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美国草地退化及其治理研究》课题组在人文楼四层大会议室举办了“自然与文化系列讲座”第一讲活动,特邀生态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生态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深博士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副主任朱浒副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此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支点”。张教授从科学基础、经济基础、政治保障、哲学认知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进行了详细剖析。他认为,中国古代对生态和谐的科学认识、对季节节律的成熟运用、对生物食物链的朴素理解,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民众对节水农业和水利建设技术(如都江堰、坎儿井)、植物营养管理和肥料技术、混合农作制度和农作多样化技术、灾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发展,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政府所制定的保护环境的律令(如西周的《伐崇令》、秦朝的《田律》)、专门的农林管理机构及相关制度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政治保障;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庸勿我”的方法论、“民胞物与”的道德观,则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哲学认知。通过上述剖析,张教授指出,在中国古代存在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悠久传统,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生态文明成果,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源头。然而,古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也充满着频繁的环境破坏与自然灾害。这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自然规律都是不可超越的,都必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夏明方教授对张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简要的点评,认为张教授从儒家文化视角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探讨丰富了当前生态观念的认识,并有利于推动学界进一步探讨古代农业文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随后,不少同学就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古代文明灭亡的原因、“天人合一”观念在古代环境思想中的地位等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