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中心活动
“地球的变迁: 环境史研究生国际工作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
来源: 生态史    作者: 生态史  更新时间:2016/05/30 点击数:
    2016年5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地球的变迁: 环境史研究生国际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工作坊面向全球征集申请,共收到来自全球所有大洲共二百余份论文稿件,最终遴选出23名来自五个大洲、十二个国家的研究生。会议同时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巴西四个国家,各有其专业侧重的五位学者为此次工作坊的点评导师。另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哲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环境史学者,以及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出版界、新闻界人士参加会议。会议工作语言为英文。

本次工作坊是上述两大机构合作召开的第五次会议。此前双方已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了四届环境史会议,分别是2012年度“历史的生态学解释”国际学术论坛、2013年度“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度“斯土斯民:环境史中的城市与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15年“天工开物:环境史中的自然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第一次专注于国内外环境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该领域新晋学人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平台。

大会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莫扎特音乐厅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主持,中心常务副主任侯深教授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先后致辞。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与刘伟校长对与会者表示热诚的欢迎,并对促成此次会议的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和夏明方教授表示感谢,并希望借此机会让中国更多的青年学者同世界同侪直接对话,相互砥砺,共同促进环境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他特别指出,生态文明已然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念,但要推动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人类在其中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而不同的文明与文化在面临各种环境问题与挑战之时,又是如何应对的,他们的失败与成功对今天的人类有怎样的启示。他希望这次会议能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国际智慧,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大学各级领导与中方合作伙伴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的感谢,并对与会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每年五月前往中国召开环境史会议,已经成为卡森中心的一项重要学术传统,这为中德双方的学术科研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表示,良好的伙伴关系需要两点重要的支撑——变化与坚持,而两个中心在其合作形式中的思路变换,与对推进环境史发展的共同坚持,正是双方五年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


黄兴涛院长代表历史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历史学院的基本概况,高度评价了自2012年成立以来生态史研究中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地球的变迁”,代表了一种新的环境观念,强调一种全球性的联系。中国古人对地球已然有其想象,而其对地球的现代认识却来源于明清来华的传教士,从将天视为天球,将地视为地球,变为最终只有一个代表各个文化、文明与物种等共同利益的星球,是全球化时代自然认识的演进。

开幕式下半部分,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作了主旨发言——《好粪土:中国环境史中的身体、营养与资源》。他以美国土壤科学家富兰克林·金的《四千年农夫》为起始,讲述了中国在口—腹—肛门循环中创造的历史,强调学者应对以人类身体排泄物为代表的物质性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主张应该研究随时间而改变的从吃到排泄,从人体到自然,从社会体系到生态体系的整个循环过程。所有的历史都从肠、胃开始,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气候变化、土壤肥力、微生物以及所有社会都存在于兹的生态球体之内进化的复杂性,才是历史的最根本动力。从生态角度看,农业仍然是环境破坏的最大来源,人们通过食物,接触自然;通过生产食物,破坏自然。对人与粪土共存的历史的思考,不仅能够使环境史家对本次会议的核心思想——“地球的变迁”进行考察,同时也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农业与人口问题进行再探讨,既批判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所做的简单二元划分,又避免对传统农业及其生活所发的肤浅浪漫化。他呼吁历史学者不要对身体、营养与资源的卑下故事掉头不理,也不要遗忘这个故事中农民的艰辛劳作、无时不在的疾病威胁,以及在此实践中失落的生态完整性。

接下来,夏明方教授对此报告进行了评论。他首先感谢沃斯特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刺激、极具挑战性的演讲,继而对中外粪便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沃斯特教授的做法与此前的研究不同,他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以其和自然之间的互动为中心,建构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人与自然反馈循环的历史。他尤其强调该讲演在方法论上的启示,并援引庄子与东郭子对话之中“道在屎溺”的讨论,喻其对史学之道的回归,而从“厌粪”到“亲粪”,实际上代表了一场史学的话语革命。他最后表示,尽管与沃斯特教授有共识存在,但也有分歧,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之上:第一,对中国使用粪肥年代的认识有所不同,指出自商朝起,中国先民便已开始粪肥的使用;第二,更为重要的是,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农业。夏明方教授同意沃斯特对浪漫化农业历史叙事的否定,但是指出,传统中国利用粪肥,反求诸己的生存之道,仍然有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在以废弃物的排放与累积为基础的城市化、现代化大潮中,中国古代对于废弃物利用的悠久传统所体现的东方智慧,反而可能是未来治愈现代生态危机的“诺亚方舟”。

本次工作坊主题鲜明,形式创新,不设论文宣讲,但要求与会者会前阅读所有文章,会议期间按主题分为四组,依学者互评、集体讨论、作者回应和导师评论四个环节有序进行。其中五位导师——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丽丝·塞德里茨教授、夏明方教授和侯深教授将分别对参会论文进行点评。

会议论文共有二十三篇,涉及主题广泛,对城市、农业、水利、景观、林业、渔业、动物、工业、污染、环保主义与环境认知等环境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均有讨论。复旦大学和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学者以“边疆”为着眼点,分别讨论了唐代长城的边疆形态和巴西与玻利维亚之间领土限制的定义;布里斯托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慕尼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学者分别对英格兰、新泽西和纽约、明尼苏达和澳大利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南开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学者分从微观视角讨论了动植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历史; 慕尼黑大学、辛辛那提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的学者分别对地区生态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哥伦比亚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浙江大学和人大附中的学者对城市环境污染与城乡关系问题加以思考。

学者互评、群体讨论、作者回应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均为此次与会的青年学者。他们在此三个环节中坦诚批评,友好互动,时有创新之处,显示出良好的学术训练与专业素质,展现出不容小觑的批判性思维与大有可为的学术潜力。尤为令人欣喜之处在于,与会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交流中全无语言与文化障碍,充分展示出中国环境史年轻一代的学术素养。

针对学者讨论,五位导师在总体上肯定与会论文的重要性的前提下,从研究视角、分析框架和创新性等方面对每篇文章进行了具体而中肯的点评。概括而言,五位导师的点评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写作论文时,或者有主题而无问题,论述分散,或流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失于罗列概念,陷入某种理论陷阱,将具有生态与文化特性的具体问题放入某一抽象理论当中,从而造成简单的二元论的叙述格式。其次,不少论文对环境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论述不足,或仅强调研究区域的原有生态体系,或仅关注人对此环境的思考与活动,至于环境对社会的形塑,以及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生态变迁论述往往不够深入。造成的问题便是,所有的故事似乎均大同小异,缺乏由于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而产生的历史多元性。第三,不少论文视野过于封闭,缺乏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或不同时代同类问题的了解与关注,同时,对生态体系以及与其发生互动的人类关系的论述,也往往局限在某一封闭的空间之内,硬性地割裂了整体的生态联系,相对忽视了研究对象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

在总结陈辞中,毛赫教授指出,此次会议有三个核心概念:人新世(Anthropocene)、可持续性与转变,对它们的探讨呈现出环境史研究的多维度思考。夏明方教授鼓励各位年轻学者勇于挑战权威,在学术领域继续探索。最后,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取得了圆满成功。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活动纪要 | “新中国害虫研究...
会议通知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唐纳德·沃斯特 | 奥纳海滩所...
《欲望行星》译后记 | 侯深:...
讲座纪要 | 大战棉铃虫:一位...
讲座回顾 | “史学前沿”第1...
乔瑜 | 导读《澳大利亚殖民地...
新书分享会 | 唐纳德·沃斯特...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