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满洲移民”中的女性
石艳春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0日
〔摘要〕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从1906年到1945年,其农业移民总数约达到27万人。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女性移民的实施。而与女性移民相关的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爱国妇人会、开拓女塾等组织对日本政府推行的移民侵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满洲移民”;女性;战争责任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JUSRP10924)
〔作者简介〕石艳春, 1975年生,历史学博士,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无锡214122)。
从1906年到1945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大移动”。通过大量移民永久占有中国领土,奠定坚实的殖民地统治基础,无疑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这些移民当中,不仅仅是男性移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本文试图从女性这一角度探讨日本的“满洲移民”问题,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日本对中国东北实行大规模移民的本质。
一、 女性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从1906年开始,日本政府陆续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关东军的策划和推动下,开始实行“武装移民”(也称“试验移民”或“特别移民”)。伴随着“武装移民”的实施,女性移民逐渐受到日本政府的重视。其中,大部分是以“大陆新娘”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东宫铁男(1892—1937),他当时任职于关东军司令部(大尉军衔),同时兼任伪满洲国军政部的顾问,曾在“皇姑屯事件”中立下“头等大功”。早在1933年2月,东宫铁男就开始构想“新娘招致”的计划。他认为,安抚、慰问全部由男子组成的移民,最重要且最适合的方法是解决他们的配偶问题,让这些移民配偶也来到中国东北。于是,他积极进行征召“大陆新娘”的宣传,亲自创作“新日本少女嫁大陆”歌曲,又专门邀请画家制作宣传画。据《弥荣村史》记载,东宫铁男曾于2月8日特意写信给当时住在奉天的画家小仓元平,信中称:“北满武装移民团于去年秋天渡满以来,克服了各种困难,第一次移民终于在2月11日可以移住到永丰镇。……这得到了日满两国政府的大力援助,唯有一事即获得移民的良妻最为头痛。尽管做了各种努力,但也不能使移民家庭安定,总之永远居住是不可能的。另外,移民的出身地来自东北11个县,缺少对海外的认识,移民故乡的少女及其父母对远嫁满洲犹豫不定。当然,拓务省会对送出移民之妻的事业给予援助,但仅仅依靠道理或命令是行不通的,使少女及其父母心向满洲,别无他法,现在拜托老师创作一幅原画,‘让内地的少女及其父母安心,引导她们嫁到满洲’。……如果可能,希望在3月下旬之前完成原画,我会马上携带此画回国,提交给拓务省及陆军省,而后由拓务省发行。”可见,东宫铁男对女性移民的重视。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第一批“大陆新娘”共30名于1934年4月被输送到第一次移民村。第二批“大陆新娘”共130名于1935年6月被输送到第二次移民村。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送出的“大陆新娘”全都是通过移民出身地的市町村政府,以相亲结婚的形式进行,规模较小,数量也不多,尚处于试行的阶段。
日本政府真正有组织地送出“大陆新娘”则是在“满洲移民”被正式确立为“七大国策”之一以后。1936年“二·二六”事件爆发,因财政问题而反对移民的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遇难,这“对于日本金融财政方面而言是一个巨大损失,但是对于满洲移民事业而言却排除了一大障碍”。以此为契机,广田弘毅内阁正式通过日本向中国东北的“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并将此列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从1937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以农业移民平均每户5人计算, 20年后(1956年)预定中国东北的总人口是5000万,其中日本人可以占到10%,这是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确保日本民族”的目标。从中不难看出,“满洲移民”事业不只是解决日本农村“土地饥饿”、救济农民的问题,而且有其政治、军事意图。关东军认为,使日本移民定居在中国东北,不论对维持“满洲国”这一傀儡国家的“治安”,还是补充对苏作战的后备兵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将移民配偶送到中国东北地区,无疑会增强移民生活的稳定性,为其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奠定基础。
与此相呼应,日本拓务省、满洲移住协会、大日本联合女子青年团、海外妇人协会、新日本妇人协会等相互协助,从1937年开始积极开展女性移民的启蒙运动。特别是在由青少年男子组成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来到中国东北以后, 1938年4月15日,大日本联合女子青年团就青少年义勇军的“新娘问题”进行协议,明确提出积极协助政府输送“大陆新娘”。5月9日,满洲移住协会开始进行“新娘募集”工作。7月18日,海外妇人协会在神奈川县设置了“新娘训练所”,对募集的新娘进行训练。8月10日,拓务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募集“新娘”。11月29日,农林省制定了从1939年4月开始在全国35个地方开设“新娘学校”的计划。可见,日本政府及各相关团体加快了移民配偶的培训与输送步伐。
1939年1月,日本拓务省、农林省、文部省共同商议,制定了输送“大陆新娘”100万人的计划。1939年12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在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了女性移民的主要方针,即“为期培养旺盛的开拓思想,并使开拓地区人口构成协调发展,对一般妇女积极鼓吹其进出,采取适宜而又有效的措施”。此后,女子拓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1939年到1940年,以各府县经营为主的女子拓殖训练所相继诞生,如:东京府女子拓务训练所、爱知县立追进农场内女子拓殖训练部、滋贺县女子拓殖训练所、冈山县三德塾附设的女子拓殖训练所、长野县立桔梗原女子拓务训练所等等。在“满洲开拓”的相关团体中,由日满帝国妇人会在大阪府下枚方町设置了满洲开拓女子训练所,由海外妇人协会在横滨市港北区上谷本设置了女子农园训练所,这两个女子训练所不仅负责对移民配偶进行培训,而且积极开展征召移民配偶的工作。
1941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满洲开拓第二期五年计划要纲》,在其“要领”的第五条中明确规定:“为积极促进女性移民,进一步对一般妇女进行启蒙宣传和教育,充实完备女子训练设施,急速谋求开拓民的配偶者。”与此同时,日本拓务省制定了《满洲开拓女子拓殖事业对策要纲》,于1942年开始实施。此《要纲》由方针、要领和措施三部分组成,进一步明确了女性移民的方向就是积极输送移民的配偶。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移民正式被列为日本政府移民政策的一部分,从此以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女性移民的步伐。
二、 女性移民的相关组织
如前所述,为了完成“满洲开拓”的重大使命,日本政府在积极实行移民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女性移民。为了保证女性移民的培训,在日本内地和中国东北先后设立了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爱国女人会和开拓女塾等组织,这些组织有力推进了日本政府的女性移民。
1.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
1938年6月30日,日本移民当局在茨城县友部的日本国民高等学校女子部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此讲习会持续了16天,由各府县推荐,对68名妇女指导者进行了培训,目的是唤起一般女子的“满洲开拓”意识,实现女子拓殖讲习会的全国统一指导,并开展征召移民配偶的工作。于同年8月,参加讲习会的成员在“满洲”的移民团、义勇队训练所及主要城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束以后,她们则成为日本全国各地女子指导的第一线工作人员。于是,在全国各地“女子拓殖讲习会”和“女子拓殖训练”等活动相继展开,积极倡导在学校中进行的“女子兴亚训练”,或组编“兴亚少女队”。其目的就是让未婚女子全面而彻底地认识“满洲开拓”事业的意义,并积极投入到其中。
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于1939年正式设立,训练科目主要有:“当前满洲开拓事业的意义”、“满洲开拓事业的机构”、“满洲开拓事业的现状”、“日本女性与拓殖教育”等等。从其训练的科目中可以看出,全部是与“满洲开拓”相关的内容,一方面要让妇女了解“满洲开拓”的意义与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妇女特有的作用,让她们学会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满洲开拓”的使命。
从1939年到1941年,各个府县在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接受训练的女子人数是: 1939年68名, 1940年93名, 1941年97名,总计258名。1941年,这些接受过训练的女子共同结成了女子拓殖同志会,其目的是“以期会员之间相互和睦协作,成为女子拓殖运动的核心”。其主要活动内容是: (1)发行会报; (2)对满蒙开拓事业的指导进行调查研究; (3)介绍老师; (4)介绍开拓民的伴侣,协助义勇军开拓民的送出; (5)其他必要的事情。可见,女子拓殖同志会的活动也是与“满洲开拓”事业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2.女子拓殖讲习会
在拓务省的资助和各府县的主办下,日本的各个府县从1939年开始实行女子拓殖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不仅以培训新娘为目的,而且帮助日本农村子女增强对“满洲开拓”的认识,协助组编移民团及顺利输送青少年义勇军。同时,她们积极开展激励、慰问“开拓团员”的各种活动,协调移民母村与分村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义勇队训练生发送“激励袋”、举行壮行会等。
在《女子拓殖事业对策要纲》中规定,女子拓殖讲习会的培训对象除了一般未婚女子之外,还包括一般妇女,要求她们积极认识“满洲开拓”事业的意义。以未婚女子为对象的一般女子拓殖讲习会,目的是使未婚女子加深认识“大东亚新秩序”建设的意义和“满洲开拓”国策的重要性,灌输积极移住“满洲”的思想。以一般女子为对象的讲习会,则进行范围更广的启蒙宣传。在训练过程中,尤其重视精神训练,强调“满洲开拓”事业的意义,让她们明确自己的使命,并为此振奋精神,积极行动。日本移民当局要求参加讲习会的女子“不屈不挠一直劳动到天黑,大家齐心协力劳动,提高日本妇女的修养。这种思想是皇国民之妻应该牢记的,而且必须将其带往开拓地”。1943年,在静冈县的小笠农学校附近设立了静冈县女子拓殖训练所,截止到1945年3月,共举办短期训练15次、长期训练2次,参加训练的人数达400人。其中, 100人被输送到中国东北,大部分与移民团员结婚,一小部分成为寮母。
3.爱国妇人会
爱国妇人会是成立于1901年的国家主义妇女团体,发起人是主张大陆出兵路线的奥村五百子。最初其主要活动之一是在各地举办演讲会,活动之二是进行军事援助,对战死者、战死者家属、残疾军人和病弱军人进行救援。“九一八”事变以后,爱国妇人会进一步发展, 1932年,其会员发展超过全日本女性人口的5%,达到了将近170万人。
1933年6月,爱国妇人会会长本野久子来到旅顺考察日本妇女运动,同时决定在中国东北建立其分支机构。本野久子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机构关东厅首脑的支持,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 6月21日,爱国妇人会满洲本部在关东厅举行了成立仪式,本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2人,顾问4人,咨询员25人,参事55人。本部长由关东军司令菱刈降的夫人菱刈铨子担任。满洲本部成立后立即在大连、金州、普兰店、貔子窝、营口、沈阳、安东、长春、哈尔滨等地设立支部,发展会员,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拥有近1万名会员。
随着日本大陆侵略政策的推进,爱国妇人会的活动逐渐扩大为以“军事援助”为中心。具体而言,有派遣慰问使、壮行、介绍新娘和赠送慰问金等。早在日本政府还没有真正实行大规模移民时,爱国妇人会已经开始致力于“介绍新娘”这一活动,如举办山形女子拓殖讲习会等。1933年,在奉天设立了爱国妇人会馆,开始介绍女佣和新娘的活动。“七七”事变以后,爱国妇人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时爱国妇人会会员达到338万余人,占女性人口的9. 5%。1938年6月达到360万人,与国防妇人会会员755万人合计超过了1000万人。
1938年以后,爱国妇人会以“家庭强化由妇女开始”为口号,开展了“枪后家庭强化运动”。当时广泛使用的标语是“军人舍命、我们拼命”。这一年进行了为伤残士兵斡旋配偶的活动,号召会员们“结婚报国”。为了把全日本妇女组织起来为国家政策效力,在日本政府的积极筹备下,“大日本国防妇人会”、“大日本联合妇人会”、“爱国妇人会”三个团体于1942年2月2日合并为“大日本妇人会”。1945年3月,内阁会议决定成立国民总动员组织——国民义勇队,将45岁以下的女性(国民学校初等科毕业以上)组织了起来。1945年6月,大日本妇人会改编为国民义勇队。6月13日,大日本妇人会正式解散。
4.开拓女塾
随着移民数量的激增,积极招收、训练开拓青年配偶者,培养大量具有坚定信念而希望成为移民配偶的妇女,成为移民地协调建设的必要条件。为了培训移民地的中坚妇女,在“满洲国”的省、县、旗设置了开拓女塾,对以配偶者身份移入的日本内地妇女进行现地生活必需的训练。1940年,属于试验性的设置阶段,从1941年开始正式设置,一般附设在各个移民团中。
开拓女塾的管理部门是开拓总局,负责开拓女塾各项事业的管理,经营主体则是其设立者开拓协同组合或地方团体。开始女塾的募集资格是:“1.年龄:在日本、满洲居住的满17岁以上至约25岁以下的日本独身女子; 2.学历:高等小学校毕业或相当于同等程度者; 3.职业:不限; 4.健康状况:能经受农业实习训练者,意志坚强、身体健康者; 5.其他方面:一是有志于成为开拓民配偶者或女性移入大陆的推进者,二是亲人同意者。”选取的方法则是“由设置的开拓团长和塾长进行募集,日满两国有关机构在必要时予以协助”。在当地的募集则“根据各开拓团长的推荐,准据另定之开拓女塾生赴满斡旋要领进行”。
开拓女塾的训练时间一般为1年,每塾的定员为3至50人,训练内容以女子移民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和家务实习为主,特别以培训中坚妇女为目的,进行实践训练,内容是皇国民修炼、协和训练、生活训练、农事、家务、陶冶情操等等。从1941年到1943年,开拓女塾的设置数及训练人数是: 1941年是3所100人, 1942年是8所330人, 1943年是12所452人,其中1941年和1942年两年的训练生中90%都在开拓地结了婚。
以上介绍的是女性移民的相关组织,这些组织主要负责“大陆新娘”的宣传、征召与培训任务,协助完成输送工作,而主要负责输送的是日本拓务省及满洲移住协会。
三、女性移民的作用
第一,女性是移民日常生活的负责者。女性移民来到中国东北以后,首先最重要的是负责移民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穿衣方面,女性移民承担着家庭成员的服装设计与制作任务。要求她们制作的男性服装具有男性特点,便于在户外劳动,特别是冬季服装保暖性一定要好。女性服装具有女性特点,便于在室内和室外劳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女性移民努力学习服装的相关知识,如:衣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裁剪编织方法等等。另外,还学习饲养家畜(羊、山羊、兔等)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服装的材料。在饮食方面,女性移民主要负责的是如何为家人做出可口的饭菜,并保证营养均衡。为此,女性移民努力学习营养知识及烹饪方法、蔬菜储藏与加工方法, (特别是冬季的蔬菜储藏方法)及家畜(山羊、猪、兔、鸡、鸭、蜜蜂等)的饲养方法。此外,女性还要学习如何丰富自家生产的食物种类,怎样合理安排吃饭时间及吃饭时的饭桌装饰和谈话内容等。在居住方面,女性移民负责房屋的室内布局,尽量达到居住舒适,一定要保持室内室外整洁卫生,并充分利用狭小空间。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女性一般要认真设计各个房间(起居室、卧室、厨房等)的布局,还要掌握各种燃料的用途及燃烧方法,以保证居住舒适,特别是在冬季,一定要保持室内正常的温度。
第二,女性是移民第二代的生育与培养者。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从数量方面来讲,计划是在20年内达到100万户, 500万人,从血统方面来说,必须要保持日本民族的纯血统,移民当局不允许这500万人当中存在任何混血。换句话说,在保持民族血统问题上,日本政府重视的是民族的“质”,而女性移民无疑对保持日本民族的纯血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女性移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尽量多生孩子,并耐心培养,让这些孩子成为日本移民的后继者,继续完成“满洲开拓”事业。在移民地区,“大陆新娘”们在“生吧!繁殖吧!”的口号下,争先恐后地生孩子。据《拓务时报》刊登的满洲拓殖公社的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团1936年的出生率为“弥荣村是112人,妇女总数是262人,出生率达42. 7%,千振村是129人,妇女总数是265人,出生率达48. 6%”。另据1938年6月7日的《朝日新闻》报道:“出生的第二代人数在第一次与第二次移民团中分别达到了300名,在第五次移民团中,新娘仅仅来一年,第二代人数就达到200名。孩子的名字一般命名为满洲男、弥荣子、千太郎和千鹤子等,均与移民地名相关联。”从1938年到1941年这四年间,移民地区女性的产儿率平均是75. 75% (以人口10000人计算),与日本内地婴儿的出生率相比(市26. 6%,郡34. 1% ),明显居高。
第三,女性是丈夫从事农耕生产的协助者。女性移民被移送到中国东北以后,还要全力协助丈夫从事农耕生产。据《主妇之友》的特派员吉屋信子的记录,“大陆新娘们从早到晚,浑身泥土,一直劳动到天黑”。另据福岛县出身的根津所言,她于1940年10月结婚, 1941年1月来到位于龙江省讷河县的下学田移民团,当时是19岁。移入最初属于共同经营时期,大家一起劳作, 1944年春天转为个体经营,根津积极协助丈夫耕作。但是,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因粮食供给不足,食物紧缺,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就在这年夏天,根津的丈夫被应召入伍,她所在村落有9户人家,其中7人被应召入伍,剩下的只是两名年龄较大的男子、妇女和孩子。根津因照顾孩子,一个人不能耕种所有土地,与当地中国农民协议好,秋天时收取一半的粮食,而将土地任其耕种。与根津一样,来到中国东北以后,“大陆新娘”大多数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们不仅要做好家务、照顾孩子,还要尽力帮助丈夫从事繁重的农耕生产,如果丈夫被应召入伍,则由自己全部负责,饱受着劳动的艰辛。
1945年8月9日,苏军对日宣战,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展开攻势,与东北抗日联军共同击退了日本关东军。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移民中的妇女与儿童成为侵略战争中沦落异国的难民。所谓的“残留妇女”指的就是当时残留在中国东北,与当地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女性。这些“残留妇女”尤其集中于黑龙江省。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种婚姻大多见于农村。“残留妇女”问题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方面反映了日本政府在战败撤退时对女性移民弃之不顾的事实,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善良、宽容、友好的崇高品质。
综上所述,日本“满洲移民”中的女性从个体来讲,是对“满洲生活”充满了幻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中国东北,从整体来讲,她们积极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为实现“大陆政策”和移民侵略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移民是日本政府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也是负有一定战争责任的社会群体。
(转引自《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