致欧洲其他国家会向清朝君臣灌输英国人存在威胁的观念,因此,他专门指示马戛尔尼要尽力向清朝君臣解释英国在印度的情况。后来,马戛尔尼在热河拜会和珅时,确曾主动向这位乾隆近臣解释道:莫卧儿帝国发生内乱,其部分沿海省份请求英国出兵保护;英国出兵保护了他们,但没有废除当地王公们的原有地位;英国其实不想介入其他邻国间的纷争。(2)
蕴端多尔济等人知道事体重大,随即问道:
此西洋之昂吉凌部落在尔俄罗斯何方?尔语言称伊等为昂吉凌,他处之众又称呼伊等为何名之部落?伊等所占之额讷特珂克马拉巴尔三地,与我等何处边界相近?再,我广东沿海一带甚为宽阔,昂吉凌请求于我何处贸易?尔固毕尔纳托尔之友将此事寄信告知是何意?尔固毕尔纳托尔之友是何处部落之人?名字谓何?(3)
瓦西里答道:
昂吉凌汗住地名日伦敦(lungdon),位于控噶尔(kungg’ar) 国(4)西北海洲,与我俄罗斯相近。我等互贸也。我俄语称其为“昂吉凌”,不知他处之人称其为何名之国。伊等所占之马拉巴尔三地在我西南方,不知与大清国何处之边界相近。惟听闻伊等请于广东等处贸易,不知所请之地方为何名。我固毕尔纳托尔之友即昂吉凌国人。何故将此事寄信(告知)、该人之名俱不知也。
所谓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乃总督的英国友人寄信所告,显系谎言,可能是避免清朝起疑而预先准备好的话术。
蕴端多尔济等人品味瓦西里这番话,认为“此际昂吉凌部落与伊等或贸易中断,或商贸物品稀少,于伊等无益处。伊等不出言为其请求,反而使弄诡计,讥讽昂吉凌之众原在额讷特珂克贸易,即占据额讷特珂克、马拉巴尔三地,情由可恶”。可见,据他们推测,俄国通报英国侵略印度之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与英国缺乏贸易往来。从奏折下文来看,蕴端多尔济等人虽然对英国和英俄关系缺乏了解,但也认识到俄方这次通报英国事情,应出自俄国女皇的指示。
他们继而回复瓦西里道:
适才尔称西洋之国有十三(个)。现我广东地方即有西洋十三处之贸易,互贸年久矣。我沿海地方非唯西洋之众前来贸易,安南、缅甸等国及海外大小琉球、交趾、暹罗等国皆向化我大国,情愿归顺成为属国,各自来我沿海众处贸易。再,我新疆(ice jecen)西南地方之温都斯坦(un dustan)(1)、布哈拉等部落即会同我安集延、浩罕、巴达克山、廓尔喀、布鲁特、哈萨克等众贸易也。我大国四方贸易之地甚多,无论何等人多之国,我大国尚不在意,伊等亦不敢占据我土地,一直皆遵我法度安分贸易,感戴我大圣主之恩典。今昂吉凌之众为前来我广东等处贸易遣使请求,尔等固毕尔纳托尔按和睦之礼差尔将此来告,已知悉。不管我大国如何定夺,我等亦亲自按和睦之礼晓谕尔:现我众外藩属国、部落之众前来贸易后,皆畏我法度,甚为恭顺。尔返回后转告尔等固毕尔纳托尔。(2)
此语意在说明,清朝强盛,众多前来贸易的国家和部落的民众都畏惧清朝法度,行为恭顺,不敢占据清朝领土。换言之,清朝并不担忧昂吉凌会借贸易之机侵略清朝。其用词得体,彰显天朝气质,乾隆顿感满意,朱批:“辞气俱有理。”
蕴端多尔济等人鉴于总督特地派人,将俄国派吉那拉勒驻于恰克图一事告知他们,于是写了一道公文作为回复,让瓦西里带回交给总督。在内容上,这道公文除了要求总督好生教导吉那拉勒管理俄国民众之外,还说道:设若有事,他们会依旧亲自与总督一同办理。此外,蕴端多尔济等人也认为,“此事固毕尔纳托尔再也不敢私自遣人来告奴才等,此必系伊等卡屯汗(katun han)(3)交付固毕尔纳托尔,作为固毕尔纳托尔之意,来告奴才等”,他们遂下令要求恰克图员外郎永山(yungsan)逐项秘密调查俄国派驻吉那拉勒的用意,有无增兵迹象,以及现有多少西洋物品已经抵达恰克图,现今商品内何物短缺,等等,查明后禀报他们。鉴于“喀必坦瓦西里系一平常人,奴才等问伊之语、亲口对伊所言之语伊全然不能记住。伊返回后信口胡说,皆难料也”,他们又奏请乾隆批示是否应回文将“询问喀必坦瓦西里及告伊之语”告知俄国总督。
乾隆在批阅该奏折时,共写下三处朱批,除上文提及的“辞气俱有理”和文末的“已有旨”之外,还有一处朱批,即对是否回文告知俄国总督一事:“不用。”这为清廷稍后下达的谕旨奠定了主旨基调。同年正月十九日,清廷降旨称:
谕军机大臣等:据蕴端多尔济等奏称,俄罗斯固毕尔纳托尔遣喀必坦瓦什里口禀西洋之昂吉凌国王遣使于广东等处求地通商等语。上年十月,据郭世勋奏,西洋咭利国遣使来京纳贡。(1)已允所请矣。今俄罗斯固毕尔纳托尔所禀之昂吉凌国即系咭喇国。此时固毕尔纳托尔因现在恰克图通商,随据所闻致信,以图见好之意。蕴端多尔济答复之语,尚属合宜。办理外夷事务,只宜以理简明晓谕,倘给回文,固毕尔纳托尔又将答禀,若语言文字间稍有未协,转滋烦扰。著传谕蕴端多尔济等,固毕尔纳托尔不遣人复来则已,若再遣人口禀事件,只当据理示以大体,婉词答谕,总不必给以回文。如伊等或有不得主见之处,即速具奏请旨。(2)
可见清廷最终查明俄方所谓昂吉凌国,即系“咭喇”国。上谕显然考虑到了两国刚于去年正月恢复恰克图贸易这一历史背景,所以才会认为俄国有意通过“随据所闻致信”以示好清朝。但以乾隆帝长年累积的政治经验和对俄的认知来看,他内心未必秉持这种观点。上谕称蕴端多尔济对瓦西里的答复“尚属合宜”,为避免国际纠纷,要求不要回文给俄国总督,这才使得阿菲诺格诺夫认为,清廷反应平淡,未对英国产生警觉。二月初二日,蕴端多尔济等人在收到上谕后,具折称会遵旨办事。(3)
王庆云(1798~1862)后来评价“库伦通报”事件时,说道:“时蕴端多尔济驻库伦,亦奏言:俄罗斯使人报西洋昂吉凌国(即英吉利)遣使于广东求地通商。盖英夷之蓄谋干渎,包藏祸心以来,西北万里外皆知之矣。”(1)彼时,英国已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国事日艰,王氏从时局出发,认为英国早已包藏祸心,即便是西北万里之外的俄国人都已知晓。由于时代条件所限,他应该并不知晓俄国在此事件中的心机和图谋。俄国人的“库伦通报”,用事实说明:在马戛尔尼访华这一事件背后,其实还隐伏着18世纪末西方殖民帝国之间,基于国家利益冲突而展开的国际政治博弈。只不过当时的俄国慑于清朝国力的强大,尚只能通过委婉且和善的方式来影响清廷对英国使团的观感。
清廷于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降敕谕批驳英国使团的各项请求之后,又在八月二十八日下达给两广总督长麟等人的上谕中提到“咭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是以附近西洋一带夷人畏其恣横”,“素习桀骜,船多人众”。(2)可见,此时清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英国的强悍实力和侵略行径,而且由内容判断,这种认识应并非来自俄国人的“库伦通报”。(3)在马戛尔尼使团于九月初三日离开北京之前,清廷因担心英国人并未达到目的,会滋扰沿海地区,曾降旨要求沿途的地方官员加强海防。(4)由此可见,在探讨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时,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清廷对英国使团的猜忌和防范。而这种猜忌和防范心理的产生,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一条不易察觉的因素便是,俄国人的“库伦通报”。“库伦通报”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乾隆石在接见马戛尔尼使团之前,便已对英国有些许的认识甚或警惕。至于清廷在拒绝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各项请求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库伦通报”事件的影响,目前受史料所限,尚难以进行准确的评判。
本文转引自《清史论丛》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请参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