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新观点 研究前沿 中外关系史档案 机构综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 新观点 >>
英租威海卫史研究综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9-07

英租威海卫史研究综述

刘本森

发布时间:2013-8-31

 

    摘要:关于英租时期的威海卫,一百多年来学界已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析。通过按照不同主题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并分析目前研究的特点、不足以及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期推进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英国/威海卫/租借地/综述

  1898年至1930年,英国强租威海卫长达32年。关于英租时期的威海卫,从其被占领到收回,一直有很多讨论。这其中既有当时的报刊介绍、时人评论,也有英国人在统治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字材料,不过这些讨论更多属于资料范畴,而非研究成果。英租威海卫研究,除1930年威海卫回归时涌现出部分作品及海外的零星成果之外,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直到1998-2002年,威海市档案馆派人三赴英伦,将藏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部分英租威海卫档案复印回国之后,该研究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成果涉及总体研究、租占交还、英国统治等诸方面。本文试图对既有成果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期能够站在先贤的肩膀之上,推进其更深入的研究。
    
一、总体研究
    
关于英租威海卫总体研究的最早成果是庄士敦(R. F. Johnston)的《狮与龙相遇华北:英国租借时期的威海卫》(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Weihaiwei),该书出版于1910年。[1]庄士敦曾先后担任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政府秘书、正华务司、行政长官,在威海卫居住生活长达16年。他精通中文,利用其身份优势并参考大量地方志,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威海卫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也记录了英国的统治并预测了威海卫及中国的未来发展。
    
朱世全编著的《威海问题》是一本关于英租威海卫的资料性著作,也是第一本关于英租威海卫的中文专著。[2]朱世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筹办接收威海卫事宜办事处调查主任,后任威海卫管理公署秘书科长,因此有接触相关资料的便利条件。该书分为租借及收回之经过英国管理时期之地方情形上下两编,上编介绍了英租过程、收回理由及过程等,下编包括政府组织、人口风土、财政金融、商业物产、教育、交通港务、公安、司法、工务卫生与地产等内容。书中包含大量资料、表格、数据,详尽准确,可以作为资料使用。
    
较早展开英租威海卫史研究的是国外学者。旅美英籍学者帕梅拉·艾特威尔(Pamela Atwell)1985年出版的《英国统治者与中国改革者: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British mandarins and Chinese reformers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of Weihaiwei(1898-1930)and the territory' s return to Chinese rule)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英租威海卫研究专著。[3]她首次系统运用了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大批英租威海卫档案史料,论述了英国租占及归还威海卫的概况,叙述了1898-1930年英国在威海卫的统治,并且对中国收回威海卫后的统治与英国人的统治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的改革者较为激进。威海档案馆曾将该书译出,仅限内部交流使用。美国学者克拉伦斯·B·戴维斯(Clarence B. Davis)与罗伯特·J·高尔(Robert J. Gowen)的论文《英国人在威海:帝国非理性之例研究》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英租威海卫。该文认为1898年英国决策者无明确理由占领威海卫、其后30年拒绝归还是一种非理性举动,以此为例表明帝国非理性现象在20世纪早期的英国政府内部非常流行,这种非理性动机成为大多数帝国确立其政治经济政策的刺激力量。[4]
    
威海当地人士的研究成果也较为可观。威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威海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三辑、第六辑、第十辑(《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专辑)中收录了关于英租时期威海卫的文章19篇,[5]包括前人文章、学者论文、当事人回忆等,内容涉及威海卫的租占归还、英人统治、民众反应、社会生活等等,系国内较早研究英租威海卫的一批论文。因部分作者为该时代的亲历者,所以文章具有重要价值。威海市档案馆利用英文资料编撰的《米字旗下的威海卫》一书,图文并茂,通过大量档案史料与历史照片真实再现了英租时期威海卫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直观而详实地呈现出该时期威海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6]2005年,张建国、张军勇编撰的英文版出版,相较中文版,英文版添加了注释,增加了文本内容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书后附有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说明,利用更为方便。威海民间研究者梁月昌著有《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一书。[7]该书属于通俗读物.但作者曾历时十几年,做了大量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口述史料,在这一意义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此外,吴霭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第五篇威海卫问题中对英租威海卫的过程、英国治理下的威海卫形势、兵力、警察、行政、财政、户口、教育、交通、商业、收回进行了探讨;[8]王守中、郭大松在《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中有对英国租占威海卫始末以及英国统治下威海卫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介绍;[9]郭志强曾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卫(1898-1930)》为题撰写出硕士论文;[10]《威海市志》也有相关记载。[11]
    
综观目前英租威海卫史的总体研究,其特点有二:一是多为梳理英租威海的来龙去脉与英国统治情况,脉络与史实已较为清晰;二是研究者涵盖古今中外,利用的资料非常丰富,时人记述、中外文史料、口述史料都囊括其中。这是其特点,也是优点。不过该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成果数量相对较少;二是缺乏从不同角度系统考察该时期历史的著作,例如从中英关系史、社会史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二、威海卫的租借及交收研究
    
威海卫的租借及交还是英租威海卫史的研究重点,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属于英租威海卫研究中较为成熟的领域,下面选择价值较高的成果进行介绍。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首任威海卫行政管理专员徐祖善编有《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12]与《威海卫筹收、接管、行政工作报告书》[13]两书。前书介绍了威海卫收回后一年的经济、实业、财政、民政、社会风气情况,其后附有财政收支及公共事业报告表8幅;后书对威海卫租借和筹收之经过、英管时代地方情形之调查、筹收情节及礼节等有所介绍。威海卫接收专使王家桢在《收回威海卫英租地历见记》一文中简单介绍了自己接收威海卫时的见闻,其描述较为直观。因为作者的当事人身份,这些著作拥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台湾学者李恩涵在其论文《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中,运用英国外交档案,从英租威海卫的原委及1921年前英国在威海卫的统治、1921-1924年中英交收威海卫谈判、1929-1930年中英交收谈判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英间交收威海卫的概况,认为这是中英间的一项政治性决定,说明该事件与中英两国的内政关系密切。[14]该文资料丰富,论述翔实,代表了目前该主题研究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威海卫交涉的研究成果中,宋协生、刘德煜的《英国租借威海卫始末》从英国强租、威海人民反抗、英人统治、中国收回四个方面叙述了这一时期威海卫的历史;戚圭瑨的《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15]董进一的《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16]脉络也大致如此;牛淑萍的《艰难的回归之路:中国收回威海卫始末》对威海卫的租借、收回过程及收回背景作了叙述和分析;[17]李月华的《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交涉之探析》分析了从北京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中英收交威海卫的谈判,认为威海卫是在中国做出妥协的基础上收回的。[18]这些成果的资料以中文史料为主。
    
此外,还有对群众反对划界、开展抗英斗争的讨论,如赵泮馨的短文《英租威海划界惨案纪略》[19]介绍了反对划界中民众的领导、伤亡情况、官员态度等;李宏生、崔瑞华的《威海人民反对英国强租威海卫的斗争》、戚其章的《抗英划区埋界》和《一八九九年威海人民抗英斗争》[20]、张学诗的《英人强租威海卫群众反对埋界纪略》介绍了威海卫人民反对划界的经过,但因其写作时代的缘故,参考时须谨慎。
    
就目前成果来看,关于威海卫租借和交收的基本史实已经梳理得非常清晰,细节问题的研究也已非常深入。不过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个问题:中英文资料印证使用做得不够。今后的研究中,除了资料的印证使用以外,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方向努力:将威海卫的租借、交还放在英国远东政策中进行考察。
    
三、英租时期威海卫法制研究
    
英国统治威海卫时期,威海卫行政公署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威海市档案馆搜寻到资料之后,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为主的一批研究者撰写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并与国内外学者有所交流。就目前而言,英租威海卫法制史研究是威海卫研究领域成果最多、研究最深入的专题之一。
    
马来西亚籍华人学者陈玉心(TanCarol G. S)是目前英租威海卫法制史研究的第一人。2008年,她出版了专著《英国人在中国的统治:1898-1930年威海卫的诉讼与审判》(British Rule in ChinaLaw and Justice in Weihaiwei 1898-1930)一书。[21]书中她利用官方档案,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威海卫的法制史,对租借地的法律、法庭、法官、刑罚、警察以及当地人民的反应进行了贴切的描述。作者认为威海卫的法律及其实践符合威海卫实际。此外,陈玉心还发表了一批论文,例如《清代健讼外证——威海卫英国法庭的华人民事诉讼》、[22]《英租威海卫的刑事审判》、[23]《威海卫的法院和法律——一种变相的外国法》、[24]《英租威海卫的法律和文化间的纽带》[25]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国内较早进行威海卫法制史研究的学者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王强(笔名王一强)2006年他主持的英租威海卫法律史比较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编号06BFX012)。此前,他已有部分研究成果:《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札记》[26]介绍了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的有关问题以及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的分布情况;《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27]通过解读庄士敦临别演说词来了解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存在的法文化环境,认为英租威海卫治理方式的核心是儒家化,这是英国统治获得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租威海卫专条〉的几个问题》[28]与《〈租威海卫专条〉研究》[29]两文分析认为该条约是在英方强迫下签订的、初期的抗英活动与中国官方有关、英租威海卫的性质并非租借地而是割据地、合法租期应当是七年;《法律文本的矛盾——从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一份鞭刑文件说起》[30]对英租威海卫《1903年鞭笞规定法令》表达出的矛盾及文本背后的二元法律进行了分析;《英租威海卫的外来法、本土法与民间法》[31]认为英租威海卫的中国法律及习惯是在具体的司法过程中发明出来的,用民间法对其加以概括更具解释力,亦更能在法理上反映外来政权、外来法与本土社会、本土法之间的历史关系。
    
王强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一批硕士论文:刘娜的《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基于女性保护的视角》在《1905年妇女和女孩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对英租威海卫婚姻中的女性保护、女性社会问题作了分析;[32]袁理想的《英租威海卫土地法律制度与秩序研究》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的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法律秩序的形成做了梳理;[33]娄雪梅的《论司法权威的建立——英租威海卫司法特点及运行研究》对英租威海卫司法的特点和运行情况、英租威海卫司法权威的建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34]
    
这一主题的主要研究者还有邵宗日和王娆。邵宗日的博士论文《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从民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司法制度等几个方面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的法律制定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特点与成因。[35]该文系国内首次系统运用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完成之论著(已出版,《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部分内容也曾单篇发表)。王娆的《英租威海卫司法体制初探》[36]以司法体制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规定,阐述其具体建制过程及运行状况;《英租威海卫司法殖民之特性分析》[37]一文分析了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司法拥有司法不独立、法权外来和受限控、吸收中国传统的调解制等三个特点;《〈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与英国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38]则认为《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是英国统治威海卫的根本大法,确定了威海卫的政治结构及运行方式。
    
除此之外,王昌民的《英租威海卫期间的司法机构及其制度》是一篇时间上相对较早、研究内容相对丰富的论文,该文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的警察机构、诉讼制度等做了详细介绍,文后附有表格,对当时警察机构的构成、兵力分配问题有所体现。程妍冰的《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利用一手档案从监狱设置、刑罚制度、监狱特点等方面归纳了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39]杨立民的《英租威海卫时期的警察制度研究》利用英租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对英威殖民政府在威海卫的警察系统设置、纪律、职责规定、监察制度、工薪待遇进行了梳理;[40]张洁的《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二元化特性之分析——以土地法律制度为基点》则以土地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地区这一时间段内法律制度二元化特点,提出法律混血的概念[41]
    
另外,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刘贵山在该领域也有多篇研究成果,其关注焦点集中在英租威海卫时期的民事制度、乡村秩序等,然而其成果未能以本人名义公开发表。
    
四、乡村秩序与社会文化研究
    
关于英租时期威海卫的乡村秩序与社会文化研究,目前涌现出一批学科背景各异、研究方法多样、论著数量丰富的成果,已经形成了英租威海卫史又一个研究热点,且有日趋壮大的趋势。
    
乡村秩序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英国的社会控制和乡村治理上。最早的研究成果是王昌民的《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的总董制概况》,该文对威海卫各区历任总董有简要介绍,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章再彬的《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的制度演进》将英租时期威海卫的乡村治理制度分为传统的宗族治理阶段、村董和乡绅的联合治理及总董制治理阶段、地方自治及村董选举改革阶段三个阶段,认为这对理解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2]王瑞艳在其论文《基于SWOT分析的英租威海卫时期治理模式研究》[43]中利用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英租政府自治模式值得借鉴。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张铭指导几位学生以威海卫的社会控制和乡村秩序为中心完成了一些硕士论文。张庄庄《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对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乡村精英自治模式的基本概况及其优势进行了分析;[44]张永强的《社会现实·秩序·价值理念——以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乡村治理为个案》结合传统中国乡村的乡绅自治与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及其殖民特征,对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发展演变进行了勾勒,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估;[45]高雪的《威英政府与威海地方精英间互动之研究》认为英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当地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传统,积极发展地方自治,实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温和变革,也得以用较低成本实现其管理目标;[46]李君的《英租威海卫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则对英租威海卫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和特色进行了分析。[47]
    
从社会文化领域对英租时期威海卫进行研究的较早成果是张瑞符的《威海卫的烟毒泛滥和禁烟措施》,该文系作者根据时人口述整理而成,介绍了英租时期威海卫人们吸食鸦片的情况及收回后的禁烟措施。李伟的《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一文分析了德国、英国分别在青岛和威海的租借地内实行了包括教育、文艺、出版等一系列文化政策及异同。[48]他的硕士生郭晓在其论文《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文化研究》中主要从英国对威海卫的社会文化政策、威海卫乡村结构与社会控制的变动、民众价值观的因循与变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公共事业发展、社会风俗的变化、民众心态变化等方面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的社会文化进行了研究。[49]
    
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还涉及报纸和体育。董文娜在其硕士论文《英租时期威海卫报纸研究(1898-1930)》中从新闻学的角度对《威海卫琴报》、《威海午报》两份报纸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对社会文化的介绍和评价,文章参考大量史料,内容翔实。[50]王晓光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午报》对现存的《威海午报》复印件进行研究,对其内容、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归纳。[51]孙玉燕、徐立和的《英租威海卫期间的近代体育》对英租时期威海卫现代体育的传入、普及、发展、影响做了介绍。[52]张剑主编《走过百年的威海体育》对英租时期的球类运动、休闲健身运动、俱乐部等有所关注。[53]
    
就英租时期威海卫的乡村秩序与社会文化研究而言,目前涉及的内容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有很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参与。今后可进一步拓宽研究的主题,进行细化和深化研究,另外对英国政府官员、军人、商人在威海卫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也可展开研究。
    
五、其他主题研究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英租时期的威海卫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军团。英租期间在威海卫招募并成立了中国军团,俗称华勇营,该部队曾加入八国联军。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巴恩斯(A. A. S. Barnes)的《与中国军团一起活跃的日子》(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54]巴恩斯是中国军团的军官,他根据所见所闻对中国军团在划界斗争、参与八国联军天津北京之战的情况作了详细描述,书中附有当时报刊的摘录等,不过因该书完成于1901年,缺乏中国军团后来的情况;艾伦·哈菲尔德(Alan. Harfield)的《中国海岸的英国和印度军队(1785-1985)(British and Indian Armies on the China Coast1785-1985)一书中介绍了中国军团的概况及受表彰状况;[55]卡门·威廉(Carman. William Y)的《威海卫华勇营(中国第一军团)(The weihaiwei Regiment or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也对中国军团的成立等概况进行介绍。[56]张建国、张军勇的小文《八国联军中的华人雇佣军[57]、《八国联军原有1300名中国兵》[58],系国内首次介绍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情况的文章。花玲的硕士论文《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英租时期威海卫华勇营研究》对英租时期威海卫华勇营的组建、活动与解散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59]
    
出国华工。一战期间,英法曾利用威海卫为输出基地,在山东招募赴法华工。张建国、张军勇编著的《万里赴戎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华工纪实》[60]以英汉对照的编排方式系统讲述了一战华工从招收、赴欧做工到回国或留在法国的完整经历;二人的文章《悠悠岁月话一战华工》[61]重点介绍了威海卫华工招募待发的情况;高锡玉的论文《英法在威招募华工见闻点滴》根据时人口述整理而成,对设在威海卫的待发处有较详细的介绍;山东师范大学丛爱娟的硕士论文《参加一战的华工与威海卫》也介绍并分析了华工在威海卫培训待发的情况[62]
    
英租威海卫两任最重要的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和庄士敦也有研究成果。骆克哈特(J. H. Stewart Lockhart)曾自己撰写了《1903年山东之行的密报》[67],详细记录了他拜访济南、胶州的状况。关于庄士敦的研究虽然有部分成果,但大都侧重其末代帝师的经历,如英国人史奥娜·艾尔利的《回望庄士敦》[68]等。两人的相关研究中,对他们在威海卫的经历关注都不多。
    
此外,其他领域还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如:军事方面有杨震的论文《英舰在刘公岛的四十二年》,田荣的《威海军民反侵略斗争史》[63]和《威海军事史12001949.10[64]涉及威海人民抗英斗争;其他还有鞠红旗的《威海英租时期的建筑》[65],李文杰的《威海卫洋行概况》,傅元庆的《英租期间威海卫城里琐闻》,戚秀斋的《对英租期间威海卫城里琐闻一文的补充》以及李良玉的考证性研究《对〈外交部关于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案报告〉形成时间的考订》[66]
    
在前文中,笔者几乎罗列了所有关于英租威海卫研究的公开出版的学术性论著,并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析。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从研究内容上看,近百年来对英租威海卫的研究成果不足100件,数量并不多,并且很多领域还是空白,例如英租时期威海卫的关税、商业、教育、卫生、中外交往等诸多方面,迄今未见专文专著。此外,俄国、德国对英租威海卫的影响、日英先后占领威海卫后政府的行动与效果、民众生活与思想转变等各方面也缺乏研究。
    
从资料运用上看,既有资料主要是威海市档案馆馆藏英文资料、已整理的口述史料及部分当事人作品,而清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威海卫的档案,当时地方官府的记录、关键人物的书文等使用较少。另外,威海市档案馆从海外搜集到的珍贵档案,目前的利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该部分档案以英文为主,且手写体约占30-40%,一般人难以辨识。在这种情况下,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至关重要。威海市档案馆已经整理出版了《威海卫法令》[69],这本资料集约收录了英租时期威海卫行政公署出台的法令120件,非常珍贵。
    
从研究方法上看,威海卫租借地作为国中之国存在了32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英国人在该地区的统治与管理,需要利用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方法,进一步对这一只麻雀进行解剖。
    
总而言之,无论从中外关系史、租界租地史、山东地方史,还是从经济史、财政史、教育史方面来看,英租威海卫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携带更丰富的研究方法,对该领域进行研究。
    
注释:
    ①
大量文件材料在当时即出版发行,例如Weihaiwei Report For 1929翌年即在香港出版,英租时期每年都有这样的年度报告,大部分都在次年出版,报告内容涉及该年威海卫的政府、职员、财政、公共事业、警察、司法、教育、经济、卫生、交通以及本年度特殊大事等,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②
该书已由笔者译为中文,待出版。
    ③
该作者声称其研究成果被他人窃取并公开发表。因涉及著作权问题,本文对相关成果不予讨论。

参考文献:

[1]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 Weihaiwei[M]. London: Hazel, Watson and Viney, 1910.
    [2]朱世全. 威海问题[M]. 商务印书馆,1931.
    [3]Pamela Atwell. British mandarins and Chinese reformers: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of Weihaiwei (1898-1930) and the territory's return to Chinese rul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克拉伦斯[B]戴维斯. 罗伯特[J]高尔著. 王瑞君译英国人在威海卫:帝国非理性之例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5]
威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威海文史资料(第一、三、六、十辑)[Z]. 1984198719911998.
    [6]
邓向阳. 米字旗下的威海卫[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7]
梁月昌. 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8]
吴霭宸. 华北国际五大问题[M]. 商务印书馆,1929.
    [9]
王守中,郭大松. 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0]
郭志强.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卫(1898-1930)[D]. 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
威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 威海市志[Z].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2]
徐祖善. 威海收回周年纪念. 敬告地方父老书[M]. 出版社不详,1931.
    [13]
徐祖善. 威海卫筹收、接管、行政工作报告书[M]. 烟台仁德印书馆,1931.
    [14]
李恩涵. 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J].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
    [15]
戚圭瑨. 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J]. 历史教学,1997(6).
    [16]
董进一. 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J]. 春秋,1997(3).
    [17]
牛淑萍. 艰难的回归之路:中国收回威海卫始末[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4).
    [18]
李月华. 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交涉之探析[J]. 泰山学院学报,2011(5).
    [19]
赵泮馨. 英租威海划界惨案纪略[A]. 山东省志资料(创刊号)[Z].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
    [20]
戚其章. 一八九九年威海人民抗英斗争[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
    [21]Tan, Carol G. S. British Rule in China: Law and Justice in Weihaiwei 1898-1930. London: Wildy, Simmonds & Hill. 2008.
    [22]Tan, Carol G. S. "Going to Court in Weihaiwei: Some Support for Civil Litigation during the Qing." In: Edge, Ian, (ed. ), Comparative Law in Global Perspective: 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SOAS Law Department. New York; Boston: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2000,pp. 271-292.
中文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D02年秋季号。
    [23]Tan, Carol G. S. (2004) "Lawyers, Trial by Jury and Other Aspects of Criminal Justice in the Leased Territory of Weihaiwei. ' Hong Kong Law Journal, 34(3). pp. 637-659.
中文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05(5).
    [24]Tan, Carol G. S. "Courts and Laws in Weihaiwei: An Alien Legal System Mitigated."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 26, 2006, pp. 33-73.
    [25]
陈玉心. 英租威海卫的法律和文化间的纽带[A]. 中国文化与法治[C].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
王一强. 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札记[J]. 环球法律评论,2004(1).
    [27]
王一强. “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5).
    [28]
王一强. 《租威海卫专条》的几个问题[J]. 法律文化研究,2005.
    [29]
王一强. 《租威海卫专条》研究[J]. 环球法律评论,2005(5).
    [30]
王一强. 法律文本的矛盾——从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一份鞭刑文件说起[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31]
王一强. 英租威海卫的外来法、本土法与民间法[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9).
    [32]
刘娜. 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基于女性保护的视角[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0.
    [33]
袁理想. 英租威海卫土地法律制度与秩序研究[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0.
    [34]
娄雪梅. 论司法权威的建立——英租威海卫司法特点及运行研究[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1.
    [35]
邵宗日. 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刘娜. 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基于女性保护的视角[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0.
    [36]
王娆. 英租威海卫司法体制初探[J]. 环球法律评论,2005(5).
    [37]
王娆. 英租威海卫司法殖民之特性分析[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6).
    [38]
王娆. 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与英国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2).
    [39]
程妍冰.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J]. 法制与社会. 2009(22).
    [40]
杨立民.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警察制度研究[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10(6).
    [41]
张洁. 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二元化特性之分析——以土地法律制度为基点[J]. 法制与社会,2009(7).
    [42]
章再彬. 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的制度演进[J]. 华侨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8(1).
    [43]
王瑞艳. 基于SWOT分析的英租威海卫时期治理模式研究[J]. 黄海学术论坛,2011(16).
    [44]
张庄庄. 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09.
    [45]
张永强. 社会现实·秩序·价值理念——以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乡村治理为个案[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1.
    [46]
高雪. 威英政府与威海地方精英间互动之研究[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1.
    [47]
李君. 英租威海卫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1.
    [48]
李伟. 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9]
郭晓. 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文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0]
董文娜. 英租时期威海卫报纸研究(1898-1930)[D].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硕士论文,2011.
    [51]
王晓光.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午报[J]. 史海钩沉,2003(1).
    [52]
孙玉燕.徐立和. 英租威海卫期间的近代体育[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53]
张剑. 走过百年的威海体育[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54]A. A. S. Barnes. 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M], London: Grant Richards, Leicester Square. 1902.
    [55]Alan. Harfield. British and Indian Armies on the China Coast, 1785-1985[M],
 A&J. Partnership, 1990
    [56]Carman. Wiliiam Y. The weihaiwei Regiment or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 the Bulletin, Vol. XXXV, No137, August 1984
    [57]
张建国,张军勇. 八国联军中的华人雇佣军”[N]. 中国档案报,2004-01-02.
    [58]
张建国,张军勇. 八国联军原有1300名中国兵[N]. 北京科技报,2004-11-24.
    [59]
花玲. 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英租时期威海卫华勇营研究[D]. 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60]
张建国、张军勇. 万里赴戎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华工纪实[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61]
张建国,张军勇. 悠悠岁月话一战华工[N]. 中国档案报,2003-08-08.
    [62]
丛爱娟. 参加一战的华工与威海卫[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3]
田荣. 威海军民反侵略斗争史[M].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4]
田荣. 威海军事史1200-1949. 10[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5]
鞠红旗. 威海英租时期的建筑[J]. 城建档案,2008(9).
    [66]
李良玉. 对《外交部关于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案报告》形成时间的考订[J]. 民国档案,2001(1).
    [67]J. H. Stewart Lockhart. A confidential report of a journey in the province of shantung including a visit to kiaochou, Hongkong printed by Noronha&Co. Gocernment Printers, 1903.
    [68][
]史奥娜·艾尔利著. 马向红译. 回望庄士敦[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69]
张建国,张军勇. 威海卫法令[Z].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转引自:《东方论坛(青岛)20126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二十一条”交涉的另一条管道...
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 ——海...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幕末与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上海认...
近代《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
  最新信息
1868年亚洲文会黄河科考:...
“祛文务质”:18世纪文质视...
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中的“政府外...
《真光初临》中的晚清潮州妇女...
英国政府与1917至1918...
《尺素频通》与晚清宁波商贸
1898-1899年中法广州...
清鲜关系中清朝礼制的张力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雯>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