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中心活动
“灾害与社会”学术沙龙之二: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12/12/15 点击数:

 2012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在人文楼四层大会议室举办了“灾害与社会”学术沙龙第二讲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方修琦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生态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浒副教授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进行了评议。

本此讲座的主题为“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教授重点从研究背景、资料方法、结果分析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气候变迁对1780年至1820年华北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华北平原地区在小冰期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数十年间曾经历过一次从暖到冷为主导的气候转冷,并伴随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他根据《清实录》中提取的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区内难民、动乱、漕运、荒政等相关历史信息,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从社会脆弱性的角度分析了18~19世纪之交气候转冷对华北地区难民问题发展变化影响的发生机制。其结果表明:(1)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社会以难民问题的显著激化为标志呈现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难民数量激增(动辄数十万人),且难民行为由原地待赈(1780s)、到背井离乡的流民(1790s~1800s)、最终发展为铤而走险(1810s)。(2)社会不稳定性增大与小冰期内由相对温暖转为寒冷的显著降温及极端水旱事件增多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是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传递到社会层次的结果。(3)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这一时段气候变化社会影响的发生是由于社会面对外来压力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即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粮食安全处于临界状态,社会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减产十分敏感;2)政府对灾害的救济能力严重削弱,不能满足社会应对危机的需求;3)东蒙和东北作为华北移民目的地的作用因气候和政策影响受到限制,特别是清政府在东北封禁政策上的摇摆,加速了难民问题的激化。(4)据估算,此次气候转冷事件中的降温和灾害造成的减产,可使当地达到气候变化社会影响发生所需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出现的时间提前约20年。

夏明方教授对方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简要点评,认为方教授从气候变化角度寻找社会变动的宏观节点的努力,是对相关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丰富了对晚清中国社会脆弱性及其原因的认识。随后,不少同学就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程度、政府税赋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等问题,与方教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取得了有益的交流效果。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征稿启事 | “悬崖之上:环境...
首届“环境人文学”青年学者工作...
夏明方|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史学前沿 第13讲】刘文明&...
人大青年史学坊||劳动的水牛&...
会议通知 | “一切始于人类的...
讲座预告 | 何鲁三像...
【史学前沿 第12讲】杜宣莹&...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