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九期“灾害与社会”系列讲座如期在人文楼4层会议室举行。本期邀请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Helen James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灾害风险学科如何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探索STEM-HASS交互作用以取得更好的生态和社区成果(How can Disaster Risk Science contribute to Sustainability?——Exploring STEM-HASS interactions for better Ecological and Community Outcomes)”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马幸子担任中文翻译,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其他高校的十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夏明方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James教授的学术背景与成就。Helen James教授,1972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文化、历史、语言研究院人类学系荣誉教授。Helen James教授主要关注东南亚,尤其是缅甸和泰国的灾害与地方社会,卫生、教育、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并长期在东南亚地区从事田野调查。1997年,因其对当地的巨大贡献,James教授被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授予泰国最高荣誉Benchamabhorn。夏明方教授还回忆起与James教授共同参加学术会议从而相识的经历。
Helen James教授首先感谢夏明方教授的邀请,接着正式开始讲座。James教授首先指出,这是一项基于灾害风险科学(Disaster Risk Science, DRS)的研究。所谓灾害风险科学,指的是对灾害风险、灾害决定因素以及灾害后果的系统性研究,以期降低灾害风险和脆弱性所造成的人口和社会损失。风险不一定意味着灾害,只有面对风险的人和社会难以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时,才会演变成灾害。灾害是地方脆弱性(place vulnerability),亦即生物物理脆弱性(biophysical vulnerability)、社会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以往灾害研究只重视自然科学的倾向,James教授指出人文因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我们急需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 )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人文和社会科学( HASS )领域进行有效结合,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以仙台减灾框架(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SFDRR)为例,James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减灾政策。
其后,James教授分析了灾前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s)在灾害风险科学中的应用。她指出,以往灾害研究多为“向后看”,侧重于灾后应对,而忽视了“向前看”,即灾前预警在灾害防御和应对中的作用。她指出,灾前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风险信息: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风险评估;2、监控和预警服务:完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服务;3、宣传与传播:传播风险信息及早期预警信息;4、应对能力:提高国家和社区的应对能力。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需要在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综合系统来促进风险识别和脆弱性监测,使个人、社区、政府、企业等能够及时采取行动,在发生危险事件之前减少灾害风险。这一系统尤为强调“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当风险预警信息能够被人有效地接收和理解,并转化为积极有效的防灾行动时,才能真正实现预警系统“做好最后一英里”的最终目标。James教授利用了2008年缅甸纳吉斯飓风、2009年台湾小林村滑坡,2011年仙台地震及海啸三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忽视“以人为中心”的预警系统在实践中的失败及其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在灾害预警之外,James教授还以2011年仙台海啸及其灾后重建为例,说明了在灾后重建中如何使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2011年的仙台海啸中,巨大的海啸淹没了避难场所,造成重大伤亡。原有基于工程的结构性措施,例如预防海啸的海岸墙,都出现了问题。而基于风险交流的非结构性措施则挽救了大量生命。灾后重建过程中,仙台地区的工程师选择通过科学建模、划分灾害等级来恢复灾害应对系统。Helen James教授指出,应当通过增强社区韧性(community resilience)来取得更好的灾后恢复效果。而社区韧性的构建需要考虑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经济资源(economic resources)、社区能力(economic resources)和信息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对灾害信息的收集与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努力。此外,James教授还强调,尊重地方性知识、强调社区参与,都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灾害恢复结果。而且,灾后重建不仅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的重建,也包含了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修复。从这一角度看,灾害风险科学又是生态的。因此,James教授最后对日本仙台的灾后恢复提出批评,她认为仙台实际上忽视了地方性的协作与知识,自上而下的灾后恢复与重建是存在问题的。
Helen James教授精彩的讲座结束后,夏明方教授进行了评议。他总结道,James教授以风险的早期预警为个案,提出跨学科的整合和提高社区的灾害恢复力(disaster resilience,恢复力又可称为韧性),并提倡工程性措施(James教授称之为结构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包括制度、社区、社会、文化性)的结合。而且,James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那就是救灾体系中的国家与地方,自上而下的救灾措施与社区性救灾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救灾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和精英的救灾,如何完成“最后一公里”,达到需要的人手中。最后夏教授指出,当下我国灾害研究中,尽管“综合风险防范”这一概念已经非常流行,但在学术界讨论和政策制定中还是以工程性措施为主,缺乏对非工程性措施的关注,因此James教授对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交互(STEM-HASS)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夏明方教授总结评议之后,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环境史学者Poul Holm教授,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王瓒玮博士以及其他同学分别向James教授提出了问题。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结束。
|