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在公共教学一楼1405教室举办了“自然与文化学术沙龙“第四次活动,主题为“伦敦雾与北京霾——全球视野下的大气污染历史及其防治”。本次沙龙特别邀请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吴兑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担任主讲,由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深、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高国荣、历史学院及其他院系的数十位学生聆听了讲座。
吴兑研究员和梅雪芹教授分别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对近期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灰霾天气进行了解读,并与伦敦雾问题展开比较,从全球视野探讨了大气污染的历史及其防治。讲座由吴先生开始。他根据南极Law Dome冰芯资料显示的近1000年大气CO2浓度、近50万年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气候变化统计图中提取的关于全球大气污染的相关历史信息,以全球变暖问题中的大气复合型污染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灰霾形成、扩散及其危害的原理,指出:(1)“霾”的古义为落尘,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霾即为灰霾,指气溶胶细粒子污染在高湿度条件下形成的低能见度事件。霾的成分主要为尘、硫酸、硝酸、碳氢化合物等,而雾则为水滴、冰晶,二者有明显区别,不可混用。(2)北京霾与伦敦烟雾、洛杉矶烟雾在本质上都是大气灰霾造成的空气污染事件。灰霾会使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灾害性极端气候频现,诱发呼吸道、传染病等多种疾病,对人体产生非常大的危害。(3)美国使领馆对相关数据的公开,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灰霾天气的重视,并促进PM2.5监测技术的推广用,但其使用的短历时监测结果与长历时标准相比较的方法,在数据上夸大了北京空气污染的程度。(4)中国大陆的PM2.5年均、日均值限值远较欧美宽松,污染情况也严重得多。现在推进PM2.5标准的核心障碍不是监测技术和环境标准问题,而是地方政府官员病入膏肓的政绩考核观。(5)气象条件是灰霾天气形成的外因,大气污染物的源排放则是内因,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业及其它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所以,能源、交通领域的真正治理是应对灰霾天气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接受的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点。之后,梅雪芹教授从文化意识、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伦敦雾和北京霾在大气污染上的危害与防治进行了讨论。她指出无论是六十年前伦敦雾,还是现在的北京霾的治理都有其公共性的特点,因此政府要承担起大气污染的防治责任,要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有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其后,吴先生与梅教授还热情地回答了在场同学们关于大气污染和防治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北京灰霾天气的防治问题上,吴先生重点讨论了合理规划北京市及河北省的能源使用结构、北京城市交通网布局等问题。在关于经济与污染的关系问题上,吴先生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完全的绿色经济,经济和污染问题的关键点是找到二者之间的和谐点。夏明方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污染问题能否解决的实质在于人类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改变自己错误的价值观。由于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讲座延长了半个小时结束。此次讲座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碰撞,启发了大家关于生态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大家受益匪浅,留下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