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中心活动
“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 生态史    作者: 生态史  更新时间:2013/05/26 点击数:

2013年5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大、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莫塞德校区、波士顿学院、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俄亥俄卫斯理安大学、佛罗里达湾州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伦敦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麦考瑞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津巴布韦大学,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研究所、《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学术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于中国人民大学莫扎特音乐厅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副主任候深博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副院长黄兴涛教授、刘后滨教授出席了开幕式。杨慧林教授在开幕词中感谢与会专家的光临,同时高度赞誉当代国内外生态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指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不仅要建立在多种文化、族群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还应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善待自然,才能惠及人类自身。孙家洲院长在欢迎词中向本次会议的合作方,向德国卡森中心的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先生表达了谢忱,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持之以恒,并可以为国内外关注环境历史与生态文明的学者提供更好的对话平台,更好地推动中国生态史、环境史研究的前进与发展。

美国堪萨斯大学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为大会做了题为“脆弱时代”的主题演讲。他着重指出,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发出警示,我们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斥着脆弱感的时代,只有力图改变人类追求满足的方式,才是世界各国回避冲突、应对灾难的最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学家应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历史上气候与社会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过去人们试图阻止或适应旱涝的方式,哪些可行,哪些无效,又延续多少时间等问题提供深邃的见解;也可以学习讲述那些当人类在满足的可能性变得艰难或者消失的时候,如何争取实现需要的有趣故事;也可以从更深沉的角度帮助探讨人类的天性,即便人类的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是持续不断的,但是却可以找到不同的满足方式,其中一些方式为人们所遗忘,还有一些尚未被实践。虽然出于需要的压力,人类总是在制造灾难,他们同时也一直在自然的循环中,追求永续的和谐。

专题发言阶段,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八场为期两天的讨论。第一场“历史上的黄河”由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主持,讨论涉及黄河的沙化与地域性社会影响、大历史视角下黄河灾害数据的新评价、清至民国时期黄河泛滥、河道变迁和耕地体系的技术策略、黄河水灾的地方性经验等问题;第二场“遍布全球的干旱”由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主持,讨论了巴西东北部、澳大利亚、津巴布韦东南部低地、中国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涉及干旱的不同起源、影响,及其导致的人类社会不同反应与灾害观念变迁;第三场“应对干旱”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曹新宇副教授担任主持,主要涉及19世纪中国“丁戊奇荒”,18世纪墨西哥中部地区的共时性洪灾,以及明清以来滹沱河流域的水旱灾害与生态系统变迁等问题;第四场“旱涝灾害及其防治”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昊博士主持,讨论涉及中国的洪涝危机与河道管理方式和理念、东苏丹应对牧场干旱和预防饥荒政策的消极后果、哈萨克斯坦草原的家畜大规模饿死、以及江汉平原水神信仰与堤防管理问题;第五场“洪水灾害—冲击与影响”由波士顿学院张玲副教授主持,侧重讨论了人为因素在灾害过程中的作用,涉及人为改变生态系统所导致的生态景观改变,人类技术力量的介入与其对河流水文景观的污染,洪灾中的灾难记忆,灾难导致的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分化,空间经济权利所引发的洪灾等问题;第六场“管理河流—控制洪水”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宋云伟副教授主持,主要探讨了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对河流控制的成败经验与其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影响,涉及英国殖民者的两河流域治理政策、喜马拉雅地区的防洪措施、新疆大海子水库扩建、安加拉河和贝加尔湖水力发电所导致的洪灾等事件;第七场“中世纪以来的风险与洪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生历史学院侯深博士共同主持,除探讨了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的河网、洪涝灾害及地方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外,还涉及欧洲中世纪的洪水记载与历史记忆,洪灾与欧洲前近代的乡村资本主义兴起的关联性,洪涝频率与水利设施建造之间的对应性等问题;最后一场“太多或太少—全球环境挑战与危机”由肯尼索州立大学张家炎副教授主持,涉及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洪涝史,洪灾与淮北地区“哑铃式”社会结构的出现,英国国家与社会防洪体系的建立与革新及其政治后果等问题。

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本次会议未设论文宣讲时间,直接进入论文评阅与答辩环节,使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紧张、热烈。与会者们还在席间进行了自由讨论与问答,并就灾害的定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灾害利与弊的评判,宗教、技术、人口、种族、性别与灾害,灾害与地方经验、文化变迁,环境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看法与见解。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克里斯多夫·毛赫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中心夏明方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指出了本次会议的三点特殊意义:首先,本次会议以“干旱”与“洪水”为主题,后者是突发性事件,前者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第二,这是一次全球性会议,并不局限一国一地,加深了学者间的学术交往;第三,本次会议的时段富于变化,既有长时段的思考,又有短时段的考察,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多层次性。此外,他还盛赞了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的会议筹备工作。夏明方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盛会,世界各国的学者欢聚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主题,这已经使我们联结为一个生态的整体。相互的交流使学术与友谊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这必将推动生态史、环境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活动纪要 | “新中国害虫研究...
会议通知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唐纳德·沃斯特 | 奥纳海滩所...
《欲望行星》译后记 | 侯深:...
讲座纪要 | 大战棉铃虫:一位...
讲座回顾 | “史学前沿”第1...
乔瑜 | 导读《澳大利亚殖民地...
新书分享会 | 唐纳德·沃斯特...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