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新观点 研究前沿 中外关系史档案 机构综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 新观点 >>
论郑成功复台之际台湾的法律地位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4-29
 

论郑成功复台之际台湾的法律地位

徐晓望

发布时间:2013-4-29

    摘要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关键词郑成功/台湾/法律地位

    16622月,在郑成功军队的监视下,热兰遮城堡内的荷兰军队举着白旗,乘船离去,从此,被荷兰殖民者窃据38年的台湾岛回归中国。然而,在海外学术界却有一种声音说:郑成功是夺取台湾,并非收复。这里涉及明清之际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及台湾的法律地位,有必要加以分析。
一、明万历年间台湾法律地位的确立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宋朝在澎湖列岛驻军,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都反映了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主权。元朝经略流求之际,台湾南部已经成为元朝水军往来的地方。所以,元末汪大渊才能登上台湾岛的山岭观看日出。明初的海禁与迁岛,使明朝对台湾的管理倒退。然而,自从明代中叶以来,朝廷海禁政策的松弛,闽粤沿海民众又来到台湾港口捕鱼。台湾岛上的鸡笼、淡水、北港(大员)等港口再次进入民众的视野。这些港口中,尤为重要的是台湾南部的北港(大员)②。最早是闽南渔民到这里捕鱼,并收购鹿肉运销漳州的月港,而后是福建商人将北港的鹿皮远销日本的平户和长崎,月港商人到马尼拉贸易,也经常路过北港(大员),于是北港(大员)成为福建商人对外贸易的中间站。不过,当时北港(大员)的形势混乱,闽粤海盗也随之进入北港,对号称东番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形成威胁。
对中国海盗史的研究,使人们注意到:早在嘉靖、隆庆及万历初年,所谓倭寇就常在澎湖、台湾活动。关于嘉万年间倭寇的属性,不论是日本的学者还是中国的学者,都认为这些倭寇实际上以中国人居多。我认为,嘉万时期的倭寇是由明代中叶的漳潮海盗发展而来,这些海盗常到日本做生意,雇佣一些日本浪人做打手,袭击东南沿海,因而有了倭寇之称。晋江人黄克瓒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议者徒见闽广海上倭报时闻,不知此皆漳潮之民海上劫掠,惧舟师追捕,故每船买倭奴十数人,倚以为重。使人心寒胆丧,不敢与敌。不知倭既无多,飘飘海上,惟掠取商货往卖,此直商贾中寇盗也。”⑦如其所说,嘉万时横行于台湾海峡的倭寇以漳潮人为主,其实还有些泉州人,他们最多是雇佣了一些日本杀手。嘉靖年间的大股倭寇,其首领多为中国人,其原因在此。其时也有由日本人组成的倭寇,他们从日本的港口出发,直接到江南抢劫,但这类倭寇多是零星小队。当浙江倭寇被平定之后,浙江沿海被明军封锁,不让日本船只通过,完全以日本人为主的倭寇就更少了。在闽粤骚扰的所谓倭寇,绝大多数都是漳潮海盗。他们的巢穴在漳潮边境的山区。他们迫于闽粤官军的围剿,开始将主要巢穴转移到海岛,先是在闽粤沿海岛屿,而后向澎湖与东番发展,这才造成万历初年闽粤海寇频频袭击台湾的现象。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海盗及倭寇进入台湾,都是个别现象,而万历年间闽粤海盗(含挂名的倭寇)对台湾的侵扰,才具有历史意义。
万历元年前后,活动于闽粤之间的著名海盗林道乾和林凤,都曾到过台湾。他们也将福建官军引到了台湾沿海。万历初年,明朝水师在台湾沿海多次挫败闽粤海盗。其时台湾草莽初辟,农业落后,所产粮食无法养活外来人口,因此,海盗在台湾无法久居,往往是一掠而去。明军追逐海盗,多在台湾沿海活动,并未深入台湾。不过,台湾的特殊地位越来越引起福建官府的注意。
万历二十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役,并有倭寇大举南下的谣言传播。鉴于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造成的破坏,日本的异动引起东南诸省的警惕。福建因而有人提出设置彭湖游的建议。万历二十六年起,福建的彭湖游水师每年春秋二季登陆澎湖列岛巡视。不过,当福建水师撤退后,澎湖往往又成为海盗的活动地盘。万历三十年除夕,沈有容率福建水师在澎湖及台湾之间的海面消灭了一股假托倭寇之名的广东海盗,随后登陆台湾南部的北港(大员)夷目大弥勒辈率数十人叩谒”(11),从此,福建省官府与台湾原住民首领结下了关系。其后,闽中侦探之使,亦岁一再往”(12),福建省官府对台湾的控制日益加强。在沈有容等闽粤水师将领的镇压之下,万历三十年后,台澎一带的海盗活动陷于低潮,台湾海峡出现难得的平静。然而,万历四十年之后,福建多次出现灾荒,闽粤海盗重起,并以北港为根据地,多次骚扰闽粤沿海。为了镇压这些海盗,万历末年福建官府已有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13)明军为了平定海盗,也多次来到台湾的北港。万历四十四年,漳州赵秉鉴任福建水师右翼军之后,曾和厦门把总林志武、澎湖把总方舆合作,在台湾的北港筑赤磡城。尽管其时赵秉鉴有叛乱之意,但其赤磡筑城的行动,参加者都是福建水师将领,所以,这一事件是福建省官府直接统辖台湾之始。(14)在万历四十六年前后,赵秉鉴还向福建巡抚黄承玄建议袭取北港,全面控制台湾的港口。天启年间出版的姚旅《露书》记载:北港……其人散居无君长,惟甲长之类为头目……闽抚院以其地为东洋(此处应指菲律宾)、日本门户,常欲遣数百人屯田其间,以备守御。”(15)按照姚旅透露福建巡抚的计划,当时福建巡抚想出兵数百人,在北港屯田。明人周婴在其同名为《东番记》的一文中提到北港:泉漳间民渔其海者什七,薪其岭者什三……爰有郡县彼土之议矣。”(16)可见,当时福建官府已经有在台湾设立郡县的计划。万历四十七年,在北港活动的海盗袁进与李忠投降福建官府,福建官府的管辖权随之进入台湾的北港,其时,北港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件,都是由福建布政使处理。时任福建右布政使的沈演在其《答海澄》一文中说:大患乃在林锦吾北港之互市,引倭入近地……如所谓林心横诸人皆林锦吾下小头领,其作此无赖,锦吾亦未必知,就中何法禁弭,移檄北港诘问,似可行。”(17)表明在沈演当福建巡抚的时候,被招安的北港海盗林锦吾等人在当地招揽日本商人,进行贸易,沈演对此感到不安,因而发文到北港质问闽商林锦吾等人。这一事件表明:福建官府已经在管理台湾北港的事务,可以说,这一时期,台湾已经明确是中国的领土。(18)
二、郑芝龙及晚明盘据台湾的海盗
1661
年郑成功在台湾登陆时,他曾尝试招降荷兰人、使之自动从台湾退兵,他对荷兰使者说:那一地区(指台湾)是他的父亲一官借给荷兰人使用,并属于中国大地盘,现在他想自己进驻。”(19)我们知道:郑成功那首著名的诗——《复台》咏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在诗中,郑成功还注明台湾是太师(郑芝龙)会兵积粮之所。这表明郑成功坚信台湾是其父亲最早开拓的地方。这是他向荷兰人索讨台湾的原因。
不过,早在郑成功入台之初,荷兰人便对此表示过不同意见。荷兰人乃于五月三日派两个代表去求见郑成功,准备好公司与郑芝龙的关系旧档,想要跟郑成功理论一番。但是见面时,郑成功不谈公司和他父亲的关系往事,只逼问荷兰人要不要赶快投降。”(20)郑成功想要迅速解决问题。那么,荷兰人想讲什么?据荷兰研究台湾史专家包乐史研究,当时荷兰人认为:从荷兰档案的记载来看,郑芝龙到台湾是由李旦派遣的,他和李旦于1623年至1624年之间抵达台湾,而他的任务是给荷兰人做翻译。(21)所以,郑芝龙到台湾在荷兰人之后,换句话说,台湾不可能属于郑芝龙。如前所述,其实在万历末期,福建巡抚已经在处理台湾北港的民事案件,只是当时福建官府并未在北港设立行政机构,多数事件是台湾北港的商人、海盗自行处理,只有遇到大事才会向福建巡抚请求仲裁。所以,真正能够管理台湾北港事务的,是当地的权威人士——他们很可能是海盗。那么,郑芝龙是否是这些海盗中的一员?他有没有对台湾的管理权?
对这一问题,台湾老一辈的学者杨云萍认为:郑成功向荷兰索要台湾时声称:是他父亲郑芝龙将台湾借给荷兰人一说,是欲取其地,何患无辞说他父亲借给荷兰人,根本没有此事。所以,他提出:郑成功是开创台湾而不是恢复台湾。(22)杨云萍教授的话表明:对郑成功是开台还是复台,在台湾学术界还是有争议的,倘若此前中国已经对台湾建立了统治权,郑成功就是复台,否则就是开台。近年台湾民间学者说到郑成功常说他是开台始祖,看来与杨云萍教授这一观点有关。然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诗歌: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首诗抒发了郑成功的心臆,流传很广,可见,郑成功自己认为:他是收复台湾而不是开辟台湾。当然,是收复还是开辟,其关键在于:在荷兰人统治台湾之前,郑芝龙是否建立了对台湾的有效统治?按照郑成功的说法,他的父亲早在荷兰人抵达台湾之前,就在台湾建立了根据地,是郑芝龙将台湾让给荷兰人暂时居住,而早期荷兰人则说,是中国官方让他们在台湾居住,郑芝龙只是荷兰人雇佣的一个翻译。显然,这是一个有待厘清的问题。那么,郑芝龙与台湾的关系如何?这里需要回溯明代末年台湾海盗的历史。
明万历末年,福建沿海灾害频发,尤其是万历四十四年泉州一带的大旱灾,饿死许多沿海百姓。在这一背景下,有一些人下海为盗,形成了大股盗匪,于是,台湾的海盗活动再次猖獗起来。这些海盗中最为著名的是袁进和李忠。
海外学者很早就关注到袁进和李忠的活动(23),不过,许多人以为这股海盗的根据地是在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其实,明朝为了控制南澳岛的海盗活动,早在万历四年便于南澳设县管理,并由福建、广东各派一支水师驻扎南澳,《南澳志》记载:明副总兵,白韩纪,雷州卫指挥,万历四年任。晏继芳,漳州卫千户,万历四年任。其后有侯继高等27人任南澳副总兵。著名的广东水师将领邓子龙便在南澳当过副总兵。南澳水师是闽粤水师的精华,因此,袁进、李忠不可能避开南澳水师而在南海活动。实际上,就原始材料而言,袁进与李忠的巢穴是在台湾。崇祯八年,给事中何楷陈靖海之策,言:自袁进、李忠、杨禄、杨策、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相继为乱,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在彭湖岛外,距漳、泉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初,贫民时至其地,规鱼盐之利,后见兵威不及,往往聚而为盗。”(24)关于袁进下海的时间,张增信推断是万历四十二年左右,我认为还可更早些。史载沈有容于万历三十年平定台澎海盗后,海上息肩者十年”(25),而后才有新海盗的活动。所以,袁进下海,有可能是在万历四十年。其后,因万历四十四年泉州大旱,饥民加入海盗队伍,袁进的队伍大发展。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海寇袁进、李忠投降福建水师参将沈有容之时,拥有四十余只船,掳获六百余人。(26)最近,我在叶向高的《苍霞余草》一书中也找到有关袁进的史料。叶向高在为福建巡抚王士昌所写的《中丞王公靖寇碑》一文中写道:剧寇袁进、李忠辈,游釜惊魂,食椹变音,遣其亲属,输诚效顺。公又授策于副总兵纪元宪、参将沈有容等,震以必杀之威,开以可生之路。遂蒲伏听命,泥首辕门。余党数千,悉行解散。”(27)
这条史料表明,袁进、李忠的海盗队伍实有数千人!从袁李海上活动的轨迹来看,袁进与李忠是将台湾当做《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他们在这里驻扎数千人的海盗队伍,拥有数十艘海船,经常出掠台湾海峡的商船,并与明朝水师作战。由于袁进与李忠在台湾至少8年以上,所以,他们要在台湾建立水寨,打猎捕鱼,乃至垦田种地,就这个意义上说,袁李二人才是台湾最早的开发者。此前虽有一些零星的海盗在台湾活动,甚至潮州大盗林凤也到过台湾,但他们都不像袁进与李忠长久驻扎,不能成为开发台湾的第一人。
曹学佺的《石仓全集》记载:袁进与李忠离开台湾之后,北港成为商业港口,中国与日本的商人在此贸易。但是,当地形势很复杂,台湾的张增信、陈宗仁在沈演(湖北乌程人,1619-1620年任福建右布政使)的《止止斋集》中发现多条有关林锦吾盘据台湾北港的史料。《论闽事》:
袁俊(袁进?)归降,又复东行,盗势解散,今岁尤踯躅,寻自离披,似可小憩。而挟倭赀贩北港者,实繁有徒。此辈不可剿、不可抚,急且合倭以逞六十年前故事。”(28)
税事得门下料理自安,林锦吾可因而用之,使阴就吾约束,不可剿,亦不可招。”(29)
答海道论海务若北港之局,牢固不拔,奸民接济者多负赖,起釁者又多……不意连日得报,有林心横劫杀洋船事,今又有徐振里压冬事,亦既蠢蠢动矣。此辈恐皆林锦吾下小头领耳。”(30)
以上事件大致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及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之间。北港的局势愈演愈烈,天启元年(1621),有惯走倭国巨贼总管大老、大铳老、鸣喈老、黄育一等,因领岛酋货本数千金,为其党我鹏老所夺,不敢复归,竟据东番北港掳掠商船,招亡纳叛,争为雄长。这则史料表明:袁进离开台湾北港后二年,有一股在日本贸易的商人因财产被海盗掳掠,干脆下海为盗,他们也在台湾北港驻扎。《台湾外志》记载颜思齐与郑芝龙正是在天启元年到台湾开拓,他们不是属于我鹏老一伙,便是属于大铳老一伙,当然也有可能自成体系。这些史料还表明:当时台湾北港的海盗亦商亦盗,部分海盗是从商人转换过来,而海盗也有可能经商,或者与商人保持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当时在台湾有最大影响的恰是侨居日本的同安华侨李旦,他是日本平户港华侨的首领,长年派船到台湾的北港做生意,台湾北港对日本贸易是他一手做大的。因此,李旦在台湾北港具有很大势力,他甚至能让台湾的海盗听他的话。(31)郑芝龙从澳门移居日本平户后,在李旦手下做事多年。李旦身居高位,凡事不必亲临,他与台湾的贸易应会派郑芝龙等亲随代表自己,郑芝龙由此与台湾海盗有了关系。
从万历四十七年到天启元年的两三年内,台湾的形势有很大变化。大海盗袁进被招安之后,北港先是成为赴日本走私商人汇聚的一个港口,而后这些商人之间的争夺,又形成了海盗。郑芝龙有李旦为靠山,在这些海盗中左右逢源。川口长孺的《台湾郑氏纪事》云:颜振泉……与群盗分十寨保焉。群盗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相共啸聚。芝龙之台湾,与弟芝虎共入振泉党曰:请为我许一发舰而劫略,获之多寡,得以卜我命。振泉许之,众亦相佐。俄而劫得暹罗好货四舡,芝龙分每艘半与九酋;九酋以芝龙所请得,不受,悉畀之;于是芝龙富甲十寨矣。及振泉死,九寨无所统,欲推择一人为长,不能定,因共祷于天,割牲而盟,插剑于米中,令各当剑而拜,约曰:拜而剑跃动者,天所授也。次至芝龙,剑跃出于地,众皆异之,俱推为魁,纵横海上。以上记载虽有戏剧性的成分,但作为李旦的代表,郑芝龙在颜思齐(振泉)死后成为台湾海盗头领,是有可能的。考虑到郑芝龙天启年间率海盗大举袭击闽粤沿海,他应是在天启元年就成为台湾海盗的首领,同时又保持着与巨商李旦的关系。
从袁进、李忠到颜思齐、郑芝龙,我们可以看到明末台湾海盗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们长期以台湾为巢穴,在袭击台海商船的同时,也在做商业贸易,这使明末台湾的北港既是海盗巢穴,又是一个商港,这类情况是极为少见的。所以说,首先开发台湾的,应是这伙亦盗亦商的盗商。他们进入台湾比荷兰人早,在荷兰人到达之前,他们经营台湾已有10年之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台湾的海盗自封为台湾的主人。郑芝龙作为台湾海盗的头目及海盗事业的继承者,在荷兰人抵达台湾之前,已经对台湾实现有效管理,郑成功认为郑芝龙是台湾的主人,有其一定道理,而且,这与福建官府对台湾的管理并不矛盾。
三、荷兰殖民者窃据台湾——一个历史错误的发生
明天启二年(1642),荷兰军队进占澎湖,从而引起了东亚历史上著名的澎湖危机。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世界性的海洋强国,势力扩张到全世界。当时的荷兰人亦盗亦商,他们抵达东方,主要目的是与中国做生意,也有殖民东方的意图。然而,晚明中国仍然实行朱元璋时代的有限对外贸易政策,即:允许海外国家到中国进贡,而南海国家专门的贸易港口为广州。其时,葡萄牙人已经以租借的名义占领澳门,从而达到了独占欧洲国家对中国贸易的特权。荷兰人抵达东方后,也想进入澳门港贸易,但被葡萄牙人拒绝。荷兰军队两次强袭澳门,都被澳门的葡萄牙人打败。葡萄牙人还向广东官府告状,说荷兰人是海盗,这使明朝对荷兰人的防范更加严厉。在这一背景下,荷兰人转向福建沿海,想取得贸易的机会,这是引发两次澎湖危机的原因。其实,早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荷兰舰队就来到过澎湖,企图以此为据点,寻找与中国贸易的机会。福建官府闻讯,派出沈有容率福建水师前往澎湖谈判,从而迫使荷兰舰队退出澎湖列岛。天启二年荷兰舰队再次抵达澎湖,要求与中国贸易。当时的福建虽然开放月港对外通商,但因历史上屡遭倭寇侵略的关系,月港实行许出不许进的政策,就是允许月港商人到海外通商,但不让外商进入月港贸易。在这一背景下,福建巡抚商周祚向荷兰人提出:荷兰人退回巴达维亚港(即雅加达港),福建派出福建商人到巴达维亚贸易,澎湖交还给福建官军。荷兰人认为:福建到巴达维亚的船只不多,荷兰人在巴达维亚港不可能得到足够的中国商品,因而拒绝。为了迫使福建官府允许荷兰人到月港及厦门贸易,荷兰舰队攻掠福建沿海港口,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此时,荷兰要求贸易的活动完全转化为海盗行为了。继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于天启四年派出水师在澎湖登陆,与荷军对抗。他并派人与荷兰人谈判。南居益和水师提督俞咨皋商量处理澎湖的策略:臣问计将安出?咨皋言:泉州人李旦,久在倭用事,旦所亲许心素今在系,诚质心素子,使心素往谕旦立功赎罪,旦为我用,夷势孤,可图也。臣初不敢信,因进巡海道参政孙国桢,再四商榷,不宜执书生之见,掣阃外之肘,遂听其所为。”(32)在福建官府的压力下,李旦带着翻译郑芝龙出现于澎湖岛,他周旋于两军之间调停,最终使荷兰人答应退往台湾大员港(即北港)。明军随之攻击澎湖残存的荷兰势力,完全控制了澎湖列岛。
按,明朝僵化的海禁政策,在明末遇到了危机。其时荷兰人的主要目的是到中国贸易。荷兰人中也有两派,其中多数还是想从合法贸易中挣钱,只有少数人崇拜武力,但对明朝的海上力量十分忌惮。无法直接对华贸易的荷兰人,忌妒葡萄牙、西班牙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便想侵略中国领土澎湖与台湾,寻机打开对华贸易之路。福建官员在与荷兰殖民者的交往中,个别官员只求一时结案,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顾祖禹评价:总兵俞咨皋者,用间移红夷于北港,乃得复彭湖……然议者谓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北港盖在彭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33)“天启初红毛夷侵入要求互市,总兵俞咨皋用间徙之北港,北港即台湾,以羊易牛,其失则均。”(34)不过,其时福建官府并没有割让台湾,最初荷兰人也没有要求占有台湾,荷兰人与福建官府的谈判目标一直很明确,他们只是想像葡萄牙人那样,在中国边疆租一个港口进行贸易。所以,当时的台湾还是属于中国的。《台湾历史纲要》指出:荷兰人占据台湾不久就同日本人发生冲突,因为日本人反对向他们缴纳关税。在争执中,荷兰人指出台湾土地不属于日本人;而是属于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将土地赐予东印度公司,作为我们从澎湖撤退的条件,现在东印度公司已成为主人,日本人应当向他们纳税。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当时荷兰人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但他们说中国皇帝已将土地赐予他们,则不是事实。”(35)实际上,荷兰人在台湾的地位,有点像葡萄牙人在澳门,只是租借一块土地做生意而已。但他们得手之后,乘明朝因海盗横行无力东顾之际,渐次展开了殖民整个台湾的活动,从而窃据台湾38年,这对明朝官员的教训是惨痛的。
那么,为什么福建官府会默许荷兰人租借台湾的北港?这是因为,当时福建官府觉得北港不好管理,福建布政使沈演在《答海澄》一文论述北港:海上贼势虽剧,倏聚倏散,势难持久,犹易扑灭。而大患乃在林锦吾北港之互市,引倭入近地,奸民日往如骛,安能无生得失。明明汪五峰故事,倭之市虽不可绝,而接济之奸安得不严禁……其患或在数年之后,不意目前遂尔猖獗……倭银若至北港,虽日杀数人,接济终不能仕,何者,利重也……倭之欲市,诚不可绝,然渠何必北港,使断此一路,倭市在洋船而不在接济,无论饷食日增而海上永无患矣……如所谓林心横诸人皆林锦吾下小头领,其作此无赖,锦吾亦未必知,就中何法禁弭,移檄北港诘问,似可行。”(36)“答海道论海务若北港之局,牢固不拔,奸民接济者多负赖,起釁者又多……日本发银买货,于法无碍,若就吕宁与洋船贸易,即巨奸领银牟利,自可相安无事。惟停泊北港,引诱接济奸民,酿今日劫杀之祸,起将来窥伺之端,不得不严禁耳。如林、如徐,毕竟于内地,获利不赀,身家念重,就中驾驭而牢笼之,使其市场在吕宋,不在北港,接济自绝,瑕隙自杜。”(37)可见,福建官府最为担心的还是日本浪人借贸易而盘据北港,使北港成为侵略中国的跳板。他们以为,若是让荷兰人租借台湾,便可以夷制夷,抵消日本图谋台湾的势力。这一策略其实是引虎拒狼,后患无穷。
在荷兰人占据台湾北港事件上,在指出福建官府失策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实明朝廷一直在关注台湾。崇祯年间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陈祖绶说:近时民多走北港、彭湖、淡水、鸡笼四屿。四屿之大,足以敌四府,收之以为外屏,又足以翼四府。置县则崇明也,卫则金山、昌国也。原我卧榻之内,防海预防防于此。福兴泉漳枕席安固矣。”(38)可见,其时明朝官府考虑:或是在台湾设县管理,就像崇明岛,或可设置卫所,像金山卫、昌国卫一样。陈祖绶还认为,设置卫所或是县,能够大大巩固福建沿海的安全。这种考虑是对的。他又说:淡水一带,自白狗山对过迤南至彭湖相望,有四府之宽,直可如崇明设府县,皆闽人浮此互市,今为佛郎所据,守此则四府可欺。东南夷之患此地,不早图之,为福府梗。”(39)陈祖绶的身份是明朝兵部职方司的官员,可见,当时福建官府已经将在台湾设府县的计划上报给中央,而明朝廷也同意这一计划,其意图是最终在台湾设立郡县。这些事实表明,明朝政府并没有放弃对台湾的主权。
那么,台湾海盗与荷兰人的关系如何?如前所述,明天启年间的台湾,在福建官府开始管辖的同时,实际上又被海盗占领。那么,当时福建官府是通过什么手段让台湾海盗让出地盘的?据岩生成一的考证,当时福建官府对李旦在同安的家属施压,又让与李旦交好的巨商许心素做中间人,迫使李旦出面调解澎湖危机。李旦带着郑芝龙等人奔走于双方,最后将荷兰人引向了台湾的北港。在荷兰人与台湾海盗之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微妙的关系,郑芝龙及台湾海盗的巢穴是在北港内海(台江)的赤嵌,赤嵌位于台江内海的东侧,而荷兰人则将热兰遮城堡建在台江内海的西侧,有意无意地堵住了北港的出海口。1624年荷兰人进入台湾北港之后,郑芝龙即率台湾海盗袭击福建沿海,长期在闽粤边境活动,并于崇祯元年被朝廷招安,成为福建的水师将领。而后,他又率福建水师大败荷兰舰队。然而,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既有斗争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他们之间有商业协定。郑芝龙在台湾的利益,也得到荷兰人的承认。熊廷灿任福建巡抚时,还让郑芝龙招集流亡农民到台湾屯垦,郑芝龙得以在台湾向农民收租,这都反映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郑芝龙与荷兰殖民者之间谈谈打打,充分反映了明末东亚海上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
明末荷兰人利用明清鼎革之际大陆势力无法东顾的状况,逐步加强了对台湾的占领。为了永保荷兰对台湾的统治,他们还有意无意地滥杀在台湾的华人,因而有了郭怀一事件。这一事件反映了荷兰殖民者与福建海商利益的对抗性,因而引来数年后郑成功军队的讨伐。16622月,郑成功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领导人签订条约,迫使荷兰同意退出该岛,台湾因而完整地回归祖国的怀抱。历史的错误在让中国人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有了一个理想的结局,福建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也在郑成功手里实现。
注释:
徐晓望:《元代瑠求及台湾、彭湖相关史实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陈宗仁:《北港与“Pacan”地名考释:兼论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际台湾西南海域贸易情势的变迁》。《汉学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总第43号,台北,200312月版。
徐晓望:《论明代台湾北港的崛起》,《台湾研究》20062期。
④(23)
张增信:《明季东南中国的海上活动》,台北,东吴大学1988年,第34120-123页。
在中日学术界,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有日本的田中健夫与中国的戴裔煊、林仁川等人。参见:田中健夫《倭寇——海上的历史》,日本,教育社1982年;戴裔煊:《明代嘉隆年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徐晓望:《早期台湾海峡史研究》,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黄克瓒:《数马集》卷一,查余引以济大工疏(万历三十年),江苏古籍刻印社1997年影印明刊本,第74-75页。
⑧⑨
徐晓望:《晚明在台湾活动的闽粤海盗》,《台湾研究》20033期。
⑩(13)
徐晓望:《论晚明对台湾、澎湖的管理及设置郡县的计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期。
(11)
陈第:《东番记》,转引自方豪:《台湾早期史纲》,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第141页。
(13)
张燮:《东西洋考》卷五,东番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6页。
(14)
徐晓望:《福建省统辖台湾之始》(2005),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年;徐晓望:《郑芝龙之前开拓台湾的海盗袁进与李忠——兼论郑成功与荷兰人关于台湾主权之争》,漳州:《闽台文化交流》2006年第1期;陈小冲:《张燮〈霏云居续集〉涉台史料钩沉》,《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一期;徐晓望:《早期台湾海峡史研究》,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
(15)
姚旅:《露书》卷九,风篇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1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03页。
(16)
周婴:《远游篇》《东番记》,福建师范大学藏手抄本。第37页。
(17)(36)
沈演:《止止斋集》卷五五,论闽事,台北,中央图书馆影印崇祯六年刊本,第20页。
(19)
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沙》,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0年,第547页。
(20)
江树生译注:《梅氏日记》,台湾,《汉声》杂志,第132期,汉声杂志社2003年,第35页。
(21)
包乐史:《论郑芝龙的崛起》,福建省方志委、福建省地方志学会编:《郑成功诞辰370周年》,福州,《福建史志》增刊,19947月,第21页。
(22)
杨云萍:《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南明研究与台湾文化》,台湾风物杂志社1993年,第371页。
(24)
《明史》卷三二三,鸡笼传,第8377页。
(25)
《明史》卷二百七十,沈有容传,第6939页。
(26)
曹学:《曹能始先生石仓全集》《湘西纪行》卷下,明天启间刊本,海防,第45-46页。
(27)
叶向高《苍霞余草》卷十五,中丞王公(士昌)靖寇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22页。
(28)
沈演:《止止斋集》卷五六,答海澄,台北,中央图书馆影印崇祯六年刊本,第32-34页。
(29)
沈演:《止止斋集》卷五五,与海澄,第8页。
(30)(37)
沈演:《止止斋集》卷五五,答海道论海务,第18-19页。
(31)
岩生成一:《明末侨寓日本的中国人甲必丹李旦考》,许贤瑶译:《荷兰时代台湾史论文集》,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1年,第59页。
(32)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台湾文献丛刊第154种,第2627页。
(3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九,福建五,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31页。
(34)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五。
(35)
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第42页。
(38)
陈祖绶:《皇明两京十三省职方地图表》卷上,玄览堂丛书三集,第十一册,影印道光刻本,第88页。按,该书原刻于崇祯九年。
(39)
陈祖绶:《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卷下,第41页。

   (转引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1210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二十一条”交涉的另一条管道...
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 ——海...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幕末与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上海认...
近代《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
  最新信息
1868年亚洲文会黄河科考:...
“祛文务质”:18世纪文质视...
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中的“政府外...
《真光初临》中的晚清潮州妇女...
英国政府与1917至1918...
《尺素频通》与晚清宁波商贸
1898-1899年中法广州...
清鲜关系中清朝礼制的张力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雯>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